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8年第1 7卷第3期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研究 口高加友 【内容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针对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媒介的使用目的 存在偏差、媒介信息的质疑和思辨能力不强、媒介信息的创造和生产层次较低、媒介素养概念认识不足等弊端,提 出政府为媒介素养开展保驾护航、社会创设良好网络信息传播环境、高校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主动增强 媒介素养认知“四位一体”策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盐城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编号: SZB2017007)成果。 【作者简介】高加友(1989~),男,江苏沛县人;盐城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的反应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大学生的主观认识和评 价能力”以及“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能力”。调查对象覆盖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日益普 及,我国移动网民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 心2016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第38 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1亿,其中6.56亿为手 机网民,占到了网民数量的92.39%。大学生作为优化社会 大一至大四年级,涵盖文科、理科、工科专业,男、女生比例为 62.4%、37.6%。问卷共发放160份,回收157份,回收率为 98.1%,有效问卷149份,有效率为93.1%。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改进。 (一)媒介的使用目的存在偏差。调查发现,表示自己上 阶层结构的主力军,现代网络媒介信息的重要接受者,以微 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深 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历程。 2016年l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 网时“有目的,主要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大学生占 36.2%,而仅仅2.7%的学生有明确上网目的,表示要为学习 和工作服务。另外,73.8%的大学生接触媒介是为了休闲娱 乐,缺少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不能把握国家的政策,政治敏感 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 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开拓了 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的同时,新媒体中不良信息、不文 性较差,利用媒介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媒介信息的质疑和思辨能力不强。绝大多数大学 生具备媒介信息的选择和理解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具 备解读信息和批判认识的能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重 要因素,选择自己所需信息并加以辨别,则是新媒体时代对 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调查显示,47.7%的学生面对“媒 明行为也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迎来了一把双刃剑。因此,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 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和批判能力,培养大学生 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增 强大学生的自省、自律能力,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 形式、新内容。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介信息是否可信时”认为“真假参半,说不清楚”,大学生缺乏 媒介信息真伪的分辨能力,对媒介信息的判断、质疑、思辨意 识不强,在信息的应用上容易生搬硬套。 (三)媒介信息的创造和生产层次较低。新媒体时代,大 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 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 学生不仅仅承担了信息接收者、选择者的角色,更主导着信 息的使用以及信息的发布。调查结果显示,89.3%的大学生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主要发布日常生活、娱乐八卦等方面的信 息,利用新媒体发布学习、民生有关资讯的大学生仅占 10.1%。大学生的媒介创作局限性较大、层次较低。 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 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 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_2 新媒体时代以传播短 小精悍的内容为特征,信息传播多元化、传播速度快、影响力 (四)媒介素养概念认识不足。调查显示,94%大学生认 为在新媒体时代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有必要的,而在媒介素 养包括哪些能力方面,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占据主导地位,大 学生缺乏媒介素养质疑、批判、创造等能力的认知,大学生对 “媒介素养”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对其理解还不全面,这可 能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关,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国 大,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交友途径以及思想 观念。 为了解当今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定义为依据,调 查大学生面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思辨 .1 .). Tndl1 trln1. .’ipn p TrihII1111 ̄ 201 8年第1 7卷第3期 家已建立起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而我国则起步较晚, 仅有几所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三、提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 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持。二是高校应借鉴国外 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及学校实际,深入挖掘已有 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整合已有课程,开设专门课程利用必 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课 程的开设,组织编写媒介素养教育专门教材,拓展媒介素养 教育基地,建设专门的课程理论体系。三是高校应注重校园 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以微博、微信为代 表的新媒体已成为校园文化载体,应积极加强校园新媒体平 台的建设及管理,发挥微博、微信的传播优势,搭建网络媒介 素养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牢牢掌握校园文化 建设的主动权。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新形式,政府、社会、学校及学生应“四位一体”形成合力, 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开展研究、协同作战,积极探索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指导学生正确地 选择、理解媒介资源,培育学生媒介健康的批判能力,使其能 够有效运用媒介资源提升自己,完善自我,努力成为合格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政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新媒体时 代,媒体环境受到经济时代的影响,日趋商业化,不断向着多 元化、复合化和娱乐化发展。网络上信息形形色色,大学生 在面对网络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时,成为了信息的奴隶,加之 媒体环境的自由性,养成了麻木盲从的心态,容易产生网络 暴力,诱发群体事件。政府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制定相应 的法律法规,加大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把握新媒体管理的 主动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 教育,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改革体系中,为 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保障我国媒介素养 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社会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创设良好的网络信息 传播环境。社会媒介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备 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引导着学生媒介素养的养成。第一, 社会媒介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把关人”,规范和监管媒介信 息的内容,要从源头上杜绝色情、暴力、淫秽等低俗内容,报 道新进展、新成果,批评不良现象,净化媒介环境,营造良好 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第二,社会媒介是信息教育机构,应 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自律的发布信息,开设媒介 信息教育专栏,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判断媒介信息,批判性 地接受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高校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学校教育是最基本 也是最核心的教育主体,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渠道、主 阵地。目前,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 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之一,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中,我 国香港及台湾地区也已研究、推广并实施了各式各样的媒介 素养教育计划。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国内高校已开设 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为公共课 程,尚未纳入专门的课程体系。|4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 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媒介素养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开展的一大 动力,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理应主动 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高校应转变观念,将媒介素养 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统一起来,打造“教师一课程一文 化”三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系统。一是高校要加强媒介素 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相关培训,帮助他们主动占领新 媒体思想教育阵地,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提升媒介使用能力。 引导教师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培养和打造一批师德高 尚、媒介素养高、懂得媒介技术的师资队伍,为媒介素养教育 Industrial&Sciellce Tribune (四)大学生主动增强媒介素养认知。大学生媒介素养 反映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有的理论说教和道德 教化必须要落实到大学生对媒介的切身体验上。一是大学 生要强化媒介方面知识的学习,明确媒介使用的目的。根据 调查,大多数学生将新媒体当做休闲、娱乐的平台,故应主动 转变观念,把新媒体作为知识学习的新载体、新平台。二是 在接触新媒体信息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加强信息的鉴别能 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以质疑的目光接触信息,批判性地理 解、建设性地分享媒介资源,争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 四、结语 新媒体的共享性、自由性、交互性、隐匿性对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提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 介素养,增强学生媒介信息的使用能力,将新媒体这把“双刃 剑”扬长避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是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内容。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为导向,以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依托,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 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追求。 【参考文献】 [I]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EB/OL].http:// WWW.moe.edu.cn/jyb——xwtb/s6319/zb——2016n/2016——zb08/ 2016l2/t20161208_291276.htm1.2017—10—2l [2]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 电化教育,2011,2:29~32 [3]陈燕红.“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 以福建部分高校为例[J].青少年学刊,2015,2:52—56 [4]万纤,眭国荣.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究[J].湖北 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34~135 [5]郑春元.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探 讨[J].广东培正学院论丛,2017,3 [6]张婷婷,杨凯.校园媒体发展与大学生媒介素养互动研 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报业,2015,8 [7]林晨.网络舆论的红与黑[J].法制与社会,2011,8 [8]杨丽莉.媒体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分析[J].商业 时代,2013,6 [9]林子倩,王爱军.大众传媒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与实践研究[J].知音励志,2017,2 .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