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英新闻报道的语篇对比分析[1]

汉英新闻报道的语篇对比分析[1]

来源:二三娱乐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0󰀁年第󰀁3󰀁期(总第105期)

汉英新闻报道的语篇对比分析

须文瑜󰀁

(上海政法学院外语系,󰀁上海󰀁󰀁󰀁󰀁201701)

【摘 要】 本文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汉英新闻报道在句子开头、句子衔接、论证手段和语篇发展模式上的异同之处,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帮助英语学习者体会和理解汉英语篇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使其英语表达更接近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

【关键词】新闻报道;语篇分析;英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720(2010)03󰀁-󰀁0171󰀁-󰀁05

1󰀁引言

在以往的汉英语篇对比研究中,有胡曙中(1993)所作的关于学术文章和描写文、说明文的对比分析,有许力生和李广才(2002)所作的关于论说文的对比分析,有王墨希和李津(1993)关于记叙文的对比分析等。之前也有过对英汉报刊社论进行对比的文章,󰀁但总的来说,有关时政新闻报道的对比类文章还不是很多。

可以用作对比的双语对应语篇语料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翻译对应语篇语料;󰀁一类是改写对应语料;󰀁再一类是语域对应语料。语域对应语篇语料不再具有语义上的对应性,󰀁而只是在语篇的题材、风格、使用场合、使用对象等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许云龙(1992)指出,󰀁语域对应语料的对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域或篇章语体类型方面研究的深入程度。语域和篇章类型分得越细,󰀁对应性就越高。本文为了减少所对比语料的话题差异和内容量多少给对比带来的影响,以保证对比语料之间有更大的可比性,从2009年7月13日至7月17日网络版的New󰀁York󰀁Times,󰀁BBC󰀁News,󰀁

China󰀁Daily,󰀁搜狐新闻,新浪新闻,󰀁上海热线新闻中选取主题基本相近,甚至内容完全相同的英语时政报道和汉语时政新闻报道各十篇进行对比。选中的十篇英语文章和十篇汉英语文章被分别标以E1,󰀁E2,󰀁E3,󰀁…和C1,󰀁C2,󰀁C3…,数字相同的汉英新闻报道在主题和内容上相近或相同。

2󰀁对比分析(1)󰀁句子开头

表1 英语语料中的句子开头

开头方式E1名词16副词3介词短 语3分词2连接词3开头方式名词副词介词短 语分词连接词E2213402E3192413E4153323E5232434E6142202E7202323E8190212E9E10222132342234表2 汉语语料中的句子开头

C1C2C3C4C5C6C7C8C9C10111317141319141513150000000000223213211200000000001122112211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在所有语料的句子开头方式中,名词占了绝大多数。同时,英语语料中用连接词,介词短语作为句子开头

171

须文瑜:汉英新闻报道的语篇对比分析

的频率和种类都明显高于汉语语料。汉语语料中出现在句子开头的连接词和介词的种类分别为6和5;󰀁而英语语料中出现在句子开头的连接词和介词的种类分别为11和8。此外,英语语料中还有在汉语语料中绝无仅有的分词和副词开头形式,󰀁总共分别出现了22次和15次。如果说对于汉语而言,分词出现在句首是不符合语法习惯的,󰀁那么副词出现在句首来加强语气或进行上下文的衔接无疑揭示了英语与汉语的篇章展开过程中不同的承接和思维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英语与汉语的意义重心是不同的。英语一般是前重心,把主要信息放在主句中或句子的开头;而汉语则与之相反,一般是后重心,把次要的部分放在句首。

如:󰀁A󰀁passenger󰀁aircraft󰀁crashed󰀁in󰀁northwestern󰀁Iran󰀁on󰀁Wednesday󰀁and󰀁up󰀁to󰀁169󰀁people󰀁on󰀁board󰀁were󰀁feared󰀁killed,󰀁ISNA󰀁news󰀁agency󰀁reported.󰀁(New󰀁York󰀁Times,󰀁09/7/15)󰀁

据法新社最新报道,伊朗一架客机15日在西部加兹温省坠毁,据信机上168人全部遇难。(搜狐新闻,09/7/15)

(2)󰀁句子衔接

表3 英语语料中的语义衔接

衔接手段E1E2E3E4E5E6E7E8E9E10替代: 词语2321312222替代:短句1110201021省略: 词1111211122省略: 句0100101121关联:时间2321322332关联:条件3422433323关联:递进1121221121关联: 词汇3422232233表4 汉语语料中的语义衔接

衔接手 段C1C2C3C4C5C6C7C8C9C10替代: 词语0121020111替代:短句0010010100省略: 词2233243323省略: 句0010000100关联:时间0001010001关联:条件0100010010关联:递进0000010000关联: 词汇1121111101所有上述衔接手段在本文研究的汉英语料中都有出现,只是在汉语和英语中使用的172

频率不同。为了取得语篇连贯,汉语经常使用重复,同时较多使用省略,涉及各种句子成份。如:

据伊朗国家电视台15日报道,伊朗一架客机当天在该国西北部加兹温附近坠毁,机上153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这架坠毁的图-154客机隶属于里海航空公司。客机于当地时间11时33分(北京时间15时03分)从伊首都德黑兰的霍梅尼国际机场起飞,准备飞往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但在起飞后16分钟坠毁。

霍梅尼国际机场的工作人员已经向新华社记者证实,坠毁的客机上没有中国乘客。(搜狐新闻,09/7/16)

英语中则词汇关联用得最多,󰀁包括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和语义场等。在替代方面,汉语语料和英语语料中通过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来实现替代的表现最为活跃。同时,英语语料中的词语替代和短句替代均多于汉语语料。如:󰀁

The󰀁Chinese󰀁authorities󰀁have󰀁detained󰀁(1)󰀁or󰀁questioned󰀁(2)󰀁at󰀁least󰀁seven󰀁Chinese󰀁steel󰀁industry󰀁executives󰀁(5)󰀁in󰀁a󰀁broadening󰀁(3)󰀁corruption󰀁(6)󰀁investigation󰀁(2)󰀁connected󰀁to󰀁the󰀁detentions󰀁(1)󰀁last󰀁week󰀁of󰀁four󰀁employees󰀁(5)󰀁of󰀁the󰀁mining󰀁giant󰀁Rio󰀁Tinto,󰀁state-controlled󰀁news󰀁media󰀁reported󰀁Monday.󰀁The󰀁investigation,󰀁which󰀁began󰀁with󰀁accusations󰀁(4)󰀁that󰀁the󰀁four󰀁Rio󰀁Tinto󰀁workers󰀁(5)󰀁had󰀁conspired󰀁to󰀁steal󰀁state󰀁secrets,󰀁has󰀁rapidly󰀁widened󰀁(3),󰀁according󰀁to󰀁accounts󰀁on󰀁government󰀁Web󰀁sites󰀁and󰀁in󰀁Chinese󰀁news󰀁media.󰀁It󰀁now󰀁includes󰀁accusations󰀁of󰀁widespread󰀁bribery󰀁(6)󰀁in󰀁business󰀁dealings,󰀁as󰀁well󰀁as󰀁allegations󰀁(4)󰀁that󰀁the󰀁four󰀁workers󰀁paid󰀁for󰀁detailed󰀁government󰀁trade󰀁and󰀁manufacturing󰀁data󰀁to󰀁give󰀁Rio󰀁Tinto󰀁executives󰀁an󰀁edge󰀁in󰀁iron󰀁ore󰀁negotiations󰀁with󰀁Chinese󰀁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state-controlled󰀁steelmakers.󰀁(New󰀁York󰀁Times,󰀁09/7/13)

另外,汉语语料中每篇都有名词省略的情况,而动词和短句省略却很罕见。英语语料中则有将近一半的篇章没有出现名词省略,动词和短句省略的情况虽然多一些,但似乎集中于某些文章中,有的文章中则几乎任何省略都没有出现。在关联层面,󰀁汉语语料较多的是通过篇章自身内容的发展来体现句子之间的关联,󰀁故连接词用得很少,这在前一个图表中也得到了验证。而英语语料更多地通过关联词的使用来明确句子之间的关联度和发展关系。这是因为汉语可以不使用任何衔接手段,省略名词主语,󰀁构成一个不影响段落连贯的󰀁“话题链”。而英语是主语突出性语言,即使整个段落谈论同一主题,也必须保证外显的联系,不能省略句子主语󰀁(蔡基刚:󰀁2000)󰀁。

语义衔接上的这些差别跟汉语和英语各自的词法、句法特点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语法关系较为严谨,讲究句子结构完整,经常充当句子主语的名词很难被省略。󰀁这是由于英语篇章需要用语言手段给每个事件定义和定位,使各个事件的相互关系明确,层次分明。而汉语则是重语境,意合性的语言,汉语文章󰀁“有时并不需要用一定的语法手段或其他语言手段来表现,󰀁而是靠层次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胡曙中:󰀁1993)󰀁。换句话说,汉语段落间的连贯更多是依靠语义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来实现的。

󰀁(3)󰀁论证手段

表5 英语语料中的论证手段

论证手段E1E2E3E4E5E6E7E8E9E10定义0001001000数据5664636676引用2322323333比较0110001101举例1111202121表6 汉语语料中的论证手段

论证手段C1C2C3C4C5C6C7C8C9C10定义00100001002010󰀁年第󰀁3󰀁期(总第105期)

数据4454453434引用1121121211比较0110010011举例0111021001在本文所选的汉英语料中,数据和引用显然是最常见的论证手段,󰀁但汉语语料较多引用官员和相关负责人,󰀁有时还会引经据典;󰀁而英语语料则较多引用专家和普通人。而且,󰀁英语语料中的数据使用频率也明显高于汉语语料。这可能是因为西方机构和民间组织的调查统计数据涉及的范围更广,󰀁公开度更大。此外,󰀁比较和举例的出现率差不多,而定义出现的频率最低。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汉语新闻报道更偏向于权威性;而英语新闻报道更多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更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4)󰀁语篇发展模式

表7 英语语料语篇发展模式类型

文章E1E2E3E4E5E6E7E8E9E10正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折衷型√平铺直叙型√表8 汉语语料语篇发展模式类型

文章C1C2C3C4C5C6C7C8C9C10正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折衷型√√√平铺直叙型√新闻报道的语篇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新闻诸要素的展开形式。东方语言的语篇发展模式是不断扩展的螺旋型,弧线围绕着主题,却不直接触及主题,而是从各个角度间接地表述和论说,往往到最后才点明主题。英语语篇则呈直线形式发展,多以主题句开始,主题句提出本段的中心内容,后接辅助句逐步展开,说明主题句的具体内容,其间不附加其他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Kaplan:1988)。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语篇发展模式分为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折衷型和平铺直叙型,而没有采用Kaplan所提出的直线型和螺旋型,因为语篇的发展模式似乎并不都是直线型或螺旋型。

173

须文瑜:汉英新闻报道的语篇对比分析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英语语料采取的是倒金字塔型,󰀁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在第一段给出,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读者快速领会新闻重点,󰀁比较迎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其基本格式是:先在导语中描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然后,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进行描述。通常一个段落只描述一个事件要素。

将近一半的汉语语料也是采用倒金字塔型,但也有同样比例的正金字塔型发展模式。此种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型相反,是以时间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发展模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用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此外,折衷型在汉语语料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折衷型是倒金字塔型和正金字塔型的折衷,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然后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汉语新闻报道以往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所以折衷型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其基本格式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然后,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陈述完。

此外,还有在汉英语料中出现频率最少的平铺直叙型。这种发展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和精准。

最近还有一种很流行的叫做“华尔街日报体”的模式。其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一个人的言行或一个特定事件,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174

道,如以下有关能源短缺报道的开头段:

󰀁From󰀁the󰀁outside,󰀁there󰀁is󰀁nothing󰀁unusual󰀁about󰀁the󰀁stylish󰀁new󰀁gray󰀁and󰀁orange󰀁row󰀁houses󰀁in󰀁the󰀁Kranichstein󰀁District,󰀁with󰀁wreaths󰀁on󰀁the󰀁doors󰀁and󰀁Christmas󰀁lights󰀁twinkling󰀁through󰀁a󰀁freezing󰀁drizzle.󰀁But󰀁these󰀁houses󰀁are󰀁part󰀁of󰀁a󰀁revolution󰀁in󰀁building󰀁design:󰀁There󰀁are󰀁no󰀁drafts,󰀁no󰀁cold󰀁tile󰀁floors,󰀁no󰀁snuggling󰀁under󰀁blankets󰀁until󰀁the󰀁furnace󰀁kicks󰀁in.󰀁There󰀁is,󰀁in󰀁fact,󰀁no󰀁furnace.󰀁(New󰀁York󰀁Times,󰀁09/7/13)󰀁

综上所述,汉语的语篇发展模式在整体上的确异于英语,没那么直接,迂回处明显要多些。这种情况应该说跟汉语的句式组织结构特点有一定关系。汉语的复句就常采用迂回的编码方式,即暂时偏离基本意图,待原因、时间、方式、条件、让步等提供之后,再转到基本意图上。在句式结构上,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可归纳为:英语族人倾向于形式分析,抽象思维,从小到大,从未知到已知,突出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主客体界限分明;汉语族人倾向于整体思维,情感思维,从大到小,从已知到未知,从实际出发,注重主客体融合(林大津:󰀁1996)。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汉英新闻报道在句子开头,句子衔接,论证手段和语篇发展模式层面的异同。这对于更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汉英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会有所帮助。虽然英语学习者需要用英文写新闻报道的机会并不多,但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去体会汉英其他文体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力求在行文表达上更接近英语母语使用者,尽可能减少中国式英语的出现。

参考文献

[1]Kaplan, R. B. 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second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language learning: notes toward theory of contrastive rhetoric [A]. In A.C. Purves ed. Writing󰀁版社, 1996.

2010󰀁年第󰀁3󰀁期(总第105期)

[2][3][4][5][6]

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Issues󰀁in󰀁Contrastive󰀁Rhetoric󰀁[C].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1988, 275-304.

艾丰. 新闻采访方法论[M]. 上海: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艾丰. 新闻写作方法论[M]. 上海: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M]. 福州: 福建人民出

[7]王墨希,李津. 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9-64.

[8]许力生, 李广才. 汉英论说文语篇的修辞模式对

比[OL]. 2002-5-8.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2002/200205/020508.pdf.

[9]许云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1992.

作者简介:须文瑜󰀁(1971-󰀁),男,上海人,讲师、硕󰀁󰀁󰀁󰀁󰀁󰀁󰀁󰀁󰀁

󰀁󰀁󰀁󰀁󰀁󰀁󰀁󰀁󰀁󰀁󰀁󰀁󰀁󰀁󰀁󰀁󰀁󰀁󰀁󰀁士,研究方向:比较语言学,英语教学法

(上接152页)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A].

In R. Martin & D. Michaels et al (eds.) Step by Step: 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C]. Cambirdge, MA: MIT press. 2000.

[2]Goldberg,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3]Jackendoff, The Architectuire of the Language Faculty[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7.

[4]Kay, P. & Fillmore, C.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 The ‘What’s X doing Y’construction[J]. Language,1999 (75), 1-33.

[5]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1987.

[7]Langacke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ume 1. 1987.

[8]Langacker, W.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1-38.

[9]Michaelis, L. Headless constructions and coercion

by construction[A]. In Francis, E. & L. Michaelis (eds.), Mismatch: Form-function Incongruity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Grammar[C]. Stanford, CA: CSLI. 2003, 259-310.

[10]Michaelis, L. 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pectual coercion[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4(15):1-67.

[11]Pustejovsky, J. The generative lexicon[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1 (27).

[12]Pustejovsky, J. The Generative Lexicon[M].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95.

[13]Traugott, E. C. The concepts of constructional

mismatch and type-shif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ization[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7(18), 523-557.

[14]Ziegeler, D. Arguing the case against coercion. In

Radden, Kopcke, et al (ed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99-123.

[15]刘洋. 构式语法中压制现象的转喻阐释[D].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2009.

[16]马志刚. 最简方案下语段及中心语特征移交理论评

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2): 6-13.[17]沈家煊. 糅合和截搭[J]. 世界汉语教学,2006(4):

5-12.

[18]谢应光. 构式语法与英语体义研究[J]. 四川外国语

学院学报, 2007(1): 96-102.

[19]袁野. 动词意义、构式与体验式理解[J]. 外语教学,

2007(3):36-41.作者简介:袁野(1965-),男,辽宁丹东人,博士,副

教授,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1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