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改字液、修改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一段介绍春节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在过去很长时间一直被称作元旦,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从词源角度来看,“春节”这个名字由两部分组成:“春”和“节”。“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征着一年的开始,( )的大地上一片生机勃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被视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节”则意味着节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人们会进行特殊的庆祝活动,也瞻望新年的美好前景。因此,“春节”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春天的节日,或者说是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这也体现了春
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至于春节的命名由来,由于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且这个时节刚刚结束了风雪载途的严冬,正迎来春回大地、( )的季节,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春节”,以此来 。这个命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时间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1. 这段话中三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 A. sù zhān zài B. sù shàn zǎi C. shù zhān zǎi D. shù shàn zài
2. 在文段的这两个括号中,应该填入的书写正确的词语是( ) A 广贸无垠 姹紫嫣红 B. 广袤无垠 诧紫嫣红 C. 广袤无根 姹紫嫣红 D. 广袤无垠 姹紫嫣红 3.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应该改成( )
A. 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引领着团圆、新生和希望的特殊时节。
B. 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
C. 它不仅是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更是一个春天的节日。
D. 它不仅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更是一个春天的节日。
4.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故事发生在春节。下列情节与春节相关的一项是( )
A. 李逵等梁山好汉元夜闹东京(《水浒传》) B. 唐僧师徒四人在金平府观灯(《西游记》) C. 集中营的革命者在狱中联欢(《红岩》) D. 鲁迅在童年时候去看五猖会(《朝花夕拾》)
5. 在春节中,贴春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王小红想选一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口作为春联,下面四副对联中最合适的是( ) A. 福星高照满庭庆,寿诞生辉合家欢。 B. 秦晋联姻春意闹,凤凰比翼彩虹飞。 C.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D.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
6. 在选文横线处填上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盘点一年的收获,也寄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B. 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 C. 缓解过去一年的疲惫,同时热烈迎接新春的到来 D. 迎接新春的到来,同时用节日祈祷新年风调雨顺
7. 在春节中,家家户户都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在今年春节王小红家的年夜饭桌上,为了增强欢乐的气氛,有人提议围绕“春”字玩一局“飞花令”:也就是每个人都要说一句带有“春”字的古诗词,第几个发言的人,所说诗句中的“春”字就必须在第几个字。于是,爷爷第一个说,他说了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诗句“(1)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接下来是奶奶,她说的是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2)______”; 第三个是小红的爸爸,他接的是杜牧《赤壁》
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3)______”;然后小红的妈妈接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红的叔叔接下来说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4)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的婶婶接着说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5)______”;最后是王小红,她接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6)______”。如果你的家中也要玩这个游戏,你希望第______个发言,那时你准备说的诗句是“(7)_____”。 二、阅读(45分) (一)(10分)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
曲智叟亡以应。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B.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 北山愚公长息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9.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为: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北岸,行吗?
B.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为:凭您力气,根本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山丘,试试去挖太行和王屋怎么样?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为: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土,这些土石基本都运到了渤海边上。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为: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10. 文中的智叟本是想劝阻愚公移山的行动,但由于语气不委婉,理由不充分,而遭到了愚公的驳斥。如果你想善意地劝阻愚公,你会怎么说呢? (二)(9分)
阅读《龙年说龙》,完成下面小题。 龙年说龙 孟德宏
①龙是一种带有神秘气息的生物。《尔雅翼》中说:“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一般认为,这个形象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
②龙的形象,主流观点认为来源于蛇。蛇被认为是古老氏族部落的图腾之一。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部族以蛇为图腾。随着伏羲部族一一征服诸多部落,各部落氏族的图腾,也逐步被伏羲部族吸收,慢慢就形成了综合的龙图腾。可以说,中国龙的形象,是远古初民在征伐与融合过程中,各个部落的图腾不断叠加到蛇身上的结果。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
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来自于天象。冯时先生就以6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他认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本质上是古人对天空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形象化描写。古人通过观察“青龙”,获知春分秋分等天时,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因此,华夏民族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进行膜拜。
④大概从商周时代开始,龙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各种典籍中,都有关于龙的生动描写与相关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
“黄帝得土德瑞,黄龙地蚓见。”至迟于此,龙已慢慢成为权力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帝王的垄断性标志。千百年来,中国人把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成为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特权。“龙”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不凡之士,如诸葛亮就被称作“卧龙”,成语“龙蟠凤逸”就用来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所用的人。
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中国的龙蛇身四足,西方的龙大腹带翅;中国的龙喷水降雨,西方的龙喷火作恶。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龙是祥兽瑞兽;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龙是恶兽邪兽。正因为有上述诸多显著差异,所以有的学者提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龙”应该翻译成loong,以区别英文里固有的dragon。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意见好像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认同。
——摘自公众号“孟德宏聊汉字”2024年2月7日,选文有较大删改 11. 从选文内容来推测,中华民族为什么把龙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图腾?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 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写一种说明方法)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来自于天象。冯时先生就以6000年前濮阳西水坡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 )( )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哪些特别的寓意?
14. 从选文内容来看,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有哪些区别?
(三)(15分)
阅读《“人”证》,完成下面小题。 “人”证 郁青
①在春运的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乘务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道:“查票”。
②中年人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却捏在手里。 ③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④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 ⑤列车员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⑥“我是残疾人!”
⑦“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⑧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有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⑨列车员冷笑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 ⑩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将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只有半个脚掌。
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残联盖的钢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有钱到医院做鉴定……”
列车长闻讯赶来,询问情况。
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票……
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说让列车长看他的半个脚掌。 列车长连看都没有看,他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你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使用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
中年人一下就蔫了。
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和行李,只有几块钱,根本不够补票的。他带着哭腔对列车长说:“我的脚掌被机器轧掉一半之后,就再也打不了工了,没有钱,马上过年了,连老家也回不去,这张半价票还是老乡们凑钱给我买的呢。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列车长坚决地说:“那不行。”
那个女列车员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
列车长想了想说:“好!”
车厢里越来越多的人围观着这一幕,但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时,一个老同志看不惯了,他站起来盯着车长的眼睛,说:“你是不是男人?”
列车长不解地说:“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么关系啊!” “你就告诉我,你是不是男人。” “我当然是男人。”
“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列车长愣了愣,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这儿站着,难道还是假的不成?” 老同志摇了摇头说:“我和你们一样只认证不认人,有‘男人证’才是男人,没有证就不是。”
列车长卡了壳,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那个女列车员挤过来替列车长解围,她对老同志说:“我不是男人,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好了。”
老同志指着她的鼻子,说:“你根本不是人!”
女列车员一下暴跳如雷,尖声叫道:“你嘴巴放干净点,你说,我不是人是什么?!”
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
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有笑,他是那个只有半个脚掌的中年人,他定定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切,不知何时,冷冷的双眼里噙满了泪水……
——选自《实用文摘》(中学版) 2024年1月(上),选文有改动 15. 文中的中年人本是成年人,为什么却买了一张儿童票来乘车? 16. 结合上下文考虑,选文第 段中老同志看不惯的有哪些? 17. 选文第 段中,老同志为什么说列车员“根本不是人”?
18. 选文画线句多次写到不同人物的笑,请分别分析人物笑的原因。 (1)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2)那个女列车员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
(3)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19. 在选文结尾处,中年人为什么会“冷冷的双眼里噙满了泪水”? (四)(11分)
阅读《请让中文回归真善美》,完成下面小题 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 码头青年
①春节前后这些天,不断收到和看到包含各种生僻异体字的祝福语,尤其是那个“龙行龘龘(dá)”,简直是闪瞎眼。除了龙行龘龘,还有前程朤朤(lǎng)、生活 (yè)、百业駸駸(qīn)、财运淼淼(màn)。这些藏在故纸堆里本已发霉腐烂的字,不知何故,集体回魂。 ②对这些字,在几个月之前,我既不知怎么读,也不知什么意思。我也相信,像我这样的,不在少数。
③这种语言文字运用的污染,其本质就是文化上的装腔作势,必然带来审美上的低级趣味。
④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文化水平有限的人更喜欢掉书袋说大词,而真正的高手,用三两句简单易懂的大白话就能把事物的本质说得一清二楚。
⑤这些发霉的古字突然被重新挖掘包装起来,这种装腔作势的危害不容小觑,因为导致整个社会快速低幼化、肤浅化的苗头,往往是从语言污染开始的。
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语言学之父陈原就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中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许多看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已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语言,那么语言有什么用呢?”
⑦铺天盖地的语言暴力,将直接导致语言的污染。几十年前,国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语言暴力,比如打倒、摧毁、砸烂甚至炮打。还有一些侮辱性极强的词汇也被高频率使用,诸如叛徒、特务、卖国贼等。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生活在如此语言环境中的人,就不可能产生健康的心理和思维。
⑧和以前相比,当下的语言污染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一些被扭曲的语言渗透在日常生活里,往往更具麻痹性,危害性也更大。因为它们是通过一句句常用语影响公众的,难以觉察,也难以清除。这些言语就犹如微小剂量的砷,逐渐毒害着我们的思维。比如,裁员和失业,似乎是嫌这两个词丢人似的,偏偏叫灵活就业、优化,或者慢就业,更有甚者,叫“向社会输送人才”。再比如,将某种行为污名化,于是就有了恶意返乡、恶意讨薪、恶意躺平这些说法……
⑨对整个语言污染最严重的,可能是那些手握权力的人说的话。2013年1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当时的新华每日电讯还支招说,官话要焕发活力,就该跳出格式化表达,要有民生情怀的支撑,要接地气,才能激发民众的情感共振。问题指出了,解决办法也有了,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⑩在语言污染方面,短视频也在起着很坏的作用。我们看似每天接触很多内容,但是翻来覆去其实就是那点词汇量。最后,当你看到某个美好事物时,你已经不会用很精确美好的文字来描述,映入头脑中的词往往是:这谁顶得住啊!对于美景,千篇一律的文案是:一辈子总要去一次的某地。这就是短视频让人越看越蠢的重要原因。 汉语的星空本来极优美,无数先贤的经典诗文,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耀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天空。可惜,今天的汉语世界,却有大量的空话、大话、假话、废话甚至脏话,污染着我们的视听,不容忽视。
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
——选文摘自“码头青年公众号”2024年2月13日,有较大删改 20. 请写出本文中心论点。
21. 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写一种论证方法)
(1)还有一些侮辱性极强的词汇也被高频率使用,诸如叛徒、特务、卖国贼等。( )
(2)这些言语就犹如微小剂量的砷,逐渐毒害着我们的思维。( ) 22. 在作者看来,当今人们大量使用生僻字有哪些危害? 23. 从选文内容来看,形成语言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三、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24. 命题作文
公元1084年的一天,苏轼与朋友刘倩叔一起游南山,看到了淡雅的自然景观,也品尝了清新的清茶野餐,便写下了一首《浣溪沙》,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这句词表现苏轼从平淡悠闲的生活中咀嚼出了幸福和快乐,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请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25. 给材料作文
上面是汉字中“德”字最早的几种写法。这个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左面的“彳”表示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面是个“直”字,其形状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后来在下面加了一个“心”字,表示直行者还要坚持本心。“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上面的材料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些道理:品德指引着人的行动;要坚持正道直行;做人做事要正直,坚持本心;有德才能有得……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学业水平调研测试试卷
(一) 语文学科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改字液、修改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一段介绍春节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在过去很长时间一直被称作元旦,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从词源角度来看,“春节”这个名字由两部分组成:“春”和“节”。“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征着一年的开始,( )的大地上一片生机勃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被视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节”则意味着节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人们会进行特殊的庆祝活动,也瞻望新年的美好前景。因此,“春节”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春天的节日,或者说是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这也体现了春
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至于春节的命名由来,由于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且这个时节刚刚结束了风雪载途的严冬,正迎来春回大地、( )的季节,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春节”,以此来 。这个命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时间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1. 这段话中三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 A. sù zhān zài B. sù shàn zǎi C. shù zhān zǎi D. shù shàn zài
2. 在文段的这两个括号中,应该填入的书写正确的词语是( ) A. 广贸无垠 姹紫嫣红 B. 广袤无垠 诧紫嫣红 C. 广袤无根 姹紫嫣红 D. 广袤无垠 姹紫嫣红 3.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应该改成( )
A. 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引领着团圆、新生和希望的特殊时节。
B. 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
C. 它不仅是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更是一个春天的节日。
D. 它不仅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更是一个春天的节日。
4.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故事发生在春节。下列情节与春节相关的一项是( )
A. 李逵等梁山好汉元夜闹东京(《水浒传》) B. 唐僧师徒四人在金平府观灯(《西游记》) C. 集中营的革命者在狱中联欢(《红岩》) D. 鲁迅在童年时候去看五猖会(《朝花夕拾》)
5. 在春节中,贴春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王小红想选一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口作为春联,下面四副对联中最合适的是( ) A. 福星高照满庭庆,寿诞生辉合家欢。 B. 秦晋联姻春意闹,凤凰比翼彩虹飞。 C.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D.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
6. 在选文横线处填上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盘点一年的收获,也寄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B. 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 C. 缓解过去一年的疲惫,同时热烈迎接新春的到来 D. 迎接新春的到来,同时用节日祈祷新年风调雨顺 【答案】1. A 2. D 3. B 4. C 5. D 6.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追溯(zhuī sù):本义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探索缘由; 瞻望(zhān wàng):往远处看;往将来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 ):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故选A。 【2题详解】 本次考查字形。
广袤无垠: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 姹紫嫣红:指各种颜色娇艳的花朵。 A.广贸无垠 —— 广袤无垠; B.诧紫嫣红 —— 姹紫嫣红; C. 广袤无根—— 广袤无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句子搭配不当。“引领”“特殊时节”搭配不当,“引领”改成“象征”; 正确的句子是: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
A.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引领”“特殊时节”搭配不当,“引领”改成“象征”;“团圆、新生和希望”调整为“新生、希望和团圆”;
C.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比“一个春天的节日”意义更进一层,故“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和“一个春天的节日”调换位置;“引领”“特殊时节”搭配不当,“引领”改成“象征”;
D.语序不当。“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比“一个春天
的节日”意义更进一层,故“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和“一个春天的节日”调换位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A.情节梗概:宋江、柴进扮作闲凉官,同戴宗、李逵、燕青在元宵佳节赴东京赏灯,并拜会名妓李师师,与之饮酒。恰好皇帝来找李师师,宋江三人商议要就此要一道招安赦书,未果。李逵到李师师家后院放了一把火,宋江等人乘火逃出城,留下李逵与燕青大闹一场。可见,情节与元宵节有关,和春节无关;
B.情节梗概:唐僧师徒来到金平府,方丈挽留他们进城观灯。元宵节晚上,师徒四人与众僧来到城里,空中忽现妖怪将唐僧卷走。后来玉帝派许天师和孙悟空一起到斗牛宫,叫四木禽星下到凡界降妖,救出了唐僧。可见,情节与元宵节有关,和春节无关;
C.情节梗概:革命者江姐不幸被捕,关在了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转眼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阴历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释放一些共产党。可见,情节与和春节有关;
D.《五猖会》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
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四月十五为五猖庙会期,情节和春节无关;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文化常识。
A.通过“寿诞”可知,对联适合生日庆贺; B.通过“联姻”“比翼”可知,对联适合新婚;
C.意思是:良好的操守和美德即使过了千年也还在,高尚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千秋万代永远存在。通过“万古存”可知,这是灵堂通用的挽联,适合葬礼;
D.通过“春临”“节至”可知,对联适合春节;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根据“至于春节的命名由来,由于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且这个时节刚刚结束了风雪载途的严冬,正迎来春回大地、( )的季节,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春节’” 可知,衔接的句子,上句可以对应“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下句可以对应“结束严冬,正迎来春回大地”; A.春节的命名由来未提及到“收获”“憧憬”相关内容,故不恰当; B.“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与“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照应;“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与“结束严冬,正迎来春回大地”照应,故衔接恰当;
C.春节的命名由来未提及到“疲惫”相关内容,故不恰当;
D.春节的命名由来未提及到“祈祷”“风调雨顺”相关内容,故不恰当; 故选B。
7. 在春节中,家家户户都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在今年春节王小红家的年夜饭桌上,为了增强欢乐的气氛,有人提议围绕“春”字玩一局“飞花令”:也就是每个人都要说一句带有“春”字的古诗词,第几个发言的人,所说诗句中的“春”字就必须在第几个字。于是,爷爷第一个说,他说了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诗句“(1)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接下来是奶奶,她说的是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2)______”; 第三个是小红的爸爸,他接的是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3)______”;然后小红的妈妈接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红的叔叔接下来说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4)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的婶婶接着说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5)______”;最后是王小红,她接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6)______”。如果你的家中也要玩这个游戏,你希望第______个发言,那时你准备说的诗句是“(7)_____”。
【答案】 ①.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②. 城春草木深 ③.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④. 忽如一夜春风来 ⑤.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⑥.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 七 ⑧. 万紫千红总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锁、啄”等字词容易写错。 第⑦⑧空,示例:第一个,春潮带雨晚来急。 二、阅读(45分) (一)(10分)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B.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 北山愚公长息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9.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为: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北岸,行吗?
B.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为:凭您的力气,根本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山丘,试试去挖太行和王屋怎么样?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为: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土,这些土石基本都运到了渤海边上。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为: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10. 文中的智叟本是想劝阻愚公移山的行动,但由于语气不委婉,理由不充分,而遭到了愚公的驳斥。如果你想善意地劝阻愚公,你会怎么说呢? 【答案】8. C 9. D
10. 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赞同/大概,大约; B.指死人留下的/赠送; C.草木,植物/生长草; D.叹息/气息,指风;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指,直。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句意为: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损:削减。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丘:土堆。
句意为: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荷: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句意为: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善意地劝阻愚公,答案不唯一。
示例:愚公啊,你现在都快九十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把山移走太难了,为了你自己的身体,我劝你还是不要这样做了。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二)(9分)
阅读《龙年说龙》,完成下面小题。 龙年说龙 孟德宏
①龙是一种带有神秘气息的生物。《尔雅翼》中说:“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一般认为,这个形象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
②龙的形象,主流观点认为来源于蛇。蛇被认为是古老氏族部落的图腾之一。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部族以蛇为图腾。随着伏羲部族一一征服诸多部落,各部落氏族的图腾,也逐步被伏羲部族吸收,慢慢就形成了综合的龙图腾。可以说,中国龙的形象,是远古初民在征伐与融合过程中,各个部落的图腾不断叠加到蛇身上的结果。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
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来自于天象。冯时先生就以6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他认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本质上是古人对天空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形象化描写。古人通过观察“青龙”,获知春分秋分等天时,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因此,华夏民族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进行膜拜。
④大概从商周时代开始,龙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各种典籍中,都
有关于龙的生动描写与相关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得土德瑞,黄龙地蚓见。”至迟于此,龙已慢慢成为权力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帝王的垄断性标志。千百年来,中国人把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成为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特权。“龙”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不凡之士,如诸葛亮就被称作“卧龙”,成语“龙蟠凤逸”就用来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所用的人。
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中国的龙蛇身四足,西方的龙大腹带翅;中国的龙喷水降雨,西方的龙喷火作恶。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龙是祥兽瑞兽;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龙是恶兽邪兽。正因为有上述诸多显著差异,所以有的学者提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龙”应该翻译成loong,以区别英文里固有的dragon。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意见好像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认同。
——摘自公众号“孟德宏聊汉字”2024年2月7日,选文有较大删改 11. 从选文内容来推测,中华民族为什么把龙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图腾?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 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写一种说明方法)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来自于天象。冯时先生就以6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 )( )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哪些特别的寓意?
14. 从选文内容来看,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有哪些区别? 【答案】11. 示例一:龙的形象,主流观点认为来源于蛇。是远古初民在征伐与融合过程中,各个部落的图腾不断叠加到蛇身上的结果。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
示例二:“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古人通过观察“青龙”,获知春分秋分等天时,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因此,华夏民族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进行膜拜。 12. ①. 举例子 ②. 列数字
13. 龙是权力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帝王的垄断性标志,“龙”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不凡之士。
14. ①中国龙蛇身四足,西方的龙大腹带翅;②中国的龙喷水降雨,西方的龙喷火作恶③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龙是祥兽瑞兽;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龙是恶兽邪兽。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
从第②段“龙的形象,主流观点认为来源于蛇。蛇被认为是古老氏族部落的图腾之一”“中国龙的形象,是远古初民在征伐与融合过程中,各个部落的图腾不断叠加到蛇身上的结果。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可概括为:龙的形象,主流观点认为来源于蛇。是远古初民在征伐与融合过程中,各个部落的图腾不断叠加到蛇身上的
结果。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
从第③段“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来自于天象”“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他认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本质上是古人对天空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形象化描写。古人通过观察‘青龙’,获知春分秋分等天时,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因此,华夏民族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进行膜拜”,可概括为:“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古人通过观察“青龙”,获知春分秋分等天时,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因此,华夏民族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进行膜拜。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从句中“冯时先生就以6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可以看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6000年前”,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从第④段“龙已慢慢成为权力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帝王的垄断性标志。千百年来,中国人把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成为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特权”,可概括为:龙是权力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帝王的垄断性标志;
从第④段“‘龙’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不凡之士”,可概括为:“龙”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不凡之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从第⑤段“一般来说,中国的龙蛇身四足,西方的龙大腹带翅;中国的龙喷水降雨,西方的龙喷火作恶。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龙是祥兽瑞兽;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龙是恶兽邪兽”,可概括为:①中国的龙蛇身四足,西方的龙大腹带翅;②中国的龙喷水降雨,西方的龙喷火作恶;③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龙是祥兽瑞兽;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龙是恶兽邪兽。 (三)(15分)
阅读《“人”证》,完成下面小题。 “人”证 郁青
①在春运的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乘务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道:“查票”。
②中年人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却捏在手里。 ③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④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 ⑤列车员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⑥“我是残疾人!”
⑦“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⑧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有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⑨列车员冷笑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 ⑩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将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只有半个脚掌。
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残联盖的钢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有钱到医院做鉴定……”
列车长闻讯赶来,询问情况。
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票……
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说让列车长看他的半个脚掌。 列车长连看都没有看,他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你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使用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
中年人一下就蔫了。
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和行李,只有几块钱,根本不够补票的。他带着哭腔对列车长说:“我的脚掌被机器轧掉一半之后,就再也打不了工了,没有钱,马上过年了,连老家也回不去,这张半价票还是老乡们凑钱给我买的呢。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列车长坚决地说:“那不行。”
那个女列车员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
务劳动。”
列车长想了想说:“好!”
车厢里越来越多的人围观着这一幕,但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时,一个老同志看不惯了,他站起来盯着车长的眼睛,说:“你是不是男人?”
列车长不解地说:“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么关系啊!” “你就告诉我,你是不是男人。” “我当然是男人。”
“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列车长愣了愣,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这儿站着,难道还是假的不成?” 老同志摇了摇头说:“我和你们一样只认证不认人,有‘男人证’才是男人,没有证就不是。”
列车长卡了壳,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那个女列车员挤过来替列车长解围,她对老同志说:“我不是男人,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好了。”
老同志指着她的鼻子,说:“你根本不是人!”
女列车员一下暴跳如雷,尖声叫道:“你嘴巴放干净点,你说,我不是人是什么?!”
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
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有笑,他是那个只有半个脚掌的中年人,他定定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切,不知何时,冷冷的双眼里噙满了泪水……
——选自《实用文摘》(中学版) 2024年1月(上),选文有改动 15. 文中的中年人本是成年人,为什么却买了一张儿童票来乘车? 16. 结合上下文考虑,选文第 段中老同志看不惯的有哪些? 17. 选文第 段中,老同志为什么说列车员“根本不是人”?
18. 选文画线句多次写到不同人物的笑,请分别分析人物笑的原因。 (1)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2)那个女列车员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
(3)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19. 在选文结尾处,中年人为什么会“冷冷的双眼里噙满了泪水”? 【答案】15. 因为他是一个残疾人,儿童票跟残疾人票价一样 16. 中年人是残疾人,列车员却非要他拿出残疾证证明;列车员对中年人的百般刁难和嘲笑;列车长要中年人拿必须出残疾证证明;中年人已经伤残,不能打工了,列车员和列车长还要让他去车头铲煤,算做义务劳动。
17. 中年人是残疾人,列车员却非要他拿出残疾证证明;列车员对中年人的百般刁难和嘲笑;中年人已经伤残,不能打工了,列车员却跟列车长提议要让他去车头铲煤,算做义务劳动。 18.
(1)列车员对残疾人的蔑视
(2)列车员对上司的阿谀奉承,对残疾人的蔑视
(3)众人对列车长和列车员的蔑视、反感心理以及对老同志的赞许。 19. (1)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跑了,自己又没钱到医院做评定,没办到残疾证;(2)露出了半个脚掌,人家却只认证不认人;(3)儿童票和残疾人票的价格一样,自己没有想揩国家的油,却遭到百般刁难和嘲笑;(4)自己已经伤残,不能打工了,列车员和列车长还要让他去车头铲煤,算做义务劳动。(至少两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④段“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可知,因为他是一个残疾人,儿童票跟残疾人票价一样。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⑨段“列车员冷笑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可知,中年人是残疾人,列车员却非要他拿出残疾证证明;结合第 段“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残联盖的钢印。’”可知,列车员对中年人的百般刁难和嘲笑;结合第 段“列车长连看都没有看,他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你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使用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可知,列车长非要他拿出残疾证证明;结合第 段“那个女列车员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可知,中年人已
经伤残,不能打工了,列车员和列车长还要让他去车头铲煤,算做义务劳动。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⑨段“列车员冷笑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可知,中年人是残疾人,列车员却非要他拿出残疾证证明;结合第 段“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残联盖的钢印。’”可知,列车员对中年人的百般刁难和嘲笑;结合第 段“那个女列车员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可知,中年人已经伤残,不能打工了,列车员却跟列车长提议要让他去车头铲煤,算做义务劳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1)结合第①段“在春运的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乘务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道:‘查票’”可知,列车员对民工,对残疾人的蔑视。
(2)“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写列车员对上司的阿谀奉承,“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写他对残疾人的蔑视。
(3)结合第⑨段“列车员冷笑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可知,中年人是残疾人,列车员却非要他拿出残疾证证明;结合第 段“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残联盖的钢印。’”可知,列车员对中年人的百般刁难和嘲笑;结合第 段“那个女
列车员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可知,中年人已经伤残,不能打工了,列车员却跟列车长提议要让他去车头铲煤,算做义务劳动;结合第 段“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可知,老同志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笑”是众人对列车长和列车员的蔑视、反感心理以及对老同志的赞许。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1)结合第 段可知,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跑了,自己又没钱到医院做评定,没办到残疾证;
(2)结合第⑩ 段可知,露出了半个脚掌,人家却只认证不认人; (3)结合第④- 段可知,儿童票和残疾人票的价格一样,自己没有想揩国家的油,却遭到百般刁难和嘲笑;
(4)结合第 段可知,自己已经伤残,不能打工了,列车员和列车长还要让他去车头铲煤,算做义务劳动。 (四)(11分)
阅读《请让中文回归真善美》,完成下面小题。 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 码头青年
①春节前后这些天,不断收到和看到包含各种生僻异体字的祝福语,尤其是那个“龙行龘龘(dá)”,简直是闪瞎眼。除了龙行龘龘,还有前程朤朤(lǎng)、生活 (yè)、百业駸駸(qīn)、财运淼淼(màn)。
这些藏在故纸堆里本已发霉腐烂的字,不知何故,集体回魂。 ②对这些字,在几个月之前,我既不知怎么读,也不知什么意思。我也相信,像我这样的,不在少数。
③这种语言文字运用的污染,其本质就是文化上的装腔作势,必然带来审美上的低级趣味。
④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文化水平有限的人更喜欢掉书袋说大词,而真正的高手,用三两句简单易懂的大白话就能把事物的本质说得一清二楚。
⑤这些发霉的古字突然被重新挖掘包装起来,这种装腔作势的危害不容小觑,因为导致整个社会快速低幼化、肤浅化的苗头,往往是从语言污染开始的。
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语言学之父陈原就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中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许多看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已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语言,那么语言有什么用呢?”
⑦铺天盖地的语言暴力,将直接导致语言的污染。几十年前,国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语言暴力,比如打倒、摧毁、砸烂甚至炮打。还有一些侮辱性极强的词汇也被高频率使用,诸如叛徒、特务、卖国贼等。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生活在如此语言环境中的人,就不可能产生健康的心理和思维。
⑧和以前相比,当下的语言污染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一些被扭曲的语言渗透在日常生活里,往往更具麻痹性,危害性也更大。因为它
们是通过一句句常用语影响公众的,难以觉察,也难以清除。这些言语就犹如微小剂量的砷,逐渐毒害着我们的思维。比如,裁员和失业,似乎是嫌这两个词丢人似的,偏偏叫灵活就业、优化,或者慢就业,更有甚者,叫“向社会输送人才”。再比如,将某种行为污名化,于是就有了恶意返乡、恶意讨薪、恶意躺平这些说法……
⑨对整个语言污染最严重的,可能是那些手握权力的人说的话。2013年1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当时的新华每日电讯还支招说,官话要焕发活力,就该跳出格式化表达,要有民生情怀的支撑,要接地气,才能激发民众的情感共振。问题指出了,解决办法也有了,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⑩在语言污染方面,短视频也在起着很坏的作用。我们看似每天接触很多内容,但是翻来覆去其实就是那点词汇量。最后,当你看到某个美好事物时,你已经不会用很精确美好的文字来描述,映入头脑中的词往往是:这谁顶得住啊!对于美景,千篇一律的文案是:一辈子总要去一次的某地。这就是短视频让人越看越蠢的重要原因。 汉语的星空本来极优美,无数先贤的经典诗文,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耀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天空。可惜,今天的汉语世界,却有大量的空话、大话、假话、废话甚至脏话,污染着我们的视听,不容忽视。
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
——选文摘自“码头青年公众号”2024年2月13日,有较大删改
20.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 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写一种论证方法)
(1)还有一些侮辱性极强的词汇也被高频率使用,诸如叛徒、特务、卖国贼等。( )
(2)这些言语就犹如微小剂量的砷,逐渐毒害着我们的思维。( ) 22. 在作者看来,当今人们大量使用生僻字有哪些危害? 23. 从选文内容来看,形成语言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20. 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 21. ①. 举例论证 ②. 比喻论证
22. ①带来审美上的低级趣味;②可能导致社会低幼化、肤浅化。 23. ①有权利的人说的;②短视频的作用。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文章标题为“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开头以春节前后各种生僻异体字的祝福语引出话题,进行评判,指出这是语言污染的现象;接着列举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当下语言污染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再次点明“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的观点。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文章第⑦段“还有一些侮辱性极强的词汇也被高频率使用,诸如叛徒、特务、卖国贼等”,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叛徒、特务、卖国贼”等侮辱性极强的词汇,有力地论证了“语言暴力直接导致语言污染,会使国人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思维”的观点。
文章第⑧段“这些言语就犹如微小剂量的砷,逐渐毒害着我们的思维”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当下有污染的语言比作有害物质“砷”,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语言污染对人类的麻痹性和危害性。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文章第③段“这种语言文字运用的污染……必然带来审美上的低级趣味”可以概括出:会带来审美上的低级趣味;
由第⑤段“导致整个社会快速低幼化、肤浅化的苗头,往往是从语言污染开始的”可以概括出:会使整个社会出现快速低幼化、肤浅化的苗头。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文章第⑨段“对整个语言污染最严重的,可能是那些手握权力的人说的话”可以概括出形成语言污染的原因:可能是那些手握权力的人说的话;
由文章第⑩段“在语言污染方面,短视频也在起着很坏的作用”可以概括出形成语言污染的原因:短视频在起着很坏的作用。 三、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24. 命题作文
公元1084年的一天,苏轼与朋友刘倩叔一起游南山,看到了淡雅的自然景观,也品尝了清新的清茶野餐,便写下了一首《浣溪沙》,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这句词表现苏轼从平淡悠闲的生活中咀嚼出了幸福和快乐,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请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答案】例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常常被繁华与喧嚣所蒙蔽,而忽视了生活中那些清淡的欢愉。然而,正是这些清欢,才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真实的味道。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时光都是在乡下的姥姥家度过的。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车水马龙的景象,只有那一片宁静的田野和古朴的村庄。 姥姥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每到夏天,我就会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我们追逐着蝴蝶,捕捉着蜻蜓,尽情享受着童年的快乐。到了傍晚,姥姥会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小桌子,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感受着夜晚的宁静。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清欢,只知道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了乡下,来到了城市。城市的生活充满了喧嚣和繁华,我开始追逐那些所谓的成功和名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疲惫,内心也越来越空虚。
直到有一天,我回到了姥姥家。那熟悉的院子,那棵大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我坐在树下,感受着微风拂过脸庞,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那一刻,我才明白,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瞬间,才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如今,我依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我学会了在喧嚣中寻找那份清净和淡雅。我会在周末的早晨,去公园里散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我会在夜晚,关上灯,听着音乐,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清欢,让生活更加真实和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是清淡的欢愉。“人间”指的是世俗生活,“有味”强调了生活中的某种体验或情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清欢”代表着一种简单、平淡、清新、淡雅、宁静的生活乐趣。整体来看,这个题目要求考生在理解苏轼这句
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对简单、清新、淡雅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倡导简单生活,回归自然方面立意,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自然的事物或场景,表达自己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也可以感悟生活中的美好,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述自己在平淡生活中发现的美好和感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还可以反思现代社会的浮躁,通过对比现代社会的繁华与喧嚣,强调简单、清新生活的价值,呼吁人们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幸福。
第二,文体思路。本题适合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写作记叙文时,可以通过叙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展现在简单、清新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清欢的价值和意义;写作议论文时,明确观点提出自己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看法和主张,阐述“清欢”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举例、引用等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写作散文时,可以借鉴苏轼的《浣溪沙》的风格,以自由、灵活的语言和抒情的手法,表达对清欢的理解和追求。可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等方式来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5. 给材料作文
上面是汉字中“德”字最早的几种写法。这个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左面的“彳”表示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面是个“直”字,其形状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后来在下面加了一个“心”字,表示直行者还要坚持本心。“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上面的材料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些道理:品德指引着人的行动;要坚持正道直行;做人做事要正直,坚持本心;有德才能有得……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答案】例文: 欲得德,唯端行,必正心
五千年锦绣江山,风云激荡;三万里雷霆共振,龙腾八荒。纵观九州历史,正是有无数德曜青史的君子,才铸成了民族文化,才能成就了华夏民族的正德天下。酌古,则有人为政以德,心怀天下;斟今,亦有人与德为伴,清风飒飒;未来,更有人怀德于身,一路繁花。诚哉斯言,行德以正心,坦荡以盛德。
渺渺之途,儡儡不断,以德为伴,彧彧花繁。——欲修德,当先明德。 “明德,知之至也”。何为德也?德是一种端正的品行,一种正直的精神,一种坦荡的心怀……身怀德者,虽处淤泥之中仍能香远益清;身无德者,虽居圣贤之位高高在上,也必然为人唾弃遗臭万年。试看大千世界,于谦一身磊落,两袖清风,推崇大公无私,看重公道正派,主张清正廉洁,终得青史留名;反观下马贪官,一心求利,利誉贪心,反倒命丧九泉,遗臭万年,由此观之,唯有心胸坦荡,方能厚德载物。所以我们正身以得德,坦荡以明德。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欲修德,需以行求德。 陶渊明不甘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五柳诗魂,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水中离骚,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伶仃绝唱,都是对行动求德的最好诠释。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明白了君子以行动来求德的伟大,也记住了德的真谛,更让我们以其为榜样,用实践来求德行。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更要忧国忧民,背负使命,肩负国家,要修自身之德,在生活中敢于践德,只有这样,才能弘扬德、明德,以心胸坦荡育德。
“君子修德以正其身”——修德更要以正得德。
纵观民国的风起云涌,百家争鸣,是什么力量使得红船中几十人的星火之微有如今的百年之盛,唯有正直、公正。正德、公德,化育一方。这些品德感化了中国农民、工人,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正德是九死不悔报国心,是心系苍生的爱民情,是百折不挠的坚韧志,是夙夜在公的赤子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唯有个人身子正,才能让大家信服。唯有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能硬气。“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木铎之心,素履之往,心胸坦荡,方耀德光。吾辈青年当以德行担使,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踔厉奋发,踵事增华,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吾辈当行德以正心,坦荡以盛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 从材料来看,文字部分是对“德”字构成的解说,因此考
生要围绕材料中“德”字指向的内涵进行思考,展开分析。材料中对“德”字的解说分为三个层次: (1)左边部分的“彳”,意为行走,引申为行为、行动。我们可以理解为,“德”是指导行为的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引。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德”为行事的准则,要将“德”这种操守、品行化于行为之中,做真正的有德之人。(2)右边部分的“直”和“心”可以理解为直行时眼睛要看正,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强调正道直行。作为新时代青年,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要坚守信念、坚守初心,要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方可践行“德”。当然,“德”字也可理解为正直、坦率、诚实、遵循本心等。(3)在古代文献中,“德”与“得”通用。材料意在告诉我们,有德才有得,这里的“德”是品德、道德,“得”可以理解为目标的达成或成果的获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有道德的贤明之人,一个有“德”的新青年才能够在人生中有所获得。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立意 ①践行正“德”,做有德青年;②有“德”,自有“得”;③心有德,形有德,才有得:④形之无德,行而不远。
2.选材构思:在写作前,可收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素材。这可以是一些历史事件、名人故事、格言警句,或者是你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些素材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写作时,可首先概括材料内容引出中心论点,如“德,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为事准则,是一种坦荡的胸襟,唯有明德,修德,践德,方可得人生”。主体部分可以分别围绕“明德”“修德”“践德”展开论证。如《说文解字》中说,“德者,得也。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明德,是认识和领悟道德的智慧;孔子有言:“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修德,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周易》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践德,是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的过程。最后总结新时代青年当以德为伴,雕琢青春,以德行担使命,砥砺丰人生。论证时,可以使用排比论证,让文章更有感染力,使用对比论证,让观点更加明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