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专项复习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80分)
班别: 姓名: 分数:
一、《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句子,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3、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情,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上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般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咏黄鹤楼诗作的绝唱。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3分)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6、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三、《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 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暗写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D.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的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2、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4、这首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直”和“圆”两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4分)
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6、诗中的“征蓬”是什么含意?(2分)
四、《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展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
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4分)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3分)
五、《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整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作者对钱塘湖的观察点是固定的某一处,从一个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十分迷人。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4分)
4、“几处”“谁家”用得精妙,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4分)
5、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6、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的颔联中选择一
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
一、《野望》
1、B
2、本诗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中,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辽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4、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二、《黄鹤楼》
1、B
2、B
3、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的意思,表达了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4、“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无尽的忧思之情。
5、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6、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的部分。前四句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
1、B
2、B
3、示例: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一条宽广的大河映照着夕阳。空旷的大漠中,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使人倍感孤独。
4、“直”写出了烽烟的形态,间接写出了烟的浓与密,侧面写出了大漠无风的状态;“圆”写出了落日的形态,写出了落日之低、落日之大、落日之美;一“直”一“圆”,
交相辉映,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景。
5、表达了作者受朝廷排挤、不得志的孤寂愤懑之情和在边塞美景前生出的慷慨悲壮之情。
6、意为飘飞的蓬草,用来比喻诗人自己(答“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也可)。
四、《渡荆门送别》
1、C
2、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并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3、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4、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五、《钱塘湖春行》
1、C
2、C
3、争、啄。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初春的活力与生机。
4、诗歌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几处”表现黄莺不多,“谁家”指燕子筑窝范围较小。“几处”“谁家”暗示黄莺和燕子刚刚从南方飞回。若换成“处处”“家家”,就会显得莺燕的数量和活动的范围更多更大了,描绘的就不是早春的景色,也就不能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了。
5、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示例一: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季节特征。
示例二: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