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6-25 11:16:13 点击:355
义乌,一个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的地方。昔日穷得叮当响,没有资源,不靠海边,更没有资金。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小商品贸易至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经拥有6.2万个商铺,20多万从业人员,日客流量达到20多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多家生产企业包括6000余个知名品牌,在义乌常年展示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个单品。饰品、玩具、工艺品、日用五金、袜子、拉链等优势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有30%以上的份额。到2006年,市场总成交额达315亿元人民币,外汇结汇金额将近60亿美元,交易着40多万种商品。如今你很难把满身名牌珠光宝气开奔驰车的义乌人与昔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走街串巷的义乌人联想到一起。经济学家在探寻“义乌模式”,官员们在总结推广“义乌经验”。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义乌人的“第一桶”金! 一、何谓“义乌模式”
义乌素有“中国小商品城”之称,已形成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三大主要市场群。义乌的城市发展,就是建立在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上,义乌也被外界称为“商城”。2007年,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总成交额348亿元,连续17次蝉联中国专业市场榜首。其中,外贸出口占总成交额的60%,商品辐射215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长驻采购商达1万余人,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外交部、家乐福等政府和商业机构都相继在市场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市”。它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市场的运作模式,被各地所效仿。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市场的空间扩张与形态升级来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义乌模式”利用市场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促使商业资本向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扩张,实现市场与产业、城市的联动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从义乌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其创新能力和运作优势是义乌模式的成功之处。
1、市场组织与功能的创新。一是市场经营主体趋向企业化。商城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商品专业市场走上自主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传统商品专业市场组织的重大创新。二是市场空间组织的网络化。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依托,借鉴现代商业连锁经营的方式,在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稳定的地区及贸易较为集中的地区创办分市场,从而形成相互分工、相互依赖的一体化市场网络体系。三是市场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内一些业主为了做大生意,更多地占有市场分额,自发地实行横向联合,组织有限责任公司。四是“划行归市”优化市场结构。“划行归市”
就是要合理调节新商户与原有商户、本地经商户与外地客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划行归市”在短期内可能对个别经商户不利,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整个小商品市场,也有利于所有的经商户集中竞争。
2、市场形态与交易方式的创新。一是小商品市场不但为市场经商户提供了良好的交易设施等外部环境,而且为他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场外交易的特殊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二是小商品市场具有卓越的信息集散渠道和处理机制,呈现出向无形市场和多种形式市场过渡的趋势。三是小商品市场还具有强大的信息集聚功能。有了信息集聚的功能,小商品市场才能有更大的容量。
3、产业创新与体系的完善。以强大的产业为支撑,进行市场运作,走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要素市场(运输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而展开,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商业等配套设施以及城市化发展,实现多方的联动。市场体系的完善是现代市场的重要特征。 二、义乌模式的精髓
义乌模式的精髓是产业间联动发展的结果。在创新市场机制引导下,由地方政府协调各方关系,形成义乌市的商贸业、制造业及物流业等多产业的有机联动。
义乌模式的成功是坚持地方特色优势的结果。坚持“兴商建市”,通过不断壮大市场,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义乌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缺乏,历史以来义乌人深知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发展地方经济。
义乌模式的发展是物流业在其商贸业和制造业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结果。义乌的物流业从先前的联托运市场发展到区域性物流中心,它的发展经历是伴随着小商品市场的不断壮大的过程。小商品市场的价格优势主要在于制造成本、创新成本、信息成本和运输成本等一些成本优势。这些成本的降低都与物流有关。
义乌模式的产生是“三创”精神得以体现的结果。在历史上,义乌人的商品交换意识和手工业生产能力就非同一般,这种意识和能力在义乌人的脑子里逐渐根深蒂固和不断发展,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义乌人有种敢为人先、永不言败、不断创新、勇于吃苦的精神。这种义乌精神是义乌模式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义乌人中有这样一个共识,发展市场,以商兴市是发展义乌地方经济的硬道理。小商品市场从起初无组织的商品交易到后来的国际小商品城,经历了五代市场蜕变的发展过程,是义乌人文环境的内涵发展的延续,是义乌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的结果,更是义乌人“创业、创新、创优”的结果。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的地点、运作模式及相关政策都在不断变化,小商品市场始终在健康中发展壮大,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义乌人深知市场的运作无论采用那种模式,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市场交易,繁荣市场,适者才能生存,关键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不追求市
场表面形式;二是义乌地方政府在市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既不能过多的干预市场的运作,同时也要协调多方面工作;在起初国家宏观政策对市场发展还不十分明朗的时候,地方政府针对小商品市场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出台地方性优惠政策(对小商品市场统筹规划、创建新的市场建设与管理、重新定位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土地、税收等);久而久之,从不断量变到最终的质变,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才有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今天的成功。 三、义乌地方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在其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和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相对滞后,地方政策对于市场的发展就起到先导作用,地方政策又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意志的体现,义乌地方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起到引导作用,在税收、土地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起到了放水养鱼的作用。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建,义乌地方逐渐认识到市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加强牵头领导,统筹规划,有效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特别在对新一代的市场建设中,对市场物业经营管理主体的产权制度进行创新,即由政府所有、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市场物业管理主体,通过股份制改造,成为政府控股下产权结构多元化、开发管理小商品市场的企业法人主体。这种制度创新和地方政策的扶持,有力地推进了义乌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个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大小通常取决三方面因素,一是成本优势。只有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才能占有市场,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但总体的低成本不只是有某一种要素的相对低价决定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繁荣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其低廉的交易价格,形成的原因:⑴市场的先发优势;⑵小商品的集聚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⑶本地相关产业为市场提供了产业支撑;⑷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和新型流通业态;⑸覆盖本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较为完备的营销网络。二是市场空间。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掩盖了大量商品短缺的现象,市场经济体制则是自发引导资源配置,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必然带动当地的制造业的发展。三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随着各地的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硬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制度因素、伦理因素等软环境却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初期,它能够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顽强地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得到了义乌各级政府重视,义乌各级政府在不断创新的市场制度下,因势利导、积极参与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当时市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义乌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义乌地处浙江中部,是金华市下辖的县级市之一。金华市包括义乌、东阳、永康、兰溪4个县。“浙中”是对这一区域约定俗成的惯称。浙中区域经济具有两个显著的亮点:一是遍布城乡的专业市场体系;二是生机勃勃的区域特色经济。浙中地区通常是浙江省欠发达县市较为集中的地区,但出现了以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永康的科技五金市场等,浙中地区各县(市)依托市场提供的销售渠道和商品信息,以商促工,以工强商,工商联动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化产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向国内外延伸扩张的销售
网络构筑了义乌经济发展的“洼地”,义东北、义西南两个新兴产业带形成了提升义乌产业层次的“高地”。因此,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义乌在浙中经济圈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成为该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 四、义乌模式带来的三重突破
义乌是浙江内陆地区的一个县级市,伴随着小商品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外来人口集聚,义乌由一座普通的县级市迅速变为一座国际性的商贸城市,并使义乌在浙江的县域中创下了综合竞争力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第一、城市建成区面积第一、城市人口规模第一、外来人口数量第一、居民人均银行存款数量第一等多项全省之最,这相对于一个建置历史仅有17年的县级市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大突破。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在当代浙江块状产业刺激下新兴城市不断崛起的模式,是城市发展对传统行政关系和经济形态的解构、并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传统中小城市发展途径实现爆炸式大发展的结果。 1、义乌模式对户籍人口标准的大突破
义乌城市的爆炸式发展,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口的爆炸性发展。由于义乌小商品经济的强势发展态势,使义乌这座内陆县级市出现了一些大都市才能出现的人口集聚态势,2004年,义乌小商品产业的交易额已达324.9亿,比当年全市的GDP高出了40%,市区日客流量达20多万,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在地域经济的带动下,义乌的外来人口的快速集聚,这不仅导致义乌本地常住人口的大幅上升,同时也直接促成了义乌城市人口规模的壮大。由于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与城市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展,使义乌城市规模实现爆炸式发展。
义乌在地域经济快速发展中所吸引的大量外来人口,由于大部分直接转化为城市的常住人口,所以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上十分突出,其中一个明显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壮大。在全市总人口规模壮大的同时,义乌建成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已远远突破了户籍人口口径的标准。可以说,义乌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它在人口发展模式的突破性——使传统的户籍人口口径对它失去实际的衡量意义,其突出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常住总人口对户籍人口口径的突破。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义乌不同口径下的总人口数据有着实质性的差异。按户籍人口的标准,义乌1998年的总人口数为65.76万,到2004年也仅增至68.83万,6年间仅仅增长了4.7%,基本上处于平稳发展状态。而义乌暂住一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却由1999年的10.09万猛增到2004年的57.49万,5年内就增加了470%,完全是一种爆炸性的发展态势。到2004年底,义乌全部的外来人口已经达到75.4万,成为浙江县域中唯一一个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而义乌在短短几年内这种外来人口高速集聚的模式,在国内的中小城市中极为罕见。而这种爆炸性的增长态势正是与义乌经济膨胀、城市扩张的强势发展态势相适应的,与户籍人口口径相比,常住人口口径对义乌人口规模的衡量显行更加妥贴、恰当。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户籍人口口径,对于中国当前的城市尤其是义
乌这一类的城市的人口衡量可以说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因而,义乌城市人口的发展首先对传统户籍人口的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是城市人口规模衡量上对非农业人口口径的突破。由于多数外来人口集聚在义乌城区,所以就导致了义乌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从1998年到2004年,义乌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猛增到52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由20万猛增至52万,短短6年即由一个中小城市变为一个大城市。这种发展速度,是国内极为罕见的,但却也是与近年义乌的工业园区建设、外来人口集聚、建设用地扩张、行政区划改革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而按户籍人非农业人口的标准,1998年义乌全市的非农人口为9.39万,至2004年也仅增至19.73万,虽然增速也很快,但却远远不能衡量义乌近年城市人口高速发展的实际。而用常住人口的口径衡量义乌的城市规模时,不仅更具科学性,同时也非常符合义乌近年城市的爆炸性的发展态势,所以说,在城市人口规模衡量上,义乌模式已对原有的户籍人口非农业口径有了重大突破。 第三是大量外来人口严重冲击着户籍人口的统计标准。随着近年的外来人口的大量集聚,户籍人口不到70万的义乌,却拥有外来人口达75.4万,是全省各县市区中外来人口最多的县域,在这种外来人口大量集结的态势下,实际上已对传统户籍人口的统计标准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按2000年人口普查标准,义乌2000年的常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已达91.27万,比2000年和户籍人口多出了36.5%,至2003年,义乌的常住人口已有104.19万,比2003年的户籍多出了53.1%。由于数量巨大的外来人口不断转化为义乌的常住人口,使义乌的户籍人口统计标准已经缺乏基本的真实性。故而,义乌外来人口的集聚对于户籍人口标准的冲击也是相当大的。 正是义乌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与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户籍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统计标准已远远不能准确估计义乌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实际。国家统计局正式规定从2004年起统计时一律采用常住人口的口径,将会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发达的城市地区对传统的户籍人口口径产生历史性的大冲击,对于义乌而言,常住人口口径的确立更能衡量义乌发展的实际,因而也可以说,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已对户籍人口标准有了历史性的大突破。 2、义乌模式对城市行政级别制度的大突破
由于近年城市的爆炸式发展当前,义乌2004年的城市人口已有52万,其城市人口规模不仅超过省内其它所有县级市,也超过了衢州、舟山、丽水等一批地级市。由于义乌城市发展中经济和人口的多项指标都已经超过了它所属的地级市金华,使县级市的发展够超过所在地级市有了现实的可能,从而也使得义乌城市的发展模式对当前国内的地级市管辖县级市这种城市行政级别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首先是义乌在经济与人口的发展优势远胜于金华市区。作为一个被金华所代管的县级市,义乌在近年经济与人口的发展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远胜于金华市区的发展优势。义乌在行政辖区面积仅相当于金华市区的54%、户籍总人口仅相当于金华市区的74%的情况下,在经济规模、人口集聚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发展优势。在1990年时,义乌的GDP还低于金华市区,但到2004
年时,义乌的GDP已经超出了金华市区31.8%。1990年时,义乌的常住人口还不到金华市区的四分之三,但到2000年,义乌的常住人口已经明显地超过了金华市区,并在近年远远高于金华市区。而从外来人口的发展上看,义乌的人口集聚优势则是金华市区远不能及的。这些情况,都可以说明义乌在近年的爆炸性发展过程中已不断地实现对金华市区的超越,从而使义乌这个县级市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当前我国的城市行政级别制度有了实质性的大突破。 其次是金华市区与义乌之间的发展距离被拉大。从1999年到2004年,义乌的暂住人口数量与金华市区之比由1.24倍扩至4.54倍,GDP之比由2000年的1.24倍扩至2004年的1.32倍,随着义乌强势发展态势的持续,金华市区与义乌之间的差距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4年,义乌全市GDP已达232.30亿,工业总产值达492.53亿,都在金华全市占着约1/4的比例,义乌在经济上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金华市区,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当前,金华地区唯一的机场在义乌,义乌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辐射力都已远远大于金华市区,它一定程度上已脱离金华市区的辐射,并形成了一种反辐射的态势,因而可以说,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对当前我国的地级市管辖县级市的行政级别制度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第三是义乌的发展优势远胜于金华其它各县市。当前地级金华市在行政上除了市区和义乌市外,还有东阳、永康、兰溪3县级市和浦江、武义、磐安3县。浦江、武义、磐安3县都是人口不足40万的山区小县,与义乌最具可比性的就是东阳、永康、兰溪这3个县级市。2004年,这3个县级市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城市规模,都与义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在义乌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都实现爆炸性发展时,义乌周边的城市的常住人口基本上都只有小幅增长,有的甚至是负增长。因而可以说,义乌的发展模式不仅使义乌在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上超赶了金华市区,也远远超过了各个兄弟县市,使义乌成为金华整个地级内的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这对当前地级市与县级市之间的城市行政级别制度,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在目前浙中城市群的规划中,金华被作为绝对的中心是并不科学的,假如浙中城市群能在未来形成很好的一体化,那么它的经济中心只能是义乌。在当代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行政区经济的模式正被不断打破,一些缺乏活力的行政中心城市不应再作为经济中心来发展,而以义乌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城市则应被当作经济中心来发展。义乌的城市发展已经冲破行政级别制度的藩篱而超越金华市区,实质上就是浙江中小城市在实现爆炸性发展后,对传统城市间的行政级别差异产生的重大冲击,它说明了义乌将超过所在的地级市金华率先实现城市规模和经济地位的跨越式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对义乌城市行政地位的重新定位,并对当前我国的地级市管辖县级市的制度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3、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对中小城市发展途径的突破
在2005年的中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义乌居第15位,已经超过慈溪,在全省县级市中位居第一,虽然义乌的综合实力在浙江还次于萧山区、鄞州区、绍兴县3个县区,但这三个县区都已经是都市的郊区,不再具备县域的一般特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义乌应是浙江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域。而义乌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重大成功之处,就是造就了一种县级
市在远离都市辐射的情况下而获得城镇化与地域经济飞速发展的模式,就义乌所处的丘陵环境及其宏观上的区位环境而言,要使一个小县城在十几年内实现向大城市转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义乌在取得这种巨大发展时也造就了一种独特的义乌模式,它突出的表现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远离都市辐射下取得重大发展。浙江省的萧山区、鄞州区、绍兴县这县域经济三强,由于地处杭州和宁波两大都市的郊区,在历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评比中位次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基本上都在前20名。而义乌在前两届评比中与百强无缘,1994年起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此后位次一直向前移,与浙江的三个强县区相比,义乌的发展活力更为充分。而我们将义乌和国内其它的强县强市想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近二十年来所出现的著名的经济强县和强市,如广东的顺德、南海、番禺,江苏的武进、锡山、吴县,浙江的萧山、鄞县,它们的发展无不是依赖于大都市的经济辐射而发展起来的,所以最终它们也都是并入都市而成为市辖区。在目前全国百强县市中居前列的江阴、常熟、昆山、宜兴、慈溪、余姚、诸暨、瑞安、海宁、龙口、即墨、胶南、晋江、南安、海城等,它们无一不是处于各个都市经济圈的辐射之中,其都郊经济的特征都极为明显。唯有义乌,不仅在地理上远离杭州、宁波等都市的辐射,而且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日用小商品基地,经济上自成一个体系,并没有其它县域那种的都郊经济特征,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全国性的工商贸城市。它不仅脱离了地级市金华对之的带动和辐射,而且也形成了对金华市区与周边县市的一种反辐射作用,这些,无疑都是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对传统中小城市发展途径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次是在缺乏地理优势下构建了大市区。义乌城市发展中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在山区和丘陵遍布的环境下实现了中心城区的持续扩张,2001年2月义乌新成立的稠城、稠江、江东、北苑、后宅5街道,市区面积达2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54.13万(2001年,下同)。2003年11月,义乌进而将城西、廿三里2镇并入市区改为街道,使市区面积扩至419公里2,占了全市的38%,常住人口达63.31万,占了全市的的65%。义乌市区常住人口之多,占县域比重之大,在国内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而相对于其丘陵和山地遍布的辖境而言,则堪称一大奇迹。义乌城市化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传统的内陆地区中小城市发展模式首先是一个重大突破,而同时,义乌在远离都市辐射之下和并不优越的地理环境下,能构建起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大人口集聚力的大市区,实现城市多中心、多元化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大市区内的城乡一体化,可以说是对于内陆地区中小城市发展模式另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是在较小的人口规模上打造出“移民城市”。当前浙江省内的许多中小城市,如临海、上虞、嵊州、富阳等,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城市人口集聚上都大致是一种“内聚外迁”的发展模式。而同样是由中小城市发展而来的义乌,却并不仅仅是一种“内聚外迁”的模式,而是一种本地人口集聚与外来人口集聚相结合的模式。作为一个本地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全市户籍人口仅68万的义乌,以一个中小城市起步,吸引70多万的外来人口,使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数,其移民城市的特征极为显著。尤其是义乌在中心城区打造出了一个具有50多万常住人口的“移民城市”,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小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也说明,义乌
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中小城市发展途径是一种重大突破。
总之,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小商品产业上取得重大发展并促成了义乌城市实现爆炸性发展,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中小城市在创新性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独特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对当前城市人口规模衡量上的传统户籍人口统计标准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对城市间的行政级别制度也产生了实质性的冲击,而相对于中国中小城市的传统发展途径而言,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则是另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从而形成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当代中国市制的三重突破。而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的成功,是当前浙江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城市实现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它对于当代中国的市制、以及在这种制度上确立的城市间的行政关系和经济关系,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瓦解,它对于当前国内的中小城市能实现创新性发展并适度冲破突破传统体制的局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所以,对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