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概述
概念:
水气病即是水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命名:
从病机来命名:水气化不行而病者,故称“水气病”。
病因病机:
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运化、开合而致三焦的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病。
二、分类与辨证
(一)分类及其主症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1)
1.风水脉证
病因病机:风邪+水邪;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风水相击。
第1页
脏腑辨证:肺
主症:其脉自浮、恶风、骨节疼痛(表证)。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变化快,以头面先肿。
治则:当发其汗。
2.皮水脉证
病因病机:湿邪+水邪: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水湿泛溢。
脏腑辨证:脾、肺
主症:脉亦浮,不恶风,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则:当发其汗。
3.正水脉证
病因病机:阳虚+水湿;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外溢。
脏腑辨证:肾、肺。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浮肿、腹大)。
第2页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4.石水脉证
病因病机:阳虚+水寒瘀血;肾阳虚衰,水寒瘀血凝结于下焦。
脏腑辨证:肾、肝(“肝肾并沉为石水”)
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少腹硬满如石,引胁下)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
治法:温阳散结。
5.黄汗脉证
病因病机:水湿袭表化热,湿热互结。
脏腑辨证:脾
主症:汗出色黄如柏汁(28、29),脉沉迟,发热,四肢头面肿。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散水。
(二)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证
第3页
1.风气相博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2)
风气相搏:风邪与水邪互相致病。即脉浮而洪或风气相击。
痒为泄风:王冰:风居腠理,则玄府开通,风搏汗泄云泄风。
2.脾虚不运,水热互结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6)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7)
3.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9)
4.脾肾阳虚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12)
5.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
第4页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19)
(三)血分、水分与气分
1.水分、血分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20)
血分:指妇女因闭经而导致水气病。此非温病学家的血分病。
水分:指妇女因患水气病而导致经水闭阻不通。
举例:当归芍药散:归、芎、芍;茯苓、白术、泽泻。
2.气分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30)
气分:为阳虚寒凝,水饮寒邪搏结于气分。
病机: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寒气凝滞,大气不转。
第5页
治则:大气一转,其气及散。
大气:即胸中之气。
小结 1.水气病的发生与外邪有关 风邪袭表,卫阳郁闭,肺失宣肃通调,水溢肌肤,发为水肿;水湿袭表,郁而化热,湿热互结,发为黄汗。
2.水气病的发生与内伤有关 肺脾肾三脏阳气受损,是水气病发生的重要内因。
3.水气病的发生与气血不利有关 气病及水——气分
水病及血——水分
血病及水——血分
石水,阳虚阴凝,血脉瘀阻,水寒内停,亦是“血不利则为水”。
三、治法
(一)利小便、发汗
第6页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
发汗法:适用于腰以上水肿,其病位在上在表属阳,发汗能宣通肺气,开泄腠理,使水湿从汗解。方用越婢汤、甘草麻黄汤等。
利小便:适用于腰以下水肿,其病位在下在里属阴,利小便能使潴留在下部的水湿,从小便就近排出,方用防己茯苓汤,五苓散、猪苓汤等。
(二)攻下逐水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11)
攻下逐水法:适用于水聚于内,气机壅滞的实证。症状较急重,如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等,而正气不衰者。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方。
四、证治
(一)风水
1.风水表虚证治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22)
病机:卫表气虚,风水相搏。
主症:身重,汗出恶风,脉浮。可见面目虚浮,或四肢凹陷性水肿。
第7页
治法: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
应用:
本方用于水气病则以水肿为主症;用于湿病则以骨节疼痛为主症。
腹痛加芍药:通血痹,而缓急止痛;
除风湿止痛宜木防己,利小便退肿宜汉防己。
2.风水夹热证治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病机:风水相搏,内有郁热。
主症:一身悉肿,续自汗出,口渴,恶风,脉浮。
治法:发越水气,兼清郁热。
方药:越婢汤
麻黄与生姜宣散肌表水气;
麻黄配石膏,辛凉透表,外散水气,内清郁热;
第8页
水气过盛者,加白术以利水;
若汗出卫阳伤而恶风者,加炮附子温经止汗。
3.风水与正水汗法异治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26)
正水属肾,脉沉小;风水属肺,脉浮。都属于水气在表,均宜发汗。
脉沉者:温经助阳发汗——麻黄附子汤
脉浮者:宣肺散邪——杏子汤
(二)皮水
1.皮水夹热证治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5)
病机:水湿内停,郁而化热。
主症: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或身热汗出,消瘦。
治法:发汗利水,兼清郁热
第9页
方药:越婢加术汤
若口渴而小便自利者,为津液已伤,则禁汗。
2.表实证治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25)
表实有汗挟热,宜越婢加术汤;
表实无汗无热,宜甘草麻黄汤。
甘草麻黄汤:
病机:水湿内停,无内热。
主症:身肿,小便不利,无汗,或脉浮紧。
治法:宣散水气。
麻黄:上宣肺气,外散表邪,下利水道,内除脏腑之湿;在10首方剂里,有6首方剂用麻黄。
3.气虚阳郁证治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24)
病机:水气壅盛,阳气郁滞。
第10页
主症:四肢肿,聂聂动,小便不利。
治法:益气通阳,化气利水,表里分消。
方药:防己茯苓汤
黄芪:托邪外出,利水退肿;
桂枝:外能开发腠理解散水气,内能通膀胱阳气以利小便;
黄芪与桂枝配伍能使水湿之邪表里分消,并能通阳行痹;
桂枝与茯苓配伍,通阳化气利水。
(三)气分
1.阳虚阴凝证治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气分是气病及水。
病机:阳虚阴凝,水寒内结。
主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兼有手足逆冷,身冷恶寒,腹满肠鸣,骨节疼痛,四肢麻木不仁等。
治则:温通阳气,散寒化饮。
第11页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应用:
感冒,慢性气管炎,偏于寒湿,可适当加味;
肝硬化腹水、肝肾综合征等属阳虚阴凝的,伴有水肿、心衰的情况,都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
2.脾虚气滞证治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32)
病机:脾虚气滞水停。
主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兼食少倦怠,少气懒言,恶心呕吐。
治则:行气散结,健脾化饮。
方药:枳术汤
枳实消痞行水;白术健脾化湿。体现了“水气同治”。
第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