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内容 5、 古诗两首(2) 6、 爬山虎的脚(2) 7、 蟋蟀的住宅(2) 计划 课时 10课时 主研 教师 8 *、世界地图引出 的发现(1) 语文园地二(3) 本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 秘的,培养学生教学 内容 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在进行本组教学时, 及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析 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 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会认本单元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教学 目标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读懂课文。 3、 激发观察兴趣,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意识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观察事物。激发观察自然的 兴趣。体教学 重难 点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的。 及 解决 措施 引导学生学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 认真观察事物,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借助资料,提高教学效率。 眄的醐原我料部导 本单 元教 材知 识结 构 教学内容 课程类型 教学准备 精读课文 5古诗两首 课时 2 搜集有关写景的古诗及资料 1、 学会“缘,,字,学会背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2、 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并根教学目标 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 诗句。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 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设计 思路(含教法设计、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题西林壁》 1. 听范读 2. 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检查预习缘庐峰 4. 指名读《题西林壁》 5. 齐读 6.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 7、抓字眼,明大意
(1) 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 (2) 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 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 一些。 (4) 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 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 指名说全诗意思 8.想意境,悟诗情 (1) 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 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 句诗的含义。 (2) 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 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 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 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 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 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 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第二课时 一、 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 豚”的上面加点. 二、 读诗,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 个别读. 3、 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 的字查字典. 三、 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 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一抑柳暗花明 又一村一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 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 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 同形式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 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本课(节)教学亮点特色
本课(节)教学的缺憾
教学内容 课程类型 教学准备 6、爬山虎的脚 精读课文 课时 2 实地观察爬山虎,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1.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 的。 4. 朗读课文。 教学 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重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 的方法。 难点: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设计 思路(含教法设计、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 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 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 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 (二) 自学课文 1. 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 文理解词义; 2. 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 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 (3〜5) 2. 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 讲读第1段。 1. 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3. 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 吧? 4. 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 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 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 爬山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 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六) 讲读第二段: 1. 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2. 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3. 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 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 讲读第3自然段。 1 .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 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 3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4. 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 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 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 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8. 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儿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 围绕哪一点写的? (三) 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引导学生从作者 观察仔细,边观察边思考等地方去考虑。 3 .你觉得课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哪些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 引导学生(从作者)重点赏析2、3、4自然段,从词语的运 用和句式的表达上认识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为背诵打下基础。 4 .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本课(节)教学亮点特色
本课(节)教学的缺憾
教学内容 课程类型 教学准备 7、蟋蟀的住宅 精读课文 课时 2 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蟋蟀生活 习性、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 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 弱、搜索、隐蔽、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教学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 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3.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成住宅的。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 而安的精神。 教学设计 思路(含教法设 计、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昆虫吗?你们捉过蟋蟀养过蟋 蟀吗?你听到过蟋蟀的鸣叫吗?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了 解的情况说一说。 二、 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 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 容。 2. 在读课文时还要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 的生词。 三、 小组交流、集体修正 1. 利用查字典或询问同学的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和不理解的生词,也可把自己圈画出来的生字、词让小 组的同学认读和理解,有争议的或不会得再问老师。 2.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选取两名同学汇报小组的交流所得,然后集体 修正和补
充。 四、 分段朗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1. 分别朗读“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 建造自己住宅的”两部分。
2. 把自己作为蟋蟀,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住宅的特 点和建
造过程。
3.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一读。
五、 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1.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 悟。 2 .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
六、 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
1. 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 重点问
题。
2. 小组交流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随时介入 讨论,
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 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老师 要求两个同学合作解决,大家遇到困难了吗?那么请大 家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住宅一般指谁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把蟋蟀居住的地 方称作“住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在其他 作品中见过这样的写法吗?你使用过这种写法吗?
问: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1. 带着问题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画 出重点
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2. 老师出示一张有错误的蟋蟀住宅图,让大家找 一找它的毛病在哪儿。
3. 拿起画笔,画出正确的住宅示意图,注意体现 蟋蟀住宅的特点。
4. 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以“我 的家\"
为题说一说自己画出的内容。
5. 师生进行评议,并把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二、 品味重点词语的作用
1.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 那么蟋
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 2 .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 说“随遇而安”的意思? 3.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三、品读句子、体味情感、领略文章内涵 出示句子。
假如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 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 先体会这一句该怎样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
教师范读。(读出赞美)
2 .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
(1)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了?
(3)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建房子写的那样形象、
具体呢?
3. 解决问题
步骤:(1)读课文画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 并说一说这些工具的作用。
(2) 把自己当作蟋蟀,想象是怎样建造住 宅
的,小组内说一说。
(3) 听完了介绍,交流一下感受。
(4) 体会朗读,读出对蟋蟀不辞劳苦建造
的
之/[青。
4 .晶作者的话和自己的话分别赞美蟋蟀。 步骤:(1)
找出文中三个直接表达作者情感
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蟋蟀的评价。
四、 学习“资料袋”
读“资料袋”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五、 小练笔
借鉴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有关小动物或小昆虫的 短文。
:
作业设计本课(节)教学亮点特色
本课(节)教学的缺憾
教学内容 课程类型 教学准备 略读课文 世界地图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时 1 地球仪 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 家勇教学目标 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 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难点: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 思路(含教法设 计、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设计 一、 故事导入新课。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是在不经 意中开始的。荷兰一位看过守大门的名叫列文虎克的 人由于工作清闲,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 把玻璃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 阅读字很小的书。有一次,列文虎克无意中把磨好的 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一看,啊,不得了,蚊子的腿 看上去像兔子的腿,就这样他开始了显微镜的发明。 而且他用显微镜观察,又发现了一个我们平时看不到 的东西一一微生物。英国皇家学会因此聘请他为皇家 学会会员,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 访他,请教他。 无独有偶,德国一位叫魏格纳的年轻人有一次观 察世界地图,无意中也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了解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任务。 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魏格纳观察 世界地图时了现了什么?有了发现以后他是 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 检查反馈。 1、魏格纳在什么情况下有了什么惊人的发现?品 读
1—5自然段。
(1) 默读1—4自然段,思考:文中一连几次描写 到世
界地图上地形的吻合?把相关的语句标 出来。(观察面积越来越大,一次次吻合的 发现也越来越惊人,越来越不可思议。)
(2) 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
(3) 指导朗读: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
人的出现,心情怎样?想象一下,当看魏格 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惊只了,精神大 振,兴奋极了)
(4) 这一部分,你还想积累哪些词语。
(5) 齐读第5自然段,回答:魏格纳脑海中崭新的
奇想是什么?
(6) 给这部分立一个小标题一一偶然发现。
2、有了这个发现以后,魏格纳做了些什么?品读 第6.7
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 法和建
议是什么? “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 小声自由读读课文第7自然段:在大科学家的 劝阻下,
魏格纳是怎么做的?哪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 难?(浩如烟海)最后他找到了什么证据。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 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3)你想对魏格纳说点什么? (1) 指导朗读。
(2)给这部分拟小标题一一提出假说。 五、总结全文,
迁移升华。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本课(节)教学亮点特色
本课(节)教学的缺憾
教学内容 课程类型 教学准备
语文园地二
综合训练课 课时 3
1、 提前一段时间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 准备“爬山虎”图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
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 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教学目标
2、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 惯。 3、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4、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 重难点
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 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设计 ,恩路(含教法设
计、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个性化设计
1、 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 要你细
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 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 错。
2、 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 幅图,
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 的?
3、 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 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 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 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 发现和感受。 第二课时 ♦我的发现 1、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 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 腻之处。 3、 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 交流。 4、 读“小林”“小东”的话。 ♦日积月累 1、 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 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 选择合适的曲调) 2、 读句正音。 3、 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 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 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 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三课时
♦成语故事
1、 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
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 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 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 “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 说故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