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的通货膨胀
1.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即为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的以相当的幅度上涨。 例子:一个岛上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 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 2.民国时期通货膨胀 (1)背景:
第一是沦陷区伪中储券的兑换问题,国民政府财政官员利用法币的坚挺地位,不顾市场实际购买力,人为压低中储券兑换率,造成沦陷区民众财产大幅缩水,接收官员大发横财,与民争利,政府的信用动摇,丧失了人心,这在国家政治未统一的情况下实际上是给自己树敌。 第二是高估法币购买力,在法币供不应求的错觉下,大量投放法币,造成法币币值大幅波动,动摇了货币信用。
第三是没有及时把重心投入到恢复生产,恢复经济上来,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坐吃山空,唯一的对策就是等待美元和印钞。
第四,内战爆发,军政费用高涨,税收不足,只能增发纸币,军事失败使问题更加恶化,无人有勇气从根本上全局高度来解决问题,只采用头痛医头的办法,如在上海采取的管制物价,收缴黄金外汇的打老虎运动,亏本的买卖无人做,最后工商业者不得不纷纷关门停业,这个办法,历史证明是无效的。
最后,连政府公务员靠所发薪水根本买不到东西,也感到了生活的困难。不得不请求改发实物,以米价为例,1949年1月是金圆1000元一石,到4月21日则已是180万元一石,且有价无市买不到。政府的威信彻底消失,建立在政府信用基础上的法币自然也成了无本之木,沦为废纸了,上海滩又响起了银元的叮铛声和解放军的隆隆大炮声。
(2)原因:用哈耶克新自由主义通胀论来说,民国政府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因为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违背了经济规律,最终造成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
(1)民国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带来了物价的无限制飞涨,在国民政府人为制造却无力控制的通货膨胀下,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由紧张、骚乱而最终陷于绝望。
(2)暂时性的解决了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可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下的人心恐慌与社会动荡,这也预示着民国政府的灭亡。 4.民国政府面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1).民国政府废除法币,发行金圆券
(2)在财政赤字严重不足情况下,发行了银元券
(3).国民政府实行了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信用膨胀
(4)外汇黄金政策,国民政府认为维持法币价值的关键,在于“无限制买卖外汇”。,就因此
在抗日战争前开始把中国人民数百年来所储藏的银元、银块、黄金等运送到美国去换取外汇
总之,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预制货币贬值,
但是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创,危及自己的政权。 启示(通货膨胀的治理)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