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3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M Sciences) Vo1.13 No.3 2012年6月 Jun.2012 长江三角测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任海军 张翔王璨 [摘 要]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转移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现有学者关于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讨 论一般分为内外两个层面,内因主要在于地区内部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原产业无法 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外因则在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扶持;在转移方式上资金投资转移、技术转 移、劳动力转移以及企业转移等各种形式的转移方式都有所论述,尚未确定某种形式最为适宜;从转移 模式分析,“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与“发展梯度理论”是该命题重要的理论基础,国内不同学者分别从 “新经济地理”与“新兴产业发展”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扩展与完善。现阶段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在 理论概念的构建上结合地区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处于构念的描述与扩张阶段。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动态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2)03—0028—05 [收稿日期]2012—03—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区域产业转移视角下的科技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战略决策 能力与行为模式研究”(10BTQ0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任海军,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部助管;张安徽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合肥230001) 翔,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部助管;王 璨, 一、引 言 长江三角洲广义上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 中国经济的引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典范影响了全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同 时也带动了中国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所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一直是 中国理论界的一个热点。关于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中产业经济作 为中观经济的主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区域性产业的发展对一国的产业布局和产业 结构的高度化、优化起决定作用,因此,区域性的产业研究更是激起国内外学者探索的热情。但是国内 外在区域性产业经济的研究方向大相径庭,国外的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在基本理论基础和总体的理论构 建框架上贡献卓越,但是在具体的区域实践上各国的研究者结合本国发展实践方面的研究更具有借鉴 意义。以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例,我国产业经济研究者继承国外经济学者的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区域的 实际情况探索出更适合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规律,但是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理论有其科学性也有其局 限性。 二、产业转移理论相关综述 国内学者在产业转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郭万达(1991)认为,产业转移就是利用某种特定的资产 设备能力转而生产其他产品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卢根鑫(1997)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 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 程¨ ;羊绍武(2007)认为,产业转移的含义包括:生产要素的产业间转移和产业的区域间转移;是企业 参与国际分工或国内分工的条件下利用产业链的重新布局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利润长久化目标的 ・28・ 重要途径 ;靖学青(2009)认为,产业区域转移是资源供给或者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 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产业区域转移的本质不仅仅是资本的移动更是经营资源重 新配置 ;张继焦(2011)认为,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各国之 间或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 行为和过程 。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国际产业转移实质上是国际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表现得日益明显。David Ricardo(1817)首次用比较优势原理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比较优势不仅决定了贸易的方向也是巨大 贸易利益的来源,这种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也对各国发展产业方向及以后的产业转移具有 指导意义。Heckscher(1919)论述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影响各国贸易的产业差异是各国所具有的不同 资源禀赋造成的。R.Jones(1960)对要素禀赋理论作了补充,并阐述了生产要素逆转理论,他认为由于 各国的生产要素赋予程度和要素价格不同,它们在生产同一种商品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因而投入 的要素比例也就不同 。生产要素的国际禀赋差异以及在各国之间的逆转,也同样适应国际间的产业 转移。Raymond Vernon(1966)提出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一个产品从出现到普遍使用大致 要经历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主要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产品所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 同的,因此随着产品生长阶段的推移,各国在生产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并形成产业的国际间转 移。Kiyoshi Kojima(1978)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由于各国在产业生产上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相对 的劣势,产业转移应该依次将本国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出去,而本国再去进口这些产品 。Lewis (1984)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的角度论证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而发达国家 劳动力相对短缺,所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首先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Akamatsu(1932) 在对日本纺织业的研究中得出了著名的“雁行模式”,在国际贸易中存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 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以及国内生产量呈现出类似雁型曲线的 规律 。 (--)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产业的区域转移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是区域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引致的,在这些因素中有 一些是主要的,有一些只是属于从属地位的。周耀烈(2006)在对历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对比中,认为长 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形态表现出园区经济,而其更深层次的产业链经济和配套经济是长江三角洲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和成为产业转移目标地的主要原因 J。石忆邵、张洪武(2002)认为,社会发 展环境良好和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人文资源优势以及制度的创新优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接受产业转移 的主要优势 J。赵峰、姜德波(2011)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为分析对象认为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与经 济发展水平的相似、部分产业聚集负效应以及中央政策都是产业转移的诱因 。徐钢、张春贤、刘蕾 (2004)对长江三角洲16个主要城市的政府能力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石忆邵、张洪武的观点, 他们认为政府能力的强弱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的相互竞争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了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江三角洲地区l6个主要城市具有较高的政府能力,是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重 要影响因素_1 。陈耀(1998)等学者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存在产业结构同质化,尤其是在制造业 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制约地区产业的高度化、合理化,所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结构 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向区域外转移就会必然发生_1 。陈建军(2007)对浙江105家制造企业的调查中 发现,区域外的市场和可利用资源是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诱因 。陈永华、单晓雯(2008)以上海市的 纺织业转移为例,认为周边国家迅速发展带来的竞争以及区域内企业的恶性竞争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向 区域外转移的主要因素_】 。路红艳、宋则(2010)认为,不仅受成本的影响,还受到资源、环境、政策等因 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产业将呈现出大规模向周边乃至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具体来说有成本驱动 型、资源利用型、产业配套型、市场拓展型等转移决定因素¨ 。符正平、曾素英(2008)从企业社会网络 -29・ 视角出发,认为网络异质性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异质性比较高的企业资源的整合力度较高,在 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结构,不易发生区域转移,相反网络异质性较差,受到复杂产业 链网络制约不能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在区域内产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丧失时,便会发生产业转移¨ 。张 卫红(2010)认为,技术差距、创新能力、本地企业所有权构成、人力资本都有可能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 力机制 " 。 (三)区域产业转移的方式 方勇、张二震(2002)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测算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2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与 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积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方向及程度,认为外商的直接投 资是长江三角洲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陈建军(2002)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浙江105家规模 以上的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问卷调查为中心认为,区域内的企业主要以对外投资的方式实现产业的区域 转移,主要包括六种形式:对外投资、建立加工点、设立营销网、设立研究发展机构、转移生产设施和转移 总部¨ 。陈甬军、陈爱贞(2007)认为,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地区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发展最终会使产业结 构得到升级,与此同时不适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所以劳动力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 方式。也有学者认为,企业是区域转移的主体,产业转移方式以企业的区域外扩张和转移为主。左学金 (2009)认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以企业的向区外转移的方式进行,企业的转移有部分和全部两 种转移方式 。符正平、曾素英(2008)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种观点,并且从企业的社会网络异质性 上分析了企业转移的选择,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的企业在产业转移时能够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所以更 易采取选择性转移,相反网络异质性较差的企业在转移时可能会带来大批的产业转移,从而形成复制性 转移 。 (四)区域产业转移的模式 在产业区域转移模式上,无论是承接国际转移还是国内区域转移,长江三角洲都有自己一定的转移 特色。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周耀烈(2006)认为当前产业转移中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明显加 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无论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在区域内产业转移中都要以产业链整体转移为主。 而关于国内区域内或区域间的转移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述,夏 国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格(1983)运用产业转移梯度理论论述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种技术梯度,长 江三角洲是“先进技术”地区,经济发展要按照梯度规律实现产业的不同梯度之间的转移,从而缩小发 展差距¨ 。但是郭丽、张美云(2009)却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由于受到产业集群化和区域经 济发展路径依赖的影响,不能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循序进行,呈现出具有粘性的产业转移 ]。除了梯度 转移理论以外,陈建军、叶炜宇(2002)则在产业问的分工上对浙江省向不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分析 中提出了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种转移模式都存在,只是在不 同的产业表现出不同的转移模式。也有学者从微观的政府和企业角度分析转移模式,而陈建军、叶炜宇 (2002)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提出“边际渗透”的转移模式,认为产业的转移不是企业 兴师动众大规模的转移,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向次发达地区的低成本扩张[1 。在经济地理方面,路 红艳、宋则(2010)等学者认为产业转移在梯度转移模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长三角地区产业向泛长三 角地区转移将呈现出“轴向式转移”和“圈层式转移”两种路径。在长三角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过程中, 沿主要交通干线和长江岸线呈现轴向式转移是必然趋势;“圈层式转移”在扩散效应和政策因素的推动 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将率先向第一圈层,即苏北、浙西转移 。 三、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区域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各种相应的条件来支撑和保 障。从历史上来看,历次的产业转移大到国际小到区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阻碍因 素,当然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产业转移也因为自身的原因,存在一系列的阻滞因素。在阻碍因素上国内学 者各有论述,吴成颂(2009)在对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分析时认为,目前的金融支持存在不足, ・30・ 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在转移地区与待转移地区出现断层,并最终影响转移效果 。路红艳、宋则 (2010)认为,目前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相互衔接的产业链已成为影响泛长 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除了客观的金融支持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外, 徐钢、张春贤、刘蕾(2004)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指出,目前政府能力的弱化导致的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和重 复建设,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诱因之一,也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阻碍因素。陈建军(2004)认为,长 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地方保护倾向严重,形成了阻碍要素流动的地方行政壁垒。当然在 思想文化上的准备不足也会成为阻碍因素 ,靖学青(2009)研究了苏南向苏北的产业转移认为,专业 人才缺乏、思想观念落后以及苏南地区对产业转移推力不足是区域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只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选取了国内部分学者关于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动态,综合来说,国内 产业区域转移研究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各个方面都有论述,也真实地 反映了长江三角洲产业区域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我国产业研究总体起步晚,在产业转移的基础 理论研究上不足,只是嫁接式地运用国际上已有的理论来解释国内的产业转移现象,缺乏理论基础,理 论研究上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如国内大多数学者采用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雁行理论和边际产业扩 展理论来解释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转移,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一条规律不能适用所有的经济现象,各 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决定了其不同的发展规律,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却非常 少。在产业转移各个方面的研究上比较详细具体,但是实证性的研究对理论升华作用有限,规范研究又 缺乏深度,导致国内的产业研究大多只是以事论事,就地论地,适用面较窄,没有形成科学的产业转移理 论体系。 五、结 语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区域转移部分理论的研究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的诱因 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因素主要还是产业结构优化、高度化的内在驱动,地区内 部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一系列不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引起的经济发展矛盾逐渐突出, 进而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的网络异质性也被考虑进来。从外因来看,主要是国家宏观经济 政策对产业的调整,次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十分突出、可利用资源丰富。在产业转移的方式上,总的来 说,转移的是区域内的某种产业资源,如果没有资源的转移,区域产业转移便不会发生。至于是以哪种 资源的方式为主,国内学者也是较为具体的从资金投资、技术转移、劳动力转移、企业的转移等方面着重 论述,各有侧重,但都是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产业的真实情况的。在转移模式上,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 最早对产业转移模式的论述,当然这种理论也有缺陷,后来的学者提出了“发展梯度理论”予以补充,随 后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次如从产业的角度和新经济地理的角度发现长江三角洲不同以往的产业转移 模式,都是值得称赞的。 参考文献: [1]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8—9O. [2]羊绍武.产业转移战略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8—90. [3]靖学青.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9(5):87—89. [4]张继焦.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1):45—48. [5]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 nomics,1973,20(4):66. 『61 Lewis W A.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M].Princeton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80—89. [7]Akammsu,Wagakuni yomo kogyohin no susei.Trend of Japan’S Wooden Product Industry[J].Shogyo Keizai Ronso, 1935。13:78—89. ・31・ [8]周耀烈,缪苗.国际产业转移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J].商业研究,2006(13):80—82. [9]石忆邵,张洪武.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区域优势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2—16. [1O]赵峰,姜德波.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J].学术研究,2011(10):90—95. [11]徐钢,张春贤,刘蕾.长江三角洲l6个城市政府能力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4(3):21—32. [12]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8(4):80—89. [13]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66—70. [14]陈永华,单晓雯.长江三角洲内部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以苏北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纺织业为例[J].江苏 商论,2008(8):80—81. [15]路红艳,宋则.长三角地区产业向“泛长三角”转移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中国发展,2011(1O):45—48. [16]符正平,曾素英.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与行动特征——基于企业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08(12):51—56. [17]张卫红.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及评价指标分析[J].学术论坛,2010(11):80—82. [18]陈甬军,陈爱贞.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区域转移——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分析[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07(2):36—39. [19]安同良,王磊,田莉娜,刘伟伟.长三角地区研发的行为模式与技术转移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102—103. [20]郭丽,张美云.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J].发展研究,2009(3):52—55. [21]吴成颂.产业转移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一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J].学术界,2O09(5):41—45. 【责任编辑于蓬蓬】 Research Summary of Industry Shift in Yangtze Delta Region REN nai-jun ,ZHANG Xiang ,WANG Li (1.Economical Institute of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01,China; 2.Business School of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01,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industry transfer in Yangtze Delta region,we found the dis— cussion of the scholar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inside and outside levels,internal factors ar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production of at this stage within the region and gradually lose,which lead to the original industry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region economic develop— ment,and external factors are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macro—policy.In the transfer approach on cap・ ital investment,technology rtansfer,transfer of labor force and the transfer modes of enterprises of various forms are discussed,and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 which form is the most appropriate;From the analysis of trans— fer pattern,“industrial gradient transfer theory’’and hair gradient theory i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roposition,the domestic scholars expand and perfect it from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ires.At present,hte research mainly combines the actual region in theory concept,is in the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ansion. Key words:Yangtze Delta;Industrial shitf;Dynamic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