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四个大题,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字迹要工整。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 题号 一 三 四 总分 (一) (二) 分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下列各项中黑体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磬(pán)口 朔(shuò)方 眷(juàn)恋 脂粉奁(lián) B.稽(qǐ)首 鞺(táng)鞳 旸(yáng)谷 千里迢迢(tiáo) C.姮(héng)娥 彷(fáng)徨 璀(cuǐ)璨 龙吟凤哕(huì)
D.羯(jié)鼓 招徕(lái) 蜿(wān)蜒 即物起兴(xìng)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韩愈,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一起发起了古文运动,是著名的散文家。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婉约词派的开创者。 C.《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属于诗的范畴,它形式是散文,而意境、情趣、节奏像诗。
D.《雷电颂》是—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本文作者郭沫若,节选自话剧《屈原》。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班的王芳和李红青梅竹马,她们像亲姐妹一样整天形影不离。
B.经过忍辱负重的刻苦训练,李娜终于夺得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 C.我市自然资源丰富,投资环境宽松,许多客商针锋相对地前来投资兴业。 D.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邓小平当年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A.夸张 比喻 反复 B.比喻 拟人 反复 C.夸张 排比 拟人 D.比喻 排比 夸张 5.古诗文填空。(7分)
①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②当余之从师也, 。 ③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④ ,以乐其志。 ⑤望西都, 。 ⑥黔娄之妻有言:“ ,不汲汲于富贵。” 6.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①互联网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它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②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等危害社会。③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7.将“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一句还原到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2分)
我们为什么活着?(A)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B)“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C)欢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D)
8.综合性学习(5分)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青春的火热美丽,激发他们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感情,班上准备举办一次“青春随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请你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语。(1分)
②在“青春名言”交流环节中,你交流的名言警句是(1分)
③在这次活动中,你一定有不少的感受吧,请写出一句有关青春的赠言,送给你的朋友。(3分)
得分 评卷人
二、 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2题(共9分)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
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 ’,‘ ’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彻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9.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横线中孔子的这句名言是什么?相应填入这句名言后的那个词是什么?引用这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3分)
10.文章第一自然段{ }的句子短短数言写出了初听说书时的感受,可谓生动贴切,试仿写一下,也用几句话写出自己听到某种声响的感受。(2分)
11.“于我心有戚戚焉”是什么意思?(2分)
12.请用简练明确的语言概括王小玉演唱的特色(15字左右)(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共11分)
得分 评卷人 大师什么最大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②陈寅恪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恪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恪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陈寅恪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恪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恪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恪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 “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得。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选自《学习博览》)
13.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2分)
14.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2分)
15.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梁启超所言“小”的含义: 韦伯所表述“大”的含义: 16.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7.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得分 评卷人
三、 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完成18—21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马说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⑶( ),(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填出第⑶段括号处的原句。(3分)
19.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欢迎光临 D.临别赠言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1.本文借“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1分)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____ ___。(1分)作
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 (2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22--23题。(4分)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 。(2分) 2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得分 评卷人
四、 作文(40分)
24.作文。
天空是白云的舞台,在那里,白云可以尽情勾勒出千态万状;丛林是飞鸟的舞台,在那里,飞鸟可以自由展示悠扬宛转的歌喉;剧场是演员的舞台,在那里,演员可以逼真地演绎人生的百态;生活是我们的舞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焕发出独特的风采„„请以“舞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字数在600字左右。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字 市六中初三语文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3.11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7.(2分)B 8.(1分)(1)“青春的魅力;珍惜青春,笑看生活;放飞青春,放飞梦想;青春在拼搏中闪光” 等 (2)(1分)1、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这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莎士比亚
2、青春并不是指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塞·厄尔曼 3、青春的幻想既狂热又可爱。——约肖特豪斯 4、青春时光转眼即逝。——贺拉斯
5、没有人会感觉到,青春正在消逝,但任何人都会感觉到,青春已经消逝。
——小塞涅卡 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共9分)
9.三月不知肉味(1分)三月(1分);作用: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言之成理即可。)(1分)
10. (2分)例句: 声音清脆悦耳,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梦里那个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像潺潺的流水,清凉至极。身体上的每一个地方都焕然一新了。(其他例子略) 11.(2分) 意思是: 我有同感。(意思对即可)
12.(2分) 婉转柔美,声音悠远,曲尽其致;赏心悦目,出神入化,无与伦比;精湛的演唱技巧,神奇的艺术魅力。 (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几个方面即可) (二)(共11分)
13.(2分)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1分),对真理诚挚而永不妥协的探索(1分)(答“更需要宽阔的胸襟、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的恩怨情仇的境界”得1分;答整个第⑦段不得分 )14.(2分)梁启超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不肯同流合污,丧掉人格(1分,意思对即可)陈寅恪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耻事二姓”(1分,意思对即可)15.(2分)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计较个人恩怨,没有宽阔的胸襟(1分)(仅答“胸襟”、“学术”不得分)韦伯所表述“大”的含义: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1分)。
16.(2分)不能,因为该句体现了议论文论证语言严密性的特点(1分),作者意在强调:真理,不能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证明(1分,意思对即可) 17.(3分)是,梁启超著作等身,说明他有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1分);在对待陈寅恪对自己尖酸刻薄的批评上,他不忌恨,说明他有广阔的胸襟。(或在对待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1分)(意思对即可,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有材料、有观点方可得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18.(3分)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1分)A 临:
(1)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2)到,来:光~。莅~。亲~。 (3)遭遇,碰到:~时。面~。
(4)挨着,靠近:~近。~街。~终。~危。~阵磨枪。 (5)照样子摹仿字画:~摹。~帖。~写。 (6)旧时指帝王上朝:~朝。~政。 (7)姓。
四、作文(40分) 24、(40分)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36—40)思想感情健康,立意深刻,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文从字顺,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好;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二类卷(31—35)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文从字顺,表达较好;结构完整,层次比较清楚;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面较整洁。
三类卷(26—30)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尚具体,中心基本明确;语句通顺,病句少;结构基本完整;字迹清楚,有少量错别字,少量涂改。
四类卷(21—25)思想感情基本健康,内容不具体,中心不够明确;语句基本通顺,病句不太多;结构不完整;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五类卷(20—0)思想感情不健康,内容不具体,中心不明确;语句不通顺,病句多;结构不完整;字迹不易辨认,错别字多,卷面很不整洁。
说明:
(1) 坚持三人独立评卷。
(2) 作文满分的比例掌握在5﹪左右。 (3) 没写题目扣5分。
(4) 立意新颖,有创造性,可酌情加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