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 赛博空问与当代美学研究新视野 裴 萱 [摘 要]赛博空间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终端为窗口,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vT, 新传媒和符号传播为媒介,最终形成主体和技术相融共生的崭新空间样态 赛博空间以其“向内”的 虚拟性、仿真性和“向外”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质深化了“超空间”哲学意蕴,也成为后现代空间 转向中主导的表征形式。无论是网络游戏、慕课系统,还是网络文学、仿象界面,其背后都透露了主 体生存状况、审美经验体察以及知识权力在后现代时期的新变,促使多元审美文化时代的来,临,给当 下的关学发展和研究提供契机, 赛博空间实现了后现代关学功能的释放,其主体性的重建、超真实的 审美自由和“仿象”的审美“内爆”都给美学自身的介入性和实践性注入了活力,也从对象、主体 和意义等层面丰富了自身的话语资源 审视美学的未来前景,信息技术的迎展和赛博空间的勃兴也将 以学科互涉、文化研究和微观政治论的视角重构美学的文化诗学和审美意识形态面貌。 [关键词]赛博空间 关学 主体性仿象 审美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 14X(2017)02—0158—10 伴随着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新传媒的迅速普及,“赛博空『白J”作为涵盖科技理性 哲学理沦双重视域中的重要概念,逐步成为显性的理论话语而被广泛使用。赛博空间(Cyber— space)作为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加拿大科幻文学家威廉-吉布森的科幻作品《神经漫游者》巾, 描绘了网络黑客通过特殊装置将自己的大脑同数字终端进行连接,将自身的意识“沉浸”在数 字世界场景中完成相关任务。赛博空间不仅仅是科技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更是因为其虚拟性、 沉浸 的特质与主体的精神体验息息相关,所以就具有了人文学科层面研究的意义的价值。赛博 空间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终端为窗口,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新传媒和符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自律问题研究”(项目号10BZW002);河南省哲学 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方法论转型”(项目号2016CWX02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空间美学的建构与后现代美学理论新变”(项目号2016一qn_108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 号2016M59227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I58 传播为媒介,最终形成主体和技术相融共生的崭新空间样态。它不同于传统的物理空问,也与主 体精神领域的“神与物游”空间相异,而是可以将其放在后现代哲学领域“空间转向”理论视 域之中。空间理论和空问转向出场的合法性价值恰恰是在与“时间——历史”的二元对抗中完 成,更是契合了后现代学科互涉与文化研究的场景。列斐伏尔、福柯、爱德华・索亚、戴维・哈 维、詹姆逊等学者真正确立现代意义上空问本体的理论内涵,他们将视角集中在空间生产、第三 空问、数字空间、空间政治学、空间压缩、后现代地理学等领域中,以主体参与的空间实践和微 观层面的空间革命向“时间”化的逻各斯中心发出挑战。而赛博空间的出场一方面强化了现代 空间转向理论的内涵与价值,将“伊托邦(E—topia)”的数字世界纳入其中;另一方面,则以 数字技术完成图像、音频、视频的编码重构与自由化传播渗透进主体的精神世界,以“震惊” “交互”和“多元”的审美效果重塑主体的存在方式,也促进了美学自身话语的释放和面向未来 的转型 一、美的契机:新媒体、超空间与赛博空间的出场 “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赛博空间的理论整合实现了信息和知 识形态的改变,也促使主体从“本体论”“认识论”转向更为宏大的“存在论”“文化论”。全 球化时代的信息革命正如“一流哲学家”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描绘的“游牧星球”,无数的 窗口得以敞开,不同“窗口”之间平等共存、相互影响,呈现出无中心、开放性、多元性和自 由性的特质。美国文化研究者克里斯-格雷对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工作 场景的描绘开启了学界对新媒体和赛博空间研究的视野,在该实验室中,实验员和可穿戴式电脑 构成了“人机交互”的另类空间。外界的影像与声音可以通过摄像头等设备进行摄取,再以人 的主动选择和操作完成对信息的选择和转换,从而成为可供表征呈现的多媒体产品并进行网络共 享与传播。此种高度“仿真”化的声像体验、主体与电脑之问的“无缝链接”以及信息的高度 传播方式迅速走出实验室,广泛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媒体的“新”与“旧”更 多涉及历时的时间范围,是一个传统与当下、未来与现实的相对概念。如果说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中的电报、电话、广播等都构成传统传播方式;那么信息革命中的数字化、自动化、交互性与模 块化促使信息的容量和传播速度有了质的飞跃。“人类进化可以用一长串‘新媒体’革命来定 义:我们的物质史所揭示的乃是这样一点,即人类的进化与技术进步紧密关联,那长长一串曾经 是新的新媒体就是这一共同演化的明证” 。 新传媒的不断更新一方面促进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主体的交往和体验带来 了新的契机。如果说新媒体技术更加侧重物质和技术层面,那么赛博空间则是新媒体向“主体” 视域进一步延伸的结果,是一种更具有本体价值属性和学术话语特性的知识体系。赛博空间整体 呈现出多媒体性、超链接性、开放性特质,但因为涉及到主体精神体验和存在体察,所以又具有 迷宫式、虚拟化、符号化和互动性的特质。吉布森通过《神经漫游者》不仅强调了主体在虚拟 数字空间中的“遨游”,更是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仿象”通过主体的感官摄取和情感体 验取代了“实在”,以无限的信息和拟真的场景消泯主体“神与物游”的超验体验。赛博空间正 以数码的方式重构着主体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与生活习惯,启蒙时期笛卡尔的哲学“我思故 我在”逐步变异成为“我在线故我在”;尼葛洛庞蒂指涉的“数字化生存”恰恰就是赛博空间存 在论意义上的考量;而波德里亚则从虚拟和体验出发,表达出反思的视角,“我们到处都已经生 l59 活在现实的‘美学’幻觉中了。‘现实胜于虚构”这个符合生活美学化的超现实主义阶段的古老 口号现在已经被超越了” 。从此意义上将,赛博空间其实是主体心灵空间(space)与数字技术 “控制论”(cybernetics)的双向叠加,并超越地缘政治、城市空间、资本空间等多项后现代空间 样态,逐步成为空间转向视域中最为核心的话语。 赛博空间经由新媒体的技术推动、数字空间的营造以及主体精神体验的沉浸而共同完成,不 仅具有了诸如列斐伏尔、布朗肖等学者所认为的空间实践本体属性,同时也完成了通过审美符号 对主体的介入以及“第三空间”的营造完成微观政治论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功能,并最终实现空 间、知识与权力“三元辩证法”的“超空间”的营造。对于赛博空间的“超空间”特质,分别 具有“向内”的主体心灵体察和“向外”第三空间的综合性建构等两个维度。第一,审视“向 内”视角,赛博空间以数字虚拟技术建构了“虚化”的主体,超真实幻觉已经建构起独特的空 间形态,进而成为诸如詹姆逊所认为的“超空间”。比如大型互动式网络电子游戏通过TCP/IP 协议,以Intener为载体将众多的玩家集中在开放商预先设计好的数字场景之中,通过个体的主 体成长、共同任务的完成以及超链接的空间游移完成完成虚构的“超空问”叙事。一扇门或者 一座桥往往使得游戏角色瞬间通向“异域”时空,也带领现实中的主体在数字世界中上天入地、 任意遨游。“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 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 网络游戏和赛博空间如同“图绘美学”(aesthetic of cognitive mapping)中的感性沉浸、仿象超真和自我定位,延展了后现代“超空问”的概念领域。那么此 种空间已经和古典时期的空间探索不同,它超越了主体身体的局限,延展了主体的视域范围,成 为了全新的“认知图绘”(cognitive mapping)。第二,审视“向外”视角,赛博空间以实践性和 开放性的实现了综合性“第三空间”的超越,从而具有了“超空间”的意蕴。比如近两年来备 受关注的“慕课”现象,正是将数字赛博空间和教育教学理论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慕 课是由英文字母“MOOC”音译而来,全称为“Massive Pen Online Course”,即为大规模的、开 放的、网络的课程。与多媒体教学和精品课程不同,慕课更加凸显了赛博空间的开放性、大众参 与性、实践性以及大数据化等特征。可见,赛博空间不仅实现了交往、信息和娱乐领域的突破, 更是在知识和教学领域实现了新的数字“矩阵革命”。“慕课是一种参与者和课程资源都分散在 网络上的课程,只有在课程是开放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这种学习形式才会有 效。” 慕课的开放性实质上蕴含着更加公开、自由和民主的文化精神,不同经济背景和文化出身 的人都可以免费共享慕课上的课程资源,而学习者也能够通过开放软件(Open software)完成对 课程的再编码和重构。慕课现象就非常生动地传达出赛博空间的强大功能和超空间特质。这正类 似于列斐伏尔和爱德华・索亚的“三元空间辩证法”和“第三空间”从不同维度建构起更高层 意义的“超空间”。“一个社会空间,一个复杂体,涉及到权利和知识的运作以及身体活生生不 可预测的运作。” 赛博空间如同万维网联系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其中充斥着世界各地的知识 差异、权力分配和文化失衡,而主体并不需要采取实地空间考察便能够通过“主体——计算机 ——网络——符号信息——主体”的超文本链接完成对“第三空间”的体察。梅洛一庞蒂的知 觉现象学确证了自我身体与周围实体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感知的关系,赛博空间的技术背后其实 依然是身体感官和精神实践向外不断辐射和主动选择的结果。 二、美的释放:赛博空间的审美特质与后现代美学范式的转换 赛博空间的生成基础虽然是冰冷的数字机器营造出来的电子信号,而终端却需要主体的喜怒 l60 悲欢;尽管它也只是整个后现代社会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却从各个方面渗透进主体的生活 场景之中。这个空间没有光阴荏苒和日升月落,却能够瞬间让主体感受青丝白发、朝朝暮暮。主 体的现实经验和肉身体验在散播空间中得以“裂变”和“重组”,孰为真实?孰为虚构?孰为生 活?孰为信仰?这些都促使我们对既有的真理原则、知识体系和审美体验进行重构,对曾有的时 间和空间体系进行反思。由此,对赛博空间的深入阐释就必须与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当下的审美文 化相联,以美感符号和审美经验为中介,探究新传媒和超空间时代的主体生存策略;从美学的角 度而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促使美学从审美对象、主体价值、表征策略以及美学形态方面产生范 式转换,赛博空间则提出了更具有典型性和创新性的美学参照资源,促使美的功能进一步释放。 首先,赛博空间的主体性特质促使后现代美学的主体重建。不同于众多后学理论家对启蒙时 期理性主体和审美现代性感性主体的解构,多数学者对赛博空间中的主体意识更多采用了反思和 建构的姿态。齐泽克对赛博空间充满批判的同时也对其主体机制进行肯定,“我们的经验现实越 是虚拟化,转变为界面上能够遭遇的屏幕现象,越是有‘除不尽的剩余’,抵抗被融人到这种界 面中。”⑥赛博空间的主体性主要分为角色主体、个体主体和交往主体等三个层面。“角色主体” 是指在网络场景中,“角色”已经成为取代真实身份的独特空间存在,比如在非实名制即时通讯 工具中,个体可以通过网络聊天扮演不同的形象,深陷入自我和角色互换的轻松愉悦中;在网络 游戏中,此种代入感更加强烈,现实中的主体沉浸其中甚至成为另一个游戏主体。此种“虚拟” 角色主体成为后现代赛博空间中不可逾越的符号体验,也重塑真实主体的存在感知。“个体主 体”在赛博空间中的表征形式也和传统“时间——历史”中的主体不同,取而代之的是在“裂 变”和“瞬间失意”的主体体验。在传统的深度模式在赛博空间中被平面化之后,主体深沉的 历史反思意识和时空体验意识被瞬间的感官沉浸所取代,无边且丰富的网络场景给主体带来了强 烈的精神冲击,使得一向稳定连贯的主体精神层面出现了“裂变”(schizophrenia),崭新的主体 建构恰恰就在裂变的缝隙之中。“对当下的感受便变得很强、很明晰和‘实在’:世界以惊人的 强烈程度,带着一种神秘和压抑的情感引生,点燃着幻觉的魔力” 。保罗・维里奥在《消失美 学》中提出的“瞬间失意”(picnolepsia)则是主体日常感官功能的释放,此种意识的暂时超越 和特定审美经历的追寻提供了新的主体形构,“每一次过程,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主体生命长 河中那些微小而又熠熠生辉的碎片被遮蔽”@。“交往主体”则实现了赛博空间中主体功能的最大 释放。因特网技术以信息的交互性保证网络上不同主体的交往。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从个体身份 的参与到网路媒体机构,他们之间都构成对信息传播的互动和分享。严格意义上的创造、传播和 接受的单线传媒方式已经被拆解。“最根本的转换是从文本中心模式或形式模式到形式与功能并 重的模式,即既重视故事的文本,也重视故事的语境。” 在后现代美学不断消解古典美学的本体 论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过程中,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主体性等纷纷式微,悖论、差异与 解构成为美学中的关键词,从“上帝之死”、“作家之死”到“人之死”的主体性脉络也展开了 强大的话语权。赛博空间对主体功能的释放却有利于美学审视诸如哈贝马斯所秉承的重建交往理 性理论,以建设性的后现代美学视角再现美学的启蒙性与介入性价值,从而“超越主体性美学 与元主体性美学,建立主体间性美学”。∞ 其次,赛博空间的虚拟性与“超真实”特质实现后现代审美对象的扩容。正如波德里亚在 1989年提出的“超美学”“超真实”和“内爆”理论,实现对传统美学模仿论和再现论的调整, 确定后现代时期新的审美对象。传统知识体系“表征和再现”已经让位于“符号和内爆”,而新 161 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赛博空间的出现则直接促使后现代社会被符号化和信息化,美学的对象也不再 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静穆体验与精神表达,而是一个消解本体和自我运作的符号世界。比如近年 来流行的“网络写手”在赛博空间中的“虚拟写作”便拓展了审美对象的覆盖范围。它不同于 传统文学和文论意义层面的再现说或表现说,也超越了现实真实和情感真实,而是在对“本质” 与“意义”悬置的基础上以“游戏化”的创作视角完成感性欲望的表达和超越人生限度的世俗 向往,将整个网络文学文本呈现出虚拟的形象、虚拟的场景、虚拟的历史、虚拟的情感,甚至是 虚拟的欲望,进而抽空了传统文学中以“虚拟”来阐释自身和世界真实问题的冲动。《末世朱 颜》《迷途》等网络穿越小说在塑造具有超能力男女主角的同时,更加恣意地展开了自身的想 象。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悠远缥缈的清修之地、探险机关的神奇怪诞、柔情媚骨的红颜书院等 等,呈现出彻底抽空真实的虚拟存在。此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恰恰是波德里亚提出的“超美学” 的内涵。传统美学与形而上学确证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语言与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如文学和艺术的模仿原则、表现原则和生产原则),在对主体感性世界的阐释和审美现代性 的维护中,找到了审美救世和主体超越的方案。后现代场景中的赛博空间以“超真实”破除了 语言符号的表征实践与客体的审美投射,而是直接以仿象和虚拟的性质实现感性形象对主体的沉 浸。主体已经丧失了以语言作为审美中介和符号并进行“编码与解码”的快感,取而代之的是 赛博空间营造的栩栩动人的形象成为艺术和符号本身,于是“艺术=符号=审美=(虚拟)现 实”此种序列就构成审美“内爆”的景观。如果说现代主义美学和审美现代性建构了确定的美 学场域伦理,那么在“超真实”的虚拟世界中,现实与审美之间的界限就不复存在,艺术与现 实都纳入美学视域之中。 再次,赛博空间的“仿象”性促使后现代美学意义表征形式的释放。赛博空间已经渗透进 主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终端设备也以“数字界面”呈现出多层次的形象序列。从图书 阅读的文字书写符号,到栩栩如生的影像传播;从动态导航的数字地图,到立体生动的“3D视 频”,它们都通过数字技术传输到我们的电子终端,然后再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世界 的理解也将因此而重新为图像运动方式和图像作用机制的逻辑所支配。”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 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数码相机、智能电玩,甚至谷歌智能眼镜,它们都以自己的“屏幕” 向我们展开了全新的、智能化、真实感的“仿象”世界。尤其是2012年4月公布的谷歌智能眼 镜的问世,将数字终端界面呈现的更加细微化和人性化。主体的视觉和智能眼镜之间的“无缝 链接”使得赛博空间中的虚拟图像直接进入到视网膜中,带来了更为强烈和逼真的“仿象”效 果。“界面是诸多重要社会和文化律动的汇聚点,以众多方式重构了日常实践,改变了身体与环 境的关系。”@詹姆逊在后现代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仿象”和“仿象先行”的概念,指 涉一种剥离客体现实场景、而又生产极度真实的符号本身的过程。当符号本身成为审美形象序列 之时,能指和所知的恒定关系被拆解,传统意义上从美的符号到美的本体的意义生产过程被 “仿象”自身符号的审美沉浸霸占。由此,“仿象”在电子时代就摆脱了客体模仿论的限制,成 为自身指涉自身的符号本体论,颇为讽刺的是主体创造出的虚拟景观,竟然反过来成为自身感性 确证的真实存在。美国迪士尼乐园通过海盗、幽灵和探险的想象性场景却显现得栩栩如生、异常 真实,这正是来自于主体的视觉刺激和想象沉浸;而迪士尼电影公司制作的《加勒比海盗》通 过大量的数码特技奇观将此种感受进一步延伸,使仿象更加先于真实。“国土不再先于地图,已 经没有国土。所以是地图先于国土——仿象再现——是地图生成国土。” “仿象”的超美学论实 】62 现了对美学意义表现形式和审美心理过程的更改,形象思维转向了仿象沉浸、审美认知转向了直 接把握、再现表征转向了艺术“内爆”、审美自律转向了能指游移和审美互涉,而最为关键的 是,仿象对传统美学形而上的审美判断进行了质疑,当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所有意义表征链条 都被赶下神坛之后,意味着艺术自律功能的终结、审美伦理话语的释放和审美霸权的丧失。日常 生活和微观世界走进了美学的视域中,并且呈现出对主体强大的反作用力,这也正是美学话语的 最好释放。 三、美的未来:数字革命中的文化诗学与微观政治论 赛博空间实现了后现代美学功能的释放,其主体性的重建、超真实的审美自由和“仿象” 的审美“内爆”都给美学自身的介人性和实践性注入了活力,也从对象、范围和方法论等层面 丰富了自身的场域伦理和学科属性。审视美学的未来前景,信息技术的延展和赛博空间的勃兴也 以学科互涉、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视角参与到美学未来飞速发展和重构之中。数字艺术、 网络文学、手机写作、微博发布、在线视频、多媒体与超文本写作已经以“仿象”“虚拟”等方 式走进千家万户,也更新了审美文化的技术载体和体验方式,“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正以不 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带来了社会审美文化的历史性转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显示,截止 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全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手机网民达到6.88亿。其 中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的使用率分别占到90.7%、73.2%和72.8%;网络游戏和网 络文学也占到56.9%和43.1% 。巨大的网络应用群体已经成为文化创造、传播和接受的重要力 量,其文化现象也推动着美学理论的释放与调整。“两千多年来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从‘有美无 学’到‘有美有学’再到‘有学无美’以致当下企图彻底‘消解美学’的演变过程,呈现出解 构和重构不断交替的发展轨迹。” 而中国现代美学历经“五四”时期的启蒙美学、1950年代的 美学大讨论、1980年代的“美学热”,也面临美学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功能的追问,美的启蒙、美 的救赎和美的规训时刻左右着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一百多年来的美学理论话语正是市民社会 普适性话语与总体性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对立、协商、寻求融合的结果。” 美学如何在后现代 时期重塑启蒙性、人文性和意识形态对抗性的面貌,延续审美自律的超越性和救赎性话语,是需 要在赛博空间所营造的数字世界中重点考察的话题。 赛博空间以其多媒体性、开放性和超链接性促使各种文化资源“消除边界”与学科互涉, 从而塑造美学呈现“文化诗学”的面貌。赛博空间不仅是接受主体和数字界面终端营造的超空 间场域,更是给以其技术力量和更为先进的艺术方法,给主体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带来了崭新的契 机。既然赛博空间凸显了它的虚拟性和“仿象”性并且解构了传统的审美主体和艺术传播路径, 那么同样也唤醒和张扬新的审美话语,促使技术和美学再次结合在一起。艺术家已经开始注意数 字世界艺术生产和艺术体验的新异感与快感,将“一只脚”留在现实肉身和心灵中,“另一只 脚”已经迈进赛博空间的边界,试图延伸艺术审美的表现范围。比如台湾新媒体艺术家曾靖越 在作品((Undeeded Advice))中通过电子设备的“接口”与人的身体感知发生联系,以审美接受 者和技术媒介之间的互动和数字与肉身之间的“转换”完成整个艺术行为;Yllab现代舞团的舞 蹈((Loop Me》则是现以数码记录的方式将舞者的身影记录至数据库,然后再通过计算机对时 间、形态等数码运算将数据再次投影到舞者表演身后的屏幕上,促使舞者“与影共舞”而达到 出奇效果。此种3D全息投影艺术也广泛运用到各类演出中,201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锦绣》 163 就采用了歌手李宇春和自己的身影融合表演的技术,获得强烈的审美效应。“超文本”写作则是 数字技术和文学创作进行结合的尝试,美国南加州大学文化和电影学者玛莎・金德率领其“迷 宫”研究小组将中篇小说《渗血的穿行:对面之城洛杉矶》改变成为超空间的多媒体文本。文 字、地图、图片、电影、访谈等等元素都渗透其中,而文本也大量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提供了众多 鼠标的“点击人口”,读者可以通过自我选择畅游在文本的赛博空问中。可见,以后现代性为主 要特征的赛博空间,已经开启了一个解中心化并且超越多元文化和传统国界的文化狂欢场景。 “在所有的学科中,空间构成了基本的表意策略。……那么当今信息化世界无疑表征呈现为‘电 子想象的全球拼贴画,永远在运动’。”@克朗的论述呈现出后现代赛博空问主体间性和文本问性 的文化诗学景观,多种元素聚集在一起,电子文本、超链接文本、文学文本、美学文本、哲学文 本、政治学文本、社会文本等等都通过后现代空间的承载方式聚集,从而产生与主体之问崭新 的、生存性的和体验性的关系。此种理论在数字文化时代得到进一步延展,尼采、德里达、福 柯、拉康、波德里亚等理论家先后将文字、权力、知识、话语、延异、精神、结构等纳入其中, 生发了广阔的文化美学景观,从多个维度确证主体的感性话语和存在论题。其中,德勒兹和加塔 利合著的《千高原: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卷2)》以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空间转向的理 论构建,将视角集中于赛博空间之中,其形象的比喻和充满诗性色彩的语言论述则呈现了新的哲 学美学视点。 《千高原》中主要提出了两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指涉的概念:“树”和“须根”以及“平化 空间”和“纹理空间”,它们指代了后现代文化“中心”和“多元”的文化概念。“树”指代语 言和文化中恒定的法则,具有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规范性和权威性。“须根”则是第二种形象序 列,是在主根死亡之后呈现出来的次级和多元的生长系统,指涉在生活中另类和他者的存在, “一个任意的、直接的次级根的多元体被嫁接于它之上,而这些次级根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长态 势。”⑩“树状”和“须根”之间呈现出若干种特质:联系性、异质性、多元体、裂变性和转印 法,这些也恰恰契合了赛博空间的诸种后现代审美特质,超文本的写作、慕课的文化交流、网络 游戏空间的包容万象、贴吧和微博的意义裂变以及各种数字“仿象”技术等等。而赛博空间自 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种种“树状”和“须根”的场域空问。那么如何实现美学话语的解放?平滑 空间(或者游牧空问)给了我们启发的视角。平滑空间如同无穷无尽的平原,没有固定的道路 和人口,就像沙漠、大海、草原和极地冰原,主体可以在未定形的空间中任意驰骋。其中没有所 谓宏大的理论和高尚的存在,只有微观层面的个体话语、审美体验以及微观社会学。赛博空间中 的万维网的自由出入、超链接的时空转移和信息的多向即时传输都具有平滑空间的特质,那么艺 术领域中的欧普艺术和大地艺术传达出的空间运动感与和谐生态感都可以视为平滑空问的代表。 自由的“游牧”正是主体进行审美体验的方式,美学也需要主体或主体间性以自由“游牧”的 方式和视角介入文化场景中的诸多现象,将美学的“形而上”哲学思辨转化为“形而下”审美 阐释和审美经验,从微观文化学进一步探究艺术想象和主体的生存问题。“美学的模型:游牧艺 术。——众多理论及时间的观念能够对游牧艺术及其后继形式(蛮族的、哥特的、现代的)作 出界定。首先,是一种‘切近的目光’,有别于‘遥远的目光’;其次,是‘触觉的’、或更准 确的说是‘接触性空间’。”∞赛博空间中的身体感、选择性、多入VI性等特质表征出“游牧”的 美学特质,而这也昭示了文化美学与文化诗学的狂欢。“一种审美经验的特性产生于它与其他审 美经验以及13常经验的交互关系之中,并因这种交互关系而得到阐发和证明。” 学科互涉的姿 164 态、感性经验的扩张、自由选择的态度和随时摄取的影像以“内爆”和“游牧”的方式推进审 美经验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融通,促使美学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诗学和文 化美学。 赛博空间不仅仅是文化融通和信息交流的场所,其中更渗透权力的激烈重构和新的权力赛博 空间的成型,这也促使后现代美学批判性与反思性的加强,从而通向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微观政治 学。在赛博空间的信息高速通道上,存在着“两种政治”和“一种伦理”,分别是主流媒体和主 旋律文化传播的“宏观政治”、以论坛、微博、微信等草根大众及媒体自身传播的“微观政治” 和商业媒体集团所遵循的“市场伦理”。三方力量时刻处在权力的对抗、交换和赎买的过程中。 加拿大传媒学者威廉・卡罗尔(William K.Carrol1)通过对温哥华知名独立媒体人的访谈,认为 国家意志和主流媒体正在通过新的“文化反堵”(Culture Jamming)来控制和监督网络媒体上的 信息表达、传播和交流,而此种方式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政治规训和打压,而是以市场伦理的交换 赎买原则和“同化”其他媒体的方式改变赛博空间的内容和结构,从而实现文化战略中“国进 民退”的政治目的;但与此同时,“一个媒体新浪潮”也正在兴起,他们通过积极的网络介入、 监督媒体以及参与独立媒体等路径,“在政治权力和商业资本的霸权合谋中注入‘反制’的‘草 根性’力量”曾,促使多元、自由和民主的赛博文化空间的形成。而在个体与国家的二元文化对 抗之外,赛博空间还提供了将个体的微观政治论进行释放并参与公共空间讨论的可能,促使个人 空间以民主化的方式进入到公共性空间之中。微博、微信、论坛、跟帖等都构成广大网民和草根 百姓监督政府行为、关注社会热点、维护民生民权的重要渠道,构成如德国政治家诺儿所认为的 “数字民主”景观。“2010年宜黄拆迁案”、“2010年‘我爸是李刚”’、“201 1年郭美美事件”、 “2012年山西吃空饷女县长”等等经历了网上传播和网友的积极讨论关注之后,问题才得以顺利 解决。“微观政治关注日常生活实践,主张在生活风格、话语、躯体、性、交往等方面进行革 命,以此为新社会提供先决条件,并将个人从社会压迫和统治下解放出来。”∞而福柯则将微观政 治同大众文化、审美表达和个体话语联系起来,认为先锋派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实质是以对艺术形 式的反叛和个体化视角的扩张,完成了个体排斥规训的“自我技术”进程,“必须把政治行动从 一切统一的、总体化的偏执狂中解救出来,通过繁衍、并置和分离,而非公国剖分和构建金字塔 式的等级体系的办法,来发展行为、思想和欲望。” 在此维度上,赛博空间中的身体写作、感官 体验、欲望表达以及艺术变形等都具有“话语政治”和“生物性政治”的意味。詹姆逊吸收了 马尔库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理论,并且将其放入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凸显了激进的 “美学政治”和“学术政治”思想。后现代政治意识形态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 场域之中,尤其是文化领域的文学、艺术、建筑以及数字文本和影像之中,所谓的宏观政治其实 已经成为“政治文本”。后现代文化场景中的众多现象(后现代艺术、超链接文本、电影电视等 等)可以被视作“文本”,它们之间就构成“文本——象征性行为——意识形态素——形式的 (审美)意识形态”的线索脉络,文化现象也就构成从美学到美学意识形态的出发点。此种从 “文化现象”和“意义差异”再到“审美呈现”和“权力话语”的过程也契合了众多后现代理 论家的观点。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学者斯图尔特・霍尔提出的“文化表征”理论正是将美学 符号的“差异性”结构取代古典时期意义呈现的稳定性结构,而差异关系正是来自社会权力的 不均衡与对抗。美学的价值正是通过自身感性的力量和主体性存在的关照,试图弥合不公正权力 分配下导致的“差异”,将长期被规训在文化主流视野中的“他者”(比如黑人、女人、流浪汉、 165 精神病人、儿童、奴隶、民间、下层、工人等)重获“从边缘到核心”的权力指向。 与此同时,詹姆逊也给出了美学实现微观政治批判的策略,通过个体在(文化和权力)空 间中的准确定位,实现和“总体化”集权主义与同质性规训对抗,“认知测绘美学”的提出正式 结合了西方启蒙主义的美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得到的美学概念。认知测绘源自于启蒙美 学和认识论美学的逻辑框架,试图通过主体的感性认知与启蒙的公共性激情,重塑美学的主体性 和反思性价值。卢梭的感性批判、狄德罗的理性观审、康德的审美伦理、黑格尔的理念呈现与历 史框架等等,都呈现出美学在历史乌托邦中对个体能力的释放。詹姆逊则通过主体在后现代的空 间体验与定位,以个体与外在空间的辩证关系重塑个人主体和美学批判。洛杉矶的“鸿运大饭 店”作为后现代建筑,带给主体独特的、迷惑性的空间体验,“你浸淫其中,就完全失去距离 感,使你再不能有透视景物、感受体积的能力,整体认知便溶进这样一个‘超级空间’之中。”固 鸿运大饭店的空间感也正如后现代的“文本政治”,而“认知测绘”则重新回归个体的启蒙意识 和认知策略,使之能够在全球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地图”给自己清晰定位,并融入到具有 共同目标的“阶级”和“群体”中以“主体问性”来对抗总体化。“我坚持认为在旧的资产阶 级自我和我们今天组织化社会的精神分裂式主体之外存在着第三种可能性,那就是集体主体 (collective subject),它是非中心的却不是精神分裂式的。它就出现在讲故事的某些形式中,它可 以在第三世界文学、获奖文学、随笔和传说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中发现。”固通过审美和文化的意 识形态功能,重塑美学的启蒙性与批判性特质,将是未来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当代时期也出 现过强调差异性和对抗性的微观政治论美学与文本,比如1980年代的“美学热”;比如方方和 池莉的小说。 “有这样一个世界,人与人坦诚相见,远亲近邻心无滞碍,彼此之间没有隔阂/时间亦或空 间,在这个世界里再不具意义。天涯海角,相隔仅是弹指之间/在线精彩/生活更精彩。”这是国 内一家著名互联网企业的广告文案,诗性文本中传达出数字世界的人文关怀。赛博空间不仅仅是 后现代信息时代技术水平的呈现,更是以其仿真性、虚拟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质影响到主体 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主体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审美方式。主体沉浸于缤纷数字空间的同时 也获得崭新的审美体验,主体在信息“内爆”的多维中也延展了情感的触角。而赛博空间的 “千高原”、“平滑空间”、“游牧行为”与“草根话语”景观则实现了审美对象的扩容、主体间 性的构建、审美文化的狂欢和美学意识形态的释放,重塑了美学的介入性、启蒙性与批判性面 貌。赛博空间的出场给予美学发展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方法论启迪;而美学人文性和生活化功能 的释放又确证了赛博空间的主体性价值,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推进。我们也期待在不久的将 来,赛博空间将进一步融合大脑云端、显示成像、纳米材料、3D打印、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 不仅促使技术文明的飞跃与美学人文话语的进一步释放,更是昭示了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多元、 更加平等和更加民主的“交往主体”时代的来临。“在这个天地中,任何语词、任何色彩、任何 声音都是‘新颖的’和新奇的,它们打破了把人和自由囿蔽于其中的习以为常的感知和理解的 框架,……因而,它们就可以逍遥于一个崭新的生存维度。” ①Mark B.N.Hansen,New Media,in W_J.T.Mitch- ell and Mark B.N.Hansen(eds.),Critical Terms for 166 Media Studies,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P.177. ②[法]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5/ 201601/W020160l22639198410766.pdf. ③[美]马斯洛:《谈谈高峰体验》,林方:《人的潜 能与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66页。 ⑩陈伯海:《在“解构”与“重构”之间——美学命 运之思》,上海: 《学术月刊》,2012年第3期,第 107页。 ④[美]L・约翰逊、[美]s・亚当斯贝克尔、[美] M.卡明斯、[美]V・埃斯特拉达、[美]A・弗里 ⑩刘春阳: 《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关学 热”》,北京:《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第23页。 ⑩Mike Crang and Nigel Thritf ed,Thinking 0ce,Lon— 曼、[关]H・卢德盖特:《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 (2013高等教育版)》,张铁道、殷丙山、殷蕾、白晓 晶译。该报告是由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 sortium)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合作完成。中文版是由北京开放大 学组织编译并发布。参见《Part I新媒体联盟地平线 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2013年增刊,第lO~11页。 ⑤[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机 和其他真实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译,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⑥Zizek,The Ticklish Subject.:TheAbsent Centre ofpolit— icul Ontology,London:Verso,1999.P.155. ⑦③[美]詹姆逊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 清侨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410~411、 495页。 ⑧Paul Viiflio,The Aesthetics of Disappearance, Trans.BEIT CHMAN,P Brooklyn,NY.Autonomedia, Semiotext(e)Bools,1991.PP.9—10. ⑨[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页。 ⑩杨春时:《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上 海:《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第91页。 ⑧彭亚非:《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北京:《文学 评论》,2003年第5期,第34页。 @Nicholas Gane and David Bee,New Media: Key Concepts,NewYork:Berg Publishers,2008,P.61. @Baudrillard, Precession of Simulacra,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ranslated by Sheila Fafia Glaser,Michi— 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P.1. ⑩欧阳友权:《网络审美资源的技术美学批判》,北 京:《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47页。 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第37次)》,2016年1月22日,参见ht— don:Routlege,2000,PP.1—2. ⑩①[法]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析 (卷二):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 2010年,第5、710页。 ⑨参见姚文放: 《文艺关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 能?——三论文艺关学的学科定位》,长春:《社会科 学战线》,2005年第4期,第92页。 William K.Carroll and Robe ̄A.Hackett.Democratic Media Activism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Movement Theo— ry,Media,Culture,and Society,Vo128,2006(1). P.84.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0页。 ①[法]福柯:《反俄狄甫斯序言》,[美]道格拉斯 ・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 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第70页。 ③[关]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法]福柯、 [德]哈贝马斯、[法]布尔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 芒》,周宪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96页。 ⑤[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 三联书店,1989年,第170页。 作者简介:裴 萱,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河南开封475001 [责任编辑陶樱] l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