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来源:二三娱乐
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作年无考,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整体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

1

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 义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 高情远意 。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 寄托深而措辞婉 (《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初闻征雁已无蝉 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名家点评

《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 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 如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如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如 莺啼又笑,毕竟是难春 皆佳句

2

也。

《二老堂诗话》:唐李义山《霜月》绝句: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本朝石曼卿云: 素娥青女原无匹,霜月亭亭各自愁。 意相反而句皆工。

《李义山诗集辑评》:何焯云:第二句先写霜月之光,最接得妙,下二句是常语。

《玉溪生诗说》:首二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却不说破,只以青女、素娥对照之,笔意深曲。

《玉溪生诗集笺注》:艳情也。

《唐贤清雅集》:托兴幽渺,自见风骨。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次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妙不说破,只以对面衬映之。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