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二三娱乐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维君 梁耀明 郑浩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实效的重要手段。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群体言论环境、政治效能感、社会实践经历等因素对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高校及相关部门应着力构建网络参与的协同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网络参与素养和网络信息辨识力。

关键词:网络参与;热点事件;思想政治教育;“95后”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21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0-0274-002

表1 受访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的参与情况

参与行为   网络事件

事件11:社会民生事件10:文体(娱乐体育)事件9:文体(娱乐体育)

事件3: 政治事件7:文体(娱乐体育)

事件15: 社会民生事件4: 政治事件16:社会民生事件6: 文体(娱乐体育)事件8: 文体(娱乐体育)

点击阅读、

点赞

围观90.6%87.4%89.9%88.1%91.0%83.3%85.8%83.5%79.9%82.4%

转发

参与网络讨查询相关资料不了解

举报人肉搜索

论、吐槽并进行评论此事11.2%12.4%16.0%16.4%13.8%16.2%11.7%11.5%10.4%9.7%

13.7%10.4%9.7%19.8%8.8%12.2%15.3%11.3%8.1%10.8%

0.5%0.7%0.7%1.1%1.1%0.9%1.3%1.1%1.1%0.5%

0.7%1.1%2.3%1.4%2.3%1.4%0.7%0.4%1.1%0.5%

1.6%4.1%2.0%2.9%2.5%10.3%5.8%10.6%11.2%10.6%

近些年,负面网络热点事件频发、频传。大学生在网络热点事件的参与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等问题,进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体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的相关问题,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当前“95后”大学生的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及探讨,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95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

本文通过互联网搜索、学生访谈、头脑风暴等方法,提取了2016年发生的20个网络热点事件(主要包含5个政治事件,5个文体(娱乐体育)事件,8个社会民生事件,2个科技事件)设计调查问卷。在2017年春季面向广东省某一本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95后”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97份,回收有效问卷556份,有效率93.13%。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网络热点事件,因此进一步提取上述事件关注程度较高的前10个事件,对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作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访谈结果,将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按照参与程度分解为10个方面——不了解此事、点击阅读或围观、点赞、转发、参与网络讨论或吐槽、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评论、举报、人肉搜索,参与强度依次递增。由于个别热点事件涉及敏感内容,本文只汇报研究事件的主题类型。从表1的数据看,大多数学生网络参与强度较低,以“点击阅读或围观”的方式为主,其次“点赞”和“转发”,“举报”和“人肉搜索”的参与方式比例最低,均在2.3%以下。·274·

18.3%11.7%47.7%29.3%35.3%21.2%10.8%11.5%9.7%

7.7%

11.2%22.3%10.4%10.4%6.8%

13.5%

23.2%11.2%16.5%14.9%

二、“95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模型与方法

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将7种网络参与行为按照其参与的程度赋值,即点击阅读或围观、点赞、转发、参与网络讨论或吐槽、查询相关资料并评论、举报、人肉搜索的赋值分别为1、2、3、4、5、6、7,将分值加总后得到某一网络热点事件的参与指数(强度),并以此作为研究模型的因变量。

(二)回归结果分析

限于篇幅,本文按照不同事件的类别,对关注程度较高的7个网络热点事件的参与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其中政治事件2例,社会事件2例,文体科技事件3例(娱乐、体育、科技各1例)。根据表2的OLS回归估计结果,影响“95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的因素并不太一致。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网络热点事件内容广泛,事件性质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行为及强度也不尽相同。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性别、户口、年级、实习经历、宿舍参与氛围、是否与切身利益相关、亲朋好友讨论、期待观点受到认可、推进事件发展等因素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经历、每天上网时长、兴趣爱好、情感宣泄等因素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1.群体言论环境对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宿舍同伴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人数每增加一人,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强度约增加0.2~0.5个单位;亲朋好友对政治类事件和娱乐体育类事件的讨论,使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强度约增加0.7~0.9个单位;对于娱乐类事件10和科技类事件20,学生观点受认可将提高其参与该网络热点事件强度约1个单位。可见,亲朋好友、宿舍同伴讨论网络热点事件的氛围越浓厚,学生意见越受到重视,学生关注并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行为越强烈。大学生在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网络感染的心理特征,这与祝华新等(2009)[2]和李爽(2013)的观点一致。

2.政治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参与政治、

智库时代 民生、体育、科技类网络热点事件的强度

一方面,若网络热点事件与个人所处的利益环境越相关,大学生参与该网络热点事件的强度将增加。事件3和事件4等政治事件涉及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权益问题,事件20涉及科技与人类发展问题,事件11涉及中国人口发展问题。将上述事件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学生,参与上述事件的强度将增加0.5~0.8个单位,至少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另一方面,在事件3、4、11、10中,期望通过网络参与以推动事件发展的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强度比无此期望的大学生分别增加0.74、0.87、0.98、0.97个单位。大学生是“新意见阶层”,政治效能感(即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诉求的提出及实现要求等)影响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行为。

3.社会实践经历显著增强大学生参与各类网络热点事件的行为

课外实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最直接途径。结果显示,课外实习经历在7个事件中均对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课外实践经历而非学生干部经历,更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了解,进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与高年级学生相比,一年级学生更加倾向于参与民生、体育、科技方面的热点事件,其政治类事件的程度不如高年级学生。原因可能在于,高年级学生随着学校德育的熏陶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其政治价值观逐渐形成并确立,开始融入政治生活当中。4.性别、户口在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中有所差异

一方面,男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强度比女生的要高。对于科技类事件,男生参与事件20的强度比女生高1.01个单位;对于政治类事件,男生参与事件3和事件4的强度比女生高0.65个单位;对于社会民生类事件,男生参与事件11的强度比女生高0.75个单位。另一方面,城镇籍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强度比农村籍大学生的要高。城镇籍大学生在参与政治类事件3和4以及科技类事件20方面,比农村籍大学生的参与强度分别高0.59、0.49和0.75个单位。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网络热点事件爆发时间短、涉及内容广泛、参与主体多元、传导方式复杂,若有监管和引导不当,不仅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危害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还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教育和引导

智者论道

表2 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强度的OLS回归估计结果

变量事件事件15:

事件7:事件事件(回归1)政治3:事件(回归政治4:事件2)(回归社会11:3)(回归 社会4)(回归 娱乐5)(回归 体育10:6)(回归科技20:7)男生

0.653*0.647*0.748**-0.1930.486-0.1501.010***(0.380)(0.353)(0.372)(0.339)(0.348)(0.377)(0.363)城镇户口0.590*0.493*0.2580.375-0.1130.1120.748***(0.302)(0.269)(0.284)(0.306)(0.272)(0.317)(0.273)一年级-0.331-0.2670.834**0.942***0.1201.469***0.668**(0.314)(0.281)(0.330)(0.339)(0.323)(0.363)(0.324)学生干部经历-0.268-0.2060.0710.143-0.1430.318-0.220(0.321)(0.282)(0.286)(0.294)(0.283)(0.315)(0.286)实习经历0.907**1.177***0.755**1.082***1.042***1.033**0.809**(0.377)(0.347)(0.338)(0.363)(0.336)(0.403)(0.343)上网时长-0.004-0.0002-0.0220.0620.0390.0260.031(0.051)(0.045)(0.040)(0.056)(0.045)(0.059)(0.052)宿舍参与氛围0.1590.213*0.266**0.351***0.212*0.446***0.223*(0.137)(0.118)(0.119)(0.127)(0.113)(0.135)(0.114)符合兴趣爱好0.2140.276-0.0720.230-0.2460.1170.413(0.427)(0.370)(0.400)(0.425)(0.407)(0.412)(0.320)与切身利益相关0.571*0.534*0.766***0.4280.3630.4420.544*(0.324)(0.281)(0.293)(0.316)(0.298)(0.344)(0.288)亲朋好友讨论0.929***0.729***0.3560.4390.684**0.713*0.301(0.305)(0.276)(0.290)(0.311)(0.286)(0.331)(0.274)期待观点认可0.9220.6760.9510.2821.181*-0.2041.044*(0.733)(0.581)(0.582)(0.614)(0.654)(0.595)(0.596)情感宣泄0.7440.126-0.3920.6760.198-0.3350.398(0.748)(0.654)(0.698)(0.740)(0.659)(0.666)(0.711)推进事件发展0.742*0.867**0.980**0.595-0.2310.968**0.442(0.380)(0.359)(0.404)(0.392)(0.364)(0.396)(0.354)常数项1.381**0.7630.9090.5391.278**1.104*0.069(0.579)(0.525)(0.558)(0.581)(0.527)(0.630)(0.477)样本量

539539539539539539539F统计量3.854.593.983.22.463.654.83准R方0.08640.09890.0905

0.066

0.069

0.079

0.0955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的数字为稳健标准误

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热点事件,避免因网络指导,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思辨能热点事件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而影响正确力;另一方面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形成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构建网络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参与的协同教育机制。一要密切与家庭的和国情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树立联系,构建家庭与学校的网络参与引导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互动育人机制;二要建立“朋辈教育”机制,【作者简介】陈维君(1979-),女,通过树立大学生网络参与典型,教育引导大法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参与素【通讯作者】梁耀明(1985-),男,养;三要注意宿舍同伴在参与网络讨论和辅导员,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学生宿舍中营为思想政治教育。

造良好的网络参与环境和氛围。其次,提高【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大学生网络参与素养。一是联合多部门,加类研究项目(2014WQNCX016),广州市哲强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15G25),广东生网络法制和道德意识,加强网络舆论导向;省高校党建研究一般课题(2016BKY49),二是制定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标准,尤其是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加强对网络参与的不当行为的警示教育;三(2016WT032),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大学生使用文明规范的网络用语,引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生课程导大学生在恰当时间恰当场合合理表达意见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与诉求,同时要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意见和【参考文献】

诉求予以积极回应。再次,提高大学生网络[1]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许诚.网信息辨识力。网络热点事件涉及主题广,参络舆情折射热点各级政府积极应对[J].民与主体多,观点杂乱不一,对大学生的辨识主与科学,2009(1):59-63.

能力要求更高。一方面要注重不同年级、不[2]李爽.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同生源、不同实践经历的学生在网络参与中件的主体特征和主要方式[J].思想理论教的思想和行为差异,注重分类教育和针对性

育,2013(17):72-76.

·2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