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 p口口 犬-:广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1.24 No.6 2010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第24卷第6期 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中的世俗人性 张艳霞 ,聂颖 110161) (1.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文法系,山东泰安271019;2.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沈阳摘要:施蛰存用佛教题材创作的小说对佛教的文化人格以及文化景观做了现代心理学的透视, 展现世俗人性的主体欲求,用性心理视角析解还原世俗人性,从人性角度解构佛教文化的神秘 性,形成了别具意味的独特解构。 关键词:施蛰存;佛教题材;世俗人性;性心理视角;解构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0)06—0104—04 佛门蒙羞,之所以以佛家的虔诚门徒作为小说的 主人公,是因为“除了对佛教题材有特殊的兴趣 外,还有一个 20世纪人文思潮的息息相关的目 施蛰存的文学创作在把目光投向历史领域之 时,对于国学有精心研究和深厚造诣的他没有忽 略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罔可谓是渊源流 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在文化史L也具有颇 的,即用精神分析的利刃揭开佛学的神秘面纱,让 人们看到在那枯寂人定的得道身躯里依然有着像 地火一般运行的人性力量”I2]218。对烈焰般的人性 高的地位。施蛰存利用自己的国学优势,对佛教 的文化人格以及文化景观作了现代心理学的透 视。他用佛教题材创作的小说主要有四篇:《鸠摩 罗什》《宏智法师的出家》《塔的灵应》《黄心大 师》。这四篇小说无论从艺术表现还是内容意蕴 来看,都可以说是他10年创作中的上乘之作。在 其中,作者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从或隐或显的心理 的肯定才是他所指向的,激烈的批判态度不是他 的目的,佛教文化是他表达自己意念的一5"-合适 的切入点。 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鸠摩罗什》在展现世俗 人性的欲求方面非常突出。该小说发表于1929 学视角,剖析了佛教文化人格的内在层面,并对此 作出了别具意味的独特解构。 年9月《新文艺》的创刊号上,一经问世,立即引起 人们的注日,受到郁达夫等作家的好评,作者后来 说曾七易其稿,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艺术 精致的用心良菏,更能看出他对于这篇小说的重 视。《鸠摩岁什》的本事在梁释僧佑所撰的《出二 一、展现世俗人性的主体欲求 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的叙述模式中,佛家僧 尼的形象在世俗心理和动机的层层剥落下,彻底 藏记》和梁释慧皎所撰的《高僧传》中都有记载,就 其行为事件来说,施蛰存的创作基本上遵循r典 改变了其神圣的形象和行为的高尚性,以一个世 俗人性的内核展现于读者的视野中,显示了众高 籍上所载的史实,所以他的历史小说被特别看作 是纯粹的古事小说。但是他毕竟不是在写历I史, 僧与“最最卑下的凡人”无异的主体欲求和内在需 求。“现代作家施蛰存则在小说中写他身上佛性 与人性的冲突,以及他潜意识中的人性萌动 ”………而是借弗洛伊德的心理动机分析来写“道和爱的 冲突”口"”,更进一步显示出在道和爱之后的世俗 心理和动机。 ,施蛰存对高僧形象进行了“亵渎”性颠 《鸠摩罗什》从后秦王西伐吕隆成功后,鸠摩 罗什受其相邀和妻子赶赴长安就任国师写起。鸠 覆,但他的意图并不是揭露佛教的虚伪,更不想令 收稿日期:2009—12—22 作者简介:张艳霞(1976一),女,山东禹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张艳霞,等: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中的世俗人性 105 摩罗什一路上反省的是自己与表妹龟兹王女的一 重孽缘,而妻子的客_夕匕旅途终于使他们的孽缘完 结了,也使他不弭为自L二变成一个“平常的通经悟 文”的在家人而担忧,“他x,j-从人说他现在已是功 德快要完满的僧人,一切If』=『口J的牵引,一切的魔 难,一切的诱惑,令郁勘破r。现在是真的做到了 一尘不染,五蕴 的境地。他自信他将在秦国 受着盛大的尊做币l1欢迎 没4j-__些内疚”1 31122。但 到了长安之后,他Ji 没 像想象中的那样做到“一 尘不染, 蕴 , ”,反 1¨寸受着一个“沉沦了的 妖媚”的妓女 娇娘的诱惑。为此,国王赐他宫 女,“并赐妓女I‘余人”,让他“广弘法嗣”,从此以 后,他便“日问讲泽经典,夜间与宫女妓女睡 觉” ” 。为了坚定人民和僧人对于他的信仰,不 得不竭尽全力为自己辩解,竞至不惜使用江湖术 士“吞针”的旁门左道来哄骗世人。这时,高僧鸠 摩罗什才彻底认清自己“非但已经不是一个僧人, 竟是一个最最卑下的凡人了” 。在他的内心, 他的二重人格始终在发生着冲突,想要潜心修炼 以成正果却又抑制不住情欲的燃烧,佛性与人性 始终在进行着尖锐的斗争,最终情欲还是冲破了 宗教道义的封锁,他过上了生命本真意识得以舒 展的凡人生活。 施蛰存对于鸠摩罗什的深层性心理的审视, 无情地揭开了高僧内心性爱和道义冲突的面纱。 作者通过不时搅乱鸠摩罗什心扉的妻子、宫女、妓 女的幻象叠印,H /J {r妻子、宫女、妓女之于他 同等的“ |"的意义,m 也I lI J声声执著于的“道” 在无形之IlI 然 山 他被逼施以魔法以自 救,来维护I I 』、 的 豫i i 卢 ,其行为已经说 明这小过址“为_厂 食之敞”,性欲和生存的冲突 在.eL凸显¨;米..施蛰 通过埘得道高僧的心理作 步步紧逼式的拷『uj,揭示了在他们所谓的高深圣 洁的“道”之下遮蔽的是世俗的人性,是平凡人的 根性。在这里,人的俗世欲望战胜了佛家的大德, 展现了人对本能冲动的焦虑。作者却并未对鸠摩 罗什的行为和动机意识作任何的道德评判,也没 有对他用巫术欺骗世人米掩饰自己的行为有所批 判,只是用纯粹客观的语气 F述r一个智者高僧 在爱欲中挣扎的故事,在平静的叙述中暗寓着作 者对于俗世人性的肯定。正殳Il小说中借鸠摩罗什 之口所说“为希望着成正果而禁欲、而苦修的僧 人,不是有大智慧的释子,这个是与为要做官而读 书,为要受报应而行善的人同样的低微。” “ 二、性心理视角析解还原世俗人性 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并非就是简单地讲一个 出家人的故事,而是让小说的深层意蕴深藏于故 事的表层之下。无论是精心构置的故事情节还是 虚设的具体的细节,都是为从性心理学的角度透 视佛教文化这一目的服务。严家炎先生曾指出: “小说作者运』+J弗洛伊德学说,从性心理这个角 度,对原有的故书传说重新作了解释,这种解释对 不对?……何点头脑、有点文化历史知识的人都 不难作出L口] 。其实,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地 图解弗洛伊德主义 ” 施蛰存在后期创作的《黄心大师》是一篇完全 虚构的小说,运用性心理分析来描写佛家的高僧 圣尼。施蛰存自称在做文体的创造,说在“尝试这 中国式的文体”,但是4tgY ̄注的焦点并非叙事的方 式,而是“想在这旧的故事中发掘一点人性”l5 ”。 小说刻画的黄心大师乖僻的性格及多舛的命 运皆符合佛家看破红尘、断绝人生种种烦恼的因 缘。这种类型的人最有可能遁人空门,且往往会 修炼到高深的德行,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简单。 瑙儿(黄心大师)刚刚生下来做弥月时,一个女尼 曾预言:“这位小姐是有来历的人,不消解得关煞, 只是可惜了一念之差,不免到花花世界里去走一 遭。” 黄心大师的一生似乎被言中。最为深刻 之处是在小说结尾处的舍身入炉,这确实可以从 潜意识中的性心理学的角度闸释黄心大师跃身入 炉以铸就大钟的行为。因为黄心大师的人格特征 是圆融的统一的,没有鸠摩罗什严峻的二重人格 冲突和分裂,所以不能从性冲动的压抑来读解,其 出家也不能说由于勘破了性欲红尘。但这确实与 性的欲望有关。黄心大师募铸铜钟所需要的四万 八千斤精铜固执地坚持由一个善士施舍,这样就 一拖三年,任凭众人如何劝说也不改变主意,并且 坚信早晚会有人来,这说明黄心对捐献者是有所 选择的,这种选择与潜在的欲望息息相关。曾经 有过勾栏生活的恼娘(黄心大师),对于自己的姿 色才华和聪敏是相当自信的,在那里她充分展现 着自己的生命激情,歌唱舞蹈从不厌倦。凭借出 众的容貌和才情,身边的达官贵人富商豪绅络绎 不绝。虽然她鄙薄他们的粗俗,但潜意识中需要 他们的吹捧来确证自己的丽质出色。她愤然出家 106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http://cqlg.jourserv.com 也正是由于有人打击了她的自信,而且这种影响 在她心灵深处固结起来,而多年足不出户的苦修 则把这一情绪压抑到了潜意识结构中,并在无意 识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举止。黄心大师对捐赠者的 固执选择正是受这种深层欲望的控制,因为如此 巨资只有达官富豪才可以有能力来承担,这达官 富豪很可能就是往日环绕在她周围的客人,她正 是想借此来确证自己的美丽是否影响过男人,以 及影响的程度如何。这种潜在的意识在黄心大师 自己是并不明确的,直到原夫季茶商的出现才唤 醒了她性的记忆,使她顿然了悟。在此之前黄心 自信修行有道,成佛有望,此时才发现自己究竟是 世俗中人,凡心终未泯灭。“心中老大的着恼”是 着恼自己竟会如此缺乏吸引力,那些过去曾对她 的美色垂涎三尺的男人早已遗忘了自己,出现在 她面前的竟是这位显然不怀好意、有意来寺庙炫 耀自己以报复她当年拒绝合镜的丈夫。所以,黄 心舍身入炉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这便是人性的 力量。作为一个曾经以歌舞为生的风尘女子,无 法忍受自己的丽质美颜出众才情被否认这一事实 真相,因而失去了继续生存的兴趣。当然,佛性的 力量也是一个原因,因为她毕竟在佛教文化中长 期浸润修行,于佛有所心得。连续八次的铸钟失 败她也感应到了佛性的震动。这两种力量相反相 成,圆满地解释了黄心大师的结局。 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也不可忽视。恼娘自小 就沉静寡言,冷颜落寞,甚5-"喜色。但曾经有过一 个年少风流的词人,给她赋了一首《浣溪沙》,其中 一句“明月哪堪容易缺,好花争奈不禁秋,恼娘心 事古今愁”,“恼娘一见此词,不觉破颜微笑,对待 那词人居然殷勤起来。” jo 看来恼娘在潜意识中 一直在期待一个真正了解她并欣赏她的人来尽心 爱她,只有面对理想中的知音才会露出难得的微 笑。与季姓茶商的结合只是履行父母之命媒妁之 约,没有爱情可言,冰冷的雪霜整日挂在脸上;与 知府的结合更无丝毫感情,感觉自不待言。身入 勾栏后,歌舞成了她自我生命本质力量的充分显 现,在多舛生活中遭受的性的压抑在这声色歌舞 中得到了暂时的释放,所以当季茶商想赎她回去 时被她断然拒绝。歌舞仿佛成了她的整个生命, 离开它们就只剩下寂寞和空虚,舞阑歌歇之际严 冷更甚于从前。但对于爱的渴望仍然在内心深处 悄然闪烁,因此才会在见到风流词人为她赋的词 之后破例有了笑容,在她以为是终于寻觅到了如 意的情人,但几天下来却发现这人也只是自己一 厢情愿的幻想,所谓的风流才子距离自己的理想 也太遥远,因失望而黯然,憎恼之情更甚。而酒醉 商人的“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语 击破了她虚弱的幻想和希冀。从中也可以理解成 为黄心大师的她对于捐赠者的选择,潜意识里依 然在希望着理想中的男性形象出现,但前夫的出 现彻底破灭了她灵肉的追求。这样看来,黄心大 师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一个普通女性对自然性爱的 追求过程。爱的欲望是人一生都无法逃避更无法 脱离的苦海,即使自以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其实 这一切都还静静沉潜于心灵的深寂处,积淀于潜 意识的抑制中。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黄心大师身 上的人性色彩、世俗凡心更加深重,所以“用潜在 的性因素作为解释这部小说结局的原由之一,非 但没有损害小说的文化历史意蕴,反而使小说的 文化历史意蕴更加丰厚了” 。 三、从世俗人性解构佛教文化的神秘性 在施蛰存有关佛教题材的小说中,可以看到 人性与佛性的冲突与融会,是性的欲望与佛教文 化压抑的角逐。他以生花的妙笔揭开了佛教神秘 的面纱,层层剥茧似的把高僧圣尼或名寺古刹的 隐秘外衣揭破,露出人性力量的庐山真面目,世俗 的人性在这里得到了肆意的张扬。施蛰存在谈起 《黄心大师》时说:“黄心大师在传说者的嘴里是神 性的,在我笔下是人性的。在传说者嘴里是明白 一切因缘的,在我笔下是感到了恋爱的幻灭的苦 闷者。整个故事是这两条线索之纠缠。当时的人 究竟能否发觉,能否理解,我不知道。至于我,却 自信是把握住了,而且十分了解的。” ”由此更能 确证以上的观点。 《黄心大师》中恼娘出家时,妙住庵里的师太 似乎早就预知了她的到来,并把首座弟子的位置 一直空着等着她来就任。这看来确实很有些神 奇,也特别符合佛家的因果奇缘说,好象恼娘生来 就注定与佛有不解之缘,一切都是命定的因果。 这篇小说发表不久,许杰在《大晚报》上就此提出 过疑问。作者对此解释说不过是“说故事的技 巧”,在形式之外“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把这些话认 为女尼们的‘江湖诀’呢” 。一句女尼的“江湖 诀”勘破了这神秘的因果说。江湖诀意味着混迹 于世间江湖的方法手段,这所谓的神奇古怪处只 张艳霞,等: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中的世俗人性 不过是黄心大师们在佛门生存下去并想彰其大德 的一种求生方式,一如世人在庸庸碌碌的几问求 得生存发展所施展的计谋手段。作者在小说中叙 107 能真正体现出佛性与人性冲突的深刻与复杂。他 们并未被刻画为虚伪浅薄的教徒,只是突出了其 人性的部分,人性的彰显使得佛家的面孔不再拒 人于千里之外,而是更具有了真实性、可信性。 “可以说,正是对佛教文化的这种理性的尊重态 述相关文字时,用了“据说”、“奇迹的误传”等模 棱两可的语句,这神秘性本身便有了不可信的成 分。他运用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在神奇古怪的叙 事中隐现着的是世俗人的欲念。 《宏智法师的出家》《塔的灵应》这两部佛教 题材小说虽然斤没有从性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但 依然!;{.穿着一个潜在的意 ,那就是从人的本性 度,使施蛰存的佛教题材小说在佛性与人性的双 重揭示上都达到了相当大的历史深度,从而成为 本世纪中体现宗教与文学关系的不可多得的 珍品。” 来揭穿佛教文化中的某些神秘性。《宏智法师的 出家》rfl'随着对宏智法师身世的揭破,龙门寺门 口那盏每晚总明晃晃地挂着的灯笼失去了原有的 神性和崇高性,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人性力量,那 是为纪念他的妻而挂的。《塔的灵应》中古寺的 “得道”老和尚会偷吃放_牛池中的鱼,一个来寺里 参考文献: [1] 李山,过常宝.历代高僧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1994:65. [2]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M].合肥:安徽教 育出版社,1999. 挂单的行脚僧察觉寺中和尚的行为后,染指不成 心怀愤恨,偷偷把石灰石投入池中毒鱼而造成水 沸。老和尚也因一系列偶然因素相连造成的预言 的实现而成为城中善男信女膜拜着的一个道行深 宏的高僧。作者在这里赤裸裸地展现了佛家门徒 身上的世俗性,他们与世俗人无异的行为举止和 心理活动,神圣性又一次被消解。 [3] 施蛰存.十年创作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6. [4]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9:161. [5] 施蛰存.北山散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施蛰存对于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始终保持着 虔敬的心情,以僧尼作为主人公是因为他们身上 (责任编辑魏艳君) On Secular Humanity in the Buddhistic Novels of Shi Zhe-cun ZHANG Yan—xia ,NIE Ying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Law,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an 271019,China; 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Shenyang 1 10161,China) Abstract:Many novels Ot Shi Zhe。CHn S are of buddhistic themes.In these novels.he shows the cul— tural personality and landscape of Buddhism with modern psychology.His novels reveal the nature de. sires of secular human and then analyze and restore the secular huma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 chosexuality.He deconstructs the mystery of buddhistic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in those novels.Above all,his buddhistic novels show a unique deconstruction. Key Words:Shi Zhe-cun;buddhistic themes;secular humanity;psychosexual perspective:decon— stn】rI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