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学者观点选编

来源:二三娱乐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学者观点选编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24期

【本刊讯】第十一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今年8 月下旬在广州成功举办。四个多月来,进一步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本刊编辑部编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学者观点选编》,供读者参阅。

1、基础与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泛珠区域合作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要求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活性。其次,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有着巨大的经济落差,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体现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利益分配的最佳方式;再则该区域的合作也必须最大程度地体现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产业分工。“泛珠三角”的合作将在投资和贸易、商业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为青年人创业创造出新的机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汪同三:9+2 如何真正的加起来,广东向西、向北、向东是大方向,需要一个起点,或者是先行先试,因此,粤桂黔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泛珠三角或者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探索经验奠定基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前一轮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之争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竞争,即财政与税收优惠政策的竞争。通过区域合作,可以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区域统一政策平台,这一政策平台对区域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要。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与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相符。《意见》多次点题广州,一些长期性的意愿规划还是广州为重要抓手,体现国家认可和重视广州在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效和城市发展模式,希望广州在泛珠合作发挥更大作用。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泛珠三角合作机制发展到目前,取得了众多成果,应归功于两大合作平台的建立,即论坛和经贸洽谈会,以及日常合作、沟通制度如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长会议等,应继续深化相关机制。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林凌:四川与广东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四川1300 万外出务工人员中,在珠三角务工的就有600 万人左右,对广东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业合作方面,四川与广东在物流、商贸、重型机械、电站设备、电子设备、劳务方面都进行了广泛合作。

广西社科院副院长钟启泉:广西与大珠三角山水相连,两地之间的区域联合与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良好前景和切实步伐,为广西与大珠三角经贸合作创造了一个崭新且更广阔的平台。

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尹世洪:江西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之间的区域。为此,江西以大开放的思路,明确了“后花园”战略,接轨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潮流,这与“泛珠三角”的概念一拍即合。江西应把握机遇,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

2、问题与挑战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牛文元:中国发展到现阶段,一定要深化区域整合。前20 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形态,主要靠点状带动,4个特区,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带动整个中国发展,现在来看,这个点状拉动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低水平重复,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小而全,形成地方性恶性竞争。改变这种方式的方法就是必须扩大区域合作。从趋势上来看,点状拉动一定会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无论是小珠三角、大珠三角还是泛珠三角,都应这样的趋势发展的。同时,泛珠“9+2”合作机制是一个战略联盟,而不是谁服从谁。如果这9+2 不是共建共享共赢的心态,也不可能长久合作。是市场的需求,是产业链的要求,来形成这个经济圈。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无论是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展开的合作,还是与国内一些区域如长三角合作相比,泛珠三角合作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几乎所有区域经济合作都是先易后难,过程也较漫长。在合作初期,一些框架内容、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比较容易推进,最容易达成共识的。下一步还要破除一些无形障碍,如一些地方保护的政策、理念等等。尤其是当局部、短期利益和全局、长期利益发生冲突时,区域合作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深水区”,这也是最为困难、漫长的部分,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珺: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早已突破和跨越了行政的边界,但省与省之间还可进一步深化,一定需要地区政府之间进行整合,以便优势互补及解决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给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机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走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丘杉:“泛珠”区域有为数众多的省界、市界、县界、有形无形的行政壁垒导致区域统。一市场形成难度较大,企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参与区域合作动力不足,是区域合作的最大制约因素。第二,地方本位主义影响区域产业合作共赢,尽管各地都认识到一体化将会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但面对在短期内实现经济一体化需要各方支付一定成本的现实,又倾向于地方利益、祭起地区封锁和经济割据大旗、对本地区资源及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进行限制。第三,运行机制缺乏约束力制约区域协调进程,“泛珠”区域发展目标还不够明确和细致,目前基本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虽然提出构建公平、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但收益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区域合作动力机制还远未完善。第四,企业间合作机制的滞后制约了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目前“泛珠”的合作机制主要是在政府合作层面,但市场导向的企业间合作机制相对滞后,“泛珠”区域各地方政府主体超越功能参与市场运作,代替企业主体进行决策的现象并不少见,泛珠区域一体化运行机制有赖于加快市场机制的建设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创新。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瑞莲:广东在推进区域合作方面先行一步,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泛珠”合作、CEPA、市长联席会议等,但仍有改进的空间。以“泛珠”合作为例,目前建立的框架多为自上而下的行为,具体到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网状联络还比较少。因此今后的“泛珠”合作应当从教育、人才交流、科技乃至非政府组织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接触,实现从粗泛化到精细化的转变。

3、对策与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仅为投资和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合作空间,也可在在专业服务业、制造业、物流业、旅游业等八个领域的继续创造新的前景。在投资和贸易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异地投资、跨区域发展开辟了顺畅的道路,使香港金融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港澳的资金优势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内陆省区通过与港澳的经贸合作,为产业外向发展赢得市场空间。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汪同三:桂黔高铁经济带的建设可为泛珠三角合作的创造原动力。探索以铁路和高铁为连接形式的区域合作形式,现在的珠江、西江经济带是以水为连接点,京津翼是以首都为连接,现在还没有高铁经济带,这点来说对泛珠是一种新的创造。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如何跟泛珠三角和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衔接。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是泛珠三角、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三个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粤桂黔发展:差异化发展互利共赢。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珺:可从“9+2”区域经贸洽谈会入手,将其设置为区域合作的门槛。如广东过多强调出口,不注重内贸,这与国内市场封锁、产业雷同密切相关。没有“9+2”经贸洽谈会,区域内交易量不足,就不足以形成立体化的区域产业体系。下一轮发展中,香港可以将信息传往内地,同时协调内地9 省资源更快向国际转移。我建议广东组织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和成熟行业在9 省区投资并形成规模,在9省区形成平等、统一、透明的政策平台,成功后甚至可以向上扩展成全国性的政策平台。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广州要协同其他区域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走向“深水区”。当前,广州应该抓准突破口,推动一些条件成熟、合作意愿强烈的项目上马,比如联防联治治理污染机制、生态旅游开发、科技创新带动、社会治理协调机制建立等事项,要尽快摆上议事日程表,通过目标导向有序推进。在区域经济合作层面,要发挥广深辐射、示范作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发挥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贵阳国家大数据中心作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广州泛珠合作园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州连接大西南、沿海高铁,建设珠江—西江主干支流高等级航道。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丘杉:第一,创新区域开放体制新优势。区域内各级政府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差异,形成较一致的区域政策环境和法制法规环境。第二,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同步转型升级,广东需要承担起在区域产业转型和产业创新中的中枢作用,通过区域内产业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两条主线,实现区域产业同步转型升级。构建区域创新市场网络,首先建立科技信息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统一的、泛珠三角科技合作网。第三,健全政府与企业对话合作机制新优势,建立跨“泛珠”各省区行业协会,“泛珠”政府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具代表性大中小型企业间常设联络对话机制。

香港贸发局研究总监关家明:新形势下香港参与泛珠合作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四大方面,香港应积极参与国家在经贸层面和社会民生层面的改革,并创新制度、商业服务形式给全国提供经验,以其国际性的视野带动全面开放,促进国内经济东西并进和一带一路的延伸。同时,广东自贸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点。广东自贸区是唯一一个最靠近港澳的自贸区,在创新方面跟香港有直接关系,香港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国际金融中心的网络,吸收海外的先进经验,推动自贸区经济、金融、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形成创新经验推广到全国,是香港参与广东自贸区建设的最大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