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年海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2019年海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来源:二三娱乐
2019年海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①

【答案】

1.首联: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颔联: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前两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出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高贵品格。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诗歌的前两联突出“菊”的美好品质,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尾联则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的意思是: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所以,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入朝的思想。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 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

1. 思乡心切、 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解析】

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即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描写绿草如茵,天气晴好,山花烂漫,温暖和煦,表现出旖旎山色。 B.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且运用数词,使画面清晰可辨,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

C.颈联运用对偶,以“鸡鸣”、“犬吠”写乡村荒野之幽静,侧面写出村民的悠闲恬适,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D.从诗题“即事”看,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2.试谈谈诗歌结尾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

1.D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源”(或世外桃源)这一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武陵源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优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D“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错误,即事,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叙述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武陵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运用典故,写自己的感受: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洲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赞美。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1.“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故A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①微雨里,建业②暮钟时。漠漠③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④深不见,浦树⑤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⑥。

(注)①楚江:长江。②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③漠漠:水气密布的样子。④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⑤浦树:水边的树。⑥散丝;雨丝。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首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首联“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了白水的动态,虽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B.甲诗颈联两句对仗很工整,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

C.乙诗是一首暮雨中的送别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D.乙诗颈联写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境界开朗,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2.乙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

【答案】 1.D

2.重,沉重。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

3.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间接传达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韦诗尾联直抒胸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 【解析】

1.D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乙诗颈联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此情此景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 2.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能力,考生作答时,可以从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抒发等角度考虑。诗歌的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由此可见,这“迟”、

“重”二字用意精深,化动为静,写出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的情形,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这景物描写来表现离别之时心情的沉重与不舍。同时,作者还用“漠漠”“冥冥”这两个叠词来渲染昏暗沉重的氛围,来烘托出自己沉重的心境。考生作答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赏析,并分点作答。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鉴赏能力,采用的是两首诗对比鉴赏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指定诗句,分别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得出答案。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送友人》尾联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意思是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而是借助两匹马之间的依依不舍表达自己与友人的不舍。“《赋得暮雨送李胄》尾联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意思是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情无限”,泪水“沾襟”,直接

抒发出自己无限的离愁别绪。

6.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

[宋]张先②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②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1.细读这首词,根据提示填空。

这首词写得富有生活情趣。上片描写的是 的热闹场面;下片描写的是夜间赏月的 。 2.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历来为人称道,清代词人朱彝尊评其曰:“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结合注解②相关内容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

1.白天游春静谧景色(大意对即可)

2.示例:世传三影有“花影”“山影”“秋千影”,这两句写影却无影,极言杨花之轻细,月夜之静谧,确实在世传三影之上。 【解析】

1.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高度赞美女子的秀外慧中,为下文写男子的热切追求做铺垫。 B.古诗反复写摘“荇菜”,情节委婉含蓄地点明淑女虽是君子佳偶,却可望而不可即。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言君子追求成功后高兴得翻来覆去的悠闲快乐。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鸠”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 1.C

2.既指一对和鸣的水鸟,又比喻美好爱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C.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可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男子追求不到后的难以入睡的情形,不是说“君子追求成功后高兴得翻来覆去的悠闲快乐”。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比兴的写法,“雎鸠”既指一对和鸣的水鸟,又比喻美好的爱情。相传“关雎”这种鸟类找了一个伴侣之后,终生不换,非常守节。据此理解作答。

8.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点题,“客路即驿道,是诗人在船上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风的和缓和行船的平稳。

C.颈联“生”入”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一问一答中以大雁自喻,“我”和大雁一样都离家久不得归,寄托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错误,不是以“大雁”自喻,大雁北归,诗人正想到可以借雁足来传递家书。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词句“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的意思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应该怎么办呢?故B项中所说的“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作者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引用两个典故,请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一: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示例二:用王质进山观棋烂柯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2.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滴、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漠不平,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解析】

1.颔联中有两个典故,“闻笛赋”、“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11.《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②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指作者自己。 ②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③朱弦:古琴的琴弦涂成朱色,所以又叫朱弦。④佳人:知心朋友。⑤青眼,指瞳孔,即正眼相看,表示喜爱。

1.这首诗颔联中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___________ 、_______。 2.结合诗句,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落木 天远大

2.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绝”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

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3.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落木”(落叶)和“天远大”(秋高气爽)。

2.要求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所以可从自称痴儿了却公事,喜欢欣赏自然风物的角度,从对表明已无意仕途“绝”字与“弄长笛”“白鸥盟”等短语的分析,来考虑答案内容。

3.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分析是作答的关键。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 坐①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

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 【详解】

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