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作文在小学作文中占很大比例,而学生对这类作文的题材已不是难题,写什么事,学生基本能选定。但有些学生的作文却可以说是事情的简介,干枯无味,没有具体内容,没有真情实感,达不到小学语文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指导课中注意让学生克服这些难题,其做法是:
一、回忆情节为作文做铺垫
回忆是通往过去的一座桥,它能使选定事件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和心中,有力地防止了学生在选定材料后急于下笔,造成文章只有事情梗概而无具体内容。引导回忆不仅要引导回忆事情的经过,还有引导学生回忆事情发生时当时当地的情境,随着事件发展的心理活动,人物语言及发出语言的速度、声调,人物动作,外貌的细节等。有了这些内容,学生就不愁没活可说。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难受的时刻》是,开始只交待了“因考试没考好,害怕家人批评,心里难受極了”。整篇文章才一百多字。经过我如此指导,只在开头他就写道:“唉,怎么办呢?又没考好!回到家该怎么说呢?不说……还是说……我的保证没有实现,他们会怎么说呢?妈妈会骂我吗?爸爸呢?爸爸会不会打我?唉,打我也行,谁叫我这么不争气呢?我背着书包慢慢的往家挪着。”入情入境,生动具体。
二、激发情感达到有感而发有情而写
表达真情实感是大纲对作文的又一要求,是因为有真情,才有要表达的欲望,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但是真情实感在学生作文前如果没有,那么作文中就不会表达出来。因此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作文前有激情是关键的一环。
激发情感要注意使学生阐明自己对事件的观点,表明态度;注意使学生阐明自己对事件中人物的褒贬,说明褒贬的原因;注意激发学生感受自己当时和现在的情感。这样做就会使学生带着情感来写,写出有情的文章。正所谓激情融于心中,情感自然就流露笔端。如一位同学在《一见难忘的事》中写道:“趴在老师温暖而宽厚的肩背上,我的眼睛湿润了,老师那宽宽的肩是我心灵天空的擎天柱,厚厚的背是渡我过困难之海的扬帆的船……他影响我今天,影响我将来。”这就是学生有感而发,有情而写。
三、及时作文吐露心声
作文是记录学生言、行、思的,有了内容,有了真情,还应做到:(1)要求学生在前两个环节基础上及时成文,在意境之中一气呵成,不能拖、靠、等,否则便前功尽弃;(2)学生成文时还要给学生留有空间,不要让学生拘泥于固定形式,束缚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放开手脚,灵活地采用写好作文的最佳方式,做到百花齐放;(3)学生成文时是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不但要让自己动情,也要让你的读者动情。
回忆使文章更具体,激情使文章能做到有情而发。特别是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能使读者受到感染,得到启迪,这就是我们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目的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