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版2021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考题

语文版2021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考题

来源:二三娱乐


语文版2021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考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跟在空中撒盐。

C.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与子侄辈一起讨论诗文。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把“ ”比作“ ”和“ ”。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句有着深刻的意蕴。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 )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2. 《精卫填海》来自《山海经》,属于上古神话传说故事。读一读,回答问题。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⑤于东海。

注释:1.发鸠(jiū)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2.拓(zhè)木:拓树,桑树的一种。3.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4.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5.湮(yīn):填塞。

[1]用文中的原句,写出“精卫”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精卫、炎帝、女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理解下面的短句。

又北二百里:_____________ 溺而不返:__________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

[4]《精卫填海》歌颂的精神与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开天辟地、羿射九日的

1 / 9

故事对比,与____________这个故事更相近。

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施尾于堂(______) (2)叶公子高好龙(______) [2]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凿以写龙(凭借) B.叶公见之(代“龙”)

C.施尾于堂(对于) D.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而且)

[3]古代“走”即“跑”的意思。请你举出三个带“走”字其含义也是“跑”的意思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舍③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④?”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⑥之,元方入门不顾⑦。

注释:①期,约定。②日中,正午时分。③舍:舍弃,抛弃。④不,通“否”。⑤委:丢下,舍弃。⑥引:拉。⑦顾:回头看。 [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去:离开 乃:就,于是 B.去:去掉 乃:才 C.去:离开 乃:才

D.去:去掉 乃:就,于是

[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 (1)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

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

2 / 9

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____)

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

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 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

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 [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 (1)(________)过中不至

(2)(________)去后(________)乃至

[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聪明、勇敢、识礼、有节,__________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

5. 阅读理解。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 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

(1)群儿谋取之( 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 (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 [2]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用原文回答)。 [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_____。

[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古文阅读。

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⑥者,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手拿着。③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④圣人:才智超人的人。⑤但:只是。⑥愚:愚蠢。 [1]理解词句的意思。

(1)“初竖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_______。

(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

3 / 9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

[3]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____)

(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_____) (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______)

[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1]《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________乃呼儿出:________________ 诣其父:________________指以示儿:__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体现杨氏子“甚聪惠”的句子。 [5]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文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为什么?(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自己读书的情况,谈谈你对“读书三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4 / 9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 (2)吾知所以亡矣(_____) (3)被服以立(_____) (4)卒得反国(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带线的字注音。

(1)少习骑( ) (2)溯黄河( ) (3)数建奇功( ) 2.解释带线的字。

(1)长而益精( ) (2)皆次当行( ) (3)易男装( ) (4)凡十有二年(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感情。

11. 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选自《列子·汤问》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5 / 9

(1)伯牙善鼓琴(____) 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2)善哉 (____) 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3)志在高山 (____) ①意向,心里想着。②记号。③记载的文字。 (4)伯牙所念 (____) ①惦记。②说,读,诵读。 ③心里想到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 )。 A.伯牙弹的曲子,锺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 B.伯牙弹什么,锺子期都听不懂

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

D.锺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 [4]“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 。 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 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 D.文笔流畅优美

13. 阅读短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①,人咸易②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③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陋:相貌丑陋 ②易:轻视 ③迩: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调:___________________ (2)劳: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咸:___________________ (4)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有弗记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5]用甲文语句回答。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9

[6]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14. 阅读与理解。

围魏救赵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①/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军,而/孙子②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④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⑤。

①刑余之人:受过肉刑,身体不完整的人,孙膑曾受膑刑。 ②孙子:这里指孙膑。③罢:同“疲”,疲劳,疲乏。

④收弊:坐收挫败的结果。⑤梁:魏定都大梁,故亦称“梁”。 [1]田忌想要直接带兵去援救赵国,孙膑给了他什么样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yù)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蚌方出曝( ) A.bào B.pù

(2)强秦之为渔夫也 ( ) A.wéi B.wèi

(3)两者不肯相舍( ) A.shě B.shè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

(2)“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抓住的意思。( ) (3)“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

(4)“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7 /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仿句填写。 例:鹬蚌相争,渔翁并擒。

_______相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

5.苏代对赵惠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样讲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平乐( ) 翁媪( ) 亡赖( ) 剥莲蓬( )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

(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________口之家的农村生活。他们的家境比较________,从________就可以看出。

(4)词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家人各具情态的________,借此表现________之美和________之趣。

17.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匡衡苦学 [汉]刘歆

匡衡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⑦以书,遂⑧成大学⑨。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及.达到。②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③邑人:同县的人。④大姓:大户人家。⑤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⑥佣:做工。⑦资给:资助,供给。⑧遂:于是,就。⑨大学:大学问家。

[1]下列词语中的“逮”与“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意思相同的是( )

A.私逮刑讯 B.狗逮老鼠 C.逮捕犯人 D.力有不逮 [2]“主人怪问衡”主人“怪”的原因是( )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B.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8 / 9

C.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D.(匡衡)勒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匡衡身上,你发现了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与理解。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②瞳子:瞳仁。 [1]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____) A.戏弄 B.演戏 C.玩耍,游戏 (2)不然(____) A.不错 B.不对 C.不像

[2]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杨氏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那么他的回答智慧在哪里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