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白居易的咏陶诗研究

来源:二三娱乐
2013年第2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2.2013 第29卷(144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_o1.29 No.144 白居易的咏陶诗研究 陈婧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 3000) 摘要:自居易视陶渊明为人生楷模,采取陶公那种超然的人生态度,一生追求乐天知命的 生活模式,创作了六十余首咏陶诗 生在多事之秋的白居易在“精神偶像”陶渊明的指引下,切 实过上了闲适悠然的生活。同时白诗的风格也深受陶诗影响,风格自然质朴 白居易的咏陶诗也不同 于其他诗人的和陶诗,并没有那么多与陶渊明的隔空对话,多是把其作为典故,镶嵌于诗歌当中。 关键词:白居易;咏陶诗;陶渊明;创作动因;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 35(201 3)02-0055—05 中唐诗人白居易各种类型的诗歌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独有他歌颂陶渊明的诗歌很少论及。魏晋时期 的陶潜不仅在诗风的开创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同时他作为隐士的代表,寻找到了自己的“世外桃源”, 他是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他的人生观是那些与之有相同际遇或感触的文人探讨和效习的不老课题。 南朝的钟嵘在《诗品》中称赞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白居易创作了六十余首咏陶诗,本文就这类诗歌 的创作动因、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进行一番深入探讨。 白居易咏陶诗创作分期表 “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是根植于心灵又表现心灵的一种体裁。诗歌的内容、思想、风格如何, 很能表现诗人的性情;诗人的思想倾向和思想轨迹也可通过诗歌一览无余。通过下表,可看出自居易在他 做官生涯的各个时期都作有咏陶诗,特别是在后期仕途顺利、生活闲适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咏陶诗。通过 这些诗可以窥见白居易夙慕陶公,尤其晚年对陶渊明的追慕更甚,白诗中多次出现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从 中我们能看出自居易晚年热爱生命的乐观心态。 表1 白居易咏陶诗统计表 纪年 年龄 地点、任职 首数 诗歌枚举 元和二年(807) 36 整屋县尉 1 (《官舍小亭闲望》 元和三年(808) 37~40 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京兆 3 《赠内》 一元和六年 产曹参军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811) 读邓鲂诗 元和六年(811) 42 退居下邦 3 (《春眠 一元和八年 效陶渊明体诗十六首》(之十二) (81 3) 自吟拙什因有所怀》 元和十年(815) 44 长安:太子左善赞大夫 1 酬吴七见寄》 收稿日期:201 3-01-08 作者简介:陈婧(1987-),女,山东潍坊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古代文学与文化。 一55— 陈靖:白居易的咏陶诗研究 (接上表) 元和十一年 45~47 江州司马 (816)一元和十 4 题浔阳楼》 访陶公旧宅》 三年(818) 寻李道士山居兼呈元明府 (《浔阳秋怀赠许明府》 元和十五年(820) 49 忠州刺史 1 哭王质夫 长庆元年(821) 宝历元年(825) 5O 54 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一中书舍人 洛阳:太子左庶子分司 1 1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 寄皇甫七》 宝历二年(826) 大和二年(828) 55 57 苏州刺史 洛阳:秘书监 1 4 酬别周从事二首》(其一) 履道春居》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和新楼北园……皆先归》 杂曲歌辞》(其四) 大和三年(829) 58 长安:刑部侍郎 1 咏家醒十韵》 ((引泉 大和四年(830) 59—69 洛阳:太子宾客分司一河南尹一 2O 一开成五年 (840) 太子宾客分司一太子少傅分司 ((闲吟二首 (其一) 岁夜咏怀兼寄思黯》 题崔常侍济上别墅 首夏 《北窗三友》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春寒 哭崔二十四常侍 小宅》 将归渭村先寄舍弟》 (《自题小草亭 老来生计 家园三绝》(其二) 和裴今公南庄绝句 九月九日酬皇甫十见赠》 书事咏怀 春日闲居三首 (其一) 足疾 ((喜老自嘲 会昌二年(842) 71~74 洛阳:刑部尚书致仕 一2 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咏而报之 会昌五年(845) 《闲居贫活 着独特的地位。历代文人多视陶渊明为人生楷模, 白居易咏陶诗的创作动因 窃以为,白居易创作咏陶诗的原因有二: (一)陶渊明的为人和诗风对白居易的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有 他的那种与世无争、悠闲清静的田园生活模式,为 后代文士所仰慕;他的那种不愿屈服于宦海,藉此 隐逸以保全自己的高洁品质,也给后世文人树立了 文人人格的理想模式。苏轼有诗云:“欲以晚节师范 其万一也”( 与苏辙书 );辛弃疾曾道:“须信此翁 重 兰 兰堕苎壑 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水龙吟》);龚自珍有诗 此相近,所以说,陶渊明对于白居易的影响不止在 日:“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杂诗》); 思想上,在语言风格上亦然。“常爱陶彭泽,文思何 都是赞扬陶渊明的名句。陶渊明的《咏贫士七首》 高玄。”(((题浔阳楼》)白居易不仅视陶渊明为精神 (之五)写到:“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 不荣,厚馈吾不酬。”这首诗即是写“黔娄”,也不 啻是他自己的夫子之道。他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 偶像,更是爱陶诗,而且创作有《效陶渊明体诗十 六首》、《劝酒十四首》等具有陶诗风格的诗篇,从 中可见一斑。 现实的物质欲求,以洒脱、自由取代儒家仕进牢笼, 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取代压抑的功利人生,以审美的 眼光取代礼教的教唆,可以说他的人格魅力胜却所 (二)自居易咏陶也是为抒发己志 “世敦儒业”的白居易与陶渊明都是自幼受儒 家思想的熏染。虽然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和 有。白居易自称是“异世陶元亮”( 最终得上都亲 忧患意识,然而理想与现实无法合一,为了远离纷 友书咏而报之》),从陶公诗文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特别是在贬居江州后,在其身上找到了精神归宿。 其一,白居易“素慕陶渊明为人”( <效陶潜 体诗>序》),其受陶渊明人格的影响自不待言。 自居易的《题浔阳楼》是一首典型的咏陶诗, 他在“今朝登此楼”时,赞叹道“大江寒见底,匡 山青倚天”,“有以知其然”: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的原因之一是自然风景给予了他灵感。陶渊明热爱 自然,“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 受此启示,白居易也创作了大量涉及田园生活和自 然风光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营造了逃避现实的逍 遥境界。 白居易的《赠内》诗,把陶渊明作为高士之一, 称赞他与夫人翟氏安贫乐道。“安贫乐道与崇尚自 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 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2161陶渊明崇尚精神自由, 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 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其一)的诗句,这一点白居易对陶渊明有一种强烈 的认同感。自居易有33首“笼禽诗歌”,如“七年 囚闭作笼禽,但愿开笼便入林”((《戊申岁暮咏怀三 首》其三)等。“忠州后期及苏州、长安时期一直到 会昌时期,白居易笔下的笼禽意象开始向陶渊明的 笼禽意象过渡,这是在看清了朝政日非、权贵们互 相倾轧、党派激烈争斗之后,不愿意再卷入是非的 一种自我转化、自我解脱。”[3】 其二,白居易受陶渊明诗风的影响。陶渊明有 一百二十多首诗歌流传于世。他的诗风与六朝讲求 华丽堆砌的文风恰好相反,语言自然淳朴、仿佛脱 口而出。白居易的闲适诗“尚实、尚俗、务尽”,他 本人给出的定义是“又或公退独处,或移病闲居, 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与 元九书 )的确,他的此类诗歌淳朴自然,在气质上 很接近陶渊明的诗风。两个年代不同的人诗风会如 争,保持人格独立,终于看透了政治的腐败,不同 程度地走向了归隐。 陶渊明白幼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猛志逸 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的“兼济天下”之志, 但是,由于魏晋南北朝实行门阀制度,整个社会都 重门第不重德行和才能,庶族寒门出生的他难以实 现其政治理想。陶渊明一生做过五次官,所为官职 都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小官,他不仅壮志难 酬,而且对于官场的丑恶现象也没有发言权。白诗 云:“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 不能言。”( 访陶公旧宅》)陶渊明不想被当时的社 会所“异化”,始终保有率真的性格,追求宁静淡泊 的生活。他因为“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归 去来兮辞 ),此后又作过彭泽县令。因不愿让做官 为心灵所累,自谓“不为五斗米折腰”,经过仕与隐 的艰苦抉择,对政治彻底失望而弃官归隐,朝廷屡 次的征召都被他拒绝。他隐居后创作了大量描写田 园风光和闲适生活的诗歌,把自己写成一个充满诗 意的农民形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 田居 )。 孙立群先生在《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中说陶 渊明有“固穷守拙”的坚贞人格, 守拙’,即安于 愚拙而不取巧,意为清高不仕。” ̄]31o白居易初入仕 途时朝廷屡次革新失败,使他看尽了宦官擅权、朋 党倾轧、仕路艰难等种种官场险恶,后因莫须有的 罪名被遣江州,使得他懂得了君臣之间,宠辱朝暮。 对朝政的失望和年老衰病,使他对为官作吏有所倦 怠,从而放下了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晚年宦情淡 薄,过上了明哲保身的“中隐”的生活,构筑了自 己精神的“桃花源”。 “白氏的心仪陶公,不但仰慕其‘高玄’的诗 风,更追慕其在晋、宋易代之际,不事新朝,不慕 荣利的节概与高尚情操。,,I5J 白居易晚年不汲汲于 功名利禄,“篱下先生时得醉,瓮间吏部暂偷闲。” 一57— 陈婿:白居易的咏陶诗研究 ( 家园三绝 (其二)),虽然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不同,归隐的形式和隐衷也不尽相同,但他从陶渊 明那里汲取了人格的力量,过上了寄情诗酒的生活。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 映射,是无所谓美的。”【6】¨ 白居易的咏陶诗里也有 些他的不恕之情、难遣之理。相似的经历使自居 一中新菊 )。白居易的咏陶诗大多不是寄怀于酒,就 是取意于田园风光,与讽谕诗和感伤诗相比,境界 似乎狭小了许多。《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序中说:“故 得此而有忘于彼者”,乐天得佳酿的意趣,忘却了世 间忧愁。“人心苦颠倒,反为忧者嗤。”(其四)写自 己作为贫穷的饮者,坐视世人追名逐利,享受不到 饮酒的乐趣,不由哂之。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 易对陶渊明惺惺相惜,所以他作咏陶诗也是在为白 己明志。陶渊明与白居易,一个出世,一个入世, 但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人生的情感有相通之 处,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文人中乐天知命的典型,都 咏陶诗意境虽然较内敛,但也别有怀抱,表现了追 慕陶公的悠然自适的做派。 陶渊明是浔阳人,时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写的 曾因为生活所迫而从政,都试图追求一种悠游闲放 的生活态度,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贫穷和卑微都无 法消灭掉的高贵精神。 三、白居易咏陶诗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白居易的咏陶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首先,前文提到白诗与陶诗在语言风格上相 似,白居易的诗歌率真平易,情调悠然自适,同样 他的咏陶诗也接近陶渊明自然旷真的诗风。元好问 在《论诗三十首》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 见真淳”,他在自注中说,“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 渊明,晋之白乐天。”[7]60质言之,白居易的咏陶诗不 由自主地趋向于陶诗的自然坦易。“俯拾即是,不取 诸邻。”[8] 取得自然诗风的要领应是信手拈来的日常 事情、事物,无需藻饰,白居易的咏陶诗即是如此。 其次,从诗歌内容上看,白居易的咏陶诗多描 写日常生活的乐趣或称颂亲友的美德,力求在诗歌 作品中展现平凡人生的诗意与美感【9】。“大唐帝国的 一蹶不振,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加之个人的漂泊 流离,更使得他们对喧闹多变的社会感到厌倦,从 而把注意力转向大自然和内心世界…….[10185因此, 自居易在诗歌中吟咏陶渊明,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 友人品质的肯定充分地表现出来,保有乐观的心态 和真挚的态度。 第三,咏陶诗的意象多与陶渊明有关。白居易 与陶渊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爱书、爱琴、爱酒、 爱菊。饮酒是暂时自我麻醉,忘却烦恼的不二选择, 陶、白二人都好饮,都作有大量饮酒诗。白居易的 咏陶诗中更有“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效陶 渊明体诗十六首 (之十二));“酿糯岂劳炊范黍, 撇篱何假漉陶巾”((《咏家醌十韵》)等。陶诗常以秋 菊、孤松自喻,白居易的咏陶诗中也有写菊诗句: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 一58一 “常爱陶彭泽”(((题浔阳楼》),一个“爱”字,传 达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白居易在元和十 三年(816)年所作的《访陶公旧宅》中日:“垢尘 不污玉,灵凤不啄膻”,用“玉”和“风”比拟陶公;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言陶公人格高洁,不 慕功名利禄;“慕君遗荣利,老死在丘园”,白居易 贬谪江州后萌发隐意,对陶渊明不与腐朽朝廷合作 的作法评价很高,表达了白居易对陶公的思慕。 再次,“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 多^昕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所特有的成分。”【l ]93 中国古代流传于世、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代表性 诗人有苏轼、苏辙、朱熹、赵秉文等,其中最卓越 的要数苏轼。苏轼不仅从陶渊明的步韵、次韵、从 韵等形式和艺术风格上效法陶诗,还在贬谪惠州、 儋州后创作大量和陶诗,并编辑成集。白居易的咏 陶诗不同于苏轼等诗人的和陶诗,他多是把陶渊明 作为名人典故,镶嵌于诗歌当中。譬如,“不慕尊有 酒,不慕琴无弦”,“不见篱下菊,但馀墟里烟”( 访 陶公旧宅》)。“琴无弦”是化用《晋书・陶渊明传》 中“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相 会,则抚而和之。”“篱下菊”是化用“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墟里烟”化用“暧 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其一)。 白居易的咏陶诗是他对相隔四百多年的文化 名人陶渊明的崇拜钦慕和追思效习,是他自我认知 的过程和获得心灵慰藉的途径之一。这些诗在不同 的处境和心态下写就,体现了白居易不同时期的心路 历程,也书写出白居易面对时代阴霾、人世艰辛、仕 途坎坷时的自我补偿心态。创作这些带有歌颂陶渊明 可贵品质的诗歌也是他暂时苟安的自我满足。一言以 蔽之,咏陶诗通过白居易内心的自我关照,更加摆脱 功名的缠绕,陶冶审美I青趣,使其灵魂得以安顿。 (下转66页) 向天渊:转换、重建与实用 参考文献: [2】孟繁华.90年代文学批评的回顾与检讨….钟 【1】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期)[M].济南: 山,2000(1).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郑宗荣) Transformation.Reconstruction and Pragmatism:TwO Tendencies and Three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of Modem Theories of Chinese XlANG Tianyuan (Chinese Poetics Research Center,Southwest Univemi ̄Chongqing,400715 China) Abstract:There has been a huge gap between the discourse of modem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discours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ince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began in 20th century.There have been mainly two types of tendencies and three strategies to fill in the gap and build up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literary theory in recent years.The first tendency is to redefin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including two strategies: rt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The second tendency or the third strategy is pragmatism,which takes application as the aim of discourse no maUer where the discourse originates.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re more incfined to standing on the cultural posiiton of national standard while pragmatism seems to meet the needs of globalization,but it implies too much utilitarian thinking. Keywords:modem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discourse;gap;transformation;reconstruction;pragmatism (上接58页) 【6】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7】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M].北京:人民 [1】【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 文学出版社,1978.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唐]司空图,袁枚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续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 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育出版社,2005. [9】康怀远.也说“一篇长恨有风情”一一白居易 长 [3]傅艳华,付兴林.白居易笼禽诗所折射的贬谪苦恨歌》主题内证寻绎[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1). 闷….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5). [1 0]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创新[M].北京:北京 【4]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 大学出版社,1998. 书馆,2003. [11]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丈学出版 [5]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1988. 2002. (责任编辑:张新玲) On Bai Juyi’S Poems Chanting Tao Yuanming CHEN ding fSchoof ofLiterature,Shanx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anzhong,Shanxi 723000) Abstract:Bai Juyi regarded Tao Yuanrning as an example in life and took a transcendentla living attitude as Tao S He pursued an optimistic attitude to life and composed more than 60 poems chanting Tao Yuanrning.Bai Juyi,a poet living in a chaotic time,guided with his spiritual idol Tao Yunming,led a life of leisure.And his poetic style,under Tao’S influence,was tinted with natrualness and plainness.Bai’S poems chanting Yao Yuanrning, different from others,lack any time—and—space piercing dialogue with Tao Yuanming.Instead,Bai took Tao as lalusion to ornament his own poems. Keywords:Bai Juyi;Poems chanting Tao Yuanrning;Tao Yuanming;creation motivation;artistry 一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