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来源:二三娱乐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从古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19世纪中叶,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 近代前期(1840—1919年)

1)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军事工业和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带有封建性的民用工业。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却步发展;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该时期并存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

1) 主要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 相互关系:自然经挤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起到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产生解体作用,后又由于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这两种经济也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及外国资立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

1)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2)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3)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破产,解放战争时期,又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4)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还领导军民进行了经济建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并组织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

该时期并存的主要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2) 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其它四种经济形式都对自然经济起着瓦解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同时又具有依赖性,但由于受到剥削、压制而日益萎缩。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但它是最革命的经济,日益改变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三) 过渡时期(1949年至1956年):

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他们的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经济。

1950年~1952年,人民政府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

1949年~1952年,人民政府还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精简整编国家机构、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等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

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大大解

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该时期并存的主要经济形式及相互关系:

1) 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2) 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位,其余四种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并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其趋势是最终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四) 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1978年):

从1958年起,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由于党中央及时采取了措施,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的努力和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经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 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2) 相互关系: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后在城乡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又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该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 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2) 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主体,其余经济为辅助,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服务。六种经济形式并存,形成竞争格局,既推动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完善,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978~2007年的三十年间,我国经济以年均9.85%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以发展 中国 家的身份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极为罕见。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我国经济还能否如此高速增长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其中促使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不会改变,这些有利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将在我国各领域不断展开,其成效将在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逐渐得到释放。

(二)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不仅在于建设了多少高楼大厦,更重要的在于我国的人口素质大大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取得巨大成就。

(三)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期。由需求结构效应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动,促使劳动力及资本等资源从生产率相对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四)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往往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五)我国具有的后发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这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我国可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制度和管理经验。这样就为我们降低了成本和风险,缩短追赶的时间,避免许多弯路,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我国后发优势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

(六)我国具有大国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各层次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的剩余

劳动力将为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保障。

拥有多个方面的有利因素作为保障,相信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是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反之,政治和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因此,从古至今,中国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几千年是这样,未来还会是这样,只有搞好了经济,才能够构建更加和谐安定的社会。

后记:本着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与模式的好奇,我选了这个课题,力求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写论文的前期,我通过网上与图书馆查找资料等各种方式做好准备,同时也跟同学就一些观点做了深入的探讨,不无裨益,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文中列举历史事件参考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刘克祥、吴太昌《中国近代经济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