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附答案
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
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 )。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 ),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 ),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画“____”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___________
1 / 35
3.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4.《观潮》一文以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感,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秋潮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外阅读。
方形西红柿
一块西红柿园地里,结出了一批有棱有角、四四方方的果实。
这一消息震惊了西红柿家族的元老们。他们一个个歪着脑袋细细端详了半天,也说不出个名堂,就小心翼翼地问:“请问,你们是……”
“哈哈,自家人认不出自家人啦!我们也是西红柿,是人类的种子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和改良才培育出来的,就叫我们方形西红柿吧!”
“什么,你们也能算是西红柿?”西红柿家族的元老们有的张大了嘴巴,有
2 / 35
的 ,有的 ,又惊,又奇,又疑。最后,惊讶和疑惑全变成了愤怒的指责:“哼,我们西红柿,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根本不需要什么研究、改良!”“对,你们这是赶时髦,哗众取宠,只能算作不伦不类的怪胎!”
西红柿家族的元老们一致决定,不认这些“怪胎”,要把他们赶出西红柿园!
这时,种子专家带着一批客人来了。他介绍说:“这是新近培育成功的方形西红柿,还有方形甜菜、方形甜瓜、方形菠萝等一系列的新品种。”
客人们看了,赞不绝口,高兴地说:“好,这种方形西红柿,便于运输,便于存放,又适宜机械加工,优点真多,我们包销了。希望今后能够迅速推广。”
西红柿家族的元老们又吃惊,又恼火,低声嘟囔:“哎,想不到这种丑八怪竟还这么讨人喜欢,难道是我们错了?”
1.文中画“ ”的句子中的“丑八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他们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他们讨人喜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展开想象,把文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3.这篇短文想告诉我们( )。
A.要有创新意识,要勇于接受新事物。
B.西红柿根本不需要什么研究、改良。
3 / 35
C.赶时髦,哗众取宠的人都是不伦不类的怪胎。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4.你想对西红柿家族的元老们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联系生活经验针对短文提出一个问题,并做出回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4 / 35
1.加点字“贴”和“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过孔隙时的_______和_________,“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写出了___________的感觉。
2.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泉水是从右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B.画线句是一个设问句,具体说明了船的小,也给人新奇的感觉。
C.写船小主要是为了突出内洞的小。
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中的“挤压”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选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游览完孔隙后的感受,你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感悟
台湾竹
我爱台湾竹,爱它那新绿的生命,爱它那修长的姿态,爱它那谦逊的品格。
我爱台湾竹,一个不大的花盆里,生长着十几株台湾竹。仔细打量,茎是淡绿的,叶
5 / 35
是墨绿的,芽是新绿的,都是那样苍翠茂盛,凝成了那盆台湾竹绿色的整体。轻风一吹,那浓淡相间的绿色相互掩映,绿得像要从叶尖流下来似的。
我爱台湾竹修长的体态。台湾竹细而直的茎有尺把高,茎的顶端簇拥着一堆叶子。说是簇拥,其实排列有序,每层都长着两三片绿叶。数一数几层加在一起,足有十四五片。修长的绿叶成线条状,自然地向外展开,每片叶子上都有纵贯叶子两端的脉纹,远看就像开着的“绿色的花朵”。少女都以身材苗条引以自豪,台湾竹在植物世界里恐怕也算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公主”吧。
有人认为台湾竹不开花,其实每年百花盛开的时节,台湾竹也悄悄地开出一朵洁白的小花,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因为这花实在不起眼,太不引人注目了。但它却不管你欣赏与否,它都默默无闻地为大地倾吐着自己的全部芳香。是啊,越是普通就是伟大,越是平凡就是具有一种朴素,谦逊二完美。
1.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①近义词:姿势—— (_________) 谦虚——(_________)
②反义词:伟大—— (_________) 华丽——(_________)
2.认真读短文,仔细做题
① “绿色的花朵”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公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35
③体现台湾竹品格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用横线画出文中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然后仿写一句拟人句。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想赞美什么植物?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猫(节选)
季羡林
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空间好像富富有余,(①)它并没有什么特点,就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②)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它从来不怕任何人,谁要想打他,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他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
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我举一个小例子。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只小猫。这是一只混沌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虎子则
7 / 35
被终为土猫。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儿野性。它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但见它长毛尾巴一摆,一溜烟似的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她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奶,却坚决的要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砸自己的干奶头,它眯着眼睛,仿佛在想着天福。
1.请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咪咪外貌的句子。
2.其实在季老先生的文章中对虎子也有一段外貌描写。“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还并不美观。”这句话最可能放在文中第一段的_______一处?
3.作者先写了老猫_______特点,再写老猫的性格特点,其中性格特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情感流露和语言表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示例翔实可信,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抓住了猫的特点甚至名字的由来,表达出他对老猫的喜爱。
C.作者主要是想表达对老猫的喜爱,只是为了突出它敦厚的特点才写了另一只猫。
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桥
8 / 35
弯弯的拱桥像彩虹一样横跨江面,坚实的桥墩像巨人一样稳稳地屹立在江心。桥下是终年流不尽的江水,桥上从早到晚是过不完的行人。过桥的人啊,成千上万,有谁注意过这普通的拱桥?然而,桥是值得赞美的,我要赞美这平凡的桥。
我赞美桥的朴实。比起那几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许它算不上雄伟;比起那玲珑的建筑物,也许它算不上精致。然而,它朴素、庄重。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但它有充实的内心。你看,不管人们把它安置在哪里,它总是默默地在那里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尽自己的职责。它把为人们开辟一条伸向彼岸的通道,当做最大的快乐。
我赞美桥的勤劳。清晨,拱桥迎来了第一辆早班的汽车。深夜,桥上闪烁的灯光送走了最后一批夜班工人。每日里,无数车辆从它身上驶过,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它身上走过,脚下的流水也一刻不停地冲击着它。然而,它从未有过一点倦怠,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它只是埋头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我赞美桥的无私。桥,是通向目的地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到达终点而欢欣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这曾经走过的桥,而桥却无私地把自己贡献给人们,甘当人们的垫脚石。
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老师像桥一样朴实。他既不像著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电影明星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教师像桥一样辛勤。多少静静的深夜啊,老师不辞辛苦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我们作业本上的条条批语,个个红钩,不全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吗?老师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老师像桥一样无私。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就,那我要说,是老师用身躯为我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老师啊,您为我们无私地贡献了一切。
1.从文中找出含有下列意思的成语。
9 / 35
(1)形容数量极多。(_____________)
(2)不怕辛劳,艰苦。(____________)
(3)高大的楼房。(_____________)
(4)必须经过的道路。(____________)
(5)名声广为传播,各地都知道。(____________)
(6)引起人们的注意。(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伟大(__________)朴素(__________)
外表(__________)自私(___________)
3.作者赞美桥是因为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第五自然段中“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是全段的_________句,这一段是按照____________方法写的。
5.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35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外阅读。
丹顶鹤
丹顶鹤全身大部分是雪白的,头顶有一点朱红色,这点朱红色是椭圆形的,正正地长在头顶中央。它的嘴很长。丹顶鹤的头小得可怜,
几乎和长脖子一般粗了。①最有趣的是那双眼睛,像两个小豆豆,边上还有一圈黑。它的尾巴也是黑的,这使丹顶鹤变得很美丽。
它走起路来的姿态很漂亮,腿一下一下地迈着,脖子一伸一伸,东瞄(miáo)瞄,西瞧瞧,样子十分警觉,②有时还伴着一阵舞蹈。
11 / 35
它休息时更是好看,它用个“金鸡独立”的架势,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蜷起,亭亭玉立。不过长脖子不能歇,仍旧四处张望,窥探动静。
丹顶鹤真有意思!
1.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2.本文的结构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3.理解短文内容,说说短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丹顶鹤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子赏析。
(1)句①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丹顶鹤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句②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丹顶鹤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桶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问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3 / 35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坚定(______) 欺凌(______)
反义词:崛起(______) 清晰(______)
2.“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此生”指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
3.“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竞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抱负和胸怀”是指________。
4.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课外阅读。
妈妈的手
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
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在回家( )路上,一脚陷进了小水坑里,弄得鞋子满是泥水;回到家里,我把鞋子悄悄放在厕所的门背后,准备等天气暖和些再洗。天气真冷!晚上我躲在房间里做作业,忽然听到厕所里传来刷刷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妈妈蹲在厕
14 / 35
所的水龙头旁边,正在洗我那双沾满泥水的鞋子。望着妈妈冻( )通红的手,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
我回房做作业 做得很专心 很认真 妈妈轻轻( )来到我的身边 他拿起我的作业 说 我看看你的作业 说着,就到一边坐下。看完以后,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用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进步多了,继续努力吧!”这时,妈妈的手热烘烘的,一股暖流流遍我( )全身。顿时,我沉浸在无限幸福中了。
做完作业,我在床上总睡不着,闭上眼睛,仿佛看见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烧饭、煮菜、刷洗衣服,一切都是为了抚育我成长。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温柔(近义词) __________ 顿时(近义词) __________
马虎(反义词)__________ 严厉(反义词) __________
2.在第3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3.选择“的、地、得”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我的妈妈有一双________的手,一双________的手。
(2)冬天的夜晚,妈妈用冻得通红的手________,又用那温柔的手________。
15 / 35
(3)闭上眼睛,我仿佛看见________ ,又想到________________ 。
5.这篇短文开头的方法是( )
A.简要叙述,说明起因 点明主旨
B.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C.开门见山,
6.怎样理解“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这句话?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石林(节选)
吴然
游人散尽了,夕阳的风吹(拂 佛)石林。
此刻,一切都安静了,安静了,石头们呼吸着晚霞里(闪动 闪烁)的星光的气息,沉默如石雕的哲学家。月亮出来的时候,它们扬起的脸庞光(茫 芒)四射。
据说月亮上有许多永远冰冷的石头。是月亮上的石头向地上的石头问好吗?月光冷凉,落在一柱一柱的石头上,弹跳一下,碎了,溅成满地银花。
16 / 35
石林浸在月光里。
(突然 悠然)想起一个小姑娘,想起小姑娘这样问妈妈:“夜里,石林睡觉吗?夜里,石林好玩吗?”
石林忍不住笑了,可爱的小姑娘哟!
这时候,虫儿们出来了。母蛐蛐叫,公蛐蛐叫。蜘蛛在月光下织网,蛛网一闪一晃地亮。一条蜈蚣从石缝里爬出来,又一条蜈蚣从石缝里爬出来,石头们痒酥酥地,想笑,月光颤颤如花瓣。鳞甲绿亮的秤杆蛇游过来了。青蛙、癞蛤蟆、田鼠、竹鼠和松鼠,还有穿山甲、蛤蚧,还有一只灰兔跑了过去。噪鹃鸣叫起来,山斑鸠拍着翅膀。打屁虫、大刀螂、蝎蛉、金龟子们复眼(闪动 闪烁),彼此用触须、长足和气味互致晚安。跳舞的跳舞,弹唱的弹唱,每一块石头,每一茎草叶,都是虫儿们的婚床和乐池。月光的瀑布(泻 泄)在石壁上。石头们身披新装,满怀(欢喜 喜悦)地让(浸透 渗透)月光的木香花、紫藤、皂(夹 荚)树、白蜡条、金竹、野玫瑰和洋槐的清香,从自己的缝隙和皱褶里流过。
呵,小姑娘!你说,夜里,石林睡觉吗?你说,夜里,石林好玩吗?
(选自《吴然经典美文 洱海大耳朵》)
1.选出括号中正确的字。
2.选出括号中正确的词语。
17 / 35
3.仿写词语。
痒酥酥(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颤颤(ABC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说,夜里,石林睡觉吗?石林好玩吗?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阅读理解。
一位父亲的托举
早上9时左右,北京地铁四号线,还是像往常一样人潮拥挤。那天,来北京旅游的他带着6岁的女儿乘坐地铁四号线去动物园玩。出了地铁,他牵着女儿上了扶梯。正当他和女儿上到中间时,缓慢运行的电梯突然停了一下,然后猝不及防地往回倒。
不过是1秒钟的时间,改变了一切。
当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电梯出事了!第二反应就是一定要保护好女儿!好多站不稳的人,一下子摔倒了。摔倒的人,又砸在了下面的人身上。他和女儿也倒在了电梯上,不
18 / 35
过幸运的是,他紧紧抓着女儿的手。他用尽全身的力气,从压在身上层层叠叠的人中,使劲把女儿拉过来,再用力把地高高举起来——这样,摔倒的人再也压不到她了。
几秒钟后,电终于停下来了。那几秒钟,对他来说像过了一个世纪,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女儿一定没事,女儿一定没事”。回过神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爬起来,把女儿从上到下、从前到后检查了个追,看看地有没有受伤。
直到确定女儿安然无恙后,他才感觉到自己的脚很疼,低下头,看到自己的两只脚都在不停地流血,右脚还有一个大血洞。但剧痛并没有让他的心情坏下来,他一直沉浸在女几安然无恙的喜悦里。
这位父亲,年仅31岁,叫吴良,来自湖北咸宁通城。他在那个危险的瞬间,用一个会生忘死的托举,诠释了父爱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猝不及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然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仔细读短文,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那几秒钟,对他来说像过了一个世纪”。你
19 / 35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在那个危险的瞬间,用一个舍生忘死的托举,诠释了父爱的含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阅读课内精彩语段,完成练习。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片段
终于到了星期六,到了下午,到了我们班演出的那个时刻。我套上老虎皮,戴上老虎头罩,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忽然背后有人轻轻推了我一把。我知道推我的是老师,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呜啊呜直叫。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我已经明白,我笨拙的表演把全场的老师同学都逗乐了,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等到幕布拉下,我站起来脱下头罩,满头满脸都是汗珠。
1.“哄堂大笑”中“哄”的读音是_______,它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是_______、_______,可分别组词为_______、_______。
20 / 35
2.“终于”一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画出描写鹅追赶“我”的动词。
4.第2自然段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我”记不起来是怎么演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三段文字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课内阅读。
乡下人家(节选)
鸡,乡下人家照(列 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 淌)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 )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 )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 副)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1 / 35
1.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汉字下面画“√”。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
3.“都是他们的好友”中“他们”指的是谁?“好友”又是指的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体会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志 向
李大钊还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情。当时八国联军的一部分队伍,曾经从乐亭县沿海登陆,到处杀人劫财,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在那时,李大钊胸中就埋下了仇恨帝国主义,仇恨腐败的清政府的种子。随着他渐渐长大,当地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在他的心灵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天天在他的心田里萌发。 ..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黄玉堂老先生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得非常(入神 凝神)。黄老先生曾把他叫到自己的屋里,问他:“你听了太平天国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啊?”
22 / 35
李大钊抬起头,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说:“我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政府!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欺!”
后来,李大钊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得到(增加 增长)。当时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也有各种各样的志向。有的想做个名士,游山玩水,乐活一生;有的想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的只想糊里糊涂混日子。
李大钊却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读书和研究政治理论方面。他胸怀大志,(寻求 寻找)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他和同学们在一起交谈,用自己的思想帮助和启发了一些同学。在当时那样的花花世界里,李大钊一尘不染,有好多人不理解,问他:“你这样用心读书,....将来要干点什么呢?”他微微一笑,认真地说:“我将来,只希望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活着,以自己的本领为民众做事;我死后,一不要棺材,二不要埋在地下,只希望把我的尸体扔进大海里,喂肥鱼虾,供民众食用,也使人民得到我的一点好处。这就是我平生最大的志向!”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准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萌发”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尘不染”一般指___________,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是对李大钊______的______和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3 / 35
4.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件事,请你读一读,填一填,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很小的时候,李大钊的心田里就萌发了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
②读小学时,李大钊对老师说,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政府。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课内阅读。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 mē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
24 / 35
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我会划去在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我能写近义词。
犹如(_________) 逐渐(_________)
3.照样子写2个词语。
浩浩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崩地裂(声音大):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一段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5.短文中第二段话是按照_______的顺序写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6.从文中选出一个字,把下面这首古诗补充完整。
25 / 35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 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所填字写出了大潮的( ),“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的( )。
(2)把你品读前两句诗后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下面横线上。
(3)请你找出课文中与前两句诗内容相关的诗句用“﹏﹏﹏”划出来,与后两句诗内容相关句子用“ ”划出来。
答案
1、
1.突然 一瞬间 转眼间
2.人山人海
3.水平如镜 波涛起伏 汹涌澎湃
26 / 35
4.时间 地点 人物 天下奇观
5.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秋潮的赞美之情。
2、
1. 方形西红柿 有棱有角 四四方方 便于运输,便于存放,又适宜机械加工,优点很多
2.紧皱着眉头;瞪大了眼睛
3.A
4.方形西红柿是人类的种子专家经过多年研究、改良才培育出来的,优点很多。你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不要排斥他们。
5. 你认为西红柿有必要改良成方形吗?为什么? 我认为有必要。科技不断进步,蔬菜培育也要创新。而且这种方形西红柿有这么多优点,人们更乐于接受。
3、
1. 姿势 紧张的心理 紧张、担忧
2.B
3.不能,“挤压”一词写出了孔隙给“我”的感觉,进一步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27 / 35
4.我会说:“大家一定要坐船来感受孔隙的黑、小、险,领略奇特风光。”
4、
1. 姿态 谦逊 平凡 朴素
2. 台湾竹的叶子 台湾竹 默默无闻
3.修长的绿叶成线条状,自然地向外展开,每片叶子上都有纵贯叶子两端的脉纹,远看就像开着的“绿色的花朵”。
但它却不管你欣赏与否,它都默默无闻地为大地倾吐着自己的全部芳香。
太阳出来了,向日葵们笑弯了腰。
4.梅花,因为梅花在最寒冷的冬天傲然开放,不畏寒冷,高洁的品格我很喜欢。
5、
1.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2.②
3. 外貌 暴烈如虎 温柔敦厚
28 / 35
4.C
6、
1. 成千上万 不辞辛苦 高楼大厦 必经之路 驰名中外 引 人注目
2. 平凡 华丽 内心 无私
3. 朴实 辛勤 无私
4. 总起 先总后分
5.我们作业本上的条条批语,个个红钩,不全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吗? 我们作业本上的条条批语,个个红钩,全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
6.本文描写的是弯弯的拱桥虽然普通,但作者认为它是值得赞美的,因为它朴实、辛勤、无私,老师的品质就如小桥一样。
7.老师的品质就如小桥一样,朴实、辛勤、无私。
7、
1.丹顶鹤真有意思!
2.B
29 / 35
3. 丹顶鹤外形美丽。 丹顶鹤走路姿态优雅。 丹顶鹤休息时更好看。
4. 比喻 眼睛有趣 拟人 姿态优美
5.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
8、
1. 坚决 欺负 覆灭 模糊
2. 有志向的人 周恩来 有志向的人就应该仿效周恩来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因为中华不振,人民备受欺辱,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是一个志存高远,有爱国精神的人。
9、
1. 温顺 立即 认真 仁慈
2.,,。。,:“。”
3.的 得 地 的
4. 勤劳 充满爱意 给我刷鞋 鼓励我 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 妈
30 / 35
妈那一切都是为了我。
5.C
6.看到妈妈为我洗鞋子,内心很愧疚,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母亲的身教中领悟到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10、
1.正确的是:拂 芒 泻 荚
2.闪烁 悠然 闪动 喜悦 浸透
3.暖洋洋 亮晶晶 绿油油 喜气洋洋 白发苍苍 千里迢迢
4.作者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夜里的石林,使夜石林的形象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使描写的物体显得更加活泼、亲切,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充满美感。
5.夜里的石林不睡觉,夜里的石林非常好玩。夜里的石林,虫儿们、小动物们都出来了, 唱着歌、跳着舞,非常热闹,非常好玩。
11、
1. 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人或物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
31 / 35
2.时间:早上9时左右。
地点:北京地铁四号线出口的电梯上。
人物:父亲、女儿。
起因:运行的电梯突然停了一下,然后猝不及防地往回倒。经过:电梯上人群摔倒、挤压,一位父亲用力把女儿高高举起。
结果:女儿安然无恙,父亲受伤了。
3.因为那几秒钟,父亲心里想的全是女儿的安危,他在尽自己的一切保护女儿。体会到了父亲对女儿的爱。
4.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我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
12、
1. hōng hòng hǒng 起哄 哄骗
2.“我”内心对演出期待已久
3.套 戴 推 弯
32 / 35
4.紧张、羞愧、难为情
5.因为“我”感到紧张、羞愧、尴尬、脸上发热,头脑一片空白记不起来。
6.“我”上台表演时的情景。
13、
1.例 倘 幅
2.即使 也
3.“他们”指的是乡下人们;“好友”指的是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和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4.表达了作者对乡下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4、
1.凝神 增加 寻找
2. 李大钊心中产生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环境非常清洁 李大钊丝毫没沾上坏习惯
3. 动作 神态 十分愤慨、热爱祖国
33 / 35
4. 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时,李大钊胸怀大志,寻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 李大钊小时候萌发了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读小学时,他对老师说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政府;后来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时,他胸怀大志,希望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
5.我的志向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要好好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准备。
15、
1.mēn bèn
2. 宛若 渐渐
3. 热热闹闹 安安静静 人声鼎沸 震耳欲聋
4. 人声鼎沸 沸腾
5. 由远及近 再近些 越来越近
6.吼 (1)声音巨大 潮头之高
(2)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34 / 35
(3)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35 /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