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如何设计问题

来源:二三娱乐
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如何设计问题

“学案导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创设问题”在学案导学中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方法的体现, 也是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使学生知道思考什么,从哪些方面思考。所以,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学案导学的质量。

1.问题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即: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点,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设计在“将来发展区”时,学生“够不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设计在“现有发展区”,学生“已摘到”,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当问题设计在“最近发展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所以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衔接起来,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2.问题的设计要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为关键点,做到“有的放矢”的突破。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3.问题的设计要以学习方法为亮点,起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巩

固复习。

4.问题的设计要以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过程为着力点,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物理学有很多重要规律,如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均是直接进行纯理论推导而得出。结果多数学生明白推导过程,而应用却无从下手。所以在这些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可将纯理论推导改为设计一组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活化”的程度。

5.问题的设计要以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思想为落脚点,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对物理世界的直接体验,理解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思想。

总之,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效果的关键和难点。要想设计好这些问题,老师本身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的关键,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认识该问题的始点出发,按照学生认识该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上升到问题的终点,得出结论或规律,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