专题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一、科学技术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东学西传) (1)、造纸术:唐朝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穿到非洲和欧洲 (2)、印刷术:唐朝——雕版印刷术
宋朝——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集活字、排版、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
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早四个世纪。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
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巨大的影响。
(3)、火药:唐末用于战争、宋代出现火器,改变战争方式,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
13世纪,随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南宋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的火铳)
(4)、指南针:南宋时传到印度、阿拉伯等国,后传到欧洲,促进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
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2、各朝概况: (1)、宋: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 沈括(北宋):《梦溪笔谈》——保存大量的科技史料,还有平民的创造。被誉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明清:(早期的西学东渐——外来文化) 数学:《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同文算指》——利玛窦、李之澡合作、编译,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比算法。
西学东渐——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随传教士的来华而传到中国。
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具有积极作用。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
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落后,开始对中国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反思。
认识:明清文明日趋衰弱,开始了解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闭关锁国的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日趋落后
中国处于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弱时期,西方已经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东西方之间文明的落差;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古代亚洲文明中心向欧洲文明中心的转移。
提高: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1、 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封建经济繁荣,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
2、明朝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钳制了思想文化发展;闭关自守,发展迟缓;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理性主义在西方确立,促进科技发展。
2、中国封建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奉城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基础
3、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
4、统治阶级的重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5、文化发展的继承性。中国古代文化连绵不断,前朝文化的繁荣为后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成就
6、广大人民的辛勤创造。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科技文化成果的直接创造者。当然 ,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不会完全一样,应注意不同时期文化发展原因的特殊性。
二、文学、史学和艺术
注意:文学作品的时代性。 1、史学:
西汉:司马迁《史记》,黄帝——汉武帝时期,开创纪传体。
条件:自幼受到父亲的教育,师从当时著名的学问家董仲舒等,年轻时便通晓当时的主要学问;周游各地,充实了社会阅历;父亲去世后,司马迁受命继任太史令,得以饱览宫廷藏书。 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内容: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至西汉武帝时约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五代,是编年体史书的巅峰之作。 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取材: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书名:神宗称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
内容: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北宋建国前的一千三百多年史事,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迹,用为历史的借鉴。
2、艺术: (1)、文字书法
商:甲骨文,内容多为卜辞,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秦:小篆。统一文字
三、思想、宗教、教育 1、学术思想: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背景: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士”阶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对变革提出不同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学派 代表 人物 主要思想 以“礼”和“仁”的思想为核心。认为必须重建周礼权威,遵循宗法制度,以 “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以“仁”作为最高奉城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孔子 的道德准则,认为“仁”就是“爱人”,以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 和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使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儒家 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孟子 “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荀子 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法家 韩非子 道家 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以法治国”,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理论,因此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法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消极作用也极明显。 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乃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老子 消极遁世,鄙视物质享受和追名逐利;道家思想蕴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背景:有为的汉武帝继位后,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发展大一统的需要,统治者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内容: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实质:加强思想控制,为巩固统治服务。影响: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宋明理学:
概念:“二程”、朱熹的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世
人习称“程朱理学”。
背景:唐代中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
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佛教与道教的日益流行,冲击儒家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经学中摆脱传统羁绊的新说新解也不断出现。
内容:儒家学者重新诠释儒学经典,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
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探讨,创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
原,主张万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二程”之学,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
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天理论”,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明天理,灭人欲”。
实质:“二程”和朱熹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
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他们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
奉城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求人们通过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
2、宗教——基督教
16世纪后期,耶稣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带来宗教的同时,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3、教育:
西汉: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 隋唐:科举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宋: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学校制度更为完备。王安石变法——科举新法 明清:“八股取士”
认识: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统治中,统一一直是各朝政治的重点。政治上各朝的统一活动使思想文化上同样要求统一。从秦的焚书坑儒到汉初的黄老之学 再到独尊儒术,最后形成两宋理学 ,构建起中国的舆论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想。这思想上的统一,对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只有各民族在思想上具有一致性,具有对共同的民族祖先的认同感,才能说一个多民族国家统一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