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应付方式调查

来源:二三娱乐
第24卷第81期 2010年9月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Join’nal of Guangdong Younh Leaders College X o1.24No.8l SEP. 201O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应付方式调查 李冬霞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 5 22000) 摘要:该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运用应付方式的状况,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方法:采用网络成 瘾综合症诊断量表(LAD—DQ)和应付方式问巷对汕头市和揭阳市的初中高中大学共318.g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解决问题、幻想和退避等应付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青少年网络成瘾 者较多地运用消极的应付方式。结论:应加强对青少年应付方式的指导,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青少年;应付方式;网络成瘾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9 5446(201())04一()(}23—03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快速的时代,网络正以人们 无法想象的速度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上网 人数快速增加,其中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中的 网络成瘾现象目前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网络成 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lAD),是指由 于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 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保护身心健康起重要作 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初中高中大学共318名青 少年进行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其 应付方式的关系,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早期干 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 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问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 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 (一)被试 一、研究方法 和生理上的依赖…。网络成瘾现象引发了青少年逃 学、成绩下降、行为变异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他 们的正常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关系、人际 关系,因此,研究和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有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被试选自汕头市和揭 阳市的初中高中大学各2所学校的学生, 发出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18份。其中初 中生102人,高中生97人,大学生119人。 (二)测量工具 着重大的责任和意义。本人在长期的对网络成瘾者 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中,发现其网络成瘾倾向与 其本身的应付方式之问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应付方 式也叫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 面影响而做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过程 。应对方式 主要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幺J想、退避和合理 化 :一般来说.针对问题主动应付或问题解决, 寻求社会支持和求助为适应、积极的应对方式;而 1.使用网络成瘾综合症诊断量表(LAD—DQ):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Kimberly.s.Young教授编制的 网络成瘾诊断量表H ,该量表已被中外学者广泛采 用。评价内容包括耐受症状、戒断症状、对上网节 制失败、为上网甘愿冒险、隐瞒上网的程度、逃避 问题及不良感受、上网行为失控及渴望使用网络等 8个方面,符合5条及以上则认为对网络成瘾。 2.使用应付方式问卷B :由国内肖汁划等人所 编,其中含有6个分量表,分别是解决问题、自 退避、自责、幻想等则为消极、非适应的应对方 式;合理化则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应付方式作为 收稿日期:2009—10—22 作者简介:李冬霞(1973一),广东揭阳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心理 学、教育学教学以及心理咨询和辅导21 作 24 广尔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第24卷 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每个量表由若干 式的比较 个条目组成,通过分量表条目分计算分量表的因子 表1表明: 络成瘾的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的青 少年的应付方式比较,在自责、求助和合理化3种 方式上没有存在显著差异,而在问题解决、幻想 和退避等方式上达到了极其显著(P<O.O1)和显著 (P<O.05)水平。 分。因子分越高,表明使用越多。 (三)程序 采用团体测验的方式将量表统一发给被试,采 用统一的指导语,并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问卷有 效回收率为90%。所得数据用SPSS IO.()进行统计处 理 三、讨论 二、结果和分析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情 兄 12 1O 一(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状况 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例为6.6%,这 与钱铭怡教授对北京的大学生的抽测结果6_4%接近 ],提示青少年上网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网 络成瘾现象。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网络成瘾 倾向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彼此年龄差异不 大,环境相似的原L大J。但是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倾 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高于女,这可能是与 两性的心理特征差异性有关。青春期的男生独立性 仞q|尚中大学 男 殳 8 自 分比6 4 0 强,好奇心很大,喜欢体验新事物,喜欢刺激,勇 于冒险,而网络世界刚好能提供和满足他们的这些 需求,因此,他们成瘾的倾向更大。 (二)应付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 图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情况 图l表明: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中 络成 瘾的比例分别为7.84%、5.15%和6.72%。经多重检 验:初中生与高中生比较,X2=O.59,P>O.05;高中 生与大学生比较,X2=O.23,P>O.05;初中生与大学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 瘾者在采用应付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网络成瘾 倾向的青少年在应付方式上较多地采用幻想和退避 等消极、非适应的不成熟的方式,较少地采用解决 问题等积极、成熟的方式。 在每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无可避免的面 生比较,x =0.10,P>O.05,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男 女生中网络成瘾的比例分别为10.59%和2.99%。经 检验:X =7.43,P<O.01,存在显著差异。 (二)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付方 表1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付方式的比较 第82期 李冬霞: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应付疗式调查 临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和挫折,从而处于应激状 态。Peliet提出“现代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 关”,Gentry也提出:应付作为应激和健康的中介 机制,对身心继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个体 处于高应激状态时,能否运用积极、成熟的应付方 式,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 惯的形成有 很大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这时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 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压力 和困惑。如学爿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厂木1惑以及情感 和性的好奇迷茫。但由于他们生活的知识和经验不 多,很多时候他们会感受挫折,有挫败和失落感, 或者处于茫然失措的状态,于是他们会选择各种各 样的应付方式来处理问题 主动求助和解决问题是 属于积极、成熟的应付方式。通过求助于家长、老 师和同学,当然也可能是 络朋友,主动积极地寻 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自责、幻想和退避属于 消极的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要么把责任归咎于自己 或不切实际的因素,要么是逃避,暂时回避挫折,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涮查中发现,非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较多的运 用成熟的应付方式。他们积极面对问题,主动寻求 解决问题的方法。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 压力,使他们对问题处理得更快更好,于是他们的 身心健康和行为方式愈来愈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反,对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却很少地 运用这些成熟的应付方式,反而较多地采用幻想、 退避等消极、不成熟应付方式寻求暂时性的逃避。 而网络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途径满足他们的这些需 要。因为虚幻的网络世界,能够很好地让他们逃避 现实环境,暂时忘记现实中的纠纷和压力烦恼,减 少挫折感。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幻想的 需求,完全不受时空限制,使他们得到自我价值的 体现,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获得更多的倾诉空间 和对象。这些需要的满足使网络对他们形成了强大 的吸引力,不断地强化他们上网的倾向,最终难以 自拔。 四、结论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会遭遇各种压 力,他们在此过程L卜I一步步地学会运用各种应付方 式来处理他们所遇到的挫折。这些应付方式可能是 积极成熟的,也可能是消极不成熟的。在对青少 年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家长和社会要非常注重对他 们应付方式的指导,提高青少年的应对技能.加强 应对技能训练。应对方式的提高与家庭、学校有密 切的关系。家庭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他们在 遭受挫折时,有帮助和倾诉的对象。从小培养他们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优良的现实人际关 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家长要尽量减少孩子压 力,重视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也要创造良 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通过和谐友好的环境氛 围,释放其压力。学校还可采用集体心理健康教 育、心理咨询、专栏心理知识宣传、组织学生进行 心理卫生的课外科研等多种有效渠道,全面提高学 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使他 们逐渐学会运用一些积极的成熟的应付方式来面对 和解决现实生活L卜|的压力和挫折,有效地预防心理 疾患,保持心理健康,最终形成健康的个性和行为 方式,成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侠,等.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 展,2003,11(3):355—359. 【2】黄希贤,等.中学生应付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 学,2000,23(1):1-5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冲国心理卫 生杂志社.1999:109—115. [41 Young KS.1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D].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 【5]蓝燕.6.4%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N].中国青年 报,2001—07—10,(5). 【责任编辑:宗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