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汉语通论
第一节 怎样查字典辞书
教学目的:
了解“古代汉语”课程学习必须掌握的字典辞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应查哪些字典辞书?
二、怎样查这些字典辞书?
教学方法:
讲授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工具书?
1
作为工具使用的书籍叫工具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做好工作,必须先打磨好工具。工具书是以其独特的“工具性”为人民服务的。虽然工具书并不系统地讲述某学科的知识,我们也不能单单依靠工具书来增长学问;然而在我们读书,做学问,钻研问题时,工具书却是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
在大学里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工具和方法,培养独立钻研的能力。学习古代语文化文,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工具书,才能解决阅读与研究中遇到的某些疑难问题。
二、工具书的检字法
(一)音序检字法
按照字音定出先后顺序来排列,有两种情况:
1.按声母排列
2.按韵母排列。(早期排法)代表的书有:《广韵》宋代陈彭年编,分206韵,比他早的有《切韵》隋朝陆法言编。《唐韵》唐孙愐编,主要解释字义,清代阮元的《经籍籑诂》,晋朱起凤的《辞通》。也都是按韵母排列的。
音序法附有部首法。
(二)部首检字法
2
这是最古的也是最常用的检字法。按汉字的结构分成多少部首。同一部首的字归纳在一起。查字时先找到部首,然后按笔划数目(作部首的偏旁不计在内)由少到多去找。遇到部首不太明显的字可以查检字索引。第一个按部首排列的字典是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收九千多字,字体以小篆为正字,部首归纳出540个。《字汇》明代梅膺祚著,收字三万三千多个,字形以楷书为准,将说文的部首进行了调整归并,变成214个。《康熙字典》也是按部首排列的。
注意:
《说文》字体采用小篆,而从《字汇》后采用楷书,楷书的笔势破坏了原来小篆的形体,楷书使用汉字方块化,笔势由原来近似于图画似的线条变成点画。楷化后,有些本来不用的字形变成一样,例如:朔()育()朋(),有的楷化后变成不一样了,例如:赤()然()(分化现象),部首不再等于意符,(部首是指数中同一类的字里共有的最简单的那部分。)既然部首是一个字的一部分,那就有个位置问题,旧词汇部首在左边的多,如:胸,椅,墙,烧。其次是在右边的,如:邻、创、还有在上面的,室、崩、在线面的,盘。怒,在左上角的,荆,在左下角的,颖(顷是音符,禾即使意符,有时部首。)在右上角的,整,在右下角的,脩,在外面的,国,固,在里面的,向,闻等。)
(三)笔划检字法
不熟悉汉字结构和不熟悉音序的人,可以使用笔划检字法。这要求两点:一是对某字笔划数目要清楚,二十对某字笔划即先写哪笔后写哪笔顺排列。即开关第一笔是什么。所以又叫起笔检字法。用这种检字法要先找划数,后查起笔。起笔顺序是横,竖,撇,点,横钩五种。有的笔划检字在同一划数内又按部首顺序排字。这是两结合的检字法。
3
(四)四角号码检字法
方块汉字有四个角,把各角的不同形象分成十类,定出十个号码来代替他们,四个角的顺序是上左,上右,下左,下右。如果后边角的号码被前边角占用了,后边角就变成了零。每个汉字都变成了四个号码,再按号码数字的先后次序编成表,这就叫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笔划形成复杂,把他们分成十类,每类都包括好几样形象,因此,熟悉这种检字法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凡使用这种检字法的工具书,前面都附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并有使用法歌诀,即笔划归类歌诀(一横二垂三点捺,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小是九,点下右横变零头。)熟能生巧,查熟练了也很方便。如:端0212
(五)义类法
按词义排列,相同的归为一类,用同一个词解释。代表书是汉初的《尔雅》,作者不祥。(尔是接近的意思,雅是正确的意思。)例如:
初、哉、首、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还有东汉刘熙的《释名》,西汉扬雄的《方言》,三国时期张揖的《广雅》,这些书在《尔雅》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字。
三、工具书的种类
(一)字典、辞书
字书是以解释单个字为主的工具书。其中又分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把常用的字或所有的字尽量都收进去,一一加以解释,这就是一般综合性的字典。另一类则是
4
只解释文言虚字或只解释古代经典著作中单字的。下面分别介绍几部常用的字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步字典,文字学专著。东汉许慎著,宋徐铉等校定。全书正文十四篇,目录和自叙一篇,公十五篇。各篇都分上下,共分三十卷。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打字店。全书共分五百四十部首,开部首之先例,并用小篆作字头,保存了小篆标准字形,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并收异体字和汉以前的古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说文》的解字包括形、音、义三者,先解字义,然后解释形体最后标读音。如:“冲,涌摇也。从水。中声。读若动。”
特点:根据“六书”原则,有系统地分析汉字的结构,所释的字义都是本义。
《说文》因时代久远,在流传中产生不少错误。有鉴于此,公元九八六年宋太宗命徐铉等人对《说文》进行整理、校订、又增补了一些字,同时用《唐韵》的音系逐字注了音,这就是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被称为大徐本。徐铉弟弟徐锴也研究说文,著有《说文系传》,被称为小徐本。清朝人研究说文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通称为段式说文,被广泛使用。其他著作有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还有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被称为《说文》四大家。丁福保把各家对说文的解释汇集在一起,编成《说文解字诂林》。
2.《康熙字典》
清康熙四十九年,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诏编撰,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出版。全书按地支次序分十二集,按二百一十四部首编排,共收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字,
5
超过它以前的几部大字典。此书收字多,解释细,引书全。异体字生僻字收的多。如:“吻”的异体字“呡”,“默”的异体字“嘿”。“农”和“雷”都各附有九个异体字。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在每字下面先列《唐韵》、《广韵》、《集韵》、《正韵》等韵书的反切或直音,然后解释字义。引书释义则从秦汉古籍直到唐宋元明住家著作、字书、词书无所不引。解释一字至少引一种书。博引群书释音释义是此书的最大特点。
《康熙字典》解释的是楷体字,还将见于《说文解字》中的篆体列于书眉,这对人们了解字形也有一定帮助。特点:收字多,对字义的解释侧重古义,但在释义方面错误很多。
3.《中华大字典》
这是一部字书,这部字典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编写,到民国三年(1914年)编成,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主编是徐元浩、欧阳溥存等。辞书按二百一十四部首顺序排列,也是按地支顺序分十二集。收字四万八千多,比《康熙字典》多收一千多字。解字体例是先切音后归韵,最后释义。所谓归韵就是指出某字属于诗韵一百零六韵的哪一韵,用“某韵”字样标明。这便于作诗填词查字定韵。
4.《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撰,十卷。以研究经传虚词为主。共解虚词一百六十个。以守温三十六音纽为编排次序。
5.《经籍籑诂》
本书一百零六卷,清阮元、臧庸等编。成书于清嘉庆三年(1798)。本书是汇集唐以
6
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编排序按一百零六韵,一韵一卷。
辞书
辞书是以解释语词为主的工具书。其中包括一般综合性的辞典和各类专门性的辞书。专门性的辞典如《中国人名大辞典》、《古今地名大词典》,北京语言学院编的《中国文学家词典》。大型的词书如《辞海》、《辞源》。关于诗词曲语词的工具书如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还有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还有一种专收双音节单纯词的词典,如近人朱起凤编的《辞通》和符定一编的《连绵字典》。
1.《尔雅》
《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辞典。其作者已无法考订,主要是解释所谓“经书”中的词语的,它采取的是义类法,共分十九篇,是考释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
2.《辞源》《辞海》
《辞源》陆尔奎、方毅等人编纂。上午印书馆1915年出版,1931年初续编,1939年增补出版合订本。《辞海》舒新城等编纂。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1948年再出版为合订本。
这两部书是近几十年来同行的词典。它们都是分214部首。部首依笔画多少排列。全书也按照十二地支分为十二集。同部首的字编在一起,按笔画数目一次排列。字后排列第一字相同的复合词和词组。它们的解释体例是:先释单字的音、义,其次分别释以该单字为头字的复音词和词组,释义后饮用古书例句。
7
《辞源》《辞海》虽然体例和规格大致一样,但并不全同。它们受苦的字、词、词组不完全一致。即使二书都收的字、词、词组,排列顺序和解释的也不全一样。课件二书有相互补充的功效。不过总的看来,《辞海》收的字彼《辞源》多,而《辞源》在每一字下首的词条彼《辞海》多。其次,《辞源》注释举例只引书名不引篇名,《辞海》不仅引书名,而且表明篇名,便于读者查对原文。再次,《辞海》释义较《辞源》通俗、具体、详细、便于普及。
《辞源》《辞海》虽较通行,但所收字、词以及注音释义方面都有很大局限,注释内容的观点也有不少问题,因而迫切地需要修订。1979年7月《辞源》修订本第一册正式出版,至今修订本用四册已陆续全部出版。1979年9月修订本《辞海》上、中、下三卷正式出版。修订的《辞源》与《辞海》有分工,《辞源》确定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辞海》则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3.《广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属于韵书。全书共五卷,是为增广《切韵》而著的。共收字两万六千多个,按中古音把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中古音。
在《广韵》之前有好几部韵书,如《切韵》、《唐韵》都已失传,所以《广韵》就成了现存最早的韵书了。
4.《联绵字典》
这是一部辞书。符定一编,共十册。合订本为四册。此书汇集了包括连绵词在内的双音词。取双音词第一字按214部首排列。
8
此书是解释六朝以前古书中双音词的大型辞典。有些双音词在《辞源》、《辞海》中查不到,在《联绵字典》中能查到。如“克能”一词,《辞源》、《辞海》未收,而《联绵字典》解释:“克能亦能也。”又如“容貌”一词,一般辞典解释为“相貌”、“仪表”,《联绵字典》告诉我们这个词在古书中还当“衣服”讲。又如“号咷”一词,一般解释为“大哭”,《联绵字典》还解释为“欢呼”。
另外,此书将同一连绵词的多种不同写法都列出来,对阅读古书辨识连绵词很有帮助。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979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集体编写。
这本字典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共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词义的解释基本上做到先本义后引申义,而后假借义、比喻义。最大的特点是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辨别。
专用工具书:
1.《中国人名大词典》
臧励龢等编,收集上自远古下到清末共四万余人。按姓氏笔画排列,记载人名、字、号和主要活动。192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谢寿昌等编,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共收上自远古下至近代地名二万余条,按地名第一字笔画数排列。这部词典对了解古今地名变迁很有帮助。
9
(二)类书
汇集古代文献材料,并把它分门别类,以便读者查考文章辞藻典故的,叫类书。类书按韵部查找。
1.《佩文韵府》
清张玉书等人奉皇帝命令编纂。全书正集四百四十卷,拾遗一百二十卷。按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由于收的词汇、典故、诗词很多,人们又将它作为查阅辞藻、成语、典故、诗词等出处的工具书。
2.《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我国最早类书。是按类来查典故出处和材料的工具书,一百卷。引用唐以前古书1431种,收单字一万,词语140万条,全书分48部,保藏了很多珍贵的参考资料,文学上有参考价值。1965年出版精装上、下册。
3.《太平御览》
也是按类来查典故出处和材料的工具书,一千卷。宋李昉等奉敕撰。初名《太平编类》,后因为是写给皇帝阅览的,改名《太平御览》,亦简称《御览》
全书约五百万字。内容分五十五部。部之下再分类,共四千五百五十八类。征引的古书共有二千五百七十九种。特点:引用材料丰富,引书完整,一般引用整篇整段文字,可供查找诗文典故用。
10
4.《古今图书集成》
清陈梦雷、蒋廷锡编,共一万卷,八百册,是我国历史上收罗最广、内容最丰富的最大的类书,字书共一亿六千万字,任何部门的资料、典故都可查到。
5.《十通》
这是一套记载历代典籍制度的工具书,是我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资料的汇编。是三个通典、三个通志、四个通考的合称。一是通典(唐杜佑 著)、二是通志(宋 郑樵)、三是文献通考(元 马端临),四是续通典、五是清通典、六是续通志、七十清通志、八是续文献通考、九是清文献通考。十是清续文献通考。
(三)(目录)书目索引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是把一批相关的图书按次序编排而成,是一种登记、宣传、便于查检图书的工具。
索引(又叫通检、备检、引得)是把一种或多种书刊里面具体内容如主题、书名、篇名、人名、地名、句、词、字摘写下来加以编排、并说明出处,便于查阅的工具书。
书目和索引的相同处是:材料来源都是以群书为准,目的都是为了便于查检。
不同处:目录所摘取的单位是书,索引摘取的对象是一本书里面的具体内容。
书目
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永瑢、纪昀等人校订整理。二百卷,全书共列书名三千四百七十种,七万九千二百一十八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古代主要著作。每种书都有“提要”,论述各书大旨、著作源流、作者爵里、本书得失、文字增删等等。
索引
《十三经索引》
叶绍钧等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1957年重版。全书将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中每一句摘出,按第一字笔画数多少排列,注明每句书名、篇名、章数,书签列十三经各书篇名并有头字笔划检字,查检方便。可根据此书查找十三经中任何一句的出处。如查“君子之不教子何也”一句的出处,先在笔画检字七画找到“君”字打头的句子在六五八页,在六五八页再数“君”后第二字“子”的笔画是三画,在“君”后标有“3”之处查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下标明“孟离上18”意思是这一句出自《孟子·离娄上》第十八章。
(四)表谱类
表谱:就是用表谱的形式来反映年、历史、人、官职、地理等的工具书、
常用的有:
《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齐思和、刘启戈、聂崇岐合编。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
12
《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一九五六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一九七三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薛仲三、欧阳颐合编。一九五七年三联书店出版。
《二十四史朔闰表》,陈垣著,一九六二年修订增补重印,中华书局出版。
《历代名人生卒年表》,梁廷灿编。一九三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万有文库本。从古至清末,辑录了孔丘至光绪等人的生卒年。后附“历代闺秀生卒年表”和“历代高僧生卒年表”。
《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编。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出版。
《历代职官表》清黄本骥编,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出版。
四、使用工具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查字
使用一部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工具书时,必须有辅助的工具,即检字法,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查找你要找的字。前面我们讲了五种检字法,这五种检字法都学会了,你就会很容易找到要找的字。运用部首检字法,应注意几点:
①必须搞清部首的位置。汉字部首基本在左边,其次在右边。
13
②必须注意变形部首。214部首中,有些部首由于在字中的位置不同而出现变体,如心部,在左旁就写成忄,在下就写成 。这种变体称为变形部首。对变形部首,我们必须熟悉,这样查字时才不会走弯路。常见的变形部首有:
亻——人部,用在左边,如侍、侏。
刂 ——刀部,用在右边,如割、剔。
扌——手部,用在左边,如按、扭。
氵——水部,用在左边,如洪、灌。
阝(左)—— 阜部,用在左边,如阶、陟。
阝(右)—— 邑部,用在右边,如郡、郭。
王——玉部,用在左边,如璞、理。
月——肉部,用在左边或下边,如腰、膝、膏、臂。
对常用的变形部首,最好能记住。这样,查工具书时就能比较顺利。如脚字,知道月是肉的变形部首,就不会查四画而查六画。
③必须注意与简体部首相对应的繁体部首。比如馬九画——马三画,車七画——车四画,艸六画——艹三画,齒十五画——齿八画等。《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等都是使用繁体字编排的,不能按简体字笔画去查这些工具书的部首。
14
音序法:首先要知道所查字的读音。
笔画法:笔画、笔顺要掌握。
四角号码法:必须记住十个号码所代替的字形。
2.定音(难讲、难学)
①直音:直音即用一个汉字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是最早的注音方法。《说文解字》时往往用此法,用“读若某”、“读如某”、“读与某同”等字样表示。后来发展简化成“音某”的形式,现在还常用。这种注音方法往往会遇到困难。一是有些字注得不太准,二是有些字与之同音的字少,用一个生僻字给另一个字注音,或者两个都是生僻字互相注意,使人终不得解。如嚭字不认识,去查字典,其注音为“音仳”。“仳”也是生僻字,不认识,需要查,当查到了“仳”字其注音为“音嚭”。结果白费力,解决不了问题。现在注音工具多了,用直音为辅助也还可以。
②反切
大约汉末产生,起初叫反,又叫翻,唐代以后又叫切(避讳反)后人把它连起来叫反切。意思相协、相磨、连读或相拼。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字注音,具体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字注音,具体是上自取声、下字取韵和调,上字兼管清、浊。
例:相 = 息亮切、 抗 = 苦浪切
xiàng x+iàng kàng k+àng
15
由于古今语音变化,出现了音不和谐的情况,属音变现象。如:敲——口交切。由于反切有不少缺点,所以被现在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取代。但注音符号产生之前一千多年,主要用反切注音,所以今天还有必要了解它,掌握它。
③国语注音符号
这套注音工具也叫国音字母或注音字母,是现代民族形式的注音工具。它是一种音节字母,注音拼音有时不十分准确。但因为今天中年以上的人很多都学过这套注音工具,解放后也曾风行一时,所以至今有些字书还在使用它。关于这套字母的读音,在《新华字典》附录汉语拼音方案里有,是与汉语拼音对照标出的。
④汉语拼音方案
这套最新的拼音工具是为现代汉语服务的,许多工具书也逐渐采用它,与其他注音工具同时并存,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古今音变。当然用它注的音主要是现代的读音了。
3.选义
在工具书里查到了字、词、语后,不仅要解决读音问题,而且要解决选义的问题。选义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意文章的时代。词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一个词的几种意义中,有的是较早的意义,有的是后起的意义。一部工具书里,往往是较早的意义和后起的意义都收。我们在查到一个字(词)的几个意义之后,要根据阅读文章的时代曲决定选取恰当的意义。如“河”字。新《辞海》指出古时专称曰河。对“河”在先秦时代是黄河的专称
16
说得不明确。其实“河”在先秦时代不指一般河流,而是专称黄河曰河。所以说先秦时代的文章就只能用它最早的意义而不能用后起的意义。因此,《庄子·秋水》中的“百川灌河”的“河”专指黄河而不是一般河流。《孟子·梁惠王上》里的“河内”指黄河北岸,“河东”指黄河以东。就是西汉时期的文章,一般也是“河”指黄河。如《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其中的“河”也专指黄河。如果我们讲成一般河流就错了。
②要紧密结合上下文。在一个词的诸多意义中,究竟选取哪一个意义合适,必须从上下文意义的连贯性来看,切不可孤立地决定。如“举”字。从《辞海》对“举”字的解释来看下面几句中的“举”应如何解释。
①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去私》)
②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浑。(《庄子·秋水》)
③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结合上下文看,例①的“举”应该是旧《辞海》的第四个意义、新《辞海》的第五个意义,即推举、推荐。例②的“举”应当“金”讲;因为下文有“尽”,这里是形容大海无边无际,深不可测。例③的“举”前边有“力”,后边有“百钧”,显然是举起的意思,换另外的解释都不行。
③要灵活运用工具书里的解释。工具书里只是概括几种基本的解释,而词在具体运用中要丰富得多、灵活得多。所以在查到词义后,不要只机械地把几种解释往文章里套。这样做,或是一时找不到对号的解释,或是勉强找到一个也显得不够恰当。这就要求我们在工具书几种解释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运用。如《庄子·胠箧》:
17
①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
②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③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
例①的“举”,在新、旧《辞海》中的多种解释中,应属第一个意义,即举起、抬起的意思。但要讲成“举起脚跟”或“抬起脚跟”,就显得太别扭。联系我们对生活的实际体会,讲成“踮起”是再恰当不过了。这就是在原来“举起”或“抬起”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几部失原意又更贴切。例②的“川”一般讲成“河流”,但在例②的一句中这样就不好理解了。作者原意把“川竭”与“谷虚”当做因果关系,如果把“川”讲成“河流”,那么为什么“河流干了,山谷就空了”呢?就我们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河流并不往山谷里流。如果把“川”讲成“水流”就好理解了。水流的范围就广泛得多,从高山流下的水,在平地流的水都可统称为水流,这些水流都干了,不再往山谷里流,山谷自然就空。例③的“揭”,旧《辞海》有“高举”、“持”、“担负”等七个意义,新《辞海》有“高举”、“扛在肩上”、“掀起”等七个意义,都没有恰当的意义来解释例③的“揭”,根据文章原意,“揭”可由“举起”义引申为“居上”,再贴切一点,就是“驾驭”的意思。
这就告诉我们,在选义时,既不要忽视工具书中的解释,又要灵活运用。
④要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工具书都不只是单纯的材料汇集,而是根据一定的政治需要,按照一定的阶级观点而编辑的,因而都是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方面的工具书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在使用工具书时,要用正确的观点指导。如旧《辞海》注“趾”:“①足下也……
18
②跳跃也……③古大盗名,洋盗趾条。”我们在使用这种注释时就必须用阶级观点去分析。封建统治阶级把不甘忍受剥削和压迫而起义的奴隶和农民污蔑为“盗”。历史上有名的奴隶起义领袖“趾”,被诬为大盗。我们必须还以历史本来面目,改为“奴隶起义领袖趾”。
参考书:
《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
王明根、吴浩坤、柏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文科工具书简介》,朱天俊、陈宏天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思考题:
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有哪几种?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