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综合课)模拟试卷41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分析题 5. 论述题
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 司法脱离行政,实行独立审判的历史任务,是( )提出来并付诸实施的。 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政党
正确答案:C
解析:古代社会,司法与行政不分。近代以来,出于保障自由、民主、人权的需要,资产阶级提出了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学说,司法遂从行政中脱离出来,走上了独立审判的道路。
2. 在以下各项中,属于公法的是( )。 A.家庭法 B.民法 C.商法 D.行政法
正确答案:D
3. 我国的立法体制是指( )。 A.立法技术
B.依照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的划分 C.立法措施 D.立法规划
正确答案:B 解析:有关法律制定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结构称为立法体制。它既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也包括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律制定权限划分的制度。
4. 元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 A.《大元通制》 B.《元典章》 C.《至元新格》 D.《大扎撒》
正确答案:C
解析:元朝立国后,元世祖于至元二十八年制定《至元新格》,是元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大元通制》是元英宗至治三年修订的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大扎撒》是元朝成立前蒙古时期的习惯法汇编。
5. 朝审制度创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正确答案:C
6. 对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主权者的命令 B.人民的意愿 C.经济基础
D.统治阶级的意志
正确答案:C
解析:法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无论是法律观念、法律规范,还是法律制度、法律关系,都不是“源”;而与其他上层建筑一样,都是“流”。它们都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所以,对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基础。
7.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法经》 B.《唐律》 C.《吕刑》 D.《禹刑》
正确答案:A
解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李悝制定的《法经》。《吕刑》、《禹刑》是奴隶制时期的法律,而且不是封建成文法典,《唐律疏议》晚于《法经》。
8. 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正确答案:A
解析:英国的宪法主体是由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构成的,宪法规范没有统一的宪法典形式,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
9. 我国《宪法》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检举,有关国家机关( ),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A.必须认真对待 B.必须查清事实 C.应当根据不同情况 D.应当尽量查清事实
正确答案:B
10. 按照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由全国人民代表人会补选,在补选之前,由( )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A.国务院总理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C.中央军委主席 D.中共中央总书记
正确答案:B
解析:我国现行《宪法》第8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任主席的职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1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当代中国法律渊源的是( )。 A.国际条约 B.党的政策
C.特别行政区法律 D.单行条例
正确答案:B
解析:我国当代法律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等九大类。党的政策不属于当代中国法律渊源。
12.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实质差别就在于司法是一种( )。 A.判决 B.判断 C.决策 D.管理
正确答案:A
13.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正确答案:B
解析:自然法学家并不否认实在法是法律,只是认为实在要符合自然法的要求,A错误;儒家强调法律道德化,而非否定法律,C错误;近现代的法学家基本接受“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因此D错误。
14. 欧洲大陆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 A.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 B.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C.1919年德国的魏玛宪法 D.1791年的法国宪法
正确答案:D
15. 在英美法系,被视为第一法源的是( )。 A.制定法 B.习惯法 C.道德 D.判例法
正确答案:D
16. 甲和乙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管理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且发给结婚证书,产生两人法律上的婚姻关系这一事实,在理论上被称为( )。
A.法律事件 B.法律事实 C.事实行为 D.事实关系
正确答案:B
解析:因为婚姻登记管理机关颁发证书的行为是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因此,由婚姻登记管理机关颁发结婚证而产生法律上婚姻关系的属于法律事实。
17. 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 )备案。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的是有关特别行政区自治权的内容。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
治权,包括:(1)行政管理权。(2)立法权。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虽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但并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4)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对有关特别行政区的内容,考生一定要重视,尤其是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台湾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时候。
18. 在法律解释中,扩充解释是指( )。
A.在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比立法原意为广时,做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解释 B.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比立法原意为窄时,做出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解释 C.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上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
D.严格要求按法律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来解释,既不扩大,也不缩小
正确答案:B
解析:扩充解释的含义是,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窄,立法原意宽,因而需要对法律条文做出比字面含义更广的解释,以符合立法目的。
19. 禁止人们作出某种行为或者必须抑制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为( )。 A.强制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禁止性规范 D.任意性规范
正确答案:C
解析:强制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有明确、肯定的规定,不允许人们变通或违反。任意性规范是指法律允许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自行明确其权利和义务。义务性规范则是规定人们必须进行作为,禁止性规范则规定人们必须不作为。
20. 在下列各选项中,属于行政制裁的是( )。 A.管制 B.赔礼道歉 C.恢复名誉 D.劳动教养
正确答案:D
21. 我国最早写入人格尊严内容的《宪法》是( )。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正确答案:D
解析:在1954、1975、1978年《宪法》中都未有人格尊严的规定。1982年《宪法》的第38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2. 我国的法学理论对法的历史发展的分类是根据( )。 A.法的质量互变规律 B.法的组织发展阶段 C.法的渊源理沦
D.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的理论
正确答案:D
23. 宪法不仅规定了国家根本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些规定为国家和公民提供了行动指南。这表明宪法具有( )。
A.确认作用 B.限制作用 C.指引作用 D.评价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宪法的指引作用是所有法律规范都共同具有的作用,它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的导向、引路作用。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当然具有指引作用。宪法不仅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国策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而且还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些规定即为国家和公民提供了行动指南。
24. 将法的规范作用划分为指引、评价和预测,是根据( )。 A.行为的不同主体 B.法律调整的范围不同 C.立法意图的不同 D.行为方式的不同
正确答案:A
解析:法律依据社会生活中行为的不同主体划分为指引等作用。
2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起草机构是(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B.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C.中国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 D.中央根据地党代会
正确答案:C 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起草机构是1930年成立的中国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由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
26. 古罗马以习惯法为基础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国法大全》
C.《法经》 D.《汉穆拉比法典》
正确答案:A
27. 由立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 )。 A.英国宪法 B.美国宪法 C.法国宪法 D.苏俄宪法
正确答案:A
28. 犯罪中止属于( )。 A.主体概念 B.关系概念 C.客体概念 D.事实概念
正确答案:D
29. 宪法关系的一方,一般总是( )。 A.公民 B.团体 C.政党
D.国家或国家机关
正确答案:D
解析: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调整对象非常广泛;其二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通常总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
30. 在我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 )。 A.1/3以上通过 B.半数以上通过 C.2/3以上通过 D.3/4以上通过
正确答案:B
31. 民主国家法治的主体只能是( )。 A.国家机关 B.人民 C.政党
D.司法机关
正确答案:B
解析:法治的本质是人民治理国家,因而其主体只能是人民。
32. 法国是欧洲大陆第一个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其首部成文宪法制定于( )。
A.1789年 B.1790年 C.1791年 D.1792年
正确答案:C
解析:法国大革命胜利之后颁布了《人权宣言》,经过两年时间,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了法国的第一部宪法。
33. ( )是指法律规范中指出适用该法律规范的前提和情况的部分。 A.模式 B.后果 C.类型 D.条件
正确答案:D
解析:法律规范的三要素中,规定法律规范在某种情形出现时才予以适用的部分,是条件,或称条件假定。
34.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始终肯定并沿用( )。 A.南京临时政府法令 B.清末法律
C.清末修律前的法律 D.西方法律
正确答案:C
35. 建立宪法监督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巩固和发展国家的根本制度 B.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C.建设法治国家
D.保障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
正确答案:D
解析:我国为了切实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和最高的地位,建立了宪法监督制度。
36. 社会法确立的标志是( )。
A.经济法的出现 B.民法的出现 C.劳动法的出现
D.社会保障法的出现
正确答案:A
37. 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受法律( )的自由,而不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A.限制 B.保障 C.制止 D.允许
正确答案:B
解析:社会自由原则表明自由不局限于法律的规定,在法律不禁止的地方存在着大量的自由。因而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是指法律保障的自由,而不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38. 唐代中央司法审判机关是( )。 A.大理寺 B.御史台 C.刑部 D.法部
正确答案:A
解析: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是唐代中央三大司法机构。大理寺掌握中央司法审判权,是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
39. 法律通常严格限制的结社类型是( )。 A.营利性结社 B.政治性结社 C.非营利性结社 D.非政治性结社
正确答案:B 解析:宪法中规定的结社自由主要是指组成政治性团体的自由。但由于政治性结社通常有着较为严密的组织形式,其活动对社会各方面的生活、特别是对政治决策过程影响巨大,所以各国法律通常对它都予以严格的控制。
40. 我国实行律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是在( )。 A.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正确答案:A
41. 就法律的稳定性而言,它天然具有( )的倾向。 A.变革 B.保守 C.激进 D.强制
正确答案:B
解析:作为一种规范,法律具有明确性、稳定性的特征,因而与社会生活的变革性总是存在矛盾和冲突,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保守的倾向。
42. 关于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政策对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法律对政策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B.政策决定法律,法律对政策具有积极或消极作用
C.政策与法律在指导思想和制定机关方面相同,两者不可分离 D.政策是法律的评价标准,法律是政策实施的有效手段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所认为的政策决定法律是不正确的,政策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但并不是政策能决定法律;C项错误,政策由党制定,法律由国家立法机构制定,显然制定机关不同;D项认为政策是法律的评价标准也是错误的,法律是良法或恶法,自有其形式和内容上的评价标准,与政策无必然联系。A项是两者关系的正确表述。
43. 以财产关系为核心、适用最为广泛的法律制裁形式是( )。 A.违宪制裁 B.民事制裁 C.刑事制裁 D.行政制裁
正确答案:B
44. 国家在管理社会事务过程中为实现某种长期、中期或近期目标而作出的决策为( )。
A.具体原则 B.政策性原则 C.公理性原则 D.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B
45. 根据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 )。 A.保护性规范和制裁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C.委托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D.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正确答案:D
解析:保护性规范与制裁性规范的划分依据是法律后果的性质不同;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的划分标准是调整方式的不同;委托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的划分依据是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
多项选择题第46-63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46. 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下列哪些是该原则的要求?( )
A.法律责任应该由法的规范预先规定 B.不允许任何法的类推适用
C.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
D.没有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的责任
正确答案:A,C,D
解析:A、C、D三项都是责任法定原则的表现,B项错误在于责任法定并非不允许任何法的类推适用,只是刑事责任的追究上不允许类推。
47. 在我国,类比推理主要适用于( )。 A.刑事案件 B.民事案件 C.行政案件 D.经济案件
正确答案:B,C,D
解析:由于我国刑法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因此刑事案件中不得适用类比推理。
48. 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B.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C.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D.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行使民族立法权
正确答案:B,C
49. 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以下因素( )。 A.宪法规定国有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B.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C.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D.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正确答案:A,C,D
解析: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就是指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有自己的特征,这主要包括: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50. 南京国民政府的刑罚主刑分为( )。 A.死刑 B.有期徒刑 C.无期徒刑 D.罚金
正确答案:A,B,C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刑罚主刑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从刑分为褫夺公权、没收。
51. 宪法制定程序包括( )。 A.制宪机构的设立 B.宪法草案的提出 C.宪法草案的通过 D.宪法的公布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此题测试宪法制定程序问题。宪法制定程序是指制宪主体的宪法制定权行使过程,也就是制宪机关制定宪法时所经过的阶段和具体步骤。尽管制定宪法一般都有不同于制定普通法律的特殊程序,而且在具体制宪程序的设计上,各国的规定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行使制宪权的不同程序,但通常都包括成立制宪机构、起草宪法、批准通过宪法、公布宪法等步骤。因此此题选ABCD。
52. 元朝刑罚方面的变化包括( )。 A.以七为尾数的十一等笞杖刑 B.杖折为笞 C.刺字 D.“准五服以制罪”
正确答案:A,B,C
解析:元代时期在刑罚方面较之前朝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七为尾数的十一等笞杖刑;杖折为笞;对一些犯罪使用刺字。
53.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 )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A.政府 B.国家
C.国家机关 D.社会
正确答案:B,D
54. 法的非本质属性有( )。 A.规范性 B.程序性 C.阶级性 D.强制性
正确答案:A,B,D
解析:法的非本质属性是通过感官就能感知的法的外部特性。规范性、程序性、强制性均是通过外部感官就能认识和了解的法的特性,是法的非本质属性。
55. 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确定程序的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 )。 A.确定性规范 B.委托性规范 C.准用性规范 D.制裁性规范
正确答案:A,B,C
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 )的基本义务。 A.依法纳税 B.受教育
C.遵守宪法和法律
D.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公民有劳动的义务和受教育的义务。考生对此要有所了解,基本记住。
57. 以下属于《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的内容有( )。 A.“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B.“以人口或劳动力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C.“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 D.“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分配后,禁止买卖”
正确答案:A,B,C,D
解析:工农民主政权土地立法前期,以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为代表。该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或劳动力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58.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 A.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B.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C.住宅不受侵犯
D.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的也是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与2001年考题一样,它考的也是广义的人身自由的内容。
59. 在我国,有权提出法律议案的有( )。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20名人大代表联名 D.最高人民检察院
正确答案:A,B,D
60. 法律制裁根据( )可以分为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A.社会危害性 B.违法行为
C.主观过错程度 D.法律责任的性质
正确答案:B,D
解析: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为违宪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61. 狭义的立法,专指( )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A.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 C.国务院
D.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A,B
解析:狭义的立法与狭义的法律有相通之处,均是只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相联系。
62. 西周的刑法原则主要有( )。 A.区分故意、过失和惯犯、偶犯 B.因地因时制宜 C.疑罪从赦 D.严宽适中
正确答案:A,B,C,D
63. 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哪些正确?
A.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都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C.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D.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即民族自治机关
正确答案:A,C 解析:依法服兵役只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不是所有的国家机关。
简答题第64-66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64. 简述法律推理的特征。
正确答案:(1)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2)法律推理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作为推理的前提。(3)法律推理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和规则进行。(4)法律推理的目的是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
65. 简述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汉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汉王朝法制指导思想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汉高祖至文景时期。这时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为此,要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汉统治者结合当时社会情况,以黄老“无为而治”思想为指导,实行“轻徭薄赋”、“约法省刑”政策,并废除秦苛法,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武帝以后。这时生产得到发展,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巩固。同时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和诸侯国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不断尖锐化。汉武帝为了巩固和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封建的大一统国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以“德主刑辅”为指导,颁布了许多新的法律令。如《沈命法》、《左官律》、《通行饮食法》,以镇压农民反抗、打击割据势力,维护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66. 简述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正确答案: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一个主权国家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或者说是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进行管辖和特别行政区在中央监督下实行高度自治而产生的相互关系。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主要有:(1)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2)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3)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4)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5)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6)全国人大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享有修改权。
分析题第67-69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67. 甲因乙不能偿还欠款将其告上法庭,并称有关证据被公安机关办理其他案件时予以扣押,故不能提供证据。法官负责任地到公安机关调查,并复制了相关证据材料。此举使甲最终胜诉。运用法理学的知识分析该法官的行为是否适当。
正确答案:(1)该法官的行为是适当的,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不违反司法的中立性和被动性。(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求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甲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3)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机关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只能以被合法证据证明了的事实和依法确定的事实为适用法律的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要求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必须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处理具体案件。该法官依法调查证据,并据以作出相应判决,符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4)司法的中立性,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不能具有态度上的倾向性;司法的被动性,要求“不告不理”。该法官调查证据是基于甲的合理说明(甲的合理说明隐含了要求法官依法调取证据的意思),因此不违反司法的中立性和被动性。
68.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伉俪之道,义期同穴,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不合出之。”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三不去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而出之者,杖一百。并追还合。……若感情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这是唐律中的什么制度?并作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1)这是唐律中关于婚姻解除的规定。唐律规定以“七出”、“三不去”和“义绝”为婚姻解除要件。(2)关于“七出”和“三不去”,唐代与汉代规定相同,规定法定离婚理由为“七出”,有其中七个条件之一者,丈夫有权离弃妻子。“七出”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同时又规定妻子有下列三个条件(“三不去”)之一者,丈夫就不能休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3)“义绝”为强制离婚的条件,所谓“义绝”是指夫妻情义已绝,指夫或妻杀伤对方直系尊亲或旁系尊亲的行为。犯“义绝”者,必须强制离
婚。(4)这些规定反映了封建夫妻关系上的不平等,也是“夫为妻纲”的这一儒家原则在法律上的体现。(5)除此以外,唐代还有“和离”的规定,即“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也就是指如果夫妻在感情上不相投合,双方愿意离婚时,法律不予惩处。
69. 阅读下列宪法条文,说明它们的含义及我国宪法实施保障制度的特点。第62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二)监督宪法的实施;……第67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正确答案:宪法实施保障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亦即宪法监督,是立宪国家为了促进宪法的贯彻落实而建立的制度和开展的活动的总称。根据我国《宪法》第62条和第67条的规定,就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方面:(1)保障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2)保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全国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我国宪法监督的特点是:(1)从宪法监督的机关看,我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属于代表机关监督体制。(2)从合宪审查方式看,我国宪法监督采用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法。(3)从对违宪的制裁措施上看,我国宪法监督采取撤销违宪法律、不批准违宪法案和罢免违宪责任者的职务等措施。
论述题第70小题,本题1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70. 如何理解司法独立原则?
正确答案:《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司法独立原则。对于这项司法的最高原则,应作如下理解:(1)我国的司法独立是指法院的独立审判,而不是法官个人的独立审判。对于重大疑难和合议庭意见不一致的案件,应当提交审判庭直至审判委员会作出判断,然后由合议庭作出裁判。(2)规定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主要是因为行政机关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传统上占主导地位,容易在各方面干涉法院的审判活动。(3)不受社会团体的干涉,主要指:一是不受新闻单位的干预,在案件没有作出生效裁判之前,新闻机构不应对案件发表有倾向性的评论,以期影响法院的判断;二是指不受中国共产党有关机构的干涉,尽管在思想、组织等方面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4)不受个人干涉是指任何人都不能对案件的审判施加个人影响,引导法院的判断。审判独立不仅要求外界不能干涉法院的审判活动,而且要求法院自身也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地位,不能干涉其他机关的活动,遵循司法自律的戒条。否则,审判独立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但是,我国的审判独立原则不是绝对的,是司法相对独立的原则。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决定了司法权不能独立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最高人民法院既然由全国人大产生,就要向全国人大负责。这种责任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1)最高人民法院要在全国人大每次会议上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报告工作。(2)对于适用法律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理解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请求法律解释,以了解立法意图,正确适用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如果作出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必须遵照适用。(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依法定程序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质询,要求解释。(4)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组织针对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特别调查委员会,就严重的违法失职或司法腐败行为进行调查听证,对有关司法人员作出处理。(5)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依据《宪法》授予的监督权,对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决进行个案监督,指出裁决违反法律的地方,由法院自行依照法定程序更正。但全国人大常委会只能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求,不能干涉最高人民法院的具体判案过程。在纯法律问题上,最高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应受到应有的尊重,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直接干预法院审判权范围内的事务。然而,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是统一的国家机关体系中的一环,所以从根本目的上说,它是保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稳固的一个政治机构,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最高审判机关。它在政治上不可能、也不允许独立于人民的根本政治利益,所以也就不能独立于作为人民代议机关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的突出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