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版)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试卷

来源:二三娱乐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课程考试试卷 2013 — 2014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考试科目: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考试形式: 开卷 出卷教师签名: 魏银银 题号 题分 得分 一 20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2 页,请查看试卷中是否有缺页或破损。如有立即举手报告以便更换。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二 20 三 20 四 20 五 20 总分 100 阅卷人 签名 5、 经济学是研究( ) A.企业是如何赚钱的问题 B 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无限需求问题 C.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D. 政府如何管制的问题。 6.经济学在生产理论中所研究的短期是指 A.全部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都能够调整的时期。 B.全部生产要素都可以随产量而调整的时期。 C.只能根据产量调整部分生产要素的时期。 D.只能根据产量调整机会成本的时期。 7.如果完全垄断厂商通过实行价格歧视剥夺了全部消费者剩余,这种价格歧视被称为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三级价格歧视。 D.一级和二级价格歧视。 8.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 A.总能获得超额利润。 B.要依供求变化关系确定是否存在超额利润。 C.总是出现亏损。 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正确。 9.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上 A.厂商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 B.有许多企业出售同质的产品。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如果对某种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0.5,这意味着 A.价格的变化使需求变化50%。 B.价格下降0.5%,需求量将提高1%。 C.价格下降2%,需求量将提高1%。 D.价格变化0.5%将造成需求量变化0.5%。 2.需求定理是指 C.厂商是产品价格的制定者。 D.有许多企业出售有差异的产品。 10.根据洛伦茨曲线,当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时 A.G = 1。 B.G = 0。 C.0<G<1。 D.0≠G≠1。 11、均衡价格是( ) A. 限制价格 C.支持价格 12.停止营业点是指 A.MC曲线与AVC曲线的交点。 B.AC曲线与AR曲线的交点。 C.MC曲线与AC曲线的交点。 B.管制价格 D.供求相等时的价格 A.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B.影响商品价格的其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需求增加或减少。 C.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其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 D.一种商品的需求和其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 3.根据生产理论分析,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是在 A.AP=0和MP最大之间的区域。 B.MP=0和TP最大之间的区域。 C.AP=0和TP最大之间的区域。 D.MP=AP和MP=0之间的区域。 4、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组合集中在( )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B.无差异曲线上 C.预算约束曲线上 D.需求曲线上 第1页,共4页

D.TC曲线与TR曲线的交点。 13.从整个社会看,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 A.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与横轴垂直的线。 D.向左下方倾斜的线。 14.如果有一种物品可以使每个人都同时进行消费,而且不能将一个人排除在外,那么这种物品一定是 A.社会物品。 B.公益物品。 C.集体物品。 D.公共物品。 15.下列哪项应计入中国的GNP中 A.食品厂购买的面粉。 B.个人购买的1000股百货大楼股票。 20.周期性失业是指 A.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D.由于生产结构调整使一部分劳动力不能适应新技术要求而引起的失业。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果A商品价格上升引起B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那么 A.A商品与B商品是替代品。 B.A商品与B商品是互补品。 C.A商品与B商品的交叉弹性系数为正。 D.A商品与B商品的交叉弹性系数为负。 2.市场存在短缺的原因通常是 A.由于政府采用了支持价格。 B.由于政府采用了限制价格。 C.由于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 D.由于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 3.在MP与AP相交之前 A.AP↑。 B.AP↓。 C.MP>AP。 D.MP<AP。 4.在厂商的停止营业点上,应该有 C.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购买的一架波音747飞机。 D.汽车厂购买的轮胎。 16.假定某国在1991年至1999年间,GNP从10000亿美元增加到15000万亿美元,物价指数从100下降到50,如果以1991年价格计算,1999年的GNP应是 A.7500亿美元。 B.10000亿美元。 C.15000亿美元。 D.30000亿美元。 17、平均可变成本等于( ) A.TC/Q B.TFC/Q C.TVC/Q D.△TC/△Q 18.总需求曲线表明当I=S,L=M时 A.有效需求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B.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C.货币需求与商品需求的关系。 D.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19.名义GNP变动反映的 A.仅仅是价格水平的变动。 B.仅仅是实际产量的变动。 C.是产量与价格水平两者的交替变动。 D.既是产量的变动也是价格水平的变动。 A.AC=AR。 B.总亏损=FC。 C.AVC=P。 D.AC=P。 5.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 A.AR线与AC线最低点相切。 B.AR线与AVC线最低点相切。 C.MR=MC=AR=AC。 D.MR=MC,AR=AC。 6.当基尼系数接近于1时,表明 A.社会收入分配接近于不平等。 B.社会收入分配比较不平等。 第2页,共4页

C.社会收入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D.政府应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使收入分配趋于平等。 7.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A.公共产品的生产。 B.垄断造成的资源浪费。 C.有害外部性给公众带来的损失 D.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8.如果一种商品是吉芬商品,那么 A.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呈反方向关系。 B.该商品属于低档商品。 C.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可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也可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D.该商品的需求情况不符合需求定理。 9.市场存在短缺的原因通常是 A.由于政府采用了支持价格。 B.由于政府采用了限制价格。 C.由于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 D.由于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 10.利润最大化原则说明 A.如果一家厂商的MRMC时,则会有其他厂商参与竞争,从而导致社会价格上升。 D.一家厂商处于MR>MC时,则会有其他厂商参与竞争,从而导致社会价格下降。 答案要点: 成本也称生产费用,是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西方经济学在具体分析成本问题时把成本分为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短期指在这个时期内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具体地说,在短期内厂商只能调整原材料、燃料及工人的数量,而不能调整固定设备、厂房和管理人员的数量,所以短期成本要区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长期指在这个时期内厂商可以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其全部生产要素,这样长期成本就无所谓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一切成本都是可以变动的。 3、经济学中分析的短期和长期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短期指在这个时期内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具体地说,在短期内厂商只能调整原材料、燃料及工人的数量,而不能调整固定设备、厂房和管理人员的数量,所以短期成本要区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长期指在这个时期内厂商可以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其全部生产要素,这样长期成本就无所谓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一切成本都是可以变动的。 4、如何理解国民生产总值。 答案要点: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简称GNP)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 (1)它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活动的衡量,它只计算当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 (2)它是对一定时期的最终产品的度量。 (3)它是以当年价格衡量的作品能够产出。 (4)它只计算通过市场的产品和劳务。 5、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又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同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有如下特征: (1)无争夺性。王府井的星海牌钢琴是—种私人物品,它有争夺性,只有愿意出钱买它的人才能得到它,张三买了它会减少或干扰李四买它的机会。长安大街的路灯是—种公共物品,它没有争夺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要求:答出要点并做简要解释) 1、比较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答案要点: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其特征为:(1)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2)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3)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线。 等产量曲线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其特征为:(1)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2)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3)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4)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线。 2、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3页,共4页

性,夜间路过那里的人都可以利用它。 (2)无排他性。 对私人物品的占有和消费都有排他性, 你花钱买的彩电只有你、你的家人和你的朋友能消费它,别人不能享用;而天安门广场谁都可以在那里参观照相,消费不具有排他性。 (3)无独立性。私人物品一般是独立消费的物品,可以分割、移动;而公共物品一般不能分割和移动,对其消费也不是独立进行的,如桥梁、铁路、公路、河流等。 自身因素的改进,也可来自企业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 内在经济是指厂商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由于企业内部自身因素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主要措施有: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实行专业化生产;提高管理效率;进行产品综合开发和副产品利用;改善市场经营条件等。 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总产量增加给个别企业带来的收益增加。主要措施有:行业内部更加精细的分工;建立辅助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实行纵向和横向联合;改善销售体系和投资环境;增加能源供应等等。 2、试评价乘数原理。 答案要点: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确实存在着乘数理论所反映的这种连锁反应,一个部门增加的投资对其它部门的投资和收入会有某种推动作用,从而使整个国民收入的增加大于最初的投资。从上述意义看,乘数理论具有一定的正确性的。但是,凯恩斯用乘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时存在着许多严重错误。 首先,脱离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来说明乘数的作用是错误的。无论哪一种客观经济规律,在某特定社会中发挥作用时,必然要受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 其次,凯恩斯提出乘数理论时,所进行的是短期分析,即假定技术条件不变,社会上存在着过剩的资源,这样,当投资增加时,会通过乘数的作用来增加国民收入。因此,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存在着闲置的资源。但是,从长期来看,并不一定总存在着闲置的资源,所以,乘数的作用并不是绝对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客观条件,乘数很难发挥作用。扩大乘数的作用是错误的。 最后,乘数理论把全部投资都作为收入,忽视了不变资本的折旧问题,这样就重复了\"斯密教条\"(即斯密把商品价值分解为各种收入而忽视了商品中不变资本价值转移问题)的错误,从而在理论上扩大了乘数的作用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定市场上消费者对电视机的需求弹性ED=2,当价格P=500元、销售数量Q=100台时,总收益TR为多少?当价格下降10%时,销售数量为多少?总收益为多少? 答案: 总收益TR1=P1•Q1=500×100=50000元 当价格下降10%后,P2=500×10%=450元,因为Ed=2,即 △ Q/△P×P/Q=2, △Q=20,销售数量Q2 =100+20=120(台) 总收益TR2= P2•Q2=450×120=54000元 2、社会收入为1500亿元,储蓄为500亿元,收入增为2000亿元,储蓄为8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乘数。 答案: 已知:Y=C+S,边际储蓄倾向为MPS=△S/△Y, 边际消费倾向为MPC=△C/△Y,且 MPS+MPC=1, k=△Y/△S 当Y=1500亿元、S=500亿元时,C=1000亿元 当Y=2000亿元,S=800亿元时,C=1200亿元,即△Y=500亿元,△S=300亿元,△C=200亿元 MPS=△S/△Y=300/500=0.6 MPC=△C/△Y=200/500=0.4 k=△Y/△S=500/300=5/3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内在经济因素和外在经济因素两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要点: 厂商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上的利益,称为规模经济,它考察的是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所有生产要素都变动对产量的影响。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可以来自企业内部第4页,共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