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元宵节的点灯习俗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民间有点灯的习俗,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什么要点灯?下面就不妨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元宵节的点灯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民间有点灯的习俗,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什么要点灯?下面就不妨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的点灯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点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1 8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还有在潮汕等岭南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点灯,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则要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挂上灯笼,以昭告乡里加重添了丁,接受来自乡亲的祝贺。广州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厨房\"点灶灯\",直点到元宵夜。
因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对于家族兴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喜事。古时,生男孩有着添丁一说,而\"丁\"与\"灯\" 在许多方言中谐音。因此,元宵夜点灯、吊灯的习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元宵节的习俗文化 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
2 8
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 舞龙、 舞狮、 跑旱船、 踩高跷、 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花灯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 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 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种\" 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
3 8
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 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 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 牛郎织女、 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 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元宵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
4 8
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 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 《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 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 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5 8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 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 情人节\"。 元宵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个叫 贾似道的人镇守 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 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 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
6 8
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 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元宵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有一年元宵节, 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 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 《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
7 8
是妙文。\"
乾隆皇帝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 猜谜。
8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