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学 姚捍军
《师德评价手册》中还规定有以下行为的都要进行扣分:穿着打扮与职业或年龄特点不符,浓艳刺眼,或不修边幅;教育教学活动中语言不当或行为不检,如有不文明的口头禅、课堂上打电话或吸烟等;教育方法不当,不正当地公开名次;教学行为随意,无特殊原因上课迟到或随意拖堂;对学生态度粗暴、语言生硬或对学生没有爱心,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意见;不尊重学生人格,侮辱、讽刺、挖苦、嘲弄、耻笑、戏耍、中伤学生;私自向学生或家长推销商品或教参材料;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或利用职务,要求或暗示学生家长办私事、牟私利;不尊重家长,随意指责、训斥家长。
调查表明,学生对老师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教师所传授的学科知识,而是教师做人、做学问的态度,是学生与教师充满人格魅力或个性魅力的心灵碰撞,是教师对他们激励性(或相反)的评价。
特级教师张思明曾经曾经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过调查,让学生谈什么是最有力量的教育。结果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的主题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为人、教师的学识。老师教给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但是老师最有特点的表情、最有个性的语言、最伟大的人品、老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魅力,却给学生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有着长久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
- 1 -
量包含教师的正义感、公平、正直、富有同情心、仁慈、富有牺牲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识渊博、善解人意等等这样的品格,而这些品格正是学生们最最期待的。
吕津燕也认为,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成长的某一阶段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张思明说,有德的教师形象,不应该只是一味付出的教师形象。许多报道的优秀教师都是不是好儿女,不是好妈妈,不是好父亲,不能给父母尽孝,不管子女死活。我觉得这不是师德宣传的方向。亲情和师德不是对立的,师德≠满足学生的,可能牺牲教师发展的一切需求;不对自己孩子负责的家长(老师),也不应是师德的榜样。我们的教育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鼓励、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着不断前行,把教和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不断地被学生超越,又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有战胜挑战的成长体验,才有真正的教学生活,这才是教师所应追求的职业感受,也是师德要求的较高境界。
一些优秀教师认为,老师不该是教书匠,应该是教育家。所以,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看法,要倡导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师德观。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岗位,每一个教师都是平凡的人。平
- 2 -
凡人可以有一颗平凡而健康、美好的心灵,平凡的人可以干出极不平凡的事业,为国家培养出极不平凡的优秀人才。其实,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一个健康,快乐,善良,自信的老师。师德是一种崇高的美德,老师们终生追求的是真善美,他们尽其所能,把学生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教师的职业是实实在在地说“良心活”、做“良心事”。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不同的时期,对师德内涵的要求是不同的。师德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反映出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时代精神。
专家们建议,我国目前需要从六个方面逐渐建立与完善师德建设制度:一是教师培养对象选择制度。在选择教师培养对象时,注意将个人申请、教师推荐、参加入学考试与面试等结合起来进行,重点考察其职业理想、品德状况等内容。二是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从入口上把好师德关。三是严密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将师德列为重要的考察内容。四是教师宣誓就职制度。这种形式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有利于震撼与净化参加者的心灵,强化参加者的角色认知,陶冶参加者的职业情感,规范参加者的职业行为,促成参加者的从众行为。五是教师聘用制度。将师德列为考评的重要内容与聘用教师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六是新教师入门指导制度。对新任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育教学技能与技巧的入门指导,更要重视对新任教师的师德指导。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