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 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幻灯图片、 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讲读 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中“坊”读轻声;“窟窿”中“窿”读轻声。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_______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_______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比较句子: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讨论: 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 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①理解填空:
养羊人现在感到很___________,明白了应该___________街坊的劝告。 ②比较句子: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③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_______”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④讨论: 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指导造句: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1 / 9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设计
21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⑵用“……虽然……可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⑵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⑴小组合作交流。 ⑵反馈交流。 2、师小结:
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2 / 9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设计
柯里亚的木匣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3 / 9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设计
柯里亚的木匣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30 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4 / 9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设计
陶罐和铁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陶罐和铁罐
2、提问:什么叫罐?(口大肚子小的器皿)
3、谈话:今天我们学习这则寓言,就是发生在这两个罐之间的小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去读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自悟课文
1、读下列词语:奚落谦虚傲慢懦弱轻蔑争辩恼怒 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羞耻渣滓氧化无影无踪 2、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3、思考:
(1)从铁罐对陶罐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陶罐听了铁罐的话之后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当陶罐被人们擦洗干净后他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5、全班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6、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评议,再选一组朗读。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知道了陶罐自始至终谦虚大度,宽容自尊,铁罐是傲慢轻蔑怒不可遏。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思考: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全班讨论。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生活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五)提问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国王御厨里自恃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完全氧化掉了。)
附:板书设计
19 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 傲慢 光洁朴素 美观不复存在
5 / 9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设计
陶罐和铁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等方法理解“奚落、相提并论、傲慢、轻蔑、争辩”等词语。
2、学习用抓住人物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感悟陶罐和铁罐的形象,体会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进而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 难点:领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
2、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学习1—9自然段
1、回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
2、根据自学提示,同桌尝试学习2、3、4自然段。 (1)出示友情提醒:
①用“波浪线”划出铁罐的话,用“直线”划出陶罐的话。
②圈出表示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词,并想象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气。 ③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2)尝试学习 (3)反馈交流:
①指名练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看图理解“傲慢、轻蔑”,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④小结方法:抓住提示语是读好对话的前提。 3、放手自读5、6自然段。 (1)指名练读,学生评议。
(2)联系句子理解“争辩、相提并论”,体会陶罐的谦虚,但不懦弱以及铁罐的蛮横无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第7、8自然段。 (1)给对话添加提示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陶罐的宽容、友善和铁罐的不可一世。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2―8自然段。 (三)、学习10-17自然段。
默读10-17自然段,找一找陶罐和铁罐的变化,明白应该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 (四)小结。 说话练习:
6 / 9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设计
我想对陶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1、把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抄下来。 2、改编故事《铁罐和陶罐》。
板书设计:
陶罐 和 铁罐 谦虚 骄傲 易碎 坚硬 光洁朴素 无影无踪 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看到自己的短处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7 / 9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设计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习作训练教学设计 主题:有趣的童话故事
一、明确要求:从书上的动物简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也可以选其他动物,想象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编一个大家都喜欢的童话故事。
二、写作指导:1、想一想自己读过的动物童话故事,回想一下故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 2、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编一个童话故事。
3、想一想动物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大家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开阔思路。
三、例文欣赏启发思路:
四、独立试写:把自己编好的故事写下来,看谁写的故事最有趣。 五、修改初稿、把写好的故事读给同学听,分享习作的快乐。 例文1、骄傲的大公鸡 例文2、森林里的紧急行动
思路剖析:小事情写出了大道理。对话描写生动、真实,结尾提示出一个道理:号召人们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例文3、乌鸦的故事 写作知识
怎么写童话?下面介绍一些可用的方法: 1.穿针引线
确定几样小物品,比如小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用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把它们串连起来。如一只小白兔和一个南瓜两件道具,发挥自己的想像,编一个小白兔与南瓜的故事。
8 / 9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设计
2.举一反三
指根据一事物的特征,来理解他事物的类似特征;或用一间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其他类似问题。该方法的使用,必须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参照原型,所对照的事物也必须与原型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原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一位学生发现牵牛花很像小号,就写了篇《牵牛小号》。老师以此为典范,启发学生:在我们周围,哪些植物的花、叶或果实等像乐器。后来学生写出了《葫芦琵琶》、《甘蔗笛子》等有趣的童话。 3.承前启后,续编故事
5.查漏补缺6.是非颠倒7.循果问因8.按图索文
9.借“音”生“情”这里的“音”指音响,“情”指情节。10.推陈出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3、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
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二、读读背背
① 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 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
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 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
背。
④ 三、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
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⑤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