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s Edition)Dec.2009,Vo1.1 1,No.6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口李 媛 杜 洋 郭 爽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摘要】 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大学生们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如何 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减少网络的消极作用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网 络环境中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高校应客观认识学生上网问题,并加强对学生时间管理的 指导,且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四个方面来维护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加合理、 有效地使用网络。 f关键词1 网络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9)06—0073-02 网络接入。有关调查指出: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 主要受众,占中国网络用户的比例为21%。因此, 比起过去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网 络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交往、学习和 生活方式。互联网不仪是学习和信息检索的有效工 具,而且还具有娱乐、消遣和人际沟通等功能,为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已有的研 究发现,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不显著¨J。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者与他人的交往和 沟通L2J,能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其从 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探讨就显 得十分必要。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意志薄弱, 承受挫折、辨别和适应以及自制能力都不强,对自 己又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 思潮的冲击,而网络又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生活环 境,从而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 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在 疾病和社会称许效应中解脱出来,产生一种对群体 的归属感【jI4J。然而,互联网毕竟是新生事物,人们 对它的认识尚有待加深,适应其环境的心理机能还 不具备,在这种环境中仍存在大量的不恰当行为, 这就导致了许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比如信息 焦虑、数字化人、信任危机、对信息技术依赖和恐 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网络便成为他们的主要交 流:[具之一。但在这种环境中的关系都是虚幻的, 在网络中得到的安慰也只是暂时的,当离开这种环 境后,被安慰、被关心的感觉则瞬间消失,从而导 致大学生心理冲突和困惑的加重,如此长期发展下 去必然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疾病。 惧、个性化趋同危机、网络依赖和成瘾、语言发育 迟缓、兴趣匮乏、社会角色与能力缺陷、 络犯罪 等。 近年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 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与家庭高期望值的 解决这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主体 的心理品质,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是 否具有良好的现实感,能否及时并合理地调整信息 超载所带来的认知困惑以及网络和现实自我的差 距、能否在时 上进行自我管理等。参考心理健康 的标准,我们仍然可以从人格(自我意识)、认知、 群体,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以往的研究大多集 中在现实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上。随着网 络的普及,网络环境作为一个虚拟的环境,既“依 存”于现实环境,又是现实环境的“延仲”,形成了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的互动空间和模式,与网络 情感(情绪)、意志以及人际关系几方而对大学生网 络心理健康标准进行界定,即1)统一的人格:2) 合理的自我认知:3)稳定的社会性情感;4)良好 的白控能力;5)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信任。结 环境有关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国内几乎所有的 高校都在大力进行网络建设,通过建造网络中心以 及铺设并改造宿舍网络,使大学生们可以轻松实现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李嫒(1966一)史,电子科技人学与公 管理学院教授。硕士导师:杜级工程师. 洋(1965一),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和 I:程学院商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s Edition)Dec.2009,Vo1.1 1,No.6 合影响网络心理健康的因素,即平均每天上网时问、 网龄、上网次数、从事的网络活动、网络的使用目 的或动机等[Sq0l,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不能仅停留在 钳 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性别差异,学校应有针对性 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加以引导。例如组织和开展各 种有意义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参与其 中,从而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并减轻其对网络的 思辨和理论阶段,而应建立科学的网络心理健康教 育理论,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法。 首先,学校应对学生上网问题有客观认识,不 要把学生上网看成洪水猛兽,这样当学生遇到冲突 时,网络反而会成为一种消极暗示。学校应视其轻 迷恋程度: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促进个人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 应该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如何在网络环境 重加以正确引导,比如加强学生对网络工具性和资 料性一面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从 而既不依赖网络,也不谈“网”色变,培养大学生 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其次,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时间管理的教育。近 日,一项对5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各项能力 的测试显示,九成大学生不会合理管理时间。有关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学生其时间管理水平 较差,这也可能是造成其对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原因 之一。长时间的上网会使其丧失时间感,反复循环, 最终导致失去自制力,形成网络综合症。所以,学 校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也就是自 我管理习惯,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个体自我 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任何教 育只有转变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教育目的 才可能得以实现。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利用时间表 规划上网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并按轻重缓急将上网 所需完成的任务依次列出,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方可 进行一定时间的娱乐活动,从而更加有效地使用网 络【1卜 1。 第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择性的教育。大 学生接触网络的基本状况与其他群体明显不同,即 地点以校内为主,上网时间因学习的需要而显得没 有规律,掌握网络知识主要以自学为主,在上网内 容和动机上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心。针对这 些情况,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选择性教育”[13,14], 即价值选择和网络选择。通过价值引导,教会学生 对网络所负载内容的价值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一 方面,学校应教会学生做网络的主人,充分利用网 络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它并不 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不要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第四,根据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众 所周知,男性在操作电脑的熟练性、实用性和自发 性上都远远高于女性。对西南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男女生上网活动中,以娱乐活动为主,只有很少 一部分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方面的相关活动。 男生对网络游戏的参与程度远远高于女生,也更加 关注新闻。而女生则较之男生更加痴迷于网络聊天。 中保持心理健康并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 参考文献 【l】祁引霞,张智勇.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J].中国药 物依赖性杂志,2007,l6(1):51.56. 【2】SPROULL L,FARAJ S.Atheism,sex,and databases:The Net as a social technology[J].In B‘Kahin&J.Keller(Ects。),Public access to the Intemet.Cambridge,MA:MIT Press,1995:62-81. 【3】KATZ J E,ASPDEN R A nation of strangers[J】 Communications ofthe ACM,1997,40(12):81-86. [4】MCKENNA K Y A,BARGH J A.Coming out in the age of the Intemet:ldentity‘‘demarginalization’’through virtual group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 998,75(3):68 1-694. [5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5]M】.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吕媛,易银沙.网络行为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 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05-251. [7】朱海燕,张锋.大学生互联网相关社会—一心理健康 概念的构建[JJ冲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8. 【81任杰.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广州大学学生 网络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2):47.51. 【9】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et a1. 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9):1017-1031. [10】张锋,沈模卫.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一 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fJ1.心理学报,2006,38(3):407-413. f11】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沧桑, 2006,(5):l】8—119. [12]张爱民.论网络效应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嬗变[J】.文 化教育(.社会科学论坛),2006,(11):119.121. 【l3】刘培昌.略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及行为模式的 影响[J].北京教育,2006,(11):119-121. 【14]中文明.浅谈网络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伦理[J】.山东省 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132.134. (下转第8l页) 81.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s Edition)Dec.2009,Vo1.1 1,No.6 【2】孟祥林.教育质量分析:从荷兰的教育分层论我国的 教育发展蓑略fJ】_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2):30-34. 【3】袁锐锷.美国高等教育营销行为的形成、发展及其影 论我国的策略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4):60.66. 【5]李辉生.高等学校的管理创新与创新教育【J].中国行 响[J].2006,(2):72—76. 政管理.2007,(5):81-83 [4】孟祥林.分层教学与教学过程最优化:从中日美对比 Education Brand Management:Multi・・Host Structure and Maintaining Strategy Analysis MENG Xiang—lin 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 1 003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development must be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brand.The creation of brand needs the CO—participation of headmaster,director,teacher and student.Although headmaster plays the core role,his idea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four elements which are the creator and the benefit—receiver for school brand.Brand structure has much relationship with team building,teaching practice,management thinking and campus culture,all of which are focusing on teaching.In this way,strategies system of brand design must be structured with the beginning of course design SO as to stimulate positive abnormal teachers’creation enthusiasm,cultivate famous teacher and structure power sub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brand;host structure;maintaining strategies 编辑戴鲜宁 (上接第74页) 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Cyber Mental Health LI--Yuan DU--Yang GUO--Shuang (Univ.of Elec.Sci.&Tech.of China Chengdu 6 1 0054 China 1 Abstract Intemet has been permeating every"aspects of social life.It enables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enjoy the unprecedented convenience and happiness brought by the modem technology.However,the negative impacts from the cyber world have also turned up.Several mental problems about students’using intemet were analyzed, and four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to help students using internet more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 Intemet psychology;mental health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编辑戴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