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郭沫若却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现自己借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致国内哀鸿遍野。
④王立群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汉初历史,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⑤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A. 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①②④ D. ④⑤⑥
【答案】A ①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此处形容郭沫若在历史剧创造上独创的一种方法。使用恰当。
②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能修饰“联想”,搭配不到。
③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句中指受伤的鸟类。属于望文生义,使用不当。
④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句中用来形容王立群教授的学术水平,使用恰当。
⑤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该词并非指“容易实现”,句中用来形容“人机对话”的实现,使用不当。
⑥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句中用来形容父亲的人品,是恰当的。
分析可知,②③⑤成语使用不当。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来源:学科网]
【答案】D例句:表示总结上文。A项,表示声音的延长。B项,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C项,表示解释说明。D项,表示总结上文。
3、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 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 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 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答案】D D项,“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本诗的主旨句,说法错误,诗歌只是以这句诗为引子,主体部分扣住了“灰”和“泪”两字。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晏殊在这首词中也写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清,寄托着作者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热爱之情和欢快自在之情。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请简要概括青年女子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案】词的下阕刻画了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
画其形象:①声音:巧笑。③动作和表情:逢迎、笑从双脸生。③观察者的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科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科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
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选自《得意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生活中的乐观精神。
B. 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鼾声,这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 小说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生动描述了站长历经了多年军旅生涯的背景。
D.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梦想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又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暗示。
2. 小说中“海子”“大海”交替出现有何作用?两者寓意分别是什么?
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1.A【解析】A项,“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描写爷爷和阿爸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足。
2.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
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大海”象征着他们要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解析】首先找出文中写“海子”和“大海”交替出现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作用,理解其寓意。如“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看”“罗布想要去看大海”“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从这些内容可知,“大海”是罗布的梦想,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在罗布的世界里,现实和梦想常常擦肩而过。“海子”和“大海”的交替出现,就暗示了现实和梦想的冲突。“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是现实生活的象征。
3.(1)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2)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3)营造意境,让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4)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首先分析把握尾段的内容,这段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景物描写,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这段描写了山顶的风、罗布和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军人的崇高形象;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走进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却与他们所想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离大海100公里的山头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他们看到了“大海”,他们在这距离大海100公里的大山山顶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结尾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服从命令、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神。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而尾段写到罗布和站长在山顶听到的风,他们感觉这风“确实像是海风”,篇末点题,让小说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