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读孟子“制民恒产”思想的现代意义

来源:二三娱乐
2009年第7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撤 No.7,2OO9 (第11卷第7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dl ̄e (Vo1.11.No.7) 麓读孟 子“制 民恒产”思想的现代意义 师元梅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222) [摘要] 本文从孟子的社会思想入手,在分析了孟子“制民恒产”的富民思想后,重点阐述了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深化改 革下 制民恒产”思想在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弱势群体住房保障制度的深化、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及 现代产权制度的创新方面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孟子;制民恒产;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9)07 l67-_o3 千百年来“温饱”不仅是小民们孜孜以求的愿望,也成了 过富民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历代政府施政的目标。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对我国的影响 《孟子》一书中,有关民本的论述,看上去是对君的劝勉,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以 实际上是为民生而呼喊。他的民生主张,内容广泛,内涵丰 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 富,概而言之就是保民、养民、富民、教民,施仁政于民,其富 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到了今天,孟子“制民恒产”以保证社 民思想的基础是“制民恒产”,这是富民的前提。笔者在此阐 会安定的物质基础思想,无疑已经有了更大的发展,赋予了 述的是孟子制民恒产思想的现代性。 时代特征。 二、孟子制民恒产思想 一、孟子的社会思想 孟子制民恒产的思想,可以从以下三段孟子游说的语言 孟子,名轲,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05 中得以体现。 年,战国时期鲁国邹人。孟子所处的时代是阶级分化激烈的 《孟子・梁惠王上》:亩之宅,树之从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巾,各种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活跃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在政治舞台上和思想界『{1。孟子在游说过程中,提出了许多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说的是在五亩大的宅 社会思想。 园印,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 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倡导“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 等家畜都精心喂养,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肉吃丁;一家 生来就是美好的。孟子用“性善论”解释社会上有坏人,是由 一户百亩耕地,不要耽误他们耕地和收获的时间,一家几口 于有些人在社会生活中把善心给埋没了,于是便成坏人。只 人就可以有饭吃了…。 要通过教育,把这些人失去的善良本性恢复了,便又成为好 《孟子・滕文公上》: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人。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指的是有固定的产业收入, 在道德思想方面,孟子十分重视孝顺父母和敬从兄长, 就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人,便也没有 注重“孝悌”,并把它与治理天下联系在一起。 坚定的道德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就会胡作非为, 在社会交往方西,孟子认为人际相处十分必要,在车H处 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中凡事不能只想着对自己一身、一家、一国有利,还要兼顾到 《孟子・梁惠王上》:元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 他人、他家、他国,提倡“义”和“善”,而且认为在交往中若发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指出没 生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反省自己,即“反求诸己”。 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只有士人才能做 在社会分工方面,孟子认为要使社会生活秩序得以正常 到。至于一般人,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坚定 运行和发展,就要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并要保证劳动者得到 的道德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就会胡作非为,违 多方面的生活条件。 法乱纪,什么坏事都能于得出来 。 在社会整合方面,孟子以民为本,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 以上三段言语反映了孟子的“恒产论”以及主张实行小 进行阐述。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与民同乐”。他是子 农经济的思想主张,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学者王 思的再传弟子,与孔子一脉相承,他的经济思想继承了孔子 杰把孟子所主张的“制民恒产”归纳为三层含义,一是主张给 的许多主张,同孔子一样,在“仁政”思想的指导下,也主张通 民众百姓以足够的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二是在满 I收稿日期]2009-05一o2 [作者简介]师元梅(1979一),女,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教师、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云南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研究”成果之一。 167 2OO9年7月 师元梅:解读孟子“制民恒产”思想的现代意义 Jd.2009 V01.11.No.7 第11卷第7期 足民众百姓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实行一 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 和谐社会。”[3 明确提出“住有所居”这一住房保障思想。 当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保障在全 系列政策措施;三是主张发展流通型商业经济和商业生产。 “制民恒产”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整合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恒产论”思想是否已经过失,我们 应该如何看待和发展孟子的“制民恒产”思想。 三、孟子制民恒产思想的现代性 现如今,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出现了许多 不和谐的因素,使我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和困惑。中国思想 国轰轰烈烈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新农村建设也加 大了农村住房建设的步伐。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是国家稳 定发展的保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对弱势群体住房保 障的构建,不仅是弱势群体住房需求的反映,政府同样需要 社会保障来维护社会公平,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以促进社 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兴办,国学热 会稳定发展。 已席卷了学术界很多领域。固然我们应当对中国思想史进 俗话说“穷无立锥之地”,在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由于其 行多向度研究,以力图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 自身经济状况所限,没有能力自己解决住房问题,很多贫困 据,同时我们也应明确,中国思想史研究应当注重思想发展 地区的农民还住着茅草房、危房等。这些弱势群体内心迫切 的内在性和连续性。而对于蚕子社会思想的解读,自古以 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保障措施帮助他们摆脱住房困境。住 来,学术界研究的很多,都十分重视其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 房保障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民心所向,实现了^们最基本的 义。笔者认为孟子“制民恒产”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和谐 “恒产”,从而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杜绝不稳定因素的滋生。 思想,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 (三)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 与启示意义。 要保证大家能“有恒产者有恒心”,必须解决好当前城镇 (一)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从根本上真正保证他们能有固定的 孟子说的“恒产”对农民来说,指的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 收入。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剧集转型时期,下岗现象的出现, 基础,即土地。用杨万铭的话说,最基本的就是要使农者有 不但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铁饭碗”,使他们思想上受到 其地,工者有其股。历史发展表明,农民世世代代以土地为 震撼,产生强烈的文化坠距,而且导致很多人无工作,处于游 生存手段,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基本保 离状态。失业率一旦上升,无疑将加剧贫富差距,随之而来 障。土地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激化农民问题, 的将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频频出现,各种社会冲突也不断爆 并导致社会动荡。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政策, 发。职工下岗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农民勤劳致富。 现象,职工下岗和农民失地都意味着他们将成为“无恒产 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年均100多万农民失去耕 者”。所以当前必须拓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渠道,为他们提 地。耕地是我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一直就是农民的命根 供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如技能培训,政策支持等,使他们重 子。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其生 新获得拥有“恒产”基本生存能力的机会,实现“五十者可以 活和生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农民生活由此陷入困顿。 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而对于目前农村失地农民存在的情况,征地一次性给付,根 (四)现代产权制度的创新 本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很多农民由于文化水平 所谓产权,简而言之就是对财产所拥有的权利。物权、债 低,理财和经济投资能力差,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当征地补 权、股权和知识产权都属于产权的范畴。现代产权制度是权 偿金花完后,失地农民中相当部分就处在失业状态下,成为 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 “无产者”。 护严格、流转顺畅。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型都需要 现阶段,虽然农村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不断 有与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来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我国 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但我国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率仍然较 善处于法制不断建设和完善的阶段,很多方面还存在法制漏 低,他们又不能享受失业、退休等基本保障,这无疑会造成大 洞。所以为了保证“恒产”,必须理智地、科学地评价私有产权 批“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元份”的三无农民。如果处理 和公有产权的优劣 政府从制度环境上作出产权安排及其法 不好,那么他们就将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三农” 律保障,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们首先要保证的 问题也会成为空话。因此应建立以就业、养老、医疗等为重 是土地权、林业权、渔业权等,在产权制度上,要立足人民,以 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体现我国社 民为本,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定,充分保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避免“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证人们的基本权利,使他们“有恒产”,能够安居乐业。 辟邪侈,无不为已。”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总结 (二)弱势群体住房保障制度的深化 “恒产论”是孟子富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具 “制民恒产”最直观的理解,就是使民众有可耕种的土 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孟子看来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 地,有可居之宅。回顾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 产,是巩固社会秩序,维持“善良习惯”的必要条件。人们之 现,我国居民一直把住房看得很重,住房观念已深入民心,目 所以“放辟邪侈”,是由于无恒产所致。“有恒产者有恒心”。 前我国已经把住房保障工作纳入解决民生工作的重点内容 恒产是社会安定的基石,和谐社会建立的必由之路。“制民 |{I。2007年,十七大政府工作会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 之产”最根本的原则是给民以足够维护其生活的“恒产”。 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 把孟子“制民恒产”思想融人到现实,我们发现有着其积 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 极的现实意义。“制民恒产”思想没有与时代不符,相反, 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 “制民恒产”思想它包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 168 20O9年第7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7,2009 (第l1卷第7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Vo1.11.No.7) 的和谐思想,能够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 3王引淑.略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J].政法论 据。所以在解读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时,我们应坚持古为今 坛,2000(2) 用,推陈出新,一方面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4艾新强.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J].文史 一方面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的新理 苑 论。◇ 5 王杰.孟子仁政思想中的经济利益原则与道德教化 原则[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o5(5) 注释 6陈君静.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探索[J].浙江师范大 [1]刘鑫,刘晓东.孟子选译[M].巴蜀书社,1990(1)p9 学学报,2003(4) [2]刘鑫,刘晓东.孟子选译[M].巴蜀书社,1990(1)p33 7 失地农民问题:http://www.8min.com.cn/mono.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 graph/losterra.htm 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 8池晴嫒.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北 社。2007 方经济,2005(2) 参考文献 9马朝琦.孟子“恒产论”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1刘鑫,刘晓东.孟子选译[M].巴蜀书社,1990(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孙法莉.浅析孔子、盂子、苟子的富民思想[J].济南 1O 岳福斌,现代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 职业学院学报,2006(2) 版社,2007(5) [责任编辑:正元] (上接第166页)高生活质量;实现环境安全,就是要使生态 相当长的时间,要付出相当高的经济代价,甚至,一些重要的 环境能够有利于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 自然遗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将难以逆转或无法修复。因 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避免自然资源枯 此,环境安全问题具有隐蔽性和修复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 竭、资源生产能力下降和生态环境退化对社会生活和生产造 性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它不是一条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的根 成的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本途径。第二种途径,通过创立新的安全的生存方式,变革 展。这实质上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是一致的。 人类社会传统的生存和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源 (四)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头上预防和控制环境安全问题的产生。如改变以往高投人、 环境安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 高消耗、高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改造现 生态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环境安全的经济目标是实现经 行的物质生产、流通体系,采用清洁生产、生态经济、循环经 济总量的持续增加,经济效益的最太化;环境安全的社会目 济等新的经济理念和技术改造原来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 标是追求公平和谐的社会体制,建立健康合理的政府规范、 式,致力于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和环境安全化。可以说,这才 法律道德约束 文化导向和价值观念体系;对于生态系统而 是实现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 言 环境安全的追求的目标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在不突破 循环经济实质上就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经济 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下,合理使用资派,保护生物多样性。 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比循环经济更高层次的理念,是循环经 这些都与可持续发展追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子系统协 济的终极目标。而循环经济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途 调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径。正是因为有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企业个体层面的 三、实现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资源综合利用才发展成为涉及产业间和整个社会经济层面 笔者认为实现环境安全的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对于已 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循环经济形式。循环经济也为传统 经形成的环境安全问题,在人类社会现有的生存方式和发展 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从根 模式中,建立起一整套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有效制度、规则, 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将其转变为一般的环境问题,或将其彻底消灭。如利用污染 总之,要实现环境安全,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和 治理技术搞好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大力推行生态恢 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全社会把发展循环经济确 复和建设,把退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恢复 立为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进行全面规划 并发展到接近自然的良性循环状态等,都是遵循了这一思 和实施。◇ 路。二是通过转变发展模式,确立一种新的安全的生存方 式,消除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根源,从源头上杜绝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问题的出现。如以可持续发展代替传统的发展模式就是这 1张勇.环境安全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 一思路体现。 20o5 比较这两种途径,第一种是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的必要而 2周早弘.基于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循环经 非充分途径。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问题,由于人 济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6(3):121—124 类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 3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环境安全问题。而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版社,2003 坏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 4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 此,在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的质变之前,环境不安全性往往不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易为人们所认识和关注,而一旦超过环境安全承载力的“阈 5蔡守秋.论环境安全问题[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 值”,就会急剧爆发连串的环境安全问题,遏制和恢复将需要 (5):28—32 [责任编辑:李丹] 1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