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试析网络暴力的法律应对
———基于法理学视角
张一杰
江苏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
南京210046
“好事者”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在网上随意造谣、肆意谩
骂他人,甚至有人以此为业。广大网民深受其害,社会的秩序也遭到了破坏。单从道德的角度极难解决网络暴力,法律应对显得尤为重要。但法律该如何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各部门法的配合与衔接,也需要法理学的积极研究,指引方向。关键词:网络暴力;法律应对;法理学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3-0135-02作者简介:张一杰(1996-),男,江苏常州人,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经济法。
《克雷洛夫寓言》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狱里的魔鬼们在组织游行时为谁应该排在前面起了争执。诽
,谤者和毒蛇纷纷亮出了自己作恶的“工具”诽谤者伸
出了他的舌头,毒蛇露出了它的毒牙。魔王最终决定
他说道:毒蛇的毒牙固然能致人于让诽谤者排在前面,
死地,但人们能翻山越岭,却永远也逃不掉诽谤者的中伤。暴力有形,而网络暴力却能摧毁人于无形之中。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及表现形式网络暴力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依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
它是一类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式,
性的言语、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在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指出“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网络暴力就是网民在其间针对某一现象的道德审判,实质是一种道德约束,这类观点被称为“基于道德约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暴力是网民忽束的暴力行为”
视自身义务的结果,是网络表达自由的异化,是由一定规模组织或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
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性、非理性、大规模以及持续性的舆论攻击,对被害人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造成侵害的行为。两种观点具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关注焦点都不在于暴力行为或是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范围认识较为狭隘。在笔者看来,网络暴力的核心在于暴力手段或表现方式的变化,从行为着手当为正确的研究路径,在此视角下,百度百科的解释反而显得合理、清晰。
网络暴力客观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通过捏造、蓄意夸大、移花接木、故意隐瞒前因后果等方式,发布不实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个
社会团体乃至某一行业进行攻击,侵犯他人名人、誉权;
(二)通过雇佣私家侦探、狗仔或买通亲近人员、进行人肉搜索等方式获取他人隐私信息并公开,有时
图片等,侵犯他人隐私权;配以侮辱性文字、
(三)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对他人及其亲属、朋友等关系密切的人进行言语骚扰、攻击,对他人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
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心理、职业等因素造成的结果,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社会法律调整等都与之息息相关:大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实现快速的发展,但不
。“一切向钱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可否认的是,
,看”的拜金思想,盲目崇拜“小鲜肉”诋毁英雄人物等
等错误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大环
加重了人的戾气。网络暴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境,
下诞生。
(二)法律、政策因素
笔者通过关键词“互联网”搜索并进行筛选,发现
、与网络暴力直接相关的法律及法律性文件有《刑法》
《民法通则》(现为《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治
、《未成年人保护法》、《英雄烈士保护安管理处罚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法
安全的决定》等。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内容上来说,应当是较为充分的,但在现实中大量的网络暴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惩戒,法律的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互联网平台因素
互联网平台作为第三方机构,其本质是起到媒介但其在运营过程中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作用,
微博为例,从技术角度而言,发布包含一些敏感词汇的内容需要审核,但大量带有粗鄙、侮辱性质的语言表达均能直接评论或私信,显然企业未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
同时,互联网本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且由于是虚拟社会,无需考虑出身、学识、背景、容貌等等因素,只要你的声音有煽动性、能够说出别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你就是这个广场上的中心。所以在互联网这样
随意发言不需要承担责任似乎成了大一个公共场合,
“共识”。家的
(四)个人因素对个人而言,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了解、沟通、分享的平台,但事物的发展存在着两面性。网络论坛的参
用词准确程度、语法、拼写与者首先考虑的打字速度、
和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都难以成为讨论者考虑的因素,夸张和不实之词是网络交流常出现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人格的阴暗面具有强大的冲平时隐藏在潜意识中,随时伺机冲破潜意识获得击力,
人格上的控制地位。而恰恰在互联网中,人格的阴暗
·136·面可以毫无顾忌地扩张,理性的成分被最大程度地限
缩,最终成为暴徒,肆意地伸出
“野蛮的毒舌”。三、网络暴力背后的法理分析从法理角度思考,网络暴力首先涉及的是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的界限问题。其次,如何寻求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之间的平衡。
(一)言论自由的界限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有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国家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首先,有助于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网络时代很多问题是通过媒体、个人曝光引起社会关注才得以解决;其次,广开民智,集思广益,民众通过网络了解到大量的信息,有助于摆脱愚昧和盲从,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再次,实现个人的个性化发展。
但言论自由并不是毫无边界的,任何自由都有可能被滥用,因此必须受到限制。尽管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定言论自由的限制,但一般认为,言论
自由不应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这在网络领域同样适用。网络暴力现象对言论自由毫无节制的挥霍,突破了每个公民所应遵守的法律底线,是对其他公民合法权利的严重的侵害,是对社会秩序的践踏。
(二)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关系公共秩序应当存在于公共领域,近年来,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形成的虚拟空间成为一个新的公共领域,也成为与现实公共领域平行运行的新常态体。故而,在网络领域,亦应当遵守公共秩序,个人的自由应当受到合理的规范。但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二者之间
并非决然对立,
以“零和博弈”的方式来思考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撕裂,正确的应对思路应当是保持二者间动态的平衡。
网络暴力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施行的主体显然是对网络的公共属性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将网络空间视为个人的后花园。宣传不良思想、造谣生事等行为,使得网络环境一度浑浊不堪,网络公共秩序荡然无存。
网络暴力对公共秩序的损害还体现在司法领域。
曾几何时,“舆论绑架司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法官判
案不是依据法律规定,而是看网络的舆情,甚至一些法
官的个人隐私还被曝光在网上,
何其怪哉!四、网络暴力的法律应对
网络暴力的解决不能单靠道德引导,法律的应对应当是未来治理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手段:
(一)完善法律间衔接
前文笔者对相关法律做了一定的梳理,发现从数
量上并不少,
但彼此间的协调较为欠缺,过多地强调立法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彼此间的衔接,
反而滞缓执法、司法的效率,法律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是靠立法,法律解释的重要性未来将愈发重要,笔者建议不应太过强调立法,更要关注法律解释工作。从民事侵权行
为到行政处罚到刑事犯罪,
彼此间的界限需要更多的研究。
(二)加强监管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关注到网络暴力的一大诱因是无序、肆意地滥用言论自由,那么在治理过程中,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019年05月(上)法制博览法学研究
1.厘清言论自由与违法犯罪的界限立法部门当厘清言论自由与侮辱、诽谤、侵犯他人
隐私权、
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的界限,同时考虑到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
建立一套使得执法部门能够实际运行并产生效果的监督机制,
如此方可起到真正的监管效果。
2.调整监管思路
网络空间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超乎任何人的想象,一时间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监管措施乃人之常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改进。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便捷性、隐蔽性为执法带来了挑战,那么在监管过程因
事施策,
主动调整思路显得十分重要。3.改进监管手段
从技术手段层面而言,
互联网平台是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并屏蔽相关内容的,
这样的技术手段是完全能应用到治理网络暴力的行动中来。执法部门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构建举报—追责机制,提升执法效率,将社会危害性尽可能降低。
其次,扩大网络实名制的覆盖范围,监管部门通过IP地址搜索固然可以找到施行者,但无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网络实名制对于公民发表言论则
将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发表言论前会考虑可能承担的后果,
减少非理性的声音。同时也有利于执法部门对违法者追责。
再次,鼓励公民举报。网络暴力往往是针对具体
的个人、
法人,个人的力量面对庞大的网络暴力,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得忍气吞声。鼓励受害者举报并简便举报流程,不仅仅是手段上的改变,更是对受害者莫大的支持。
五、结语
网络社会的兴起不仅对社会治理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对法学研究亦如是。面对网络暴力,传统的针对暴
力的处理方法往往不能奏效,
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新现象就要有新的研究,
死抠法条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握背后的法理,
适时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人民接受、符合法律精神的合理解释,引导政
府治理、
公民维权,积极地为构建法治社会作出贡献。[参考文献]
1]毛向樱.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4):37-39.2]付余.“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J].人民论坛,2018(23):104-105.3]李江萍.浅析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J].法制博览,2018(24):204.4]赵珊.论网络暴力侵权[D].沈阳师范大学,2018.5]李寒冰.网络暴力的法理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02):46-48.6]张瑞孺.“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J].求索,2010(12):140-142.7]任晓林.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网络公共领域新秩序建构[
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0(05):13-18.8]李丹林,曹然.以事实为尺度: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与第三方事
实核查[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46-52.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0]王智勇.网络暴力的法理界定[J].福建理论学习,2016(08):46.11]邱月,王娇娇.从网络暴力现象看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J].现代交际,
2018(18):29-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