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二三娱乐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 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 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 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 入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一、岩浆岩

【投影】(我校石雕“孔子像”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 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 “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日月如 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

活动 1:阅读教材 P78 文字部分和图 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 1》回答问题:

(1) 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2) 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 请结合图 2 和图 3 谈谈“小玄”与“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

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

分类 形成 特点 用途 典型岩石 侵入 岩 岩 喷 浆 出 岩 岩 学生: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 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1) “小花”的故乡叫软流层,那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2) “小玄”属于喷出型岩浆岩,“小花”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它们是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图略。

(3) 侵入岩与喷出岩的区别

分类 形成 特点 用途 典型岩石 岩侵入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矿物结晶; 颗坚固、美观的建花岗岩 浆岩 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为岩粒较大 筑材料 岩 石 喷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 矿物结晶颗粒 多种金属矿,是玄武岩、流纹 出壳薄弱的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小, 有的有流工业生产的原料 岩

岩 固而成为岩石 纹或气孔 小结: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 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由于形成过程中的冷却速度不一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也不一样,如“小花”相对于它的兄弟“小玄” 而言就更坚固。

转承: “小花”憧憬着外面精彩的世界,事实是否真的如它所愿呢? 二、沉积岩 《一块石头的自白 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在风吹日晒、风 餐露宿中,我被“整容”了。原本健壮的身躯逐渐变得苗条起来,我的“肌肉”在流水、烈日、大 风的鞭打下离我而去。然后在某个地方沉积下来也成为了岩石,我们把它称之为沉积岩(我 们把它叫做“小沉”)。

活动 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 4

图 5

(1) 什么作用使“小花”“整容”了呢?

(2) 请根据图 4、图 5 说出沉积岩有何特点。

(3) 你知道地质工作者如何利用沉积岩推测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的吗? (4) 你能举出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吗? 学生: 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各抒己见。教师: 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1) 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外力的风化、侵蚀。

(2) 沉积岩里有可能含有化石且有层理结构,正常情况下,岩层由上至下形成年代由新到老。

(3) 由于沉积岩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生成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岩层。在岩层中常常能找到已经变成岩石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迹、虫穴),即化石。而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这样就可以根据岩层中的化石来推测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了。例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的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4) 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煤等。 小结: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 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转承: “小沉”在风吹、雨打、日晒等作用下,完成了一段奇妙的旅行,成为了新的岩石 (沉积岩),而“小花”也在自然和人力的帮助下,一路旅行来到了美丽的蕲春四中,那么 它们的旅行结束了吗?

三、变质岩

活动 3:阅读教材 P78 相关内容,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 读图 6,“小花”、“小玄”、“小沉”在高温和高压下会有怎样的变化? (2) 读图 7,请指出石灰岩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类型。学生: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 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 “小花”、“小玄”、“小沉”在高温和高压下它们的成分、性质发生了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成为变质岩(我们把它叫做“小质”)。这类岩石在建筑、工业中应用广泛,大理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2) 石灰岩在高温作用下形成大理岩。 小结: 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与其 他类岩石一样也在人类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转承: 那么“小花”、“小玄”、“小沉”和“小质”会不会停下它们旅行的脚步呢?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活动 4:阅读教材 P78 相关内容,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读图 8,你能用箭头和辅助文字来说明“小花”、“小玄”、“小沉”、“小质”和岩浆的转变关系吗?这说明岩石圈的物质有什么特点?

(2) “小花”、“小玄”、“小沉”、“小质”和岩浆的循环转变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1) 教师: 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 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它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2)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就是“小花”、“小玄”、 “小沉”、“小质”和岩浆的循环转变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总结: “小花”、“小玄”以及其他的岩石在不停的循环,它们的人生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那么同学们的人生应该如何呢?希望你能有所体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