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茶文化”与“禅茶文化”之关系
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经千年发展, 佛教茶文化成为中国茶文化最为珍贵、最为精彩、最为出色的篇章。可以说, 没有独具特色的佛教茶文化, 尤其是佛教禅宗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将黯然失色, 所谓茶文化的“精深”也无从谈起。
茶自成为饮品后, 很快就被中国道、儒两家文化接纳, 至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 又“因缘具足”地成为“和尚家事”而成就出“佛茶文化”这一概念。再至中晚唐时期又得到中国佛教———禅宗的青睐和推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茶文化 (禅茶文化) , 其要义不出禅门“吃茶去”, 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并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一次大发展。
追朔佛教茶文化近二千年的历史, “佛茶文化”却在禅宗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发扬光大, 并形成了自身的思想体系而诞生出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所以说, 禅茶文化是佛茶文化的标杆, 对于佛教饮茶之风的鼎盛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由于禅宗茶文化影响所致, 对全国饮茶之风的鼎盛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佛教与茶文化。
茶与佛教的结合, 非常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又加上由于僧人长时间坐禅容易疲劳打瞌睡, 而喝茶有益思提神、生津止渴的作用, 且茶叶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这对于坐禅修行的僧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现在所知最早的有关佛茶之事, 就是根据唐代房玄龄等撰《晋书·艺术列传》中所写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 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日服镇守药数丸, 大如梧子, 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 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开启了僧人把茶 (荼苏) 和佛门相合的大门。《中国茶文化大典》和《中国茶叶大辞典》亦以此记载加以说明。当代茶圣吴觉农对此解读:当时敦煌人单道开所喝的是紫苏茶
[1](P211)。但本文相信, 佛教与茶的因缘关系可能比《晋书》记载要来得更早, 只是在这方面文字史料阙如。
关于佛教与茶的文字记载, 还见于陆羽《茶经·七之事》开头直接列举的四十三位茶事或茶文化人物, 其中佛教人物占有三位, 除敦煌人单道开而外, 《茶经》还补充了武康 (今浙江湖州德清) 小山寺释法瑶和八公山 (今安徽淮南) 沙门昙济。
晋代僧人单道开“以茶禅定”, 南朝宋代释法瑶“饭所饮茶”, 南朝宋代沙门昙济“设茶待客”, 开启了中国佛茶史上崭新篇章。
以上三位佛门人物与茶的关系, 拙作《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在此无须赘言。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南北学风的融合, 以及一些高僧依照他们研究兴趣和理解的不同, 对佛教的教化作用进行了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索, 再加上自己的修持体验, 对佛学产生了种种的诠释, 衍变所及, 佛教各种的宗派乃渐渐形成。“佛教风尚各异, 然也互相影响交流, 禅法与义学并无绝对界限”。南北方一些着名法师依“经”立宗, 南方的义学和北方禅法有相互结合的趋向, 这样就形成了隋唐之际的两大宗派———天台宗和三论宗。与此同时, 新的佛学通过新译经文又不断传入。北方的勒那摩提、菩提流支翻译的《十地经论》等, 研习者成为地论师。南方的真谛翻译了《大乘唯识论》《摄大乘论》等, 研习者成为摄论师。两派互相交流, 成为唐代初期慈恩宗的先驱。而地论一派与三论宗的汇合, 又演化为华严宗。
据资料载中国佛教宗派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一宗、十三宗之说。所谓佛教十三宗, 根据梁启超在《中国佛教兴衰沿革说略》中提到的宗派有大乘摄论宗、小乘俱舍宗、十地
宗、三论宗、法华宗、涅盘宗、天台宗、法相宗 (唯识宗、慈恩宗) 、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 接着有人还添上摄论宗、地论宗。后来涅盘宗并入天台宗, 地论宗并入华严宗, 摄论宗归入唯识宗, 佛教各宗承接之下变为十宗。而恰在这十宗中, 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佛教抑或是小乘经典, 因而在中土佛教大乘宗派中, 最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叫法实属佛教八大宗派:唯识 (法相) 宗、律宗、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
佛教各宗派的建立, 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佛教八大宗派虽然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但每一个宗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架构, 也就是各宗大义。这一点, 佛教学者吴信如在其《佛教各宗大义》一书中专有论述。
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合, 也可以和任何佛教宗派结合。当今炙手可热的禅茶文化就是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结合的产物, 通过禅门“吃茶去”公案, 继而形成“禅茶一味”之说。也正因如此, 茶与儒家文化结合, 可形成“儒茶一味”, 茶与道家文化结合, 可以形成“道茶一味”, 茶与佛家结合, 可以形成“佛茶一味”, 以至于茶与琴道、花道、香道、棋道、曲道乃至书画、诗词等均可成为“一味”。而且, 茶与佛教各宗结合均有各自的与茶相关的理论架构。
二、禅宗与茶文化。
禅, 虽然不可说, 但已经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须知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阶段里都存有禅的思想, 禅甚至存在佛教以外的一些宗教中, 各自对禅有着不同的理解。自从佛教的禅思想传入华夏后, 起初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自禅宗形成后, 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内见自性不动, 名为禅” (《六祖坛经》) 。由于禅宗把禅思想与“心性”“见性”“佛性”等问题紧密相合, 加之六祖慧能倡导自性本足, 明心见性, 顿悟成佛的观念, 确
立以无相为本, 无性为体, 无念为宗的中国禅宗思想。所以, 后来所谓的“‘禅’, 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 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禅”很抽象, 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 如同喝茶, 冷暖自知。禅宗认为“禅”无处不在, 行住坐卧皆可禅。“在禅宗史上还曾有祖师禅、如来禅, 南宗禅、北宗禅和超越佛祖的分灯禅之说, 几种提法不过是禅师们应机的不同开示而已。无论是即心即佛的祖师禅, 还是非心非佛的分灯禅, 虽有异有同, 但都提倡佛性人性化, 讲究无心为修, 平常心为修, 无事为修, 都可使人开悟”。
通常所说禅茶文化抑或禅茶, 既非从唯识宗的玄奘法师、律宗的道宣律师、天台宗的慧文大师追溯, 也非从三论宗的鸠摩罗什尊者、华严宗的杜顺和尚觅踪, 更非从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密宗的不空上师说起, 而是以北魏禅宗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为缘起。佛教从印度传入, 就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撞击、冲突, 随着各宗的创立,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转为相互渗透、融合。唐代的儒、释、道“三教并立”更是促进了这一融合的深入。那么, 如何能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中更好地渗透儒、道学说, 这就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于是, 禅宗在这样一个课题中捷足先登, 接受和融入了中国儒、道文化。
禅宗盛于唐, 先流行于庾岭、广西、湖南、江西, 然后遍及全国, 流行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佛教的主流。季羡林说:“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禅宗的入佛门槛较低, 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的看法。这是因为佛法本就在世间, 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禅宗禅法的传承与发展均从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基本要点开始 (其教导的修禅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 “四行”就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到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求安心法而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 及至三祖僧璨的《信
心铭》、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论》达至“守本真心”的“东山法门”, 对后世禅宗的发展,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 六祖慧能顺应时代潮流, 大胆地对传统佛教的宗教仪式、佛性理论、修行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 其内容涉及提出“自心归依自性, 是皈依真佛” (自性即佛) 、开启顿悟法门、倡导立地成佛, 等等, 从而使禅宗最终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绵延至今而不绝, 以至于成为中国式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杰作。
禅宗认为, 所有的修行, 都是从心而来。一个是神秀禅师的“时时勤拂拭”, 种净心之因;一个是慧能禅师的“本来无一物”, 得净心之果。慧能大师和神秀国师, 开创了“南能北秀”的时代, 形成禅宗南北二宗。而后, 禅宗法不传衣, 一花开出五叶———即“五家七宗”:湖南沩山的沩仰宗、河北正定的临济宗、江西洞山的曹洞宗、广东云门山的云门宗、江西抚州青莲山的法眼宗。后临济宗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高安分出黄龙派和杨歧派, 禅门枝叶茂盛, 灯灯相传。“五家七宗”, 为中国禅宗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而我们所说的禅茶文化就是茶与禅宗“五家七宗”所形成的因缘关系。于是便也成就了“一茶一禅, 两种文化, 有别有同, 非一非异。一物一心, 两种法数, 有相无相, 不即不离”的“禅茶文化”抑或是“禅宗茶道”。所以, 当我们追根禅茶文化之源, 实则旨归在中国式佛教———禅宗思想与茶文化核心的结合。
在禅宗茶文化史上, 具有划时代事件的其中有四件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是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 (《雅雨堂丛书》本,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记录唐代“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 (降魔藏) 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 又不夕食, 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 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店铺, 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 投钱取饮……”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 (713—739) , 在此之前, 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已经形成。封演在其“饮茶篇”中透出这样一种信息:
唐开元年中降魔藏禅师 (禅宗北宗神秀禅师的高足, 《高僧传》有载) 大兴禅宗教义, 规定坐禅时不能打瞌睡, 过午不食而“皆许饮茶”。靠饮茶来去瞌睡和补充体内养分。“而恰恰是这种以茶禅修方式, 由此兴起了寺院的饮茶之风, 并直接推动了大唐茶文化的发展。”降魔藏禅师这样的决定, 既反映了僧人饮茶的需求, 也说明了坐禅和饮茶同属于僧人的禅修的内容。至此以后, 僧人饮茶真正成了“和尚家事”。
二是中晚唐的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720—814) 制定《百丈清规》, 将饮茶列入佛门清规。身为禅宗南岳怀让一系传人的怀海, 他实行僧人农禅制度, 提出“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口号。《百丈清规》对禅茶文化的贡献是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 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 使僧人饮茶之礼成为了佛门常态化和制度化, 较降魔藏大师又进了一步。现行的《敕修百丈清规》[15](P1157)是元德辉禅师根据唐宋诸家清规, 依托百丈之名而修订。正因怀海禅师, 才使僧人茶事真正从制度上成为与禅宗教义相关的行为。
《百丈清规·法器章》载:寺庙除了有“法鼓”之外, 还设有“茶鼓”。茶鼓的打法为“茶鼓长击一通”。有些寺庙还设有专用茶室叫“茶寮”, 除了便于僧人饮茶之外, 还是待客的场所。一般茶寮派一二僧负责, 称寮主、副寮, 也有叫茶头或茶僧的。嗜茶的僧人一般叫茶僧, 茶僧不是职务, 仅言其嗜茶之切。寺院重要茶事活动一般都在茶寮内举行, 如茶汤会等。
僧人饮茶成为制度并被纳入法律强制施行是在元代。元代皇帝命令和尚们重新编刊《百丈清规》, 遍行天下丛林。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太祖皇帝“圣旨榜例”, “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 以法绳之”。《百丈清规》对于刚刚出现的佛门茶礼的发展和巩固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是禅茶文化史上甚至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发端于从谂禅师 (778—863) , 人称他为“赵州古佛”。他常与四方来学者道以一声“吃茶去”, 因而形成禅门“新到吃茶, 曾到吃茶。若问吃茶, 还去吃茶”一桩有趣公案, 成为中国禅茶史上着名茶文化典
故。有关该公案内容, 《古尊宿语录》《指月录》《五灯会元》等史料都有记载。
从谂禅师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由于禅宗提倡“明心见性, 直指人心”的顿悟观, 讲究生活体验与参禅密不可分。因茶能清心、涤心, 易于进入禅的明心见性真实境界, 所以赵州“吃茶去”公案, 当时震动了整个南北禅林, 影响所及, 不仅对寺院饮茶之风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也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赵州禅茶’提升了禅宗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 赵州禅茶的出现是‘禅茶一味’肇始的标志, 同时也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4](P426)。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 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吃茶去’凸显了禅的本质和核心, 揭示了禅的修行特色和精神”[16](P218)。
“吃茶去”作为禅门直指人心的开示, 度化多少迷人, 赢得了历代高僧的赞叹!“毕竟是赵州的一句‘吃茶去’, 为后世参禅悟道开了不二法门。东邻日本接过了赵州的接力棒, 跑向了‘禅茶一味’之途!”[17](P278)最终形成了“日本茶道”。
到了两宋时期, 中国禅宗兴盛至极, 也正因如此, 禅宗推动了中国禅茶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笔者在《试论南北两宋禅宗高僧的“吃茶去”情结》一文说:“‘吃茶去’之所以能迅速在南北两宋广布天下, 原因是‘吃茶去’不仅仅表现在这‘三个字’的体验上, 主要在‘功夫在茶外’, 也就是‘味外之味茶外茶’的含蓄无穷的深处, 这就是‘吃茶去’的‘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的意境———以茶作为妙传心印, 旨归于‘明心见性’。这也恰恰契合宋代禅宗僧侣‘见性成佛’的参禅目的, 同时也更加推动了‘吃茶去’作为禅修悟道的重要手段。”
四是中国禅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的诞生[14](P428)。中国禅茶文化作为一个特别话题在近十多年来被茶、佛界人士广泛谈论, 也是被世人广泛炒作的话题。2005
年10月, 当代高僧净慧大德以儒释道三教核心思想提出了“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 创造出中国禅茶文化全新的理念和文化内涵, 把禅茶文化推进为一个价值核心, 一个新的教养水准, 引导人们走出心灵迷惘的应机妙方, 通过这种文化现象改变自己, 改变周围。其目的诚如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禅茶文化, 从表面上看就是禅和茶共同点的结合, 所以才有“茶味禅味, 味味一味”之说, 与“儒茶一味”“道茶一味”“书茶一味”抑或茶和别的事物结合没有什么区别, 但深想一层, 只有当茶和禅结合时才能有“儒家主正气, 道家主清气, 佛家主和气”三教合一的思想精华体现, 再加上一个“茶家主雅气”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 才能使茶泡出更赋哲理性的滋味来[19](P180) 。
净慧长老说:“正清和雅气, 喜舍慈悲花。”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 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融入感恩中, 将清气融入包容中, 将和气融入分享中, 将雅气融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 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20](P208)。
也正是从这层意义上, 净慧长老把生活禅“感恩文化”中的八字理念作为中国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加以提倡。从茶文化本身来说, 是注重个人“德行”并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茶是人生, 而当茶活在杯中的那一刻, 便是“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的真实写照。
三、结语。
“佛法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佛法。般若即人人本自具有之觉性。”[21](P288)这个“觉
性”是为“觉己”与“觉他”的关系。用当下禅宗流行语言来说, 就是“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正因如此, 当茶与佛法相融相合之时, 就是以茶来启悟人的智慧, 以茶来开启“人人本自具有之觉性”。佛茶文化包括禅茶文化, 禅茶文化属于佛茶文化范畴。
“佛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各宗文化缘合的产物, 是僧人通过在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实践体认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佛茶文化是指整个佛教 (包括佛教“八宗”) 与茶文化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禅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融入禅宗文化结合的产物, “禅茶文化”是特指专指禅宗“五家七宗”与茶文化的融合。是僧人通过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禅修实践中所感悟和创造的精神财富, 禅林常常把禅茶文化视作一种法门参修。禅茶文化既有佛教文化的一面, 也有超越佛教文化的一面———禅茶文化是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 倚于佛家的“和合”情操, 洋溢道家的“自然”理想。实际上就是把道家的“存心炼性”、儒家的“修心养性”、禅宗的“明心见性”等心性概念, 借品茶来倡导清和净心, 借茶来参禅, 借茶来悟禅, 并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 从而追求精神境界的领悟、提纯与升华。
研究佛茶文化或禅茶文化, 不是研究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饮茶等现象, 也不是简单地把僧人采的茶、僧人制的茶、僧人饮的茶统统视作“佛茶”和“禅茶”, 而是研究茶被佛门或宗门的僧人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现象, 也就是僧人通过一杯茶在禅修和礼佛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
“佛茶”“禅茶”, 是茶又非茶。说它是茶, 只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 是僧人佛事生活的一部分, 也可以视作是僧人修行的载体;说它不是茶, 只是因为禅宗茶道早已超越了茶而成为“根植菩提种, 叶抽智慧芽”的象征。
所谓禅茶, 净慧长老所言极是———“瓯注曹溪水, 薪烧鹫岭桠”。 (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 曹溪被看作“禅宗祖庭”。曹溪水常用以喻指佛法。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 又有“虚空为玉盏, 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 随缘得处佳”的自在, 而这杯禅茶的自在恰是体现“上供诸佛祖, 平施百姓家”的平常和日用。六祖慧能有言:“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所以这杯茶, 是佛的化身, 禅的心语;是菩萨心肠, 禅的境界;是心的开悟, 禅的灵芽。这“茶”, 用鹫岭桠烧煮 (此指菩提之法) (1) , 用曹溪水冲泡, 澄之无垢, 搅之不浊, 回味无穷茶。
“茶”, 成为人们生活禅抑或是禅生活的一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