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村一品” 促进农民增收
为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对辽宁省一些地方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特色当家、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等经验。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体制创新、发展协会、创建品牌等对策。以加快新农村建设。
标签: 一村一品 农民增收 农村建设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强村富民的具体行动。党中央把推进“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为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这一极好时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势在必行。
一、辽宁“一村一品”发展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很多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典型,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的亮点。比如:凤城市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规模的60余个,其中达到省级标准的专业村3个;铁岭市培育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已达166个,“一村一品”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在庄河迅速扩大,被誉为第三次水果革命的浆果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树莓、蓝莓的栽植生产居东北地区首位。畜牧业的貂狐饲养量达100万只。全省2006年 “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418个。实现利税115亿元,销售收入1390亿元,出口创汇24亿美元,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中获得收入1310元。其中仅2006年在建、拟建和新建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408个,计划投资32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2%和13.3%。
辽宁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实施方案指出:争取到“十一五”期末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在全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或几业)”的乡村经济新格局。全省认定“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2000个,占现有行政村的16.8%;“一乡一品”专业示范乡镇100个,占现有乡镇的10.1%。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0个,其中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00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全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000个,会员超过200万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100个,绿色、有机等标志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达到1500个。专业村、专业乡镇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的业户数占总户数的60%以上,主导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可见 “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一村一品”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辽宁省启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为重点,发展具有“一村一品”特点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1.特色当家
“一村一品”成功的主要经验和首要条件是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将最能体现当地优势和特色的主导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比如:辽宁凤城经过几年的发展,近20万亩草莓构成了5个产业基地,60多万亩板栗构成了15个产业基地,带动1万多户农民构成凤城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村一品”专业村,不仅产品特色鲜明,有很多已经成为专业村的代名词。比如辽宁庄河的蛋鸡村、渔业村、歇马杏专业村、生姜村、草莓村、蓝莓村、有机大米村、苟宝村等众多有特色产业的村庄。在苟宝专业村大营子镇大营村,农民自豪的说这里种的苟宝质量好价格优,并且远销日本。目前全村已发展了3000亩苟宝,与种苞米相比,一亩地种苟宝能增收2000元钱,一户能增收1万元。该村种苟宝的收入要占到60%以上。
庄河还有工业发展特色村:衬衫村、皮夹克村、玻璃工艺品村、床上针织品村等,依托主打产品和知名企业,这些村的经济发展目标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龙头带动
如果说“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则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一环。在目前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推进“一村一品”向市场延伸,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辽宁凤城平安村建立起3000亩树莓生产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君澳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实现了产销一体化。辽阳市“一村一品”专业村、亿元村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110个专业村共安置8.4万本地农民就业,这些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68元,不少亿元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2003年,瓦房店东马屯村成立的果业有限公司和果业协会,现已发展成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果业协会现有会员3888名,全村95%的农户加入了协会。2007年全村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900户,占总户数的80%。今年组建了东马屯专业合作社,果农将遵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水果生产经营。这些经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前景,“一村一品”的发展与市场牵动在一起,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让农户与龙头企业对接,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3.科技支撑
几十年来,一家一户的农民总是在自己的田地里重复着上辈人的种植品种。科技化程度低下成为当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只有优良品种的更新才能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大连市旅顺口区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的科技培训和推广工作,实施了大樱桃科技入户工程,农业技术员在专家组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对示范户进行定点定向培训和指导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到20个,十大增产技术遍布全区每个角落,辐射带动了1000户农户。每年
可为农民增收近亿元。2007年全区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现场会80多次,发放各类资料4万多份,培训农民3万人次。农机化服务综合水平达85%以上。全区有380名农民被评为高中级农民技术职称。瓦房店东马屯倡导有机、绿色和无公害水果生产,率先推广水果生产管理高新技术,全村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5000亩,“东马屯”牌苹果被评为2006年辽宁省绿色食品,价格连年上扬。以近三年一级红富士为例,每公斤售价2005年为3.5元,2006年4.1元,2007年4.6元。
三、“一村一品”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正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没有来得及进行有效的组合及规模调整,老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自给自足没有根本改变,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合作分工尚未形成。借鉴“一村一品”经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根据近几年来辽宁省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农民收入变化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一村一品”存在着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品牌不响、企业规模不大等问题。与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体制创新和政策扶持
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是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村一品”经济已超出了农副产品范畴自身,经济效应关乎食品、饲料、轻化、医药等行业,社会效应涉及城乡统筹发展、“三农”问题解决。各级政府应全面优化“一村一品”的发展环境,构建政策体系,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多为农民提供信息、商情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发展“一村一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群众的努力结合起来。
在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过程中, 突出问题就是改变农户常年以来自产自销的被动局面,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扩大“一村一品”的经营规模。使分散的农户与城市大市场对接。目前辽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尚没有形成明确的准入机制,投资、建设和管理主体五花八门,且重点关注的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形式、集散功能、价格形成等,很少关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律地位。必须积极构建“一村一品”市场联结机制,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借助于完善的流通体系及较大的批零差及各环节的合理费用,使农产品能快速完成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全过程。为分散农户的生产经营搭建一个规模集中、流通有序的舞台。
2.依托协会推广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仍是村委会,村委会更多地是侧重于行政管理。而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则在完成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资和农产品的购销职能后,面对市场化进程,几乎丧失了其功能,大部分农村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也决定了其发展的速度和市场的竞争力都比较低下。因此亟待有一个农民的经济组织来组织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涌现出的农村产业协会为大力推进农民组织的有
效联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由于缺少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及信息不畅等因素影响,自身发展缓慢,特别是广大农民对经纪人在推销农产品以及服务现代农业方面认识不足,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应从舆论上加以引导,从法律上加以规范,在经济上给予扶助,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农村经济组织大整合。通过围绕“一村一品”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采用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方式,形成产业链,最后形成企业集群。
3.重视质量创建品牌
“一村一品”已在辽宁农村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如何将打造农业品牌列入农业发展规划是今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品牌是效益、品牌是信誉、品牌是市场已日益深入人心。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产品品质低劣、经济效益差、农民应变能力弱的局面影响了农民增收。应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凭借自身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大力扶持特色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积极推进地方标志性产品保护制度。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
发展“一村一品”创品牌,人才是根本,科技是关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低素质劳动力沉积农村,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据调查大约有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观望态度。许多农民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赚钱不多不想用现象[3],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在农民中间推广农业科技,特别是日光温室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有条件的乡村还应走出去或请进来,学习日本、韩国等国家农业管理、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农业精品良种,积极发展精品和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型农业。借鉴国外“一村一品”的生产模式,立足本地放眼全球,使辽宁省的新农村建设逐步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辽宁: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8
[2]李 酶 温彩虹:从日本农业“一村一品”看我国农业的出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7(1)
[3]李天来 王 琦 王世富:辽宁省农村科技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