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
姓名:熊治娜 班级:经贸管理学院工商管理1008班
摘要:书法,作为华夏民族的经典之作,不仅以其本身记录了历代先人的智慧结晶,更连它自我的存在以及它饱含的充沛而独特的感情因素,使得它的笔资势态具有丰富的美学体验,也使得它显示旺盛的生命力。然,书法的“无形之相”,其所以能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在于各位书法家们对书写技艺的兹兹追求与不断进取。
关键词:书法艺术,历史发展,书法家们
正文:中国书法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它很有特殊性。书法,它借助汉字的点、画、书、写以表现作者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门特有的高级艺术,正如筷子的使用时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专利一样,书法的成熟与发展同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擅一格,放射着奇异夺目的光彩。
“书法是依附于汉字,以汉字为载体的”。有了汉字,才可能有书法,可这并不是说写字便等于艺术。因为“人类在当初总是先以实用的功利观点对待事物,然后才经审美观点对待事物”。在我们而言,汉字便是代表语言和传达思想的实用性工具,及至书法,便从“写字”逐渐进入“写志”,以炎黄子孙的美情感,对其进行改造加工。
正如所有艺术形态一样,书法艺术同样经历了一个绵长而复杂的的历史演变过程,方有今日的“悬针垂露的笔迹”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的势态”。
殷商以前,是没有直接文献可证的,地下遗存发掘的亦很少,因而,也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去论证当时书写或契刻文字的具体情况。然,至距今约3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却发现有大量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亦即甲骨文。这些有关记事的实用性文字,其书写笔画瘦挺,刚劲有力,结体天然古朴,力求疏密匀称,已然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因而,便有如下说法:“本来中国的文工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的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
秦统一中国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务的繁多,殷代的甲骨
文纵然已具实用性却书写不便,于是秦丞相李斯便在秦王的授命下以周宣王时的大篆为依据,对文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简化和统一。于是,小篆便自此产生了,也因之产生的时代而称之为秦篆。日本中村不折先生所著的《禹城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中写道:“夫秦制之小篆,其体典丽,结构整美。用之于碑刻榜书等,虽庄严而有品味,但应用于繁聚的事物,却繁冗有余。” 事实上,从李斯的残存作品看他的书法艺术,字体规整端庄,法度谨严,骨力强劲,气势飞腾,这一特点可以从他的《峄山碑》中深刻感受到。《峄山碑》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地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此结构法带给欣赏者的是一种“平安”的感觉。而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这尤其反映了书写者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由此可见,李斯也不愧被誉作“是书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部门的奠基人”。值得一提的是,秦末继篆书之后又产生了一种笔画改曲为直、字形变圆为方,更便于书写的简化字体——隶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字体到了汉代就发展成为冠盖书坛的主要书体了。为什么说意想不到呢?因为这种书体最开始只是流行在“徒隶”即下层衙役狱吏之中的。
于是,随着汉代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空前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出现,隶书亦随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更为频繁而变得广泛。 再者,朝廷以书取仕,把书写得好坏与知识分子的长迁进退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进一步进促进了书法艺术的自身发展。就汉代书体而言,取得最大成就的汉隶,扁方横势、上下紧密而左右舒展,行笔擒纵交错,收放自由,常常在安稳雄浑之中呈现了一种翩翩飞舞的动势。再者,竹木简牍和帛书因为系直接用毛笔所写,左右分驰,笔势舒展,磊落大方,更足见汉隶的气韵与风神。与此同时,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根据民间使用的一种草隶加以整理而作了《急就章》,于是就产生了章草,后来又发展为当时所谓的今草,不过人们习惯上统称为草书。“草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美的表现得到了高度的发挥。”相比于其它书体,草书更加自由奔放,飞舞活泼,更富于抒情性和精神意味,艺术的表现力也更为丰富。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最早研究书法艺术的理论著作也在这个时期产生,赵壹的《非草书》就是专门抨击草书的,不过,看过之后我们可
以从中深深感受到当时知识分子酷爱书法的狂热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人物品藻开始,美学也随之成熟,艺术精神空前活跃,是我国书法艺术承上启下、空前繁荣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最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而这其中最令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书法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它负载着太多的赞美与疑问,也负载着学书者太多的企盼”。《兰亭序》是美文与美书的结合。从文中清新、恬淡、自然的气息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对于山水之美有一种明快而又极富情韵的感受力。他自己亦曾写诗道:“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太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再从书体演变的角度来看,《兰亭序》的笔法、气韵是走在晋人书法的前列。因为在《兰亭序》之前乃至之后许多的晋人书法依然携带着章草或隶书遗韵,而这些遗韵使得作品气息凝重、古厚、质朴。相比之下,《兰亭序》就流露出了晋名家书法中的清新之气。这种“清”乃洗净铅华、毫无蒙翳的风格类型。还值得提出的是,北朝的碑刻,与遒婉秀丽、潇洒流美的南朝法帖,分别成为我国书法领域中的两大艺术潮流。它显示的是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趋势,为唐代书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之后的隋代可以说是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短命王朝。就书法方面,也不比六朝时期的繁荣。而继隋之后的大唐帝国,却在书法艺术这一领域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灿烂局面,可以说是继汉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高涨繁荣的黄金时代。
初唐,以楷书成就最为突出,它在继承魏碑的基础上,开宗立派,形成了新的体系,此时的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他们在继承前人的书法基础上又各自有所变革和创造。盛唐时期则是张旭、颜 真卿,尤其是张旭,我们还知道他的绘画也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晚唐则是柳公权和沈传师等人。其中,楷书方面尤以颜真卿、柳公权赫然卓立,前者宽博雍容、端严健壮;后者精悍利落、爽朗有神。两者更并称“颜柳”,为后世楷模。
之后的五代至宋初,书坛比较冷落,为后世多数人的公认的只有两人而已。
即“五代之际,有杨少师(杨凝式)。建隆以后,称李西台(李建中)。二人笔法不同,而书名为一世之绝。”宋之后的元代由于蒙古统治者入侵中原,使得本就发展缓慢的宋文化更是处于停滞状态,书法自然也不例外。再之后的就是明代,其书法基本上沿袭上朝而来,虽较元代有所复苏,但终缺乏旺盛蓬勃之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清代。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最后繁荣阶段。它“上承二千余年封建社会残局,下开百年近代史的新局面,表现在文化艺术上具有不少成就”。清代历任皇帝几乎都喜欢书法,这固然有搜集、保存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作用,包括较有作为的乾隆和专横而狭隘的慈禧太后在内,其书法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却常常信手乱题,结果上行下效,谬种流传。但统观清代两百多年的书家与书法作品,奋起打破僵局、开宗立派、力求新变者亦大有人在。他们一扫平庸板滞的衰颓书风,追求形式,崇尚趣味,重视修养,出现了异军突起,群芳争艳的局面。
在此后,书法作为一门富有本土情调的民族艺术,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茁壮,不断发展,通过它,我们可以极尽抒情表意创美、求乐之能,为宇宙万物写意传神,展示我们民族的幽情壮采。
注释: 茹桂《书法十讲》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5月 第一页
茹桂《书法十讲》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5月 第二页
茹桂《书法十讲》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5月 第七页
中村不折《禹城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 中华书局 2003年8月 第十九页
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
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朱以撒《中国书法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 第十九页
欧阳修《集古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