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营老爷”,潮汕神灵坐轿出庙巡游
作者:吴言
来源:《神州民俗》2018年第02期
在中原大地,很多地方的春节到农历初六就已经结束。而在潮汕地区,春节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春节期间,只要你在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走一走,肯定会不期而遇各种“营老爷”活动。 潮汕人为什么称诸神为“老爷”?
“老爷”是潮汕地区对神灵的尊称,是潮州地区的守护神。之所以将诸神称为“老爷”,跟称呼官员一样,是因为人们把神灵世俗化、人格化。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每个乡村都有神庙,一般建在村庄里面,实行人神同居同住。如今,绝大部分乡村依然保留着这些神庙,当地俗称“老爷宫”。
在潮汕地区,人们由于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崇,很多人心理上依赖于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民间尊奉的神灵体系较为庞杂,融汇佛教、道教信仰、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先贤崇拜等多方面。
神明的种类和保佑的范围各不相同:有主管天地的天公和土地爷;有主管农业的三山国王;有主管小孩平安的公婆母;有主管读书进仕的孔子爷、韩文公,还有管全面的玄天上帝等。
潮汕拜老爷拜祖宗,不仅仅是逢年过节、初一十五,平时遇到难事或灾害,或者有什么心愿祈福,也会求助于神明。按习俗,每年农历腊月要送神回天过年、团圆;农历年初要接神到人间保佑,各种大小祭拜活动,接踵而至。“营老爷”,就是为迎接老爷回人间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当地俗称“大劳热”。 “营老爷”习俗的由来
“营老爷”起源于土地崇拜,是由古时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土地崇拜导致土神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汕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在以前的乡村,各乡各里都有祀奉伯公的传统。祭祀伯公,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俗,祈求的是一整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大小平安。
据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营老爷”的营字,是潮州方言词,保留着回绕和畛域的古义,是来回走动,飞来飞去的意思,《诗经》中便有“营营青蝇”之句。从流传至今的形式看,有迎神酬神意义在,因此有的文字表达为“迎老爷”。
“营老爷”就是在村中开阔地方设置临时“神厂”,将神像从庙里请出,举行集中祭拜仪式,场面甚为壮观。然后用八台大轿抬着老爷,到村子里游行,最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营老爷”当天,大家会自发搬出家里的八仙桌,集中到神厂,奉上传统的祭拜食品三牲(卤鹅、鸡、猪脚)五粿斋碗,还有大金纸节,具体用哪几种,也因神明种类和时节不同而各异,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民俗美食,有红桃粿、韭菜粿、糍壳粿、豆目粿、甜粿等等各种美味粿品。现在祭拜时,有些人为了方便省事,直接买些糖果、水果的也有。因此,有些传统工艺的美食,也在时代进步中不断地流失,比如传统做法的薯粉粿等。 按潮汕习俗,“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
文营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壮丁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 回到神厂。
武营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先用红绸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头巷尾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然后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间,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武营形式叫做\"走老爷\"(潮汕话的“走”,是“跑”的意思,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有些地方的“营老爷”民俗几近疯狂,比如澄海盐灶的拖老爷和潮州卧石的绞老爷。 在神厂的集中祭拜仪式完毕,老爷就开始出巡了。 “营老爷”没有固定形式
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没有固定形式,一般由标旗、彩旗、花篮、醒狮、英歌舞、大锣鼓、潮乐队、长老队等部分组成。队伍可长可短,长到几千人,短到几十人;组织单位或大或小,小到一个村、一个乡,大到一个社区、一个城镇,或者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经济上有密切关系的,或是有共同供祀的大老爷的,都可以一起商议组织、串连巡游。
老爷出巡的时候,由八名壮丁,用八抬大轿抬着出游,尽可能地游遍各个角落,以期盼神明在新的一年里能雨露均沾,保佑每一个人每一寸土。游神队伍一路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所到之处,村民夹道燃炮相迎。有的村民会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这样可以给自己及家人带来好运气,并保一年平安。“营老爷”期间,家家户户还会将神庙的灯火接点自家灯笼,然后挂到自家大门上,祈求的是香火不断,俗称“点灯笼”。
村民们以能参加游神为荣,一般参加游神抬轿的须为去年新婚或添新丁(家有新生男婴)的壮汉,多人报名时需抽签决定抬轿人选;除抬轿人外,其他有资格参加游神的人可以扛旗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游行。抬轿的时候,要不停摇晃,摇晃得越厉害,说明神灵越高兴;神灵一高兴,保佑的力度就会越大。
为了使老爷更高兴,在“营老爷”日子的前后几天,一般会搭戏棚做大戏(请潮剧团来演潮剧)给老爷观赏,演戏酬神。村民们当然也欢天喜地与神共赏同乐,在声歌轻婉、英歌曼舞中陶冶情操、娱乐娱乐。 “营老爷”的时间和意义
“营老爷”的具体时间,各不相同,是根据各乡村供奉的老爷种类而定。一般从正月初四部分老爷回人间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达到高峰期,甚至到农历二月初,“拜老爷”及“营老爷”活动在潮汕地区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潮汕民俗文化,形成了当地的特殊节日,民间地位超过一般意义的春节。很多在外做生意的潮汕人,即使没时间回老家过年,也会尽量回老家参加“营老爷”活动。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春节“营老爷”,无论规模大小,不管文营武营,其原始意义,都是为了净土驱邪、祈求平安。既充分展示了观赏性和娱乐性,同时也是美食的比拼、舌尖上的较量,且达到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团结邻里关系等作用。
或许有的人认为,“营老爷”带有迷信色彩,但对于潮汕人来说却是一种故土情怀的召唤。潮汕人通过“营老爷”这项古老祭拜仪式来弘扬礼智仁义信,增强族群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代表的是族群枝叶的繁衍。
“人虽远,家恒在”,纵在天涯海角,潮汕人一句“胶己人”便能两肋插刀、守望相助;一句“家乡有事”,便会毫不犹豫、不辞千里!
如果说潮汕工夫茶喝的是人情味,“营老爷”传承的则是桑梓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