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学生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学生个人、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创新理念的形成、创业原动力的调动、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的影响进行研究剖析,并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对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剖析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弱、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的原因。并从高职院校教育实施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高职教育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4-0203-00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快速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高职学生,作为前沿信息的接收者,创新创业的实践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学习互联网知识,不断增强获取信息化知识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能利用好互联网渠道,善于用互联网思维解决问题。
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如何从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将创新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职院校具有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和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尤为重要。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职业院校必须培养跟随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新技术型人才。
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为了深入研究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文章对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学生个人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意愿、想法;家庭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学校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对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学生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度;创新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此次调查有效样本数据为497份,基本信息如图1所示: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当中大一学生占总人数22.5%,大二占17.7%,他们最具创新潜能,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来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的对象,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主体。大三和已毕业的学生人数共132人,占到了总数近一半,他们正在面临就业或已经就业,是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也是本次研究的主体。因为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于三校生,所以三校生和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不可忽略,本次调查选取了兴平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在校学生作为样本,人数占总数10%,通过对中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让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习有关创新创业课程,种下创新创业理念的种子,更好地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相衔接。
(一)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发展不契合
调查数据表明所有被调查对象中52%有创业的想法,仅有12.6%没有创业想法,35.4%的学生表示对于创业处在迷茫状态。如图2所示在对是否有创业意愿的三个选项“有”“迷茫中”“没有”的学生中大一学生人数都远高于其他年级人数,尤其是有创业意愿的大一学生占总数的36.5%,占大一总数的55%。
这说明大一学生对创新创业非常感兴趣,他们在大一阶段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动性应该是最容易调动的,但是该阶段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比较笼统,没有系统性地学习。此时如果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效果应该更加显著,而很多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关键性的课程都设置在大二或者大三,临近学生就业的时间段。有的学校将创新创业类的课程设置成选修课,这样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尽快形成创新思维、创新理念不利。应该尽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思维,系
22.5%28.5%大一大二大三已毕业10%职中17.7%21.3%图1 年级人数分布图
统地学习创业者的含义、创业者的能力素质、创业者伦理、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估、创业团队的组建、商业模式的设计、创业风险的防范等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在不断地拓展,并且能够很好地将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二)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融合不深入
研究调查发现关于创新创业阻力的来源,经济状况、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害怕失败这四个选项的占比分别是51.2%、13.9%、28.7%、6.2%,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经济状况决定了是否能够进行创业活动,而专业知识并不重要。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完全割裂的,使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够系统地开展,也没有被纳入完整的教学体系中[1]。很多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而不是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目的,这样导致创新创业类的课程犹如鸡
·203·
智库理论 93有384819大一57大二2557大三迷茫中1630已毕业职中5219没有111291120406080100人数图2 创业意愿年级分布图
肋,学生没有基础知识的铺垫,老师不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能系统深入讲解,学生觉得实用性差。
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否科学系统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地进行,需要依托专业课程作为载体,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所以互联网技术是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改革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高课程体系[2]。
职院校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是系统性、连续性教师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必须提高的,知识内容的深度循序渐进,在学生自身的信息化能力,要同时具备高水平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初期打好创新创业的信息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技教育的基础,就可以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术能力。
专业教育相融合,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其次,要了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积累,创新思维模式和方法也会不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每个学生毕业后都去断扩展和深化。
创业,有的学生具备创业者的素质:具(三)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欠缺
有创新力、领导力、洞察力、沟通力,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关注过“互并且具有成功欲望、竞争意识、冒险意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或其它各识和持之以恒等创业者必备的素质[4],类科技创新比赛的学生,表示参加过、但有的学生不适合创业。
去当过观众、只是听说过、与我无关的我们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学生人数百分比分别是19.9%、18.7%、新思维和创业思维,并将这种内化于心,55.2%、6.2%。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无论他们是否创业,创新思维会改变他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超半们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数的学生只是听说过。这说明学校提供以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的创新创业活动和机会太少,学生参与育方案,参与不同的创新创业活动,让率过低。
他们在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中发挥自身如果只重视理论教学,未针对学生优势。
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以及时代的发展需(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求科学的进行实践教学安排和设计[3],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和相关文那么这将严重影响理论教学效果与学生件的出台,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加大对创的成长。
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从创业导师的培训、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创客空间的建立、创新创业和科技创新的需求,促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比赛的组织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变。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进措施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多(一)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师生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将创新创业相关信息化能力与教师的综合素质
课程单独设置,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代课教师有的是专业课教师没有经过创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新创业培训,有的经过培训但专业能力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不足,这需要学校有计划地、系统性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培养综合型的教师进行教学。
·204·
智库时代 其次授课方式过于老套,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果老师
都不能做到创新课堂,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要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实践是创新创业教学的必备环节,如何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中进行创新,并将这些创新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它、磨砺它,老师必须在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另外,通识教育滞后,课程内容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现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还是以计算机基础教育、办公软件操作为主[5],这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够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的需要。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互联网课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大数据思维,创新思维的技法有哪些等,从多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处理好信息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深入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将学生的培养与时代的发展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的环境,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玲.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土建施工专业教学融合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2):19-20.
[2]仲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54-55.
[3]李彬彬.“互联网+”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7-18.
[4]张香兰,程培岩,史成安,高萍.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31-33.
[5]余建华.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18(12):57-59.
【作者简介】贺静静(1987-),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通风空调及能源利用、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JYB19-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