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乐山大佛到大足石刻——四川佛教艺术漫谈

从乐山大佛到大足石刻——四川佛教艺术漫谈

来源:二三娱乐
从乐山大佛到大足石刻

——四川佛教艺术漫谈

上海金融学院胡中柱

“天府之国”的四川,自古以来,以富饶著称。在这块热土上,。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已经不可考了。但有李冰开凿都江堰.孔明六出祁山等威武雄壮的活报剧的演出,更有着乐山大佛.大足石刻这样世界级的瑰宝和数不清的佛教寺院以及既奇秀无比.又是普贤道场的峨嵋山。而后者,在民间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和崇拜者。

佛教进入中国,是在汉代。而大盛于世。却在魏晋南北朝。那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年代。上至皇帝,下到平民,“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佛祖成丁当时这个动荡时代的精神支柱。贵族阶层为了忘怀现实而沉浸于那精微精妙的佛理思辨.而平民百姓则为了免除来世的痛苦而寄希翼于“六道轮回”的安慰。所以.这个时期的佛像,只是单纯的崇拜的对象.无须作任何分工,都是一组三佛.或是一佛两菩萨。塑像身躯瘦削,神情奕奕,潇洒飘逸,面上带有睿智的,超脱的微笑.具有洞察一切。藐视人间的神情;摆脱俗念.不染红尘的风度。这种佛像可以称作是我国第一阶段的佛教艺术结晶.目前在敦煌、麦积山的北魏洞窟可见。

李唐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战乱动荡的年代.人间既然已建立了稳定的政权秩序.佛国当然也相应地开始了明确的分工.佛陀菩萨,金刚,诸天等等,均是各司其职。而佛像,则与当时开拓疆土,空前强大的国力相适应,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宏大佛像。我国最为著名的两尊大佛——

洛阳龙门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是初盛唐时期所开凿的。

乐山大佛所处的乐山.是岷江和大渡河水交汇之地,古称嘉州。风物绝佳,紊有“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嘉之山水在凌云”之称。苏轼自称“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却是“颇愿身为汉嘉守。”清代诗人张问陶曾言:。凌云两岸古嘉州.江水潺潺抱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自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之时.高僧海通法师开始在l临江的凌云山崖壁上,依断崖而开凿大佛。大佛是代表未来的弥勒尊者、坐像、头与山齐,脚踏大江,双手护膝,两目正视。高达71米,肩宽24米。(可以想象.如果站起来,一定会破山而出了)大佛的耳朵中可设八仙桌一张.脚背上则可围坐百余人.一

个人1.8米以上的彪形大汉.伸手够不上脚趾——我们这

些自称为地球主人的万物之灵,在大佛面前.大约和小虫在人类面前差不多罢?难怪陆游曾经“不辞疾步登高阁,却欲今生识伟人”而到乐山之后发出了。始知神力无穷尽,丈六黄金果小身”的感慨。在大佛面前.丈六高的金铜之像与之相比亦屁得很小了。同山的大佛寺有一副对联

写得极妙,。干青云而直上,障百川I以东之”明写佛像的高

大与地理位置,暗喻佛教的声势与地位。两者结合的天衣

无缝。实属无上佳品。

在中国的四大佛山中.四川亦占其一。那便是普贤菩萨道场的峨嵋山。与观音道场普陀山.文殊道场的五台山和地藏王菩萨道场的九华山并称于世。

相传东汉时。峨嵋上已有道家宫观,佛教是晋代传上山的,唐宋时期,两教并存,明代中叶之后。道教式微,佛教日盛.而终有佛山之称。

进入峨嵋山门户,便见到报国寺。报国寺背靠雄浑的光明山。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明末毁于大火。清顺治十一年重建。寺内楹联“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显然,这是一家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禅宗寺庙。寺内有一尊高达3.4米的瓷佛,身着千叶莲衣,趺坐千叶莲台。色泽晶莹,宝相庄严而生动。是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所烧制。迄今已近五百年了。实属佛门至宝。瓷艺精品。

离报国寺不远处有伏虎寺.始建于唐。庙堂绿荫翠

盖,屋顶却片叶不积.盖因伏虎寺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由环流形成的小旋风卷走了屋顶的树叶.康熙皇帝由此题名“离垢园”。

缘山径攀升,风物景色是渐人佳景.寺庙也愈加古老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如在海拔千米之上的万年寺.东晋时由明彻法师所创建,唐时易名白水寺,苏轼曾在此写了首疏淡清朗的小诗“但得身闲便是仙,眼前黑白漫纷然,请君试向岩中坐。一月真如五百年。”巧妙地将峨嵋的黑龙江与自龙江借喻为人生.又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真正代表峨嵋山风格主调的景物.是在海拔二千米以上的高山景区,那里的象池夜目,雷洞幻奇及金顶的佛光、云海、神灯三大奇观.无不与我佛有关。

与在佛教中掌管威猛与智慧.坐骑是青狮的文殊菩萨相对应。主管理、德的普贤菩萨是骑白象的。相传普贤

菩萨曾骑白象上山,洗白象于明月池.故将明月池改名洗

象池。洗象池地势向阳,入夜风起,云开雾散,碧空无垠,月明之夜,银光流泻,月映池心,晶莹透彻。这个佛门胜迹的小池,是峨嵋赏月佳处。《峨嵋山志》有诗道。普贤骑象杳何之。胜迹空留洗象池。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池感应妙应思。”

至于雷洞坪,则以神秘奇幻而闻名.宋代范成大曾记载:“雷洞者,路左深崖

仞,磴道缺处。则下瞰沈黑若洞

然。相传下有渊水,神龙所居,凡七十二洞。岁旱.则祷于

153

第三洞.……往往雷风暴发。”(见《吴船录>)明代时在坪上建雷神殿.铸铁像十余尊,并且“濒岩竖铁碑,禁人语,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人语竟能引来风雷,让人相信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不是夸张了。

至于峨嵋的峰颠金顶的三大奇观:佛光、云海、神灯更是闻名于世。金顶佛光被范成大叹为观止,。重轮叠彩印岩腹。非烟非雾染丹青,我与化人中共住,镜光觌面交相呈。”每当太阳偏西,睹光台前白云平铺,云层上会出现明亮艳丽的五彩光环,有时光环层层重叠,在光环中心,隐约可见自己的身景.而且各人只见到自己的影子和光环.故佛光被认为是佛祖百千亿化身的法相。

云海是金顶的另一奇观,每当晴空万里,深谷雾起,弥漫于睹光岩前,越积越厚,扩展开去。一望天涯。便成云海,无风,海平浪静,有风则波涛翻滚。此时的峨嵋诸峰之顶在茫茫云海中成了“蓬莱仙岛”。

如在夜晚,置身金顶舍身崖上.有时会看到岩下幽谷出现“忽一灯。从山外飘空而起,渐至十数点.争上下,顷刻数千百点。如倾万斛珠矶,历乱山谷。”的景象。

中唐以后,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在华夏之地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便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禅宗

主张生活与信仰完全一致,不必念经。便能成佛;不必坐禅,也能成佛。只要内心保持一种高妙超脱的境界,就是成佛。由于禅宗只承认内心的权威.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与形体的偶像崇拜.也不需要外在的仪式。重要的是精神世界,这就意味着宗教艺术将充满世俗的内容。

这个转变在宋代完成.这种佛教艺术的成就的最高代表.就是四川I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刻塑像的总称.现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主要分布在大足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象山和石门山。始建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是我国晚期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从洞窟造像朝摩崖塑像发展的佳例。其中,最突出的是宋代高僧赵智凤大师,他是一个伟大的宗教艺术组织家.于南宋淳熙至淳

韦占(1174—1252)历时七十余年,开凿了以大佛湾、小佛湾

为中心的宝顶山摩崖石刻塑像.数千尊造像是题材不重复,龛窟问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

接,把佛教的教义与儒学的伦理,理学的人性融为一体,

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的思想特色。

如编号为ll的释迦牟尼涅檠圣迹像.由于匠师们的独特艺术构思.居然把“死亡”这一沉重的题材。表现得如此庄严.如此辉煌。

基督教对耶稣的死也是极力颂扬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以殉道者的苦难形象来打动人心,而释迦牟尼则是进入理性.以圆满功德为颂歌来劝导世人。

对如来佛的涅巢一般都是作卧佛处理。大足的卧佛则作了大胆的破格.在长达31公尺石崖之上,只刻大半身,右手还未曾刻出.双足深入山体,似乎整座山都是为陪衬佛祖而存在.大大扩大了有限的空间。在艺术上的效果是增加了雕像的长度感.体积感和凝重感。

在佛教人物中,观音菩萨在民间影响最大,也最受欢

154

迎,最受尊敬和最得到喜欢,这一切。和其在大足宝顶山上的形象有很大关系。

观音,原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个善神,名叫双马童。佛教兴起后,因其有“观世间求救之音而拯救之”的特性而吸收了他,进入佛教,故也被称之为马头明王(宝顶山十大明王他居其首)。刚从印度传进来时是男性形象,但唐代以后。就逐渐女性化了。“金刚怒目。所以威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观音恰好补充了佛的慈祥与金刚的威猛之不足.用中国式的理想美人的形象来征服人心。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言:。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大足的观音群像,以名自不同的仪态风姿,显示出性格.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水月观音坐观水月,譬喻“诸法之无实体,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说法似乎玄妙,但映照出来的观音形象却是实在的,其形象随意,潇洒,优雅。

数珠观音立于莲花之上,头左身右,形成反“S”形,回眸微笑,含情脉脉,优雅妩媚,世人称为“媚态观音”,这表明,世人已经没有把他当作令人敬畏的神祗了。神已经世俗化了。

六臂观音面庞娇柔.肌肤细嫩如有弹性,人体丰满如有体温,虽是宋代作品,还保留了唐代“秀骨丰肌”的肥硕美,趺坐闻法,娴静慈祥。

千手观音利用高浮雕特点.将一千零七只手,呈放射状铺在身后(每手中均有一眼)。一千多只手安排得杂而不乱,统一中变化万千,显示着无边的佛法。

马头明王则是另外一个面目了.这个观音的化身怒目圆睁。浓眉倒竖。獠牙飞出,头发如火焰冲天,在绕缭的浓发中现出马头、双首四臂,手执法器。飘带飞舞。作怒吼状。有气吞山河.镇压邪恶气势。

水月观音.媚态观音,显示了动态美。六臂观音,显示了静态的美。马头明王,显示了威猛的美。千手观音,是诸美的综合。

儒家曾把尽善尽美作为艺术的最高标准.大足石刻中的观音,就是这样一个既美丽善良,又威猛勇烈;既能慈悲六道,又能降伏四魔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形象。

大足石刻的题材极为丰富.除上纯粹的宗教人物塑像外。为了慑服人心.还有许多借助于生活场景以宣传教义的塑像,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手法通俗易懂,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如编号为20号的养鸡女,一农家女开笼喂鸡。二鸡争食蚯蚓。内容是表现“养鸡者下地狱~人事纷争如鸡虫得失”等佛典经义。但是.在欣赏这秀美的农家少女和栩栩如生的双鸡,却又充满了世俗的美感。

总之,大足石刻是艺术,宗教,生活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于一体,神像人化。天人合一,极富中国特色,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