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结构化教学及其实践探索
一、缘起:一堂xx引起的思考 1、所看到的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观摩了一堂数学课《三角形的认识》,执教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画法的知识原型,体验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的变化及相互联系的实践中,充分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系统的过程体验,使教学过程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现将其主要精彩片段描述在下:
片段一: 旧知回顾
师请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 ⑴过A、B两点画一条直线。
⑵从直线AB外一点C,画出到直线AB的距离。 ⑶过直线外一点C画直线AB的平行线。
⑷在直线AB的平行线上任取两点,画出它们到直线AB的距离。 用线段连接AB、BC、AC,形成一个三角形,出示课题。 片段二:
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师:指着黑板中(如右图)的三角形ABC内的一条线段(即点C到直线AB画的距离),问该线段是怎么画出来的?片段三:
1 / 5
引导学生体验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的变化及联系情况。
通过点C的移动,体会各种三角形高的位置和变化情况:同时也通过观察和体验三角形等底等高的规律。
2、所想到的
“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典型的教学课例,翻阅一些相关的教学设计,其设计的共性是对三角形高的认识均以分步骤来落实高的作法,这是传统课堂中较成功的一面,也是值得一线教师传承的一面,但是这些成功的教学范例中,设计者对三角形高画法的知识原点在哪里,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的作法的横向沟通以及动态变化过程揭示的是不够的。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往往是新知孕伏于旧知,旧知识是新知识的伸长点,数学教学如何让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知识结构“见木又见林”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高段数学,所学的知识总是跟以前所学的知识牵涉上很多,因此,在教学中合理地进行结构化教学,使知识能系统化地整合,将数学知识能够及时添加到所学的知识系统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越来越扎实,越来越丰满。
二、追溯:结构化教学体系的认知与梳理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过程。然而,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由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内化和活化来实现的。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既强调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认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才能获得新的意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科学知识,实质上是掌握这门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学生学过的具体知识可能很快遗忘,但其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却让学生终生受益。在能力的培养中,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价值。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活动是不存在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课程的基本结构,实施结构化教学。
2 / 5
三、透视:结构化教学实施的策略与深化 1、遵循发展规律,构建知识网络
(1)顺应编排体系,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十多年的新课程实施,教师已由先前的迷茫变得理性,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教材有了整体认识。对于编排的体系和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都有据可依。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还会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现着专家的深思熟虑,同时也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需要去剖析编排的特点,反思教学的得失。我们的数学问题其背后所要体现的实质是相同的,通常所说的建模就是对类似数学问题本质的一种归纳。
如果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进行统一,让学生能够发现和体会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用“比较、串联”的方式,可以思考一类问题,这样就能提高学习成效。如:《确定位置》由低段的左右、上下、到第几行第几列,再到中高段的方向、角度、距离和数对,其实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过程。老师只要能参透教材整体安排的体系,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2)精心设计教学,逐步建构数学体系。精彩的课堂之所以令人难忘,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通透理解和精心的设计。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的建立为目标,从新的角度解读教学内容,使教学板块变得丰满而灵动。关于“百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师利用“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00%”,反过来引导“蓝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0%”,再将“500%”换个说法是什么?5倍。这些简短的对话,将倍数、分数这两种都可以表示两者关系的数量,用不同的说法联系起来。教师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启”,实则用意深远。超越一般过程中百分数与分数的比较,显然其实质与反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更为相近。被我们疏忽的倍数关系一下子与百分数完成了有效的联构。
教师只有对教材体系的“入乎其内”,才能对课堂教学的“出乎其外”。我们对教材进行反复研读,仔细揣摩,认真分析,才能形成认知框架。从而使教师跳出教材,将教材升华到更大的思考主题,进而使知识结构有连续性,使认知结构更有发展性。
2、甄别方法优劣,渗透学法指导
3 / 5
小学阶段的概念知识是多而杂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清晰,就会导致学生顾此失彼,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学这类知识的方法结构。
(1)综合应用,巧妙应答。以往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在结构化的教学中,这种方法就不仅仅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它更多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遇到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很多学生自然而然选择通分,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比较。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两个异分母分数:和。学生首当其冲选择了通分:=;=,得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纵观全局的思想,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慢慢渗透线段图,只有这样,学生到了高段,才能自主地理解这些线段图,线段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反之,这些图,只不过是学生累赘,一种学习的负担而已。
(2)多面渗透——函数思想遍角落。在小学阶段虽然没有出现“函数”这一概念,但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无不渗透着函数的思想,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变化”的地方都蕴涵着函数思想。函数的思想方法是重要且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
第一,在“数与计算”中渗透。如在人教版五上年级《小数除法》这一单元中,教材安排了这样的题目:
当学生完成这样的题目后,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变化”和商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朴素的函数思想,同时为六年级学习正比例做了很好的孕伏。这样做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小数除法、正比例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脉络化,而这归根到底是依赖于函数思想而实现的。
第二,在“空间图形”中渗透。当我们学习了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时,我们学到的关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公式,其实都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函数,当面积不变时,这些图形的底和高都是随着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又如:当学生学完周长和面积时,总能遇到这样的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定,它们的面积也一定。每每遇到这种题,有些学生总能轻易上当,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将12厘米长的绳子能围成多少种长方形?让学生理解:要想得到不同的长方形,必须在保持周长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长方形的长和宽,长减少了,宽就会变大,这样就把“静态”的
4 / 5
学习变成了“动态”的研究,而这种由“静”到“动”本身就是函数的本质。因此说,是函数思想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动”了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这样也更有利于渗透函数域的概念和极值的概念。
第三,在“解决问题”中渗透。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很多的数量关系,从买东西的单价、数量与总价到工作的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再到开车在路上的速度、时间与路程。其实在这些量中,我们固定了其中一个量,那么另外两个量就成为了一种函数。
比如:王老师想把100本书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本,那么可以分给()人?学生从这道题中可以理解到,小朋友的人数是随着每人的本书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每人分到的本书是大于1而小于100的,这个变化的值的范围所蕴含的思想就是函数中的定义域和值域。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