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 | Tan Suo Yu Shi Jian
10 Oct 2019
CPNresearch
媒体融合路径下的内容审校探索与实践
——以《蚌埠日报》新媒体内容生产为例
■ 侯超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的一场重大变革。媒体融内容提要:合不仅体现在策、采、编、发等内容生产环节,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受众传播的终端,这无疑对内容审读、校检,尤其是新媒体产品的内容审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蚌埠日报社围绕媒体融合对于流程再造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传统媒体生产模式下形成的内容审读、校检等常态机制,探索运用到新媒体内容生产全领域,开启了报业媒体融合内容审校的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党报全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内容审校 新媒体关键词:借力传统优势,助力融媒生产一直以来,受生产特性和传播规律的影响,新媒体产品重时轻质、重图轻文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萝卜快了不洗泥”已成为融媒发展的一个硬伤,也越来越引起媒体人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地市主流媒体,蚌埠日报社在60多年的办报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厚的采编经验,而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闻内容审读和校检机制。在深化媒体融合的当下,在报、网、端、微等全媒体生产模式下,如何将这一优势生产力厚植于内容生产的全过程,减少甚至避免舆论导向、新闻失实、文字差错等问题的发生,提升新媒体的采编质量,提高新媒体的发布质量,以更好地塑造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为此,从2016年开始,蚌埠日报社结合所属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实际,提出将传统媒体生产模式下形成的内容审读和校检机制,全面推广应用到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全领域,努力实现审读、校检机制在内容生产环节的“全覆盖”。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分管领导牵头,对新媒体生产严格执行责任编辑、新媒体负责人、分管总编“三审”机制,严把新媒体的生产源头和发布原点。二是由编委办牵头负责,将新媒体生产纳入常态的内容审读,主要就新媒体内容的导向、呈现、传播效果等进行审读阅评,提出具体审读意见和指导建议。三是由出版部具体负责,对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进行实时动态校检,主要就新媒体内容的政治、事实、文字等差错进行校检和纠错,提出具体问题和修改意见。这一工作模式的推出,在新媒体生产领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既有来自管理层面的理解、支持与点赞,也有来自工作一线的紧张、压力和纠结,但大家有一个基本共识:这种模式和探索,对于党报的融媒生产和发展来说无疑是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全新领域,探路流程再造如何实现内容生产的网络重构,怎样优化内容生产的流程再造,一直是媒体深度融合最需要突破的难点。CPNresearch
10 Oct 2019
就蚌埠日报社在新媒体领域推行的内容审校制度来看,如果说刚开始仅仅是为了解决“点”上问题的话,那么在推行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到了2017年上半年,随着“双微”公号内容生产竞争与比拼的进一步加剧,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这项工作对于全媒体流程再造这个“面”来讲任务更为艰巨、意义更加深远。为此,我们进一步加大探索与实践的力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增加内容审读的密度,由最初的不定期审读变为一周一审读。蚌埠日报社的内容审读机制由来已久,但主要还是侧重于传统纸媒,且一直实行不定期审读,没有形成周期性规律。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明确提出加大对新媒体内容的审读,同时要求形成工作机制和规律,每周一审、每周必读,为此,也正式更名为《一周审读》。2017年以来,《一周审读》围绕新媒体内容审读持续发力,《全媒体联动 多平台呈现——全市“两会”报道创造新高度》《新媒原创视频如何步步别致》《“等”和“抢”引发的思考》《10万+的数字背后》《领导活动的微信打开方式》《一场大雪引发的思考》《立足本土 求新求快》《从又一次的争分夺秒说起》等一批有力度、有宽度、有深度的审读作品,疾风骤雨般荡涤着年轻记者和“小编”们创新思维、创意灵感,让他们从正面点评中汲取力量,从反面阅评中获取思考,在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实践中更加稳重和扎实。统计显示,2017年以来,蚌埠日报社共推出《一周审读》69期,其中涉及新媒体的内容审读43期,占比62.3%。提升内容校检的广度,努力实现“全覆盖”“无死角”。2016年之前,蚌埠日报社对于新媒体内容的校检,主要侧重于手机报和“E网事”板块内容,其他新媒体平台和内容涉及的相对较少。2017年初开始,我们正式提出推进“一网一端双微”内容审读“全覆盖”,尤其是根据传播规律和受众实际,加大了蚌埠发布、蚌埠日报“双微”内容的校检力度。为此,我们明确了由总校检负责掌握蚌埠APP及手机报、骨干校对人员负责“双微”、全体校对人员对应蚌埠新闻网的新媒体校检工作思路,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个队伍、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的“三个一”模式,切实将新媒体内容校检的“全覆盖”“无死角”落到实处。2017年以来,通过校检环节,共发现新媒体领域各类差错1102个,月均91.8个。探索与实践 | Tan Suo Yu Shi Jian
35
强化流程再造的精度,初步形成内容审校在新媒体领域的“倒逼效应”。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新媒体领域推行内容审校制度,很好地实现了全媒体生产流程再造的优化和完善,尤其是在内容生产的实时监管和事后监督方面,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闭环”,充分发挥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精准管理效应。同时,通过将内容审校结果纳入量化考核这一抓手生成流程管理的“倒逼效应”,使采编人员在一次次面对理性审读和无情扣罚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内容把关意识和生产自律意识。如今,学习《一周审读》已经成为新媒体部门每周业务交流的一个规定动作,每月的新媒体内容差错统计表也从最开始的“罚款单”“扣钱表”,变成了“小编”们查找自身不足、提升业务能力的“学习单”。强化融合思维,深化融合发展几年来,通过全社上下的共同努力,蚌埠日报社内容审校模式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赢得了广泛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效。全社上下融合思维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内容审校模式在新媒体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蚌埠日报社各个环节尤其是内容生产领域,对传统与新兴的融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改变了以往你是你、我是我,以及简单的流程叠加和物理粘合现象。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增强了融合思维,所谓融合,不仅仅是新媒体的做大和全媒体的强盛,将一些传统生产模式下形成的优良基因和有效机制引入全媒体环境,实现传统向新兴的“逆袭”,也同样是融合发展的实践需要,同样有助于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有助于推进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全媒体流程再造得到进一步优化。蚌埠日报社在新媒体领域进行的内容审校探索与实践,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较好地实现了新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改变了以往新媒体源头生产与终端评价“一头热一头冷”、重生产发布轻审读纠错的现象。自2017年开始,我们将内容审校与新媒体从业人员的量化管理、绩效考核严格挂钩,对《一周审读》指出的问题内容及校(下转第38页)38
探索与实践 | Tan Suo Yu Shi Jian
10 Oct 2019
CPNresearch
馈和互动机制。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政务新媒体除了发布政务信息外,另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及时了解公众对于某些政策、制度存在的疑惑,收集对于政府工作提出的合理建议或合法诉求。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公众号或是其他平台,都具有留言回复的功能,群众可以在政务信息发布后留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作为运营者的政务部门应及时对公众存在的疑惑和建议作出相应回复。但不少政务新媒体并未做到,更多的政务新媒体运营者都将眼光放在了如何能够制造出10万+的文章,于是蹭热点、自娱自乐的抖机灵,发布一些鸡汤文或是“标题党”的行为,错失了与公众进行及时平等的交流的机会。2017年5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可见,政务新媒体既无义务也无权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专业媒体借势借力政务归政务,媒体归媒体,不应该轻易将两者的功能混为一谈。媒体是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是在事件发生后不偏向任何一方,用事实去客观呈现事件原委。而政务是政府部门站在官方的立场和视角上,发布官方掌握的相关信息、资料,是官方在新媒体上的延伸,核心和侧重点在于“信息发布”,以此来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并且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因此政务信息平台和新闻媒体报道从本质上来说是两件事。大量的政务新媒体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却仍然处于“没人关注”的尴尬境地,归结为一点就是缺乏专业人员和媒体思维。2019年初,人民网(603000)发布公告显示,第三方内容审核业务已呈现增长趋势,收入同比增长约 166%。2018年8月,人民网总裁叶蓁蓁在人民日报旗下《新闻战线》发表题为《主流媒体引导力,可否这样实现?》的文章,阐述了第三方机构如何做好内容风险管理的服务。内容运营、内容审核是实现人民网影响力的另外一种方式,也是收入和利润转化的方式。行业分析认为,第三方内容审核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内容企业降低成本、节省时间、提升平台内容质量。而相比其他内容风控平台,人民网的权威性具有较大优势,有望吸引更多内容企业成为其客户。我们注意到,其他主流媒体从事第三方内容把关的实践也在不断涌现。引进专业媒体对内容进行审核把关,或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和出路。我们认为,一方面需要将政务媒体定位于“政务”,使之与“新闻”相区别,从而保证其“政务性”;另一方面,让专业媒体进行代管,降低人力、物力的耗费,增加其“专业性”。政务新媒体作为由于政府工作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信息平台,还处于摸索和发展中。虽然发展中存在着信息发布延缓、用户粘性较弱、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不断修正,逐步加以解决。(作者单位为江苏法制报社)(上接第35页)检环节发现的各类差错,严格处罚标准,纳入从业人员月度绩效考核,每月一兑现。同时,修订完善《关于加强全媒体考核的实施意见》,在考核层面为全媒体流程再造提供有效支撑。全媒体把关防错意识得到进一步深化。新媒体内容审校制度的推行,对于新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次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管理革命”,大家从一开始的挣扎、纠结和被动接受,到逐渐的适应、融入和主动转变,从而带动了全社上下新媒体把关防错意识的提升和深化,最终实现了新媒体内容差错率的稳步下降。统计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新媒体领域各类差错132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11个,差错率减幅达75.7%。融合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探索总在路上。当前,围绕如何更好地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推进新媒体内容审校制度的实践和创新,蚌埠日报社正努力从“探索一条路径、形成一套机制、管好一支队伍”三个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力争在新媒体内容审校方面闯出一条适合地方党报媒体的新路。(作者为蚌埠日报社副总编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