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2分)古诗文默写。
(1)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5)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岳阳楼记》原句回答)
2.(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孤独之旅》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叙事性散文。文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对人物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D.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没有瓦的乡间,不能不叫乡间。烟雨逢秋,撑一把伞,游走在江南乡间,怀想着,寻寻觅觅它的形影踪迹。粉墙黛瓦,秦砖汉瓦,楚楚然,千古江南的标签。遥想当年,.乡间多泥,经火嘶鸣,转世为瓦。瓦共泥一色。喝了糯米酒的汉子,扁担颤然,一匹一.匹新瓦上房梁。喜悦的笑堆满农人cāng桑的皱纹,一杯杯自家酿的米酒斟满招待亲友,为大半生劳禄的杰作庆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标签 .②糯 米 . 1 / 26
③cāng 桑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画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没有瓦的乡间,不能不叫乡间。 修改句: 二、阅读(70分)
4.(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用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所乘之船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5.(16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2 / 26
【注】①委:水流所聚,汇积。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 B.予观/夫巴陵胜状 C.楼之前/为君山 D.得山/而妍也 (2)解释加点词。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迁客骚人 .③林木历历可数 ..④故楼之观 .
胜 迁
历历 故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句:
②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 译句:
(4)试比较两个文段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6.(2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说到这个时候,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一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一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 ②那些老师各有各的品性,各有各的脾气。特别要感激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③我记得地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
3 / 26
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④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千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⑤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杆。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⑥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 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地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丈,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⑦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拉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⑧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含,走进校园,只见明月当空,清激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温婉如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⑨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品质的构建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所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4 / 26
⑩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
(文章有删改)
(1)文章讲述了“我的语文老师”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②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含,走进校园,只见明月当空,清激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温婉如水。
(3)文章第④段和第⑧段结尾,两次写到“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中的语文老师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对此你怎么理解? 7.(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唱出让世界共鸣的中国声音
龚琳娜
①最近有人问我:去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歌曲?我竟一时想不出来。为什么现在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甚至给人一种流行音乐不“流行”了的印象呢?
②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当下很多歌都太相像了,不痛不痒,没有个性,缺乏创新。就像现在娱乐圈最受欢迎的是韩式明星一样,我们的很多音乐人也一直跟在外国音乐后面走,要么模仿欧美,要么模仿日韩,就连国产影视配乐也经常要找国外作曲家来写。 ③多元化曾经是中国音乐最大的特色,我们有那么多的戏曲剧种,每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行当,每个行当的发声方法都不同,但现在却变得“千人一声”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有那么丰富的民歌资源,而在当下的歌曲中这些传统已经很难找到了,因为我们是用西方的发声来打基础,我们的美学观经常按照西方的走。
④不是说学习外国音乐不好,而是不能在向外学习的时候丢掉自己。我们已经背离传统走了太远,是时候回头看看了。一味往欧美、日韩靠的结果是,我们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辨识度,我们的文化别人看不到,也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⑤回归传统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传统的好,向传统靠拢,这是对待传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二步是研究传统,了解其科学性,知道为什么这样唱,明白其背后的文化。
5 / 26
比如江南的《茉莉花》是柔美的,是软软地唱,东北的《茉莉花》则唱得开放、直白、幽默,这反映的是不同地方人们爱情观的不同。第三步则是深入传统,从传统里面吸取精髓来创新,这意味着融会贯通,深入传统又能超越传统,不是请几位老艺人在舞台上坐镇就可以了,那只是一种表面的拼贴,真正好的作品要能离开他们仍然立得住。 ⑥在内容上,传统诗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舒伯特把歌德、席勒的诗谱成曲在全世界流传,我们的李白、杜甫作品也可以写成曲。那么多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当然可以做自己的艺术歌曲。中国也有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都可以考虑改编成歌曲来传播,不是说好莱坞、迪士尼做的就是好的,不能让孩子们只知道钢铁侠、蜘蛛侠、超人,不知嫦娥、女娲、钟馗。我们要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学唱出来,唱开去。 ⑦归结起来,就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全的传统在今天是很难传播的,因为那是地域性的,而不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所以我们的创新要采用现代作曲方法;而离开传统也就谈不上创新,我们必须要从自己文化的根出发,把欧美、日韩优秀的经验拿过来用,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走国际化的民族音乐道路。
⑧中国音乐发展的前景总体是乐观的,我们不缺好的歌手,缺的是好的声音,有个性、创新的好声音。这需要中国音乐人共同努力,建立对自己传统的文化自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唱出让全世界观众共鸣的中国声音。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回归传统”。 (3)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第①段由“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的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 B.本文第④段从正面论述了背离传统、一味学习外国音乐的危害性。
C.本文第⑥段在前一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应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诗词、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宝贵文化财富。
D.本文第⑧段“总体”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周密的文体要求。 8.(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最近发布的一份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儿童“触网”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年龄 3~4岁 6 / 26
比例 23% 内容 看动画片 5岁 7岁 31.9% 8.5% 14.4% 使用QQ或微信 网购 发布图片、视频或文字 【材料二】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引导一定不能缺位错位。在监护、引导儿童的网络行为,帮助儿童提高网络素养,防止儿童染上网瘾方面,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用网的引导,让网络成为孩子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而非绑架生活的玩具。
【材料三】儿童“触网”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社会要做的就是打造好安全防护的墙。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应尽快加入网络安全教育,同时要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治理整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给孩子打造一个让家长不再谈之色变的网络环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
(2)下列是对儿童“触网”出现低龄化现象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自控力也很强。 B.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浸润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C.孩子“触网”越早、用得越好,是孩子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强的表现。 D.越来越多儿童接触网络,从中找寻属于他们的快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应对儿童“触网”低龄化问题。
9.(3分)施耐庵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力,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水浒》108将中的有关人物。下列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性情急躁,声如巨雷,外号“霹雳火”,常当先出阵,屡立战功。
B.张顺,在江州以卖鱼为生。练得一身雪白的肌肉,在水下可伏七天七夜,人称“浪里白条”。
C.燕青,刺一身遍体花绣文身,心灵机巧,见多识广。跟卢员外学得一身好相扑,江湖上难逢对手。曾因老母亲被虎吃掉,在沂岭连杀四虎,人称“浪子燕青”。
D.侯建,做得一手好裁缝活,飞针走线,技艺高超。长得黑瘦轻捷,人唤“通臂猿”。
7 / 26
他负责制作旌旗袍袄。
10.(2分)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当晚都带绳索军器,县尉骑着马,两个都头亦各乘马,各带了腰刀弓箭,手拿朴刀,前后马步弓手簇拥着,出得东门,飞奔东溪村晁家来。
(《水浒传》)
县尉、都头因何件大事领着一批全副武装的人马而“飞奔东溪村晁家”? 三、作文(60分) 11.(60分)写作
请以《晒晒我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④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8 / 26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2分)古诗文默写。
(1)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5)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岳阳楼记》原句回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默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沉舟侧畔千帆过(重点字:畔) (2)月有阴晴圆缺
(3)云横秦岭家何在(重点字:秦) (4)蜡炬成灰泪始干(重点字:炬)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点评】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孤独之旅》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叙事性散文。文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对人物起
9 / 26
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D.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孤独之旅》体裁是小说。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没有瓦的乡间,不能不叫乡间。烟雨逢秋,撑一把伞,游走在江南乡间,怀想着,寻寻觅觅它的形影踪迹。粉墙黛瓦,秦砖汉瓦,楚楚然,千古江南的标签。遥想当年,.乡间多泥,经火嘶鸣,转世为瓦。瓦共泥一色。喝了糯米酒的汉子,扁担颤然,一匹一.匹新瓦上房梁。喜悦的笑堆满农人cāng桑的皱纹,一杯杯自家酿的米酒斟满招待亲友,为大半生劳禄的杰作庆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标签 qiān .②糯 nuò 米 .③cāng 沧 桑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劳禄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劳 ”。 (3)文中画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没有瓦的乡间,不能不叫乡间。 修改句: 没有瓦的乡间,不能叫乡间。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标签”的“签”读作qiān,“糯米”的“糯”读作nuò,“cāng桑”写作“沧桑”。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与修改。阅读文段,其中的“为大半生劳禄的杰作庆功”一句中“劳禄”书写有误,“禄”写作“碌”。
10 / 26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画线句子否定词误用,表达的意思正好与原意相反,所以应把“不能不”改为“不能”。 【解答】答案:
(1)①qiān ②nuò ③沧 (2)劳禄→劳碌
(3)没有瓦的乡间,不能叫乡间。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二、阅读(70分)
4.(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用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所乘之船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11 / 26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分析】《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错误,开头两句形容场面盛大,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B.正确;
C.错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错误,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描绘的画面。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可以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然后结合上下句去联想和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思是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答案: (1)B
(2)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12 / 26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5.(16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①委:水流所聚,汇积。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衔/远山,吞/长江 B.予观/夫巴陵胜状 C.楼之前/为君山 D.得山/而妍也 (2)解释加点词。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迁客骚人 .③林木历历可数 ..④故楼之观 .
胜 迁
美好 贬谪,降职
历历 清楚,分明的样子 故
所以,因此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句: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13 / 26
②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
译句: 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4)试比较两个文段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分析】【甲译文】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译文】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ACD.正确。
B.有误,正确停顿应为:予/观夫/巴陵胜状。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胜,美好。
②句意为: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迁,贬谪,降职。 ③句意为: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④句意为:所以楼的气势。故,所以,因此。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览,看,观赏。得,恐怕。句意: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14 / 26
②重点词语:穷,尽。此,这。句意: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甲文中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知本段介绍的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根据乙文中的“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可知乙段描写的也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 答案: (1)B
(2)①美好;②贬谪,降职;③清楚、分明的样子; ④所以,因此 (3)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②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4)两文段都写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6.(2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说到这个时候,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一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一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 ②那些老师各有各的品性,各有各的脾气。特别要感激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③我记得地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
15 / 26
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④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千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⑤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杆。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⑥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 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地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丈,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⑦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拉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⑧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含,走进校园,只见明月当空,清激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温婉如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⑨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品质的构建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所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16 / 26
⑩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
(文章有删改)
(1)文章讲述了“我的语文老师”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②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含,走进校园,只见明月当空,清激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温婉如水。
(3)文章第④段和第⑧段结尾,两次写到“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中的语文老师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对此你怎么理解?
【分析】本文回忆了我高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她的直言不讳让我认识到自己写作上的最大错误,从此自我反省走上了文学之路。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②),介绍我上高中时,因时代的大背景而意外获得了许多名师来教授我们各科;第二部分(③~④),回忆语文老师刚开始上课时给我的深刻印象,她的上课方式与众不同,引领我们观察留意生活;第三部分(⑤~⑩),具体叙述语文老师批评我的作文,惹怒我后依旧真诚地为我指出原因,让我认识到写作需要的不仅是“才气”。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结合全文,按照时间顺序,以“老师”的活动为中心,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语言要简洁。本文写第一次语文课上,她给我们阐释“什么是语文”,并告诉我们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雨是不一样的;对我的作文提出批评,并耐心地给我指出问题所在。
(2)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砸”是指重物掉落在物体上,文中是指我把石子、瓦片狠狠地撞击到水面上的意思。传神地刻画出了“我”的作文被老师否定后的愤怒、痛苦之情,为后文“我”去踢门找老师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②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结合句子内容来看,这句话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描写了月光
17 / 26
的皎洁,为下文我理解了老师,化解了对她的怨恨烘托气氛,表现出作者对老师的教诲记忆深刻。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人物思想和行为。其次要善于抓住能反映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来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文中两次出现“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第一次在第④段末尾,是充满了对语文老师的欣赏之情,因为她是名校的高材生,教学方式跟其他老师不一样;第二次在第⑦段末尾,是对我的语文老师的高度肯定,因为她给予我正确的引导,对我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文章语句中词语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从文章故事情节来看,“我”最初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被认为“有才气”,我的语文老师说“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是因为她认为我的字很张扬,态度浮躁;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老师想以此来提醒、鞭策我。 答案:
(1)第一件: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 第二件:老师在一次作文课上狠狠地批评了我的作文,课后又耐心教导我,让我不断进步。
(2)①“砸”是指重物掉落在物体上,文中是指我把石子、瓦片狠狠地撞击到水面上的意思。传神地刻画出了“我”的作文被老师否定后的愤怒、痛苦之情,为后文“我”去踢门找老师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②这是环境描写。描绘了当时明月当空,月色如水的优美景色,渲染了“我”得到老师指点后的豁然开朗的心情。
(3)第④段结尾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语文老师独特而生动的教学方式的赞叹(赞美、叹服、佩服)。
第⑧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语文老师借给“我”讲作文的时机,给予“我”做人做事方面的引导,对此“我”深表感激。
(4)从文章故事情节来看,“我”最初写作文时非常诚实、朴素,受到老师们的赞赏,被认为“有才气”,然后开始学会卖弄“才气”,作文写得臃肿、夸张,失去了自我。这
18 / 26
句话富有生活哲理,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恃才傲物,否则就会迷失自我。 【点评】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7.(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唱出让世界共鸣的中国声音
龚琳娜
①最近有人问我:去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歌曲?我竟一时想不出来。为什么现在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甚至给人一种流行音乐不“流行”了的印象呢?
②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当下很多歌都太相像了,不痛不痒,没有个性,缺乏创新。就像现在娱乐圈最受欢迎的是韩式明星一样,我们的很多音乐人也一直跟在外国音乐后面走,要么模仿欧美,要么模仿日韩,就连国产影视配乐也经常要找国外作曲家来写。 ③多元化曾经是中国音乐最大的特色,我们有那么多的戏曲剧种,每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行当,每个行当的发声方法都不同,但现在却变得“千人一声”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有那么丰富的民歌资源,而在当下的歌曲中这些传统已经很难找到了,因为我们是用西方的发声来打基础,我们的美学观经常按照西方的走。
④不是说学习外国音乐不好,而是不能在向外学习的时候丢掉自己。我们已经背离传统走了太远,是时候回头看看了。一味往欧美、日韩靠的结果是,我们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辨识度,我们的文化别人看不到,也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⑤回归传统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传统的好,向传统靠拢,这是对待传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二步是研究传统,了解其科学性,知道为什么这样唱,明白其背后的文化。比如江南的《茉莉花》是柔美的,是软软地唱,东北的《茉莉花》则唱得开放、直白、幽默,这反映的是不同地方人们爱情观的不同。第三步则是深入传统,从传统里面吸取精髓来创新,这意味着融会贯通,深入传统又能超越传统,不是请几位老艺人在舞台上
19 / 26
坐镇就可以了,那只是一种表面的拼贴,真正好的作品要能离开他们仍然立得住。 ⑥在内容上,传统诗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舒伯特把歌德、席勒的诗谱成曲在全世界流传,我们的李白、杜甫作品也可以写成曲。那么多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当然可以做自己的艺术歌曲。中国也有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都可以考虑改编成歌曲来传播,不是说好莱坞、迪士尼做的就是好的,不能让孩子们只知道钢铁侠、蜘蛛侠、超人,不知嫦娥、女娲、钟馗。我们要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学唱出来,唱开去。 ⑦归结起来,就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全的传统在今天是很难传播的,因为那是地域性的,而不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所以我们的创新要采用现代作曲方法;而离开传统也就谈不上创新,我们必须要从自己文化的根出发,把欧美、日韩优秀的经验拿过来用,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走国际化的民族音乐道路。
⑧中国音乐发展的前景总体是乐观的,我们不缺好的歌手,缺的是好的声音,有个性、创新的好声音。这需要中国音乐人共同努力,建立对自己传统的文化自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唱出让全世界观众共鸣的中国声音。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回归传统”。 (3)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A.本文第①段由“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的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 B.本文第④段从正面论述了背离传统、一味学习外国音乐的危害性。
C.本文第⑥段在前一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应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诗词、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宝贵文化财富。
D.本文第⑧段“总体”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周密的文体要求。
【分析】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甚至给人一种流行音乐不“流行”了的印象呢?紧接着作者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味地模仿,歌曲的内容丢掉了丢掉自己,已经背离传统走了太远;然后作者论述了要回归传统;最后得出论点:中国音乐就是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从“这需要中国音乐人共同努力,建立对自己传统的文化自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唱出让全世界观众共鸣的中国声音”中概括中心论点为:中国音乐要在传
20 / 26
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2)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结合内容,从“回归传统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传统的好,向传统靠拢,这是对待传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二步是研究传统,了解其科学性,知道为什么这样唱,明白其背后的文化”“第三步则是深入传统,从传统里面吸取精髓来创新”等概括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分析正确。
B.第第④段从反面论述了背离传统、一味学习外国音乐的危害性,不是从正面论述;分析不正确。 故选:B。 答案:
(1)(中国音乐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2)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传统的好,向传统靠拢;第二步是研究传统,了解其科学性;第三步则是深入传统,从传统里面吸取精髓来创新。 (3)B
【点评】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方法:
①研究标题,探求中心论点。一般地讲,议论文判断性句式的标题,是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阅读开篇,捉住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 ③分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放在篇末,与结论合并在一起。 ④理清脉络,抓住中心论点。我们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探寻它的内在联系,抓住中心论点。
⑤理解内容,提炼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渗透在全篇论述中,把握中心论点比较困难,只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中心论点。 8.(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最近发布的一份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儿童“触网”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21 / 26
年龄 3~4岁 5岁 7岁 比例 23% 31.9% 8.5% 14.4% 内容 看动画片 使用QQ或微信 网购 发布图片、视频或文字 【材料二】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引导一定不能缺位错位。在监护、引导儿童的网络行为,帮助儿童提高网络素养,防止儿童染上网瘾方面,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用网的引导,让网络成为孩子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而非绑架生活的玩具。
【材料三】儿童“触网”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社会要做的就是打造好安全防护的墙。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应尽快加入网络安全教育,同时要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治理整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给孩子打造一个让家长不再谈之色变的网络环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
(2)下列是对儿童“触网”出现低龄化现象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自控力也很强。 B.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浸润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C.孩子“触网”越早、用得越好,是孩子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强的表现。 D.越来越多儿童接触网络,从中找寻属于他们的快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应对儿童“触网”低龄化问题。
【分析】本题共给出三则材料。材料一,给出一个统计图表,表现儿童“触网”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材料二,指出网络时代,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引导一定不能缺位错位。材料三,介绍儿童“触网”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社会要做的就是打造好安全防护的墙。
【解答】(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先对每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将三者的主要信息加以合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即可。材料一,主要表现儿童“触网”的低龄化;材料二,表现儿童“触网”家长的引导十分必要;材料三,表现的是儿童“触网”,社会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据此可见,三则材料主要表现儿童“触网”低龄化,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
22 / 26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误,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是自控力不强;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儿童“触网”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然后可从材料二中提取“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用网的引导,让网络成为孩子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而非绑架生活的玩具”,材料三中的“学校应尽快加入网络安全教育,同时要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治理整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给孩子打造一个让家长不再谈之色变的网络环境。”“社会要做的就是打造好安全防护的墙”等句子来提炼出答案。 答案:
(1)儿童“触网”低龄化,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 (2)A(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是自控力不强。)
(3)①加强对儿童的引导,让网络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浪费时间的玩具。②学校应尽早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整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③政府应及早建立“网络分级”制度,为儿童打造上网的安全防护墙。
【点评】要解答好材料题,必须做到: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
9.(3分)施耐庵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力,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水浒》108将中的有关人物。下列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性情急躁,声如巨雷,外号“霹雳火”,常当先出阵,屡立战功。
B.张顺,在江州以卖鱼为生。练得一身雪白的肌肉,在水下可伏七天七夜,人称“浪里白条”。
C.燕青,刺一身遍体花绣文身,心灵机巧,见多识广。跟卢员外学得一身好相扑,江湖上难逢对手。曾因老母亲被虎吃掉,在沂岭连杀四虎,人称“浪子燕青”。
D.侯建,做得一手好裁缝活,飞针走线,技艺高超。长得黑瘦轻捷,人唤“通臂猿”。
23 / 26
他负责制作旌旗袍袄。
【分析】本题考查了名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解答】A.正确; B.正确;
C.错误;老母亲被虎吃掉,在沂岭连杀四虎的是黑旋风李逵。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10.(2分)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当晚都带绳索军器,县尉骑着马,两个都头亦各乘马,各带了腰刀弓箭,手拿朴刀,前后马步弓手簇拥着,出得东门,飞奔东溪村晁家来。
(《水浒传》)
县尉、都头因何件大事领着一批全副武装的人马而“飞奔东溪村晁家”?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解答】通读《水浒传》,明确选段出自水浒第12回(二)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县尉、都头因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生辰纲被晁盖、吴用等人劫走了领着一批全副武装的人马而“飞奔东溪村晁家”。 答案:
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生辰纲被晁盖、吴用等人劫走了。
【点评】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三、作文(60分) 11.(60分)写作
24 / 26
请以《晒晒我的 家风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④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半命题作文补全标题很重要,因为是晒晒“我的____”,所以所填内容应该是一个名词性质的词语或短语。然后咱们看看里边的关键词﹣﹣“晒”,“晒”可以理解为展示、公开、分享,而且是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值得去“炫耀”的东西。
【思路点拨】可以写晒出我的幸福,晒出我的感悟,晒出我的珍藏,晒出我的糗事等。①晒出我的“幸福”。这是广义的“幸福”,包括喜悦、快乐、惬意、温馨、满足、甜蜜、得意等方面的情绪、感受;②晒出我的“感悟”,主要指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所得,包括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自己某些经历的反思、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针砭等等;③晒出我的“珍藏”,首先是珍贵的、重要的,其次是很少公开的,如自己一段刻骨铭心、很少与人谈及的往事,一本自己最喜欢、时常翻阅的好书,一首自己最喜欢、百听不厌的老歌,一份亲人、朋友送的纪念品等;④晒出我的“糗事”,一段让自己尴尬不已的出丑经历,一个让自己哭笑不得的镜头,或自己的一些荒唐、离奇、怪异的发疯举动,晒出来可能会有别样的感觉或感悟。写作的时候可以有以下几个参考角度:晒什么,所晒的东西有什么特点,晒的东西对自己的后对他人的意义……也就是说,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你所“晒”的东西的意义。
【技法点拨】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注意叙事的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注意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解答】【范文】
晒晒我的家风
我的家风很普通﹣﹣勤俭朴实,就是这个普通的家风让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喜欢干活儿:地里的,家里的。不怕吃苦,不管是冬天天寒地冻时劈柴烧火,还是夏天汗流浃背时下地干活,我都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吃惯了粗茶淡饭,习惯了衣着简朴,过惯了平淡生活。
记得放暑假时,每天跟爸爸在田间里除草,打药,施肥。有一次,骄阳似火,酷热难当。我和爸爸一起在一人高的玉米地里撒化肥,玉米叶子把胳膊、脖子划得都是一道
25 / 26
道鲜红的血印儿,满身是汗,穿在身上的背心儿就像刚刚用水洗过似的,眼睛也感觉涩涩的,有点睁不开。但一看到爸爸也和自己的状况一样,仍在默默无闻地干着,我就又一头钻进玉米地,猫着腰,施一把肥,抹一把汗,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硬是等把化肥撒完了,我才坐在一棵树下休息。
在我的记忆里,妈妈一连几年都不曾添置新衣服,虽然衣服是旧的,可穿在身上很得体。我曾对母亲说:“妈,你也买身儿新衣服吧。”母亲听了,笑了笑,说:“这不挺好吗,新旧有什么区别呀?只要干干净净就好。”我听了觉得有道理。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也养成了一种艰苦朴素的习惯,如果不是过春节,如果不是父母主动给买的衣服,自己从来都不开口要衣服。
记得有一次课外活动休息时,大家坐在一起和老师聊天,无意之中老师还夸奖了我,说我衣着朴素,平易近人,大家应该向我学习。听完老师的话,我的心里觉得很惬意,也常常以此为荣。
我的家风虽然很普通,但它却使我养成了一种好习惯,而一种好习惯的养成,将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
【点评】本文在选择素材上,注重捕捉生活当中富有意义的事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心明确。所选事件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得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运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紧凑。
26 /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