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三个测试题项是“朗读短文”。关于这一测项的评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下称《大纲》)规定从6个方面考虑。6个方面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看应试人在朗读短文进程中,有没有“声母或韵母系统性缺陷”。如果没有就扣零分,如果有,程度轻就扣0.5分,程度重就扣1分。
什么是“声母或韵母系统性缺陷”,《大纲》没有说明。应该说“声母或韵母系统性缺陷”是《大纲》新设置的一个评分标准,修订前的《大纲》没有这一评分标准。既然是新标准,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应该设法去弄清“声母或韵母系统性缺陷”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在测试中正确把握它,中肯地给应试人打出分数。
“声母或韵母系统性缺陷”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括“声母系统性缺陷”和“韵母系统性缺陷”两个分概念。什么样的发音情况可称之为“声母系统性缺陷”呢?首先,一定是好多字的声母发音都有缺陷,其次,这些发音有缺陷的声母,大部分为同一类声母,或者发音部位相同,或者发音方法相同。比如应试人读“经济”一词,其音节的声母j的发音存在发音部位缺陷。j是舌面音,那么与其相同发音部位的声母q、x的发音也可能存在类似缺陷,如果听辨实践发现“心情”等词的音节的声母q、x的发音果真存在类似缺陷,那么就可以确认该应试人发音具有“声母系统性缺陷”。
再比如某应试人读“经济”一词,其音节的声母j的发音不存在发音部位缺陷,但存在发音方法缺陷,表现为塞擦音性质不符。那么与j同属塞擦音的声母q、zh、ch、z、c的发音也可能存在类似缺陷,如果听辨实践发现“请”、“正”、“城”、“增”、“层”等字声母q、zh、ch、z、c的发音全部或部分果真存在类似缺陷,那么就可以确认该应试人发音具有“声母系统性缺陷”。 如果某一声母作为类中成员来说,只是孤独的一个(如舌边音l),那么在朗读进程中,只要其出现多次(可设为5次或5次以上),且每次都重复同样的发音缺陷,这时也可认为应试人存在“声母系统性缺陷”。
什么样的发音情况可称为“韵母系统性缺陷”?基本情况和声母差不多。具体情况如下:对于单韵母,可从舌位或唇形两方面考虑。比如应试人读“突”字,其音节韵母u应为后高元音,如果发音出现舌位偏央偏低缺陷,那么与之舌位相近的o、e的发音也可能存在类似缺陷,只要听辨实践确认“破”、“特”等字韵母o、e的发音确实是存在类似缺陷,那么就能确认该应试人发音具有“韵母系统性缺陷”。
对于复韵母,可从发音的动程、时值、重度等方面考虑。比如应试人读“该”字,其音节的韵母ai的韵腹a的发音,由前a发成了央偏后的a,致使韵母ai的发音动程出现起点后移,长度拉长的缺陷,那么同属于前响类的复韵母ei、ao、ou也可能出现类似缺陷,如果听辨实践发现“给”、“抱”“偷”等字音节的韵母ei、ao、ou的发音果真存在类似缺陷,那么就可以确认该应试人发音具有“韵母系统性缺陷”。
至于鼻韵母,可从韵腹和韵尾两方面考虑。比如应试人读“看”字,其音节的韵母an的韵尾n的发音出现了收音部位不在上齿龈,而在硬腭中部的发音缺陷,那么同类的前鼻韵母en、in、ian等也可能出现类似缺陷,如果听辨实践确认“跟”、“今”“棉”等字音节的韵母的韵尾n的发音果真存在类似缺陷,那么就可以确认该应试人发音具有“韵母系统性缺陷”。
常见的声母系统缺陷往往出现在发音部位上,有3组声母变形突出,它们是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尖前音z、c、s。朗读语流中舌尖后音出现的频度最高,舌面音出现的频度次之,舌尖前音出现的频度最低。于是,在舌尖后音上出现的声母系统缺陷,可看作程度是重的。在舌面音上出现的声母系统缺陷,可结合具体声母发音缺陷的大小,决定其程度是重还是轻。在舌尖前音上出现的声母系统缺陷,一般可看作程度是轻的。
常见的韵母系统缺陷表现要复杂一些,对于单韵母而言,主要表现为后元音舌位趋于央化,
1
如e,圆唇元音趋于扁化,如u。对于复韵母和鼻韵母而言,主要表现为韵腹a的位置的偏移和发音动程的短化,以及辅音韵尾n收音位置的偏后和辅音韵尾ng收音位置的偏前如前响复韵母ai、ei、ao、ou,前鼻韵母an、ian、uan、in、en、uen,后鼻韵母ang、iang、uang、eng、ing等。在朗读语流中,一般来说鼻韵母出现的频度超过复韵母,复韵母出现的频度又超过单韵母,因而,可把在韵尾n和ng上出现的韵母系统缺陷看作程度是重的,而在韵腹a上出现的位置偏移及复元音动程短化上出现的韵母系统缺陷,结合具体韵母发音缺陷的大小,决定其程度是重还是轻。在单韵母上出现的韵母系统缺陷,一般可看作程度是轻的。
如果从数量上看系统缺陷的程度轻重,那么,只出现声母类系统缺陷,或只出现韵母类系统性缺陷,要比既出现声母类系统缺陷,又出现韵母类系统性缺陷的程度轻。如果只出现声母类或韵母类系统缺陷,那么,可以设定出现5次以上(含5次)为程度重,出现5次以下为程度轻。 在实际测试中,一般来说,一级普通话水平的应试人,在朗读语流中不应该出现声母或韵母发音系统缺陷,如果出现,评判可从严。二级甲等普通话水平的应试人,在朗读语流中基本会表现出一些声母或韵母发音系统缺陷,但程度是轻的,二级甲等水平以下的应试人,在朗读语流中一定会表现出声母或韵母发音系统缺陷,程度一般都是重的。
普通话教学应重视听力训练
说好普通话已成为人们社会交际的一项必备技能。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随时随地展示自己的“第二张名片”。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但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程度还远不及希望的那样理想,其中包括一部分有较强兴趣并付出了相当努力的学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普通话教学中忽视听力训练所致。
一、学生语言环境分析与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语言环境分析。以一个从常德来长沙就读的学生为例,其能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及其特点大致如下。
课堂:绝大部分教师已把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但教师整体水平在二乙和二甲之间,具有湖南人说普通话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学生的指导有限。
家庭:(包含节假日,家庭成员探访及电话交流)双方均使用常德话。
2
课后交际圈:与一般同学交流时用不太规范的普通话,老乡之间用常德话。
社会:走出校园接触长沙话,出于从众心理,一般学生不会反感长沙话,并会主动模仿和学习。
媒体:大多数媒体普通话规范标准,但少数媒体为追求收视率而大量使用方言。
此外,港台偶像剧中的台词,流行歌手的唱词基本都是不规范的普通话,被年轻学生大量模仿。
由此可见,在长沙就读的学生的语言环境比较复杂,对于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十分不利。
此外,在教学中会遇到下面这种典型情况,值得我们思考。
在学生已掌握了所有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后,老师要求学生看黑板,给“龙、税”两个字口头注音。
学生:nong(阳平)、sui(去声)
老师:不对。我们已经知道音节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只要其中一个错了,那么这个音节就是错误的。而这两个音节的声母是我们作为重点讲解过的。再想一想。
学生(挺苦恼的样子):我知道第一个字读long(阳平)或nong(阳平),第二个字读shui(去声)或sui(去声),可我就是分不清。
老师示范发音:long(阳平)、shui(去声)紧接着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3
1.学生立即正确跟读,并能分析原因,但有遗留问题,下次碰上这两个字又没有把握。
2.学生再次发nong(阳平)、sui(去声),老师再次示范,学生仍未能改正。但老师指明“龙”为边音,“税”为翘舌音后,学生便发出了正确的字音。
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情况(尤其是第二种情况)都说明学生的发音已基本过关,但是听音、辨音能力却很弱,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规范的普通话说得太少,听得太少,学生的普通话训练多来自课堂上教师的教学。
二、加强听力训练的理论分析
人们常把语音学看作“口耳之学”。听是人们认识声音的唯一渠道,也是学好语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虽然语言依靠发音器官,但发音器官所包含的内容在不同教科书中有不同的解释。有的教科书在谈到发音器官时,仅指口腔内的唇、齿、舌,有的教科书则将喉、气管、肺也列入其中。但笔者更同意一些语言学家将耳也看作是发音器官组成部分的观点。初听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了解耳在发音过程中的监听修正作用,这种观点就很有道理了。
人们在发音过程中,不仅需要大脑发出命令使发音器官产生发音动作,而且还需要随时监听发音状态,确保发音的准确。这种监听是通过发音时使用的内部、外部两套反馈系统完成的。这里只谈谈外部反馈系统:由耳接收自己发出的声音,再将有关的信息传至大脑高级中心,由其分析判断发音是否准确。这一反馈系统速度较慢,只能在发音动作完成后才能作出判断,因此只能起检查和改正发音错误的作用,但这个通过耳来检验发音正误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三、加强听力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4
首先,师生双方都应树立加强听力训练的意识。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均应意识到发音需要听觉器官的配合,听力不好会直接影响发音。学习发音时,首先要训练敏锐的听觉能力,使耳能清晰地分辨各个不同的音在音准、音高、音色、音量上的细微差别。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一定集中注意力,用脑去听,用心去听,力争不仅得到字音的感性印象,而且能从理论上作出一定的分析。具体而言:一是听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使正确的字音不断得到正强化,并记忆声音,在大脑中形成声音印象,避免发音的盲目性。二是听当地方言的发音。这是为了明确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找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三是听自己普通话的发音。发音训练带有模仿性质,模仿准确与否应以旁听者感觉为准。发音时,说话人自我听感与旁听者的感觉并不一致。因为说话人听自己的声音除了经由耳进入外,还有一部分声音是经骨骼、肌肉的振动传入内耳。由于骨传导作用,主观与客观的音感会有一定差异。所以,为保证发音的准确性,要经常使用录音机录音,并反复审听,纠正骨传导作用造成的声音偏差。
最后,要正确处理说与听的关系。毫无疑问,两者之间说是第一位的。强调听力训练,是针对当前人们学习普通话时忽视听力训练的实际而提出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说好普通话,一味地强调听力,只会舍本逐末。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应遵循“以说为主,以听为辅”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彭江虹)
浅谈普通话教学
内容提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这给我们教授普通话提供了法律依据,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做好普通话教学,我
5
们首先应当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勤于学习、刻苦练讲,使自己的普通话规范标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人人学说普通话的氛围,使学生在比中学,在比中提高;朗读和口语交际是练习普通话,达到语言规范化的捷径,教师要激发学生读、说的兴趣,教给正确的方法,提供练习的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
普通话教学 示范作用 营造氛围 指导朗读 讲究说练
语言是人际间交流的工具。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会使沟通容易许多,又因其字正腔圆、音色优美,会使听的人入情入境。为使孩子从小学说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读说习惯,搞好小学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搞好小学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呢?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说普通话。
尽管现今已是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因而小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普通话,并用普通话教学,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来说,不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的语言艺术了。
教师说普通话,要求做到准确、明白、生动、形象,有条理,有吸引力,高低强弱音量适当,并且没有“嗯”“啊”之类的口头禅。做到了这些,当教师借助语言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之时,学生就爱听、愿听,并且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吸收词语,模仿教师的发音、谈吐。相反,如果教师说的是方言土语,条理混乱,词汇贫
6
乏,“嗯”“啊”不断,语言失去光彩,学生就会因听不清或听不懂而产生厌倦情绪,腻烦不听,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可想而知了,提高学生学说普通话的水平也就根本谈不上了。
我曾有幸参加了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班的学习,深为授课教师的普通话所吸引。他们的发音不但准确,而且到位,讲究吐字归音;他们的音调,不但洪亮高昂,而且圆润入耳,使人听得认真,并不自觉地模仿。那十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连我都爱听这样的讲课,那我的学生——那帮小调皮们,岂不更是如此?
其实,作为教师,要讲好普通话并不难,其关键在于“学”和“练”。首先要注意向书本学习,要加强进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读一些语音学、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书籍。其次要注意多听一些省级、国家级播音员的发音,并与自己的发音习惯相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生活中有许多人发音标准,语汇丰富,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了相关知识,找出了自身的不足,就得刻苦练习,多读多说。相信,只要加强学习和练习,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艺术水准,必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
二 营造良好的氛围,学说普通话。
说话,为的是与人交流,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得有一个恰当的氛围,有一个人人都说普通话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孩子“呱呱”坠地时,当孩子“咿呀”学语时,他的耳边充斥的就是父辈们标准的青岛话,因而我们的学生学习的第一语言便是青岛方言,又因为是其“母语”,所以印象深刻。因而要想在一个大家都讲方言的环境中学讲普通话,无异于“鹤立鸡群”,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鹤变成鸡”,甚至还得招来一顿嘲讽。因此要想使学生们学说普通话,必须得营造一个人人学说普通话的氛围。
7
营造学说普通话的氛围,我们可以从宣传教育入手。告诉学生,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汉民族共同语。讲好普通话,不但可以与人顺利交流,使更多的人听得懂自己的意思,而且这也符合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通过教育使学生思想重视,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之中。
作为班主任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学说普通话,除了“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外,我还在班中设立了普通话监督员,督促学生人人讲普通话;在每期的壁报中开设推普专栏,渗透普通话知识;在学期中,结合教学内容,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激发学生讲好普通话的热情;并在期末将“讲好普通话”作为评优的条件之一……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在班级中成功地营造了“人人学说普通话” 的良好氛围。
三 学说普通话,从指导朗读入手。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十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指导朗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乐读。
朗读课文,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而且也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对学生思想品格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兴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一篇课文,寥寥数语,如不通过朗读,那枯燥的文字怎会变成鲜活的形象?因此说,若要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语言世界,就必须点燃朗读的火焰,使学生乐读。
8
2 教给朗读方法,使之会读。
认识了朗读的重要性,学生乐读之后,还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才能读好。
(1)注意朗读中的停顿。朗读时,语句应该停顿的地方,要作适当的停顿。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除了做好不同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根据语句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情做适当停顿。浅易的理论、适当的示范加上及时充分的练习,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较为明显。
(2)读出文中需重读的词语。朗读时,把句子表达主要意思的词用重音读出来,会使听的人更容易明白。我教给学生先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然后用比其它词稍高稍强一点的音调将其读出。这样,就可以在朗读时做到字音有强有弱、停顿有长有短、速度有快有慢、语调有高有低,读得抑扬顿挫。
学生掌握了这些朗读方法,再加上刻苦的练读,普通话的水平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 学说普通话,要讲究说的训练。
经过朗读训练,学生们能够把音发准、发到位,能够把书读准确、读流利了,就可以试着让其放下书本,由读到说。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要抓好口语交际的训练。
1 融洽说话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对教师有特殊的信任和依赖,要使交流能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说话课上,我注意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想说、敢说、爱说。在学生想说却又未说出时,我耐心等待,让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组织语言;在学生说了但不完整不连贯时,我予以鼓励,耐心启发诱导。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渐渐地想说、敢说、愿说了。
9
2 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想说、敢说、愿说了,我就提供说话的机会:抓住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有益义活动或是节假日等机会,让学生挑战自我、挑战他人,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诸如,每学期初,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或是假期见闻;经常性地组织一些口语类竞赛活动;学校大型聚会后谈体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锻炼了其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普通话水平。
此外,提醒学生注意发好青岛话的“特殊音”,不要把圆口音发成扁口音,随时纠正学生读、说过程中的问题,也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好办法。
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就让我们从自己的点滴工作入手,宣传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作者:于洪敏)
谈普通话训练中熟练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的重要性及方法
在改革开放持续发展并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就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通用的普通话已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紧迫。学好普通话已是摆在全体公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方言区,要掌握并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而正确、熟练地区分平平舌音与翘舌音则应当成为训练的重点。因为贵州大部分地区没有读翘舌音zh、ch、sh、r的习惯,而是多将它们混入相应的平舌音中。或相反的情况是,当学会了翘舌音的正确发音后,又在实际运用中把所有的平舌音念成翘舌音,或该读平舌音的读成翘舌音,该读翘舌音的读成平舌音。这样,即使其它方面训练得再好,也不可能说出一口流利、标淮的普通话。因为在普通话中,涉及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字词实在太多了。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上述矛盾呢?
10
首先必须学会翘舌音的正确发音,通过熟读翘舌音以养成一种新的发音习惯。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上述基础之上则可以进行下面一系列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的训练了。
第一、用归类方式熟记平舌音字。在普通话中,声母为翘舌音的词语很多,是平舌音词语的两倍多。本着省时省力的原则,记字时可着重记平舌音字。为记忆方便可把字典中比较常见的平舌音字列出归类。其中列出的代表字记住一个就意味着记住了一类字,非代表字表面上记一个是一个,但若能将其中的同音字再归类记忆,则记忆的效果会好很多。归类方式举例如下:
代表字:
①子z‹ :孜z ‰ 仔、籽--z ‹ 字z Œ 仔zƒ i \\ 存c ‟n \\孙、荪、狲—s „n
②宗z •ng:综、棕、踪、腙、鬓—z• ng 粽z• ng \\ 淙c Žng (特殊:崇ch Žng) ③卒zú:醉zuŒ \\ 粹、翠、瘁、淬、悴、萃--cu Œ \\ 碎su Œ ……
非代表字:
①做、作--zu• ②走z u• ③ 再、在——z„ i ……
说明:代表字顺序排列的原则:一是声母按z、c、s的顺序,二是韵母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顺序。这样就不会漏排,且记住一个等于记住一类字,事半功倍。如记住\"子\"为平舌音,则知道上述字体中凡带有\"子\"字旁的字就读平舌音;记住\"宗\"为平舌音,则知道除\"崇\"读翘舌音外(小括号内注明个别例外字),上述字体里有\"宗\"字旁的就读平舌音。
汉字中平舌音的字只有300多个,用上述归类的方式不仅能举一反三且要记住也不难。但为使记忆不枯燥又能达到熟记活用,并能正确区分和朗读平舌音与翘舌音的目的,还要进行下面的第二步巩固训练。
第二、在词语中巩固记忆平舌音字。如做大量的类似以下混合发音的练习: zh--z:准则、活罪、制作…… z--z:自在、祖宗、粽子…… sh--s:上司、哨所、神色…… z--ch:资产、在职、最迟……
11
第三、在句子中巩固记忆平舌音字。如: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说明:加点的字读平舌音,而未加点的如:是、生、长、深、使、众、产、出、这、种,自然就读翘舌音。若能常在朗读一个句子甚至一篇文章前把平舌音字全找出来作上记号,朗读的时候特别注意,这种训练做多了,也就能正确熟练地区分平舌音字与翘舌音字,而不再需要事先做记号。这样,当你随便拿到一篇文章甚至于用普通话朗读或与人交谈时,也能达到不假思索、运用自如的地步,再也不必因犹豫某些字该读平舌音还是翘舌音而影响朗读或口语表达的速度和效果。
愿以上几点建议能帮你把普通话学得更快更好。
浅谈高师普通话教学
[摘要]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运用能力,并使他们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一要提高认识,消除心理障碍;二要掌握学生语音状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三要研究正音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四要注重口语能力训练,培养语感;五要做到持之以恒,逐步深化。 [关键词]高师 普通话教学
[作者简介]温艳玲(1971-),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普通话教学;淮亚莉(1977-),陕西黄陵人,延安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普通话教学。(陕西 延安 716000)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7)02-0128-02
师范类学生毕业前必须要经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运用能力,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普通话口语教师应予以重视并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以多年来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经验和教学体会,对现阶段高师普通话教学略作探讨。
一、提高认识,消除心理障碍
在普通话教学中,普通话教学通常在第一学年进行,这样,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来自各方言区的同学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面临的就是心理障碍的问题。或者怕别的同学笑话,或者害怕困难,愈是这样愈不敢张嘴,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因为高师生的入学年龄大部分在20岁左右,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
12
龄,相当多的同学在开口说普通话时选择了逃避,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还有一部分同学,本身语音面貌很好,但是一旦要他在课堂上面对众人表述时就脸红、心跳、手抖,缺少胆量和勇气。有了这些心理障碍,是很难学好普通话的。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有意识地让一些口语基础差的同学得到锻炼,并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养成敢于开口的习惯,让他们明白人人皆具有善言的潜在能力,关键在于努力挖掘。要帮助他们分析年龄大的优势———领悟力强,自制力强。并从感情上与他们沟通以消除思想顾虑,说明个人的毅力和自信心是学习普通话的保证。要避免人为的自卑、压抑等消极情绪,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说好普通话是国家法律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让他们明白教师运用普通话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听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和示范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了解祖国语言的优美庄重,并强调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对今后工作的重要影响。只有认识提高了,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普通话。 二、掌握学生语音状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了解学生的普通话语音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后普通话语音摸底测试来掌握学生的语音状况,也可以通过平时的教学积累来了解学生的语音问题。这样,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便可以有的放矢。但对于个体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影响其发音的方法又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对学生个体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对症下药。满堂灌的方法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的,这也是普通话教学与高校其他课程教学的区别所在。教学实践表明,注重了解学生的方音病症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语音教学的重点,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进度,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研究正音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语音状况,积累了大量语音资料的基础上,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不标准、不正确的语音,研究对症下药的正音方法,以便提高课堂正音效果。由于学生发音准确是语音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使学生纠正方音达到准确的要求,教师的语音示范和听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语音的教学主要靠口耳相传,教师的语音应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标准,听音和辨音能力也应达到测试员标准。否则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比较法。由于方言相当复杂,且许多方言与普通话的差距较大,部分学生发音颇感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模仿学生的不标准音,将标准音和不标准音加以比较,让学生进行听辨比较。如:陕西方言中的陕北话里存在鼻化韵的发音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普通话的语音和方音分别示范发音,以便学生了解其中的差异,从而规范发音。
2.观察法。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发音时的口形,然后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形。如在讲单元音韵母“e”
13
和“o”时,大部分学生把“o”发成了“uo”,控制不好舌位,但他们会发“e”音。笔者就指明这两音舌位的前后、高低是一样的,只是唇形不同。让大家发完“e”后把握好舌位,不让舌头有丝毫移动,只需把唇形撮圆就是“o”的音了。再如辅音“n”和“g”的教学,这是普通话语音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这几个音在很多方音中是分不清的,特别是“n”音在陕北话里根本就没有。区分“n”与“g”主要从舌位和口形两方面着手,给学生讲清楚“n”的舌位靠前,并指出舌尖要能够抵到牙齿上,唇形是较闭合的。而“g”的舌位靠后,唇形较为张开。同时做夸张性地示范发音,使学生对这两个音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这些现象,列举大量实例,举一反三,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加深印象。
3.辨析法。即找出方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类型加以辨析。例如对平翘舌音不易分辨的字,需要采用部首推类法加以解决,记少不记多,逐渐积累。如z、c、s组代表字,用声旁类推。z组,子:籽、字、仔;c组,采:彩、睬、菜;s组,斯:嘶、撕、厮。对这些问题的讲解,教师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此,学生感到焦头烂额的问题,一经点拨就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并能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注重口语能力训练,培养语感
学好普通话的目的应该是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但在测试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第一、二题的字词测试中,都能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但到朗读尤其说话时,吐字说话就显得生硬不自然,方音时有流露。这说明学生没有将课堂的正音练习融入具体的口语表达之中,缺乏对普通话综合语感的把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注重口语训练,强化语感实践。
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除了系统的语音知识学习以外,还必须多听多读多说,加强训练。多听,就是要多听发音吐字皆佳的人说普通话,多听广播影视中的标准普通话,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普通话发音,以增强说普通话的信心和能力。多读,是指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诗朗诵、散文朗诵、社论播讲、新闻播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对比训练。通过区别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调、节奏、情感描述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巩固其准确发声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多说,指在公共场合尽可能多的开口说普通话。只有开口说了,才能在说的过程中纠正错音,才能不断提高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在每一节课都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发言,话题自定或指定说话题目,发言结束后由其他学生从语音的角度予以点评,找出发音方面的缺陷或不足,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指出问题并及时矫正。这样既培养学生开口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持之以恒,逐步深化
学习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但由于课时限制,普通话课堂教学只能起着一个指导和示范的作用,大量的实践和练习需要学生在课后或课程结束后的时间里逐步完成,所以它不能使所有的学生听完课后马上都能达到预期目标。另外,由于方言习惯势力的干扰,虽然在一定的语音理论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训,大部分方音都能得到纠正,但到了具体的语境,总觉得用普通话
14
表达不够尽兴,一开口说话,方言就会脱口而出。为此,许多同学丧失了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信心。针对普通话学习的这种长期性和实践性,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有义务、有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推普氛围。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实践中来,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普通话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要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用语环境,通过政策宣传使普通话成为大家共同使用的校园语言。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普通话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在不断地与旧的发音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标准普通话的语感,才能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李晓琳.刍议普通话教学中的教与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2]毛力群.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高师普通话教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整体性原则及实施方法
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似乎存有为了测试而测试的现象,“测前突击练几天,测后把书扔一边”、“证书拿到手,方言又上口”,成为不少受测人的真实写照。作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在多年的测试实践中我经过对不同测试对象的调查发现,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受测人对测试的要求了解甚少,练习也只是模仿,提高不大,再是未经指导盲目练习,会使错误的发音纠正起来更困难;另一方面,许多语言素质较好完全可以达到一级水平的人,由于没经过辅导而在一些细节问题上错失好成绩。而测试后大都一走了之,不知自己还需要改正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和怎么去提高,致使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得不到纠正。以上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针对当前测试工作缺少测前辅导、测中记音和测后反馈这样三个环节,应确立“辅导—测试—反馈”这一整体性原则。下面就测试整体性原则问题谈谈自己的设想、做法和建议。 一、关于测试前的辅导
测试前辅导是为让应试人了解测试要求,指导正确发音。首先应对辅导对象和内容进行 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一)对测试对象的分析
目前我们测试的对象一般是学校的师生;机关的公务员、干部;社会窗口行业的人员等。教师和学生是对普通话比较熟悉,对测试比较了解的群体;公务员、干部对测试工作了解不多,但语言素质普遍较好;服务窗口行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则参差不齐,对测试工作了解得很少。
根据这样三个不同群体,应采取不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对受过普通话训练的群体要在理论上多阐述,在提高方面下功夫;对没系统学过普通话但语言素质较好的群体,可在理论上稍加讲解,把关键问题点到后重点放在练习上;对没接触过普通话、口语水平又较差的群体,少讲理论直奔主题,在纠正上下功夫。要根据实际,抓住关键,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辅导时,因时间短任务重,要紧紧结合测试找准问题,把测试的扣分因素点到并讲清,对
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以简捷的方法去纠正。通过辅导,使应试人了解测试的要求,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学会练习方法,明确训练目标,使普通话水平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这样才能达到辅导的目的。 (二)辅导的重点和方法
一是对测试内容的辅导:使应试人知道测试基本内容和题型,了解测试程序和要求,做到有备而来。二
15
是对语音的辅导:从普通话理论和具体发音上进行分析和纠正。从山东省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重点: 1、声母: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从发音部位来分共为7组,其中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舌面音j、q、x三组在我省最容易出错,要着重加以纠正: 2、韵母:39个韵母中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 (1)单韵母中的a靠后、o发成e的问题。 (2)复韵母中的ai、ei发成单元音的问题。 (3)鼻韵母的前后鼻辅音发成“鼻化元音”问题。
3、声调: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容易出错的是阳平和上声的调值。
4、轻声、儿化:应试人对测试的要求不了解,以为每个音节都读到位才不被扣分。例如轻声词“麻烦”、“葡萄”把第二个音节读得很重,儿化音“老头儿”、“板凳儿”把“儿”字读得很响,这是测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许多人为此失分还全然不知。对这类问题只要讲清道理,大家会很快理解并能较好地解决,所以不必在理论上赘述。
关于轻声问题。不必去规定哪些是轻声词、哪些不是轻声词,因为山东方言中也有轻声,所以按日常说话习惯自己去辨别就可以了。如前面提到的“麻烦”、“葡萄”一类的轻声词,生活中是不会把“烦”、“萄”读成重音的。还有一类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因条件和场合的不同,是否读轻声也会不同,测试时可宽泛地去对待。 关于儿化音问题。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儿化音,“儿”只是一个卷舌动作,不要读成一个独
立的音节。例如:“老头儿”中的“头儿”看作是一个字,在读头的同时把舌头卷起来成为一个音,不能读成“老—头—儿”。其次对发儿化音有困难的人要进行纠正,如淄博等地把“人”读成réi,发卷舌音有困难。其实这与方言习惯有关,只要讲清原理,多做示范,坚持训练,就能在短期内改正。
5、朗读和说话:朗读主要是解决“语感”问题,而说话则需要解决“自然流畅”问题。
辅导朗读时应在语感上多作指导。断句、破句、回读、停顿不当等问题都可属语感范畴,假如语感很好就会很少出现这些问题。有的人在读字词时很好,可读起文章来却磕磕巴巴错误不断,这说明驾驭不了文章,因此找不到感觉。应先把文章做简短的介绍,对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后再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朗读。要抓住难点句子先解决,让大家不在这些句子上卡壳,再要求连贯流畅娓娓道来有一种向前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就不会频繁地出现破句,回读、停顿不当等现象了。
说话时有的人像在背词,有的人一个字一个字向外“迸”,以为这样才字字到位,殊不知这是说话的大忌。要让大家知道说话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考察受测人运用普通话的能力,要真地去说而不是去背,努力做到自然流畅,但允许有思考、拖音等现象;另外,说话时太注意内容的层次结构而忽略了发音的准确露出了方音味道,是最得不尝失的了,你说的内容再好有方音也得不了高分,这是辅导时要强调的问题。再是要使用规范的词汇语法,不能发着“普通话的音”用着“家乡话的词”。 二、关于测试中的记音问题
测试员对测试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里谈的是对测试员的要求,即测试员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测试中如何记音的问题。 (一)测试记号
1、作为测试员在测试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应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如声母、韵母、声调中会出现的错误,朗读、说话常有的问题。这些问题每个人各有各的情况,这就要求测试员把不同情况记录下来,测试结束一看记录,对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
2、怎么记录?其实很简单,只要事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再有一套自己能看
得懂的记号,就能将问题记录下来。例如测试时先写上受测人姓名,再写上哪类问题的相应记号,听到某个人发音有问题,按字词的顺序在记号后面记下错误或缺陷的例字,再按朗读说话记下例句,就能很清楚某个人存在的问题了。
3、记多少的问题。究竟记多少要看具体情况来定,对等级较高的人员可全部记下来,反之 可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要求测试员速度要快不能耽误对测试的听音和评判。
4、怎么做记号?记号设计的要简单、好写、易认,只要你自己看得懂记录速度又快就行了。
16
(二)记号的设计举例
1、声母:声母中的问题,前面已经作了分析,可设计成以下记号供大家参考:“θ”表示齿间音、“Λ”表示尖音、“←”表示平舌音、“Ş”表示翘舌音等。假设某人有齿间音可记成如下形式: “θ”单音节例字:再、葱、酸、足……。 双音节例字:存在、自私、紫色、参赛……。 朗读例句:再接再厉....从此再也……。 说话例句:最近损失很大….小孙子最好….。
2、韵母:韵母问题可用以下记号表示:“a”表示a靠后了、“Ν”表示无前鼻音韵尾、“ɳ”表示无后鼻音韵尾等。假设某人前鼻辅音丢失,也可记成如下形式:
“Ν”:(1)健、远、前、秦……(2)宣传、全面、进军……(3)没看见像以前 淘金……(4)天津人、前进……。
3、声调:声调中的阳平、上声可这样记录。“”表示阳平拐弯了,“ ”表示上声没上扬。依照声母、韵母的记音方法,在记号后写下相应的例字即可,因上声在朗读和说话中是很少要求读到位的,所以可只记一、二题。
三、关于测试后的反馈问题。
反馈,是整个测试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遗憾的是当前的测试恰恰忽视了这个环节。测试中当听到一些人普通话说得不错,可就在一些个别的字词上出错时心中很着急,其实只要稍加指点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没有机会和时间,每次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带着问题离开了。自己为什么被扣分不清楚,今后怎么提高不知道,这样使得测试工作大打了折扣。如果测试结束接着跟上反馈该有多好!我想这也是许多测试员的共同感受吧。测试中本人曾多次进行反馈尝试,收效显著。 (一)集体反馈
测试结束后规定时间和地点,集合起来进行反馈。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要争取主管者的支持和配合。反馈时,一是谈的问题要切合实际,二是问题要抓得准,三是要有针 对性。
1、问题切合实际。测试员要在测试中把握住实际情况,不能就测试而测试,只管点点儿、打叉、划线、扣分,不管实际存在的问题,测完后测试表上全是点、叉、勾,什么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切合实际? 2、问题抓得准。要求测试员具有很强的听辨音能力,准确地去捕捉发音中的错误和缺陷,对出错率高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要言简意赅句句中的,不要大讲理论,逮着边缘的枝节问题纠缠不休,半天说不出问题所在。
3、有针对性。即指出某人的具体问题,对存有代表性问题的人一定要点名,这样会起警示作用。这时测试中所记录的例字例句就起作用了,例如张三在第一题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哪个字是怎么读的,李四朗读时有明显的齿间音,哪个句子是这样读的等等。由于点的是具体人针对性强,这个人不仅会改正并会牢记,大家也都会引以为戒。 (二)个别反馈
即测试中一对一反馈。测试员根据记录,用简捷的语言纠正。注意,一、把握好时间;二、把问题抓准;三、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1、把握好时间。因反馈是面对面在测试中进行的,不能长篇大论地讲理论,要直接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有示范性、准确性,在短时间内指出、纠正、解决实际问题。
2、把问题抓准。要求测试员听得准、记得快、模仿得像,示范得好、纠正得对。首先肯定成绩,再准确抓住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要使受测人有信心、有收获,纠正有方法,提高有目标。
3、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对一级和接近一级水平的人员要特别重视,因他们出现的问题少,又是面对面反馈,许多问题能当即解决,反馈对这个群体来讲收获最大;对二级乙等接近二级甲等的人员纠正起来比较麻烦,他们出现的问题较多,对关键问题必须纠正,但不必面面俱到,点到即可,让他们知道自己存在
17
的问题后回去解决;对二级乙等的低分和三级的人员可暂时放弃,所谓放弃指暂时不对具体问题纠正,因为一是没时间,二是纠正起来太困难,即使是指出问题,在短时间内也不会解决,但一定要指出关键的问题和今后应该怎么去练习。
四、对测试工作的体会和几点建议
普通话测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对不同环节抓实抓牢,任何一个环节的忽视都将导致这一工程无法正常运转,整体性原则恰恰是测试这一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可靠保证。测试前的辅导是对整个测试工作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准备,它既明确了测试的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记音不仅有利于准确地评判和反馈,而且有利于积累语音资料,既能为今后的辅导提供鲜活的样本,又能为普通话语音理论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测试后的反馈则是在以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受测人普通话水平的一个再提高。三者丝丝相扣,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测试工作的整体性原则,以此确保测试工作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建议测试工作做到以下几点: (一)测前辅导与测后反馈相结合
当前国家要求测试前要进行普通话培训,提出“以训保测,以测促训”,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保证测前的培训、辅导是积极的、认真的,才可能达到测试的终极目的——推动全民普通话水平总体性的提高。建议这一要求与测试后的反馈一同纳入测试工作计划中,使之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做到“以培训保测试,以反馈促提高”。各地培测中心应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把测试后的反馈工作落到实处。 (二)对测试员的培训应增加记音与反馈内容
测试中的记音与测试后的反馈,是一个新的课题。它不仅要求测试员准确辨音、快速记音、得当点评,更需要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对测试员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在省级测试员培训中增加“记音与反馈方法”内容,以保证这两个环节的有效实施。 (三)采取措施确保反馈实施
如何保证反馈这一环节有效实施呢?时间是个大问题。毕竟受测人数多,测试任务重是一个严峻的事实,如果为反馈再增加时间也是不现实的。建议把三至四分钟的说话时间缩短,再把第四题“判断”去掉(目前大部分省已这样做了),两题节约的时间用来反馈。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测试质量,反而会使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稳步提高。
测试工作的整体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肯定会有许多困难,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看到做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测试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不是一
种短期行为,因此我们要从长远目标着眼,从每个环节着手,坚持测试工作的整体性原则,使测试这一推普手段发挥最大的作用。语方言轻声的两个问题
在现代汉语中,轻声是一种使用非常普遍、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语音现象。轻声不仅在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里大量使用,在其他广大的汉语方言中也普遍存在。现有的方言材料证明:官话方言(包括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兰银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晋语、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甚至某些地区的白话、平话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声。本文侧重于探讨方言中的轻声现象及其性质,从轻声音节在轻声词语中的位置和轻声的声学特征两方面比较了方言中轻声与普通话轻声的异同之处,以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轻声在现代汉语中的存在状态和分布规律。现代汉语方言众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每种方言选取一个或几个代表点加以考察。资料来源主要是《方言》杂志和《中国语文》杂志,已出版的方言志和方言词典。而平话材料太少,粤语中(除某些地区的白话外)几乎没有轻声,客家话中一般只有[e]尾、“子”尾和一些助词、语气词读轻声,晋语中一般也只有“子、
18
们”尾和“的、着、了”等语助词读轻声,其他轻声词语数量很少,故文中粤语、晋语、客家话、平话涉及很少。
一、轻声音节的位置
普通话中,轻声音节一般位于双音节词或词语的后一音节。如:筷子、石头、我的、拿着、走了、去过、爸爸、看看、上头、前面、底下、屋里、起来、出去、厚道、在乎、稀罕、萝卜等。有轻声的多音节词语中,轻声音节一般也是在后的。如:糊涂虫、功夫茶、孩子气、娃娃鱼,第二音节读轻声;泡蘑菇、翘尾巴、要饭的、同志们,末一音节读轻声;黑不溜秋、稀里糊涂、笨了呱叽、别别扭扭,第二音节读轻声;拾掇拾掇、胳膊肘子、外甥闺女、木头疙瘩,二、四音节读轻声。
有轻声的汉语方言中轻声音节的位置大多与普通话一致,例如东北官话哈尔滨话里:咋的、多昝、歪歪、埋汰、磨叨、掏腾(想办法弄到),末一音节读轻声;尝一尝、吃不完、看不看、打把式(睡觉来回翻滚),中间音节读轻声;(气得)一鼓鼓、一嗷嗷(哭)、八辈子、篱笆子(监狱),末一音节读轻声;二二思思、病病歪歪、呼呼拉拉、闹了归齐(归根到底),第二音节读轻声;勒大脖子(敲诈勒索),第四音节读轻声。属于兰银官话的兰州话里的轻声词语如:花儿、新的、盒子、婆婆、坏的、进去,后一音节读轻声;罐罐茶、分分钱、浪(逛)浪街,中间音节读轻声;烟锅锅、抬上走(去)、酸纠纠、红叽叽,末一音节读轻声;菜菜水水、捉捉摸摸、素里素气、灰不楚楚,二、四音节读轻声。
湘方言衡阳话里的轻声词语如:姊妹、木匠、精瘦、早饭、洋派、捂住,后一音节读声;舌子尖、扒子手、小气鬼、跳子棋,中间音节读轻声;酒坛子、冒主意、晌午饭、绊一践(脚),末一音节读轻声;肩膀骨头、大脚把子(大腿)、哈里哈气,第四音节读轻声;老弟 媳妇、缎子袍子、料子裙子,二、四音节读轻声。
代表赣方言的南昌话里也有很多轻声词语,如:衣裳、日头、拿起、阿婆、老公、斗笠,后一音节读轻声;屋里人、茉莉花、三伏天、城门洞,中间音节读轻声;市面上、吃独食、变把戏、打赤脚,末一音节读轻声;古董玩具、无缘无故、事事如意、破衣烂衫,第二音节读轻声;细细子吃、打抱不平、单眼睛皮,第三音节读轻声;跌跌倒倒、长统袜子、叔伯哥哥,第四音节读轻声;妻室儿女、祖祖辈辈、生身父母,二、四音节读轻声。所考察的其他方言如:北京话、济南话、烟台话、南京话、武汉话、太原话、苏州话等方言中轻声音节的位置都有这样的规律,即轻声出现于双音节词的后一音节、多音节词语的中、末音节。除了轻声音节在后外,方言中轻声音节的位置还有较为特殊的情况: 1、轻声音节居前
吴方言温州话中有首字入声读轻声的情况。温州话入声在平、上、去、入之前都读得非常轻短,都可记作1调,如:百花、白花(入声+平声),百丈、白象(入声+上声),设计、杂志、失事、习字(入声+去声),
19
节日、值日(入声+入声);三字组中也有首字入声的轻短读法,如:出入证、热水瓶、百货店。此外,温州城区和城郊话中凡是带词头的、重叠的、量词前加“一、两”的特殊结构类型的儿尾词,首字也读轻声短调,如:老三儿、阿姹(姐)儿、阿婆儿
(喜娘)、阿龙儿、一双儿、一节儿、两袋儿、两针儿、慢慢儿、棒棒儿,都是词语首字读轻 声。
除了轻声音节在后的情况外,苏州话在说得很自然、语速较快时会出现一种“前轻声”。这种前轻声必定处于一个连读单位或一个句子开头的位置,其后的成份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不受限制,多数是单音节词,以单音节代词、副词、量词最为常见,如:代词“我、倷(你)、俚(他)、搿(这)”,副词“蛮、最、倒、裁(都)”等;也可以是多音节词,甚至几个词全读轻声,如:交差、皮厚、裁(都)来哉、匣(也)会得写葛(的)、张纸头破脱哉、我弗搭俚多拌(不跟他多纠缠)、那么勿好哉、条鱼忒贵。在音值上,这些前轻声都读得很轻,基本上没有声调的高低变化,无论原来是什么调,都可以记作中调3。是否读前轻声主要决定于说话人强调的重点所在,如强调后面的内容就用前轻声。另外,说得越快前轻声就越多。
考察中还发现,属于粤方言的广西容县“白话”中,其亲戚称呼“阿公[akuŋ](爷爷)、阿婆[a po](奶奶)”,还有长辈对晚辈以排行称呼如:阿一[a jбn](老大)、阿六[a luŋ](老六)、阿十[a sбm](老十)等词语,前面的词头“阿”都读轻声。轻声音节居前的情况并非只出现在南方方言中,北方话中也有轻声在前的情况。属于胶辽官话的荣成话中就常出现首字轻声的情况,如:没高矮儿[mәkau iair]、不来[pә lai]、“他是不去[t„p c„y]?”,轻声音节出现在短语或句子开头时,无论后面音节的调值是什么,轻声音节一律读低调1,并且对后面的音节没有任何影响。
西南官话武汉话中“个”和“些”这两个轻声字也常出现在词、句的开头,如:个家伙、个糊涂虫、些树、些人、些书(表示多数),这也是轻声音节居前的情况。
属于江淮官话的南京话中还存在着一种前附性的轻声,这些前附性成分在不需强调的时候常失去本调,念得很短而轻,如:发问词“阿、还”,它们一般紧靠于后面的词,如:“你阿 去?”“你还吃过啦?”都读前附性的轻声.
普通话中一般没有前字轻声的情况,但有时句子开头的代词、副词等受语气、语调的影响,可以读得轻短,如:“他行吗?你行吗?这行吗?还行吗?”中的“他、你、这、还”,当强调后面的词语时,这些词可以读成轻声,但是这样的词语很少,是否轻读由具体的语气、语调决定,而这些音节的音高由这个音节的本调调值决定,本调调值起点高则轻声音高高,本调调值起点低则低。这种情况并非真正的“轻声”,而应属于逻辑的“轻音”。 2、连续多音节读轻声
连续多音节读轻声的情况在普通话中比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种:动趋式的V一V:听一听、看一看、想
20
一想,V不得:去不得、打不得、巴不得;——得慌:累得慌、气得慌、急得慌;趋向补语:拿出来、站起来、飞上去;另外还有:姑娘家、婆婆家、朋友们、先生们、三十个、六十个、提溜着、回去吧、看见了等词语,都是后两个音节连读轻声。其中第一个轻声音节的音高由前面重读音节调值决定,第二个轻声则依据第一个轻声的音高逐级下降一度。普通话中阴平后轻声音高为2度,后一轻声音节一般为1度,如:姑娘家、先生们;普通话中阳平后的轻声音高为3度,后一轻声音节一般为2度,如:朋友们、拿出来;普通话中上声后的轻声音高为4度,后一轻声音节一般为3度,如:打不得、走出来。 银川话、烟台话、寿光话、扬州话、武汉话、南昌话、厦门话、崇明话等方言中则大量存在着相连两个或多个音节读轻声的情况。例如胶辽官话烟台话中有些多音节词语,如:热疙瘩、下半晌、噎着了、睡着了、新噌噌的、怎么的啦,后两个音节都读轻声,而且一般前一轻声高于后一轻声,这与普通话的情况一致。方言中相连轻声音节的音高情况也有与普通话中不同的,如冀鲁官话中的寿光话,其相连轻声音节的音高是相同的:“白萝卜、大师傅(厨师)、酸石榴、大喇叭、三婶子、春棒子、爬起来、转过去、胡叨叨、看见了、闺女们、邻舍家、四下里”等词语后两个音节都读轻声;“三箢斗子、锢炉子家、前窝里的”等词语则是后三个音节连读轻声;也有后四个音节都读轻声的,如:三木匠家的。几个音节连续读轻声时其音高都相同,而不像普通话里连续多音节轻声那样音高逐级下降。属于胶辽官话的荣成话和江淮官话扬州话中连续多音节轻声的音高也有这一特点。
许多方言中都存在连续多音节读轻声的情况。武汉话中也有很多词语如:侄儿子(侄子)、侄姑娘、孙娃子(孙子)、孙姑娘(孙女)、爷伙里(爷俩儿)、娘伙里(娘俩儿)、婆屋里(婆家)、娘屋里(娘家)、刺规子(刺猬)、纺线婆(纺织娘)、落脚货(次品)、黑黄豆(黑豆)、缺巴齿(缺牙的人)、试一下子、尝一下子等词语,都是从第二音节起连读轻声的;还有西南官话中广泛使用的表示某种动的状态的形容词“A·A·sn(神)”也是末两音节连读轻声的,如:梆梆sәn、咚咚sәn、哈哈sәn、汪汪sәn、翻翻sәn、眨眨sәn、绞绞sәn、痒痒sәn、呼呼sәn等。
闽语厦门话中也有连续读轻声的情况。但厦门话中轻声与调组(与意义组合相适应的呼气群即调组)密切相关,是调组核心字(调组中不变调的那个音节即调组的核心字)后的轻音节,又服从一定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中轻声的规律不完全一致。一般句尾以代词构成的词组读轻声:表示被动意义的后附成分读轻声:名词词尾和动量词词组读轻声:句尾表示完成的谓语形式读轻声,还有副词性的后附成分如:跋落去(跌下去)、倚起来(站起来),也是连续读轻声的情况。
吴语中也有大量连续多音节读轻声的情况,崇明话中“新省长、天主教、金首饰、新小米、京货店、双季稻、搬两趟、关几天、盛两碗、停几天、乡下去、镇上去、报纸里、大碗里、书底下、相信我、鞋底上、欢喜你、盘问我”等词语,后两音节都连读轻声。但吴语中轻声多服从一定的连读变调模式,与普通话中所说的轻声词也不完全相同,词语是否读轻声是由是否符合一定的连调式决定的,连续多音节轻声的成因也
21
是如此。崇明话中三字组的连调中,阴平、阳平字都读55调,阴上、阴去、阳上、阳去都读轻声,阴入、阳入都读55调或轻声,这样,符合一定连调格式的词语,就会出现连续读轻声的情况,如:新省长(阴平+阴上+阴上)、天主教(阴平+阴上+阴去)、做手艺(阴去+阴上+阳去)。苏州话中也有这种情况,苏州话多音节连调式中第一、二音节基本上按双音节变调规律来变读,从第三音节起则一律变成一个降调型的轻声,这个轻声的调值与双音节变调中前字为阴入、阳平时后字的调值很相近,阴调都是31,阳调都是21,但是音量很弱,如:虾子酱油、人民公社、拖身体娘娘,都是从第三音节起连读轻声。 二、轻声音节的声学特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北京话轻声的声学特征主要表现在音强上,但这一看法已为现代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成果所否定。林茂灿、颜景助对自然语音的测量分析和林焘利用语音合成技术进行的实验研究都证明:北京话轻声音节的音长一般只是前面重音音节长度的一半左右,北京话轻声的声学特征主要不在音强而是在音长上,其次是音高降低,音强减弱。林焘在《探讨北京话轻音性质的初步实验》一文中明确指出:在北京话里,音强对分辨轻重音所起的作用很小;音长在听辨北京话轻重音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联学者扎多延柯在《汉语弱读音节和轻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也证明,弱读音节在量的方面有较大变化。当音节变短,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元音的性质(有时也改变辅音的性质),改变调型和调高。有时很少的量就能直接影响到质,从而导致音节弱化。从这些语音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北京话中轻声音节的特征是时长(音长)显著缩短,但是并不一定削弱音强;当音节变短,一定程度的量变会导致轻声音节音质的变化。可以说轻声的声学本质实际上是由发音时时长大大缩短而导致的音节的弱化。
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中轻声的声学特征与北京话是相同的,但音短音弱并不是所有方言轻声的决定性特征,汉语方言中还存在着声学特征与北京话轻声不尽相同的轻声。 1、轻声音节不一定轻短
根据曹德和《巴里坤话的轻音词》一文所述,新疆巴里坤地区的汉语方言中轻声音节从听感上说并不轻短,声学实验也证明:巴里坤话轻声词的主要声学特征不在音强上,也不在音长上。虽然在总均值上巴里坤话后音节的时长短于前音节,但一般巴里坤话轻声词前后音节互有长短,即使部分词语后音节较前音节短,后一音节仍接近前一音节音长的90%,与北京话轻声词中轻重音节的二分之一的比例也相差很远。但巴里坤话的轻声词语不轻仍应作轻声处理,因为巴里坤话的轻声符合轻声的综合特征:
1)中和性,表现为轻声词的后一音节总是按照归纳式变调而使处于该位置的不同调类失去对立。
22
2)依附性,表现为轻声词后音节的音高形式总是为前一音节所制约。巴里坤话的轻声音节在阴、阳、上、去四声之后都失去原调,并形成了新的固定的调高和调型。阴平44后读52调,如:今个、他的、东面、抓住、冰水、蛛蛛、高头;阳平44后读21调,如:十月、红的、南面、怀里、连手、回回、孱头;上声21后读52调,如:尾巴、买上、跑着、洗过、你们、往年、底下;去声21后读24调,如:叶子、这么、忘了、后年、正月、右边、外家、妹妹。
3)模糊性,表现为轻声词的后音节大多音量短弱,并往往伴有元音央化、清音浊化等现象。
4)语法语用的对应性,表现为轻声词一般与名词性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式以及实虚结构相对应,与口语中使用频率高的语词相对应。巴里坤话中读轻声成分一般是:构词的虚语素“子、头、巴、个、家、么”,构形的虚语素“着、了、过、的、们”,某些时间词的后一音节,方位词“边、面、头、上、下、里”,量词“个”,名词性叠音词及动词重叠式的末一音节等,这些都与北方话读轻声的词汇和语法规律一致。因此,虽然这些轻声音节不一定读得十分轻短,但也应视为轻声。
轻声音节不一定轻短这一特点并不是巴里坤话所独有的,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方言中的轻声也有此特点。烟台话的轻声调值就是如此,平声31后的轻声调值为21,如:亲戚、稀罕、收拾;上声214后轻声调值为55,如:尾巴、肘子、点心;去声55后轻声调值为31,如:长虫、笑话、寻思。其轻声音节读音也不象普通话轻声那样轻短。厦门话的轻声与语法、语义关系密切,轻声字不论舒促一律读低调11或21,其轻声的音量特征与普通话轻声也不尽相同。
即使在同一方言内部,轻声的声学特征也并不完全一致,在一定条件下轻声音节读得轻短,在一定条件下则读得较长。例如属于冀鲁官话的博山话中,平声214后的轻声有两种情况,一种读23调,读得轻短,如:庄稼、山药、东西;一种读33调,读得轻但长,如:媳妇、恶心、玻璃。上声55后的轻声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54调,读得轻短,如:裁缝、黄瓜、萝卜;另外一种读55调,拖得较长,如:耳朵、省下、我的。去声后的轻声读31调,读得轻短,如:力气、告诉、豆腐。属于中原官话的河南获嘉话里轻声也是如此:去声后的轻声读短而弱的3调,如:弟弟、柿饼;而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后的轻声则音长较长,标作13调,如:砖头、甘草(前字阴平);馍馍、行头(前字阳平);奶奶、里头(前字上声);石头、媳妇(前字入声)。
2、轻声音节的音高与前字调值的关系
普通话中轻声音节的音高随前字声调而定:不论原字调为何,轻声音节在阴平55后都读2调,如:妈妈、跟头;在阳平35后都读3调,如:棉花、石头;在上声214后都读4调,如:点心、里头;在去声51后都读1调,如:地方、木头。轻声音节的实际音高与前字调值的尾音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明显。
23
大部分方言中轻声的调值与普通话一致,都是随前字调值而定的。此不赘举。有些方言中轻声音节的音高则明显地与前字调尾音高相同,例如:海安话属于江淮官话,其轻声在不同声调后也有不同的音高表现,但海安话中所有轻声的音高都与其前面非轻声音节的调尾音高相同,因此,海安话轻声的具体音高都可以从前面非轻声字调中推断出来:阴平21后的轻声读低调1,如:腥气;阳平35后的轻声读高调5,如:和尚;上声213后的轻声读中调3,如:本事;去声33后的轻声读中调3,如:罐头;阴入3后的轻声读中调3,如:黑子(皮肤黑的人);阳入35后的轻声读高调5,如:学生。其中,上声、阳入在轻声前要发生变调,上声213变读为21调,阳入35变读为3调,但后面轻声音节的音高仍与前字单字调调尾保持一致。同属江淮官话的扬州话中轻声音高的高低也与前字调尾音高相同,轻声在阴平11调后读1调,如:朝家(过去、以前);在阳平34调后读4调,如:霞子(孩子);在上声42调后读2调,如:老—(老是、总是);在去声55调后读5调,如:待怪(偏偏);在入声4调后读4调,如:作兴(可能、应该、可以、时兴),轻声音节的调值可以说是前字调值的延长。
属于胶辽官话的牟平话中也有这种情况。牟平话中阴平在轻声前的读音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变调,仍读51调,其后轻声调值为1,如:书房、欢气;第二种是阴平在轻声前变读53调,其后轻声调值为3,如:粮食、门市;第三种阴平在轻声前变读213调,其后轻声调值为3,如:山东、加上。阳平53后的轻声读3调,如:财主、和尚。上声在轻声前读音又有两种情况:不变调时读原调213,其后轻声调值为3,如:木匠、腊月;有些上声在轻声前变读53调,其后轻声调值为3,如:烙铁、把手儿。去声在轻声前也有两种读音:去声131在轻声前变读为53调时,其后轻声读3调,如:太阳、志气;去声不变调时,其后轻声仍读3调,如:丈人、肚子。总之,不论前字在轻声前是否变调,牟平话中轻声音节的音高总是与前一非轻声音节的调尾音高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方言中的轻声与普通话中的轻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体现在轻声音节的位置和声学特征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轻声音节在后的情况外,方言中还有轻声音节居前的情况,连续多音节读轻声的情况也远比普通话中普遍;普通话及多数方言的轻声以轻短为主要声学特征,方言中还存在着并不短弱的轻声,有些方言中轻声音节的音高与前面非轻声音节调尾音高有着特殊的关系,轻声音节的调值可以说是前字调值的延长。汉语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入考察和研究的轻声问题还有很多,本文浅尝辄止,疏漏之处,敬请指正。
山东方言区普通话水平测试各等级语音面貌分析
山东方言区隶属于官话大区即北方方言区,山东100多个县市方言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分布在河南省、
24
陕西省、安徽、江苏北部和我省鲁南、西南的菏泽、济宁、枣庄、临沂(部分)等近30个县市。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天津市及我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40余个县市。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包括我省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40个县市。
山东方言除了具有北方方言共同的特点之外,其内部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其中又以语音的差异最为突出。我省学者钱曾怡等把山东方言分为两大区和四小区。两大区:西区、东区;四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各个方言小区的语音、词汇、语法也都存在着大小不一的差异。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如何根据受测人保留或残留的方言语音面貌进行评分定级,是一个庞大而又细致的研究课题。我省自1994年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1995年开展测试10年来,按照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标准(试行),在实践中对各个方言区的应试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如何界定进行了研究,也得到了一些符合实际的成果。现初步介绍如下。因为山东方言在词汇、语法两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比较小,受测人又都是知识分子,在词汇、语法两方面出现失误的机会很小,下面我们将专门就语音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我们以为, 孙修章先生在《研制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基本思路》一文里提示的“等的特征和分界”,对于测试中的等级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就经常以此精神提醒测试人员。 一、 一级
孙修章先生指出:“一级是高级……高级也允许有失误,但失误应属于普通话的范畴。如异读词、连读音变等,原则上不能有方言性质的失误。误差极少的是甲等,稍多的是乙等。”
25
按照这个原则,一级甲等所能够允许的失误就非常有限了。就总体而言,应试人应该显示的语音规范程度,从声母、韵母、两个方面来说,各个组成音素不能偏离普通话音位系统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应该出现与普通话音位不同的区别特征。比如,舌尖后音声母可以出现舌位的略前略后,但是不能进入舌叶音范围,特别是不能进入舌尖前音或者舌面前音的范围。韵母方面,像an系列的韵母里的a元音可以有略微向后的漂移,但是不应该到达央a的部位。声调方面不能出现调形的失误,在调形相同的前提下,调值的偏离也不应该太大。即使在异读词、连读音变方面出现失误的话也只应该是个别现象,决不允许数量太多。一级乙等,所能够允许的失误,在性质上与一级甲等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只是数量上可以略略多于一级甲等而已。因为,不论是一级甲等还是一级乙等,它们都应该是普通话的代表,而一甲则更可以作为普通话的样板看待。 针对山东方言的实际情况,我们画定了一级可以允许的语音失误范围,大致可以表述如下。
1、少数字读音出现错误,包括多音节词语里出现的少数多音多义字,比如把“酗”读作xiōng,把“冠冕”的“冠”读为去声等。当然,数量不得太多。 2、声母方面:个别字的声母可以允许发音部位的微小漂移,比如,舌尖后音声母翘舌的程度、舌面前音声母的舌位前后的微小漂移等,都可以允许。但是,不论是发音部位还是发音方法,都不能够与北京音系的语音实际有太大的出入。
3、韵母方面:可以允许存在个别复韵母字韵母动程不够的问题:比如把ai读作[ae],把ao韵母的韵尾读得舌位稍稍降低,等等。但是,不应该形成系统的缺陷(参看下文)。
26
4、声调方面:个别字的调值可以允许出现不太明显的失误,具体说来,应该是调形正确、调值微有偏离。比如阴平读作44,阳平读作24、34,上声读作323、324 ,去声读作53等。不过,同样不应该形成系统的缺陷。
5、连读音变方面:可以允许个别轻声词的读音失误和个别儿化词的读音失误,允许个别非轻声读成轻声,如:“计划”的“划”或地名“日照”的“照”;可以允许个别语气词未能按照a的音变规律变读。
6、语调应该基本正确,但是可以允许个别语句出现某些逻辑重音欠妥一类的失误。
附注:所谓“个别字出现问题”,意思是说所出现的失误都没有形成系统性的问题,如果连续出现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失误,形成了系统的缺陷,就超出了一级允许的范围,这是必须强调的。 二、 二级
孙修章先生指出:“二级是中级。存在不同范围、不同数量的方言性质失误,如z-zh、n-l、n-ng混淆等。失误范围较小,失误数量较少的是甲等;失误范围较大,失误数量较多的是乙等。在声调调值方面,二甲只能有个别的失误,二乙则存在系统性失误。”
显然,这段话对于二级的界定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就我们几年来的实践来看,在我们已经测试过的人员当中,大多数人达到的是二级水平;大多数单位是如此,全省的测试结果也同样是如此。同时,二级的评分标准又直接影响着一级和三级的评判,因此,我们认为,把握好二级的评分标准是搞好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关键所在。
根据山东方言的实际情况,二级可以允许的语音失误范围大致如下:
27
二级甲等:
1、声母方面:少数字平翘舌不分,部分舌尖前音字读成齿间音声母,其他不超出音位变体范围的小的变异(如合口呼零声母字读作唇齿半元音开头、开口呼零声母字读作舌根浊擦音开头等),不过,绝对不应该出现声类方面的系列失误(参看下文)。
2、韵母方面:少数字存在复韵母的单元音化的问题,比如把ai韵母读作ê、把ao韵母读作比o舌位更低的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单韵母之类;个别鼻韵母字读作鼻化音韵母,比如把an韵母读作ê或者舌位更低的鼻化元音之类;个别元音音素的发音部位有小的漂移,比如把ie韵母的韵腹读作舌面央中元音之类。不过,这些都不应该形成系统性的错误。
3、声调方面:读单音节字词时,少数字的声调调值可以有比较明显的偏移,比如把上声读为312 、313、314等。但是,不应该造成调类方面的混淆。 4.连读音 二级乙等
1、 声母方面:可能出现系统性的语音失误,举例说明如下。
平翘舌不分,比如济宁话把普通话的zh、ch、sh、r,全部读作z、c、s、[z]。 出现新的辅音声母系统,比如青岛、高密、安丘等地方言里,除了具有普通话也具有的zh、ch、sh三个舌尖后音声母以外,还有一套与舌尖后音声母并行的舌叶音声母[t∫][t∫′][∫];再如青岛即墨话里除了具有普通话里的舌尖前音声母z、c、s以外,还有一套并行的齿间音声母;烟台话里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舌面前音声母j、q、x以外,还有另一套与其对应的舌面中音声母;枣庄等地把普通话合口呼韵母前面的zh、ch、sh都读成唇齿音塞擦音和擦音[pf、pf′、f]等等。
28
这些不但超出了音位变体的范围,还直接构成了不同音位系统的对立(即形成了音类的系统对立),如果受测人出现了其中的一至两类语音失误,就只能够进入二级乙等。
2、韵母方面:复韵母单音化的问题(如把ai韵母读作ê、把ao韵母读作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单韵母之类)形成系列失误;前鼻韵母字大部分读作鼻化音韵母;把普通话的ie(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韵母读成iê和ie(舌面央中元音)两套,等等。以上语音失误是全省各地都存在的方言语音问题,如果受测人在韵母方面出现了上述的一至两类语音失误,就只能够进入二级乙等。再如青岛话的ing、iong不分,eng、ong不分、烟台话舌尖中音声母后面往往失落合口呼介音u等等,这些也是常常形成系统性失误的方言语音问题。
3、声调方面:不但可能出现系统性的调值错误,也可能出现部分字的调类错误,比如古代的次浊声母入声字普通话一律读去声,而在济宁话、菏泽话里却一律读阴平;再如,古代的清声母入声字普通话里的归类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在山东各地方言里不是归阴平就是归上声,前者如以济南话为代表的鲁中、鲁西各地方言,后者如以青岛话、烟台为代表的山东半岛各地方言;这些也是容易造成声调错误的方言基础。另外,由于发音不准造成的调值失误也是常见的问题,比如把上声调值读成2142的曲折调形,在烟台及鲁西南就相当常见。 4、连读音变方面:轻声、儿化、变调是山东各地方言里都存在的语音现象,但是规律却不是都与普通话一致的。这同样是造成不规范语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也是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当中不可忽视的。
首先,方言里轻声词的分布与普通话未必完全一致,比如,“大爷”一词在普通话里第二音节读不读轻声是能够区别意义的,“长于父亲的男性”,普通话里是
29
轻声词,而在山东西部的方言里并不是。“太阳” 一词在普通话里是轻声词,而在济南话里也不是。这还只是个别词的问题。
其次,儿化词语在山东某些方言里就与普通话有了系统性的区别了。比如,“肝儿”在山东的淄博、章丘一带也是一个与“肝”不同的词,但是儿化的“肝儿” 在淄博话、章丘话里并没有卷舌动作,只是变得与当地话里的“该”字同音的一个失去鼻音色彩的单韵母字罢了。像这种系统性的区别,往往成为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点。
再次,由于山东各地方言在声调的类别和调值两个方面都与普通话有显著区别,因而,变调也会随之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普通话和在山东各地方言里 “朗”字都读作上声,“读”字普通话读阳平,因而在“朗读”一词里“朗”字变为半上,调值为21;而“读”字在山东方言里大抵读作上声, 因而在“朗读”一词里“朗”字变为阳平,这样一来,“朗读”的实际读法就大不相同了。这也是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点。
此外,由于山东方言里实际上没有舌尖中鼻音韵尾n,普通话里an、en系列的八个韵母都读作鼻化元音韵母,所以,语气词“啊”的音变里就不会出现na音节,比如“上山啊”,山东人往往说成“上山ya”、“当真ya”。这种方言现象同样值得我们在培训和测试时注意。 三、三级
如上文所述,山东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区划之内,与吴语、粤语、湘语、赣语等方言相比,和普通话的差别相对较小,因此,山东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较少,成绩容易提高。具体说来,在测试当中,出现三级的几率也相对较小;出现三级乙等的几率就更小。我们以为,只要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
30
提示,结合上面对于二级的讨论去考虑,一般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种种方言语音特点,如果表现得比较突出,那就只能够进入三级,更加严重的则只能归入三级乙等。
(作者:韩述梅)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