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桥墩施工中的主要控制测量方法

来源:二三娱乐
责任编辑:王竹一美术编辑:吉振 高桥墩施工中的 主要控制测量方法 文/李琦 当前高速公路建设多地处山岭重丘区,经常跨越深沟河 仪器高、棱镜高.避免测仪器高、棱镜高时误差的累积,减少 谷,桥梁建筑高度高、施工难度大。由于墩高、跨度较大, 对施工测量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以笔者参建的40米空 点认识。 了误差,而且操作方便。但要注意对地球曲率、折光差及温差 进行改正,且该法仅适用于仰角、俯角不大时的测设。 当仰角、俯角较大时,可采用水准仪或者采用全站仪三 角高程测量方法将水准点引到桥墩下.利用钢尺把标高引到 平面控镧测量 开工前首先应加密布设导线施工平面控制网,以保证桥 施工部位的方法。拉尺时要注意因拉力和温度差异引起的尺 长改正。 , 梁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为放样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在曲线 桥上,高墩中心定位测量采用三维坐标控制法,同时采用三 施工时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水准仪、钢尺和全站仪 对每个循环进行反复校核,确保无误。 维坐标法精确控制桥墩纵横轴线,每墩施工前.先将全站仪 架设于桥梁施工控制点上进行桥墩中心定位,采用直接测定 垂直度控制测■ 作为高桥墩结构,垂直度是影响其结构稳定性、承载力以 及外观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垂 四i 模中心坐标,比较其计算坐标以确定水平位置及轴线偏 移,指导模板调差。 的主要内容。垂直度控制亦是墩身纠偏工作的主要依据。垂 高程控制测量 桥梁施工需在桥梁两侧布设水准点 每侧至少布置两个, 直度控制主要通过全站仪测放三维坐标法和激光铅直仪法进 行控测。 且尽量靠近施工现场,以便高程传递与校核。自桥梁一端永 久水准点开始,逐墩测量.最后闭合在另一端的永久水准点 上,其高差闭合差限差为thinlY<+4Vn (n79测站点数)。水 全站仪旋放三维坐标法 在每次浇注混凝土前,必须根据所立墩身模板的高度, 并利用墩身坡度计算出墩身纵、横轴线坐标,再统一外放到 墩身外模板上。利用钢板尺量出理论距离和实放距离的差 准点可布设在不同的高度,以便混凝土施工到不同的高度时 使用。进行测量时,严格实行过程控制,定期联测各墩施工面 水准点和标高。当测设时因桥墩未完工而无法完成附和导线 测量时,应按照闭合水准路线要求进行高程控制,并保证闭 值,即可反推出墩身的垂直度的变化,以便及时对墩身偏差 进行调整。这样既可较好地控制墩身的垂直度,又可较好地控 制墩身的几何尺寸,同时定期采用全站仪在导线控制点上进行 合限差满足施工要求,严格禁止支水准测量。切记水准点要 随时进行复核,使用前后及每测回都要进行闭合。 墩身位置复核。作到控制无误。 激光铅直仪法 在浇注混凝土第一模块之前 必须在承台上准确放出墩 当地形平坦.无较高制高点时。可采用全站仪进行高程 测量。这种方法是用全站仪,在任意点架仪器调平后,追踪杆 身纵、横轴线的位置。选择墩身中心及距中心左、右、前、 立于已知高程点H B.后视对中杆棱镜。测出此时全站仪目镜 与对中杆棱镜的高差Vl值,再把对中杆立于待测点,测出待 测点V2值,用已知高程减后视点Vl值在加上待测点V2值.即 为待测点高程H A。H A=H B-VI+V2。全站仪测量高程不用测 后各1米的点位,作为垂直度观测点(见图),并增设四个点 作为护桩,以防控制点缺失。观测时把激光铅直仪安装在9个 点上,并在工作平台上设激光接受靶,以显示光斑并扑捉斑 心。激光斑心连线即为桥墩纵、横轴线。采用轴线引点对中 工程技术o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并且每隔2层要进行纠偏。这样就 通过激光铅直仪将控制点准确的引到工作平台上,简化了繁 琐的测量工作,而且控制点设在墩身内部,受外界环境影响 小.控制准确,可靠。施工过程要配有专人对墩身的垂直度 进行连续观测,并采用专用表格对观测时间、记录人、偏移 量进行记录,以便根据观测数据及时对墩身模板进行调整, 以防止墩身出现大的偏差和偏差累积。 锤球法 在墩身的四边外模中心位置采用钢丝、滑轮等吊挂垂 球,释放锤球至与上次浇注墩身的接缝相接触,测量锤球长 度及探出墩身的水平距离,与根据上次所浇注墩身混凝土高 度及墩身坡度反算出的理论水平距离相比较,即可得知墩身 垂直度的偏差情况。垂球的稳定与否,与垂线长度及垂球量重 量很大关系,5O米以下墩身宜采用5千克垂球比较适合。观 测时应该注意尽量采用稳定观测或小幅摆动观测。 棋板儡移控制 加强立模过程控制,严格按照施工工序施工,勤量测, 多观察,确保立模各部位净空尺寸、位置准确。严格控制模 板拼装和支撑系统。在对内外模进行支撑时,对于倾斜的支 撑杆和拉筋,应立即调正或更换,确保模板接缝严密,保证 砼浇注时不漏浆。注意混凝土浇筑顺序,混凝土浇注时注意混 凝土入模的顺序,均匀布料,所以浇筑顺序应注意调整,确 保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模板不产生过大变形。严格控制拆模时 间。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强度上升较慢,因此要严格控制拆模 时间,加强养护力度。 模板出现偏差是必然的,离墩对垂直度要求非常严格, 一旦产生偏差纠正非常困难,因此必须杜绝大的偏差出现, 出现偏差要及时纠正。 对于10毫米以下的偏移或扭转,可采用变换混凝土浇筑方 向的方法进行逐步的纠正,即先浇筑偏移反向一边的混凝土,后 浇筑偏移方向一边的混凝土:对于模板的扭转,应采取反方 向浇筑混凝土的方法予以纠正。即依靠混凝土的自重对模板 体系的压力逐渐消除偏差。 对于10毫米以上的偏移或扭转,可利用倒链、撑杆、借 助外力横拉纠偏等方法,但对于高桥墩的垂直度要求而言, 许多纠偏方法并不实用。纠偏应坚持有偏即纠的原则,杜绝 偏差的出现。岛 1 l6明丞聒12011 13 强夯法在路基 施工中的应用 文/韦士忠 巨大的冲击能量,这种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将使土体发 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 如土体结构破坏或液化 排水固 结压密 触变恢复等。其作用结果使一定范围内地基强 度提高、孔隙挤密、消除湿陷性。国道112线兴隆县段 改建工程路基施工中,采用 加 固,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夯击振动或挤压使路基土体 密实,土体抗剪强度提高,压缩性减小,达到了提高地 基承载力、减小沉降量、改善湿陷性的目的。 有效加固深度计算采用Menard修正公式计算: - -___。__一 H≈0c Mh 式中: H——有效加固深度(m) M——夯锤重(t) h——落距(m) o【一系数,取O.5: 该路段填筑厚度一般为8—10m,考虑挡墙等基 础埋深问题,基础底面标高至少2米,实际强夯最 大加固深度在7米左右。当考虑加固7米时,夯击能 1960 KN・m。 根据《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规定,强夯法的有效加 确定。所以施工中参 照《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 GJ79—91表预估。有效加固 深度选则为S.5米。 夯点布置采用点线插档法布置。夯点间距一般 为1.5.2.2倍锤底直径,夯点间矩试夯时采用方案: 3000KNM夯击能,夯点间距5m×5m,正方形布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