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财政与金融导论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财政产生、发展的历史;掌握财政的概念;掌握金融的含义及主要内容;了解金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财政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
1. 从财政现象谈财政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2. 财政的一般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 财政的概念
2. 财政概念包含的要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教授法,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采用例举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当中存在哪些财政现象,根源是什么,继而导出财政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一、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其产生和存在取决于两个条件: 1是经济条件,即生育产品的出现 2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二、财政的历史发展:
(一)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国家财政
1.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牧业税收收入 2. 财政收支主要采取实物和劳役的形式 (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国家财政
1.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和服务业收入 2. 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流转税和所得税
3. 国家财政完全采取货币形式(基本形式)
4. “量能负担”和“公平分配”成为财政的主要原则 5. 财政充当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 6. 财政具备较为健全的法制和管理手段 三、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此概念包括六个要素:
1. 财政的实质是一种分配 2.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3. 国家进行分配依据的是政治权力 4. 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
5. 财政分配的特征表现为强制、无偿的集中性 6.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1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第二节 金融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
1. 从金融现象概括金融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金融的概念
2. 金融包含的范畴要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教授法,例举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例举社会中存在的金融现象,导出金融的概念。 一、金融的含义:
金融指货币资金的融通。
对其概念的理解:
1. 资金融通的对象主要是货币
2. 融通采用有借有还的方式,这种接待活动就是信用 3. 资金融通机构主要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4. 资金融通的场所主要是金融市场 二、金融涉及的范畴:
金融涉及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四个相互统一的范畴。 1. 货币——社会经济运转的润滑剂
2. 信用——源自普遍存在的债务债权关系
一个国家经济行为的主体有四类:居民、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 3. 金融机构——银行与多种金融中介并存 4. 金融市场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