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内容:春节民俗的变化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二十一世纪初 代 代 习俗习惯 人们相互串门拜年,放鞭炮。 人们相互串门拜年,极少数家庭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放鞭炮。 人们串门,电话,短信以及通过网络拜年,长辈都会给孩子压岁钱,放鞭炮,礼花。 年三十吃饺子,饺子种类繁多。年夜饭蔬菜肉类海鲜多种多样。 成年人和孩子过年都有新衣服,并且种类款式增多。服饰有创意有特色。 饮食 年三十吃饺子,饺子种类单一。年夜饭以蔬菜为主,肉类占少数。 成年人过年没有新衣服,孩子平时的衣服外面都缝着一层布,过年时把布拆开。 年三十吃饺子,饺子种类单一。年夜饭蔬菜肉类搭配均衡。 服装 成年人和孩子过年都有新衣服,新鞋。但是样式单一。 人们对过春节的态度 人们期盼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改善下生活。 人们期盼过年,尤其是孩子。 人们对于过年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平时也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各式各样的食物。年味淡了。
春节民俗的变化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它由虞舜兴起,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沉淀、凝聚着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而春节更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集中地体现了农耕社会生活中人们所需求的基本祈盼,如丰收、团聚、平安、兴旺、亲情与和谐等。显然,这也是现代人的共同祈盼。由于春节特殊的时间意义,它天生就带有除旧布新的含义。
从春节的众多习俗来看,其核心意义有两条:一是祈求吉祥、辟除灾祸,这其实是中国传统节日共生的意义,只是在春节时分显得尤其突出;二是增进人际感情,对于家人亲族而言,是团圆、和睦,重温血缘之间的伦理关系,对于邻里同事而言,是通过互相拜贺,消除隔阂,增进感情。 由此可见,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中起到了一种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以伦理为基本核心,需要在各种文化事项上有所表达,不断确认。春节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场景,在此,许多伦理关系得到了重新确认,也增加了血缘、邻里、同事乃至家国、民族的凝聚力。
今天,人们对春节的传承,不仅是中国过年情结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传递。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国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也给社会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多方冲击。从传统农业社会多子多孙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孝顺”文化,到当今城市社会独生子女为核心家庭的“自我”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出现了巨变,不同时代人群的社会境遇、价值观念和文化偏好,也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家庭、社会、文化各领域呈现出差异与多元化趋势,特别是代际之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更是催生了节日情结异化因素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会对生活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确认。 古代的春节最初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功能,主要是驱鬼、祭祖、庆丰收,那是春天的主调。而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休闲型、娱乐性消费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必然会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时尚。传统春节的意义虽然在目前来说还占主要地位,但并不等于说传统春节的习俗我们都要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有些已经失去群众基础的喜好(比如厕神的习俗)就会逐渐被淘汰;有些形式新颖符合春节意义的过节方式,就有可能被民众接受并推广。现代人过年,在履行团圆、拜年、走亲访友等传统风俗之外,还出现了种种新潮的形式,使得过年有了新的创意、新的情趣。比如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话贺年、手机短讯贺年等。网络的普及,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行网上过年,只要登录互联网,大红灯笼、鞭炮、鲜花、新春套餐、网上贺卡等等,一幕幕喜庆的场景映入人们的眼帘;还有网友将自己过年的情景拍成视频传给外地的亲朋,利用现代科技的发达来演绎新的拜年方式。可以说,现代化的条件扩展了春节文化的传播平台,产生了春节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民众对春节习俗的重视、选择和改进,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进步和创新的无形之手。春节习俗的变迁,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使中华民族的春节传统文化继续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需要对春节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进行创新,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