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来源:二三娱乐
第23卷第5期 2010年9月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1.23 No.5 September,2010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张 军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充分认识 和把握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媒介素养教育为核心,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0)05—0028-03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 是以媒介素养教育为核心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理解当代文化和解析媒体信息的能力.赋 予他们良好的判断力与思辨力。 一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 体。主要有博客、搜索引擎、手机短信、数字电视、IP1厂、,、 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移动电视等。其中有的 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是新的媒体硬件、新的媒体软 件和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受学校条件的制约.大学生所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构成 传媒环境是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 然生态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如何 能够让大学生在数字化媒体时代学会科学的辨别和使 处的媒体环境主要由手机、博客、网络与传统媒体共同 构成。其中,网络是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其他媒体按 照由强到弱的程度依次为电视、书、报刊、手机短信和 广播。…新媒体不仅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 用媒介.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媒介的奴隶,是新媒体 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从国内外学术 界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构成 大致包括四个领域:语言学、心理学、哲学以及艺术研 究。美国学者凯瑞.巴扎尔盖特指出,媒介素养的构成 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于一身的“全媒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 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为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但新媒体 包含:(1)技术和应用层面,即能从事媒介部门的工作; (2)语言、语义、美学和价值观层面,即对媒介内容的鉴 赏和辨别能力;(3)结构层面,指媒介部门的结构、经营 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草根化、传播方式 的个性化、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传媒机构的企业化、信 息的虚拟化等也容易扰乱信息传播环境。造成人际关 系脆弱、现实世界虚拟、舆论导向偏颇等等问题,给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芙蓉姐姐”以她 特有的身段展示颠覆权威的审美.“木子美”通过公开 性爱日记挑战公众道德底线.“9O后贱女孩”近乎骄傲 地批判了道德对“贱”的否定.最近网络因雷人征婚而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 构成已远远超出了仅用读写能力和一般媒介知识以及 本土化文化标准来衡量的范畴。20世纪9O年代以来。 国内不少高校开设了《大众传播学》课程和媒体素养教 育,很多高校在教室和寝室安装了宽带网。过去那种 “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和政治思想教育靠单纯“灌 输”的模式得到更新。但是,从深层次看,高校师生对媒 介功能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宏观社会效果领域.他们对 信息传播全球化也多半是适应性的而非批判和创新性 的.对新媒介功能的认知也往往是顺从、学习型的和非 走红的凤姐,“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马 诺,引起了一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追捧。我们有必 要思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媒体 时代该如何生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收稿日期:2010—06-06 建构型的。伴随着媒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媒体大 课题项目:江苏省思政协会资助重点课题(SGSY20o9YB365)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军(1978一)女,江苏溧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 ・28・ 踏步走进大学殿堂.大学生媒介素养构成的复杂性正 在逐步显露。 年就将传媒素养列人了学校必修课程。而在我国没有 足够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和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关注传统媒介多.关注现代媒介少。信息化的发 展.不但昭示着同喻文化传递教育模式的彰显,更显示 出面向未来的前喻文化特质。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电 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日益占据着青少年的生活和 二、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及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 青少年接触和利用媒介属于社会认知活动.始于 社会知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目 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 学习空间.而现行学校教育关注的目光仍然较多地停 留在对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对 生态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媒介接触状况。 1.在媒介接触内容上.从文字信息逐渐转向映像 信息。当代大学生推崇“电子书写和读图简化形式”[2]. 其审美趣味日趋感性化。电脑和电视是他们接触最为 频繁的媒介,明显领先书籍报刊等传统文字印刷媒介。 2.在媒介接触层次上.一般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 与理解能力。许多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 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 更为准确的评价。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媒介 内容并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 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 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更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 介资源完善和发展自己。 3.在媒介接触旨意上.休闲娱乐的动机指向相当 明显。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 了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他们接触和应用媒介的目的在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情绪宣泄、寻求感官刺激,或者是放 松心态、愉悦精神。因而轻松、愉快、自由的娱乐类节 目,游戏、影像作品等媒介内容就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 和喜爱,如QQ聊天、看电影、BBS论坛、网络游戏等在 校园盛行,有的甚至网络成瘾,则部分反映了他们这种 游戏心态和情绪的宣泄。 4.在媒介素养构成上,尚缺乏对媒介道德的足够 关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 糊,对诸如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 识非常贫乏。许多人对诸如电脑黑客的侵袭等问题不 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而是从纯技术的角度 进行称许。媒介道德问题作为伴随媒介技术高度发展 所带来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问题.还没有引起大学生 足够的关注。媒介信息传播的草根性迫切需要构建相 关的媒介道德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西方国家早就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体素养 教育起源地的英国,媒介素养教育较早就纳入了学校 教育体系,在中学课程中设立了独立的媒介研究选修 课,并有相应的公共考试;加拿大安大略省早在1989 现代数字媒体的了解并不多。相当部分实际从事思想 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面临着“无论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还 是适应新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都不如青少年逐渐落伍 的尴尬”。已有的对网络、博客,多媒体技术等载体在现 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也往往呈现出自发,无序等 离散状态,缺乏彼此的呼应和配合。 2.关注知识技能多。关注实践创造少。近些年。我 国逐渐开始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 容.如在中学英语课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主 要大众传媒的情况”.“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 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等等.但在高校除新 闻传播院校外,还没有开设普遍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学校媒介素养不管是理论还是相关教育均滞后于媒介 技术的发展 3.关注理论层面多,关注思辨认知少。现有的媒介 素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对现代传媒理论层面的 解读上,还缺乏对媒介信息本质的认知、评价、鉴别和 选择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交互性和交往的 虚拟性。迫切需要我们培养主体自身的思辨能力和抉 择能力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途径 (一)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 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 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 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媒介素养不仅是资质.也 是方法和技能.它决定了现代人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媒 介生存能力。【3]高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 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 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 学中,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和公共教 育。同时,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 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 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 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重塑和谐师生关系 ・29・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生产传播机制是一种“大 众”到“小众”的传播模式.信息的选择与利用实现了个 体自由化和自主化。在新的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而 形成的教师主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教育角 色的转换 针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及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要求.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帮助大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 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大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整 个教育过程 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和 掌握学习的观念。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同时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 育者与学生协同学习的模式.并构筑起和谐的师生互 动关系。 (三)健全校园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 目前高校对网站、手机报等形式的新媒体还不具 备完全监督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无法对来自校外 的不良信息、错误信息进行监控,也无法有效控制信息 传播的范围,因此,必须对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 的渠道、途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一方面高校 自身要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 式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包括媒体自身 在内的整个社会也应该加强技术攻关.对媒体信息实 行分级或过滤。监控好源头。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 法律法规.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管理,对大众传媒行 为进行严格把关,落实责任.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众传媒 传播健康的、积极的内容,并对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犯罪 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 依。 (四)建设高素质媒介素养教育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媒介素养教育至关重要.必须 多层次、多渠道地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除了加 强对媒介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外.还 要加强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高校 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从专业教育的局限中挣脱出来。 突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育体制.构建一个媒介素养 教育的平台。一方面。要不断结合学校实际.运用传播 学的知识。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熟悉新媒体环 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展 知识讲座、在职培训、互派交流甚至进行教师资格认定 等多种途径.使教育工作者接触并接受新媒体环境下 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 质和熟练运用大众传媒的能力。通过这样多渠道、多层 次的建设工程.建立起一批既有专业技术同时也掌握 -3O・ 现代传媒规律.具备一定应对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更好地开展全方位、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 (五)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媒介素养 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可以 借鉴英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评价。这是一种三级框 架体系:处于最上一级的是国家公开考试和国家{贝4试, 主要检验每一阶段(一般至少为半个学年)学生的收 获,考试标准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级别,作为阶段 教育结束时的学业成就测试。处于中级的则是教师所 实施的评价.包括学年末学校考试和教师的平时测试, 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测试是一种经常性的、连续的评估 和记录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媒介素养教 育.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开始。一方面我们既要 学习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也要 结合我国的国情.走采取本土化的研究策略,逐步创建 出适合我们自己的媒介教育体系。最后,媒介素养教育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家庭应该做 好坚实的后盾.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因势利 导.教育他们正确地运用媒体信息知识的能力。而社会 则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唯此才能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张泰来.新媒体: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5). [2]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 2005,(2). [3]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2007.126. [4]Meyrowitz Joshua,No 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f SociM Behavior[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19. [5]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 论战线,2009,(6). [6]柯晓兰.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对策 [J].世纪桥,2009,(5). [7]王婧.“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 研讨会述要[J].高校理论战线,2009,(5). [8]田丽君。陈莉娟.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体系及实施策略 探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6). [9]刘锡禧.信息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及媒介素养教育[EB/ 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eom.cn/GB/22 1 14/ 44l10/55469/4896697.html1. 【责任编辑蓝天] (下转第37页) 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建 [1]张磊,孔庆榕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学[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N].人民日报,2006—10—12.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詹小美.民族精神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oo9—05一O3. [3]-5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蓝天] On the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XIANG Yu—ring (School of Polities and Pubhc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 spiirt is the spiirtual support On which a nation and COUntlT rely for existence and develop.It is theoreti— cally and practically based to undemtand profoundly the educational contents of national spiri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university stu‘ 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o explore actively the educational approach and form. Key words:socilaist core value system;new gener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上接第27页) College counselors’role in guiding the students’employment XIE Ji—yue (Education Department,Chongqing Education Cotrege,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CoHege counselors are the backbone in the work of guiding students’employment.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hte counselors’role in this work a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becoming mole serious. Key words:employment guidance;counselor;role (上接第30页) Media attainment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ANG Jun (Department of Humaniites and Social Sciences,Jiangsu Normal Technology CoHege,Changzhou 213300,Jiangsu,China) Abstract:The new media skills have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 on coHege students in their thinking modes,linguistic character- istics,behavior patterns and psychological consciousness.It is the thing of top priority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to know fully and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to reform the tradiitonal ideologi— 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ht media attainment as the COre. Key words: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