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汉语(2)-东北师范大学考试及答案

来源:二三娱乐


古代汉语(2)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词义引申的途径是什么? 详细论述并举例说明 答:(1)、延展引申:

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 “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 (2)、比喻引申:

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两种平仄格律形式。

答: 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 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答: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2)、词义缩小:

词义有的从原义过度到新义后,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也随之收敛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了古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缩小。 如:臭,本指所有的气味,包括好闻的,难闻的,香气,秽气。后来词义范围缩小到专指秽气。 (3)、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新义和原义之间,彼此没有类书关系,他们是靠现实中的某种关联——修辞上的关联,语法上的关联,某种事实上的关联,甚至某种偶然的关联——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由事物的关联发展出的词义,叫做词义转移。

如:领,上古汉语指脖子,后来因为脖子和衣领的部位相关,于是把衣服围绕脖子的部位也叫领,这是部位相关引起的转移。

(此道论述20分,每条理论部分4分,每个例子1.5分)

4、写出五言律诗首句入韵的两种平仄格律格式

答:五言律诗平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仄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5、本义指什么?怎样推求词的本义?论述并举例说明。

答: (1)本义:这里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2)分析汉字的字形来推求本义:

1)根据古文字字形来推求本义: 古文字是一种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有密切联系,所以从分析古文字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是一种较为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如:叔:《说文》:“叔,拾也。从又尗声。”本义是拾取。 2)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辨别本义:

形声字的声符表示该字的声音,意符表示该字本意所属的范畴。分析形声字的意符有助于辨别本义。 如:贱 “贱”字的形符是“贝”,凡意符是“贝”的字,本义一般与财物有关,由此可知的“贱” 的几个义项(“价钱低”、“地位卑下”、“轻视”)中“价钱低”是本义。

(3)从词的多义中进行分析归纳来推求本义: 因为一个词的内部的各意义是互相关联的,词义的产生是有先后顺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先后产生的意义之间通常存在着某种“相似点”或其他方面的联系,只要我们抓住词义的相互联结的纽带,就可以推出它的本义。如:集:

有鸟落树上、聚集、聚会、 成就、诗文的汇集等在义项中,可以推知 (1)群鸟落在树上是本义,其它词义都与此义项有关。

6、写出七言律诗两种基本平仄格律格式.

答: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分别在五言律诗每句的前面加平平或仄仄形成的。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以首句入韵的两种格式为基本格式

七言律诗的平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仄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反敌,杀十余..人而死。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文中义。

答:北: 败北 初:当初 塞: 抵补 首: 头 再:第二次 是:这 具:具有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

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

三次败逃,因为要奉养母亲,这是尽为人子的责任 3.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交往的朋友都责备他(卞庄子),国君也羞辱他。

现在母亲故去了,请求让我对国家尽自己的责任,从而让我的灵魂有个归宿。

二.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倚于郎门。门者刖跪请曰:“足下无意赐之.余沥乎?“夷射叱曰:“去!刑余之人,何事乃敢乞饮长者!“刖跪走退。及夷射去,刖跪因..捐水郎门霤下,类溺者之状。明日,王出而呵之,曰:“谁溺于是?“刖跪对曰:“臣不见也。..虽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于此。”王因诛夷射而杀之。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

答:倚: 靠 余: 多余 呵: 怒责 去:离开 溺:排泄小便 诛: 惩罚 2. 指出划直线部分是两个词还是一个双音词,并解释意义。 答:于是: 两个词, 在这里 : 虽然:两个词, 虽然这样 (2分)

3.将划虚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受过刑的人怎么竟敢向尊长要酒喝 刖跪就把水泼在廊门的檐沟下

三.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14分) 答:屦:麻鞋 缟:白绢 徙:迁移

履:踩踏,穿 跣:光脚 冠:戴帽子 益:更 2.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6分) 答:被,通“披” 覆盖

3.将划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答:有人对他说:“你一定会受穷的.”

用你所擅长的专长,游历到不用它的国度,想使自己不受穷,怎么能做到呢?”

三、将下面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答: 标点: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翻译:

以前郑武公想攻打胡国,故意先把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是他心里欢乐,问大臣们:“我想动兵,可以攻打哪个国家?”大夫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2.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

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答: 标点: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翻译: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客人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

3. 张丑为质于燕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境吏恐而赦之 答:标点:

张丑为质于燕,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境吏恐而赦之。 翻译:

张丑为人质的事到了燕国,燕王要杀死他。张丑逃跑了,快要逃出边境时,边境上的官吏抓到他。张丑说:“燕王所以要杀我,是因为有人说我有宝珠,燕王想得到它,但是现在我已经丢了宝珠,可燕王不相信我。今天您准备把我送到燕王那里,我就会说您抢了我的宝珠并吞进了肚子,燕王一定会杀了您,剖开您的肚子和肠子。想要得到君王的赏识,也不该用财物取悦于他。我如果被腰斩而死,您的肠子也会一寸寸地被截断。”边境上的官吏很害

怕,就赦免了张丑。

练习题二

一、论述题

1. 同义词的产生的途径有哪些?论述并举例说明

答:(1)、由方言形成的同义词:如:黔首原是秦方言,到战国末期始进入全民语言,同“黎民”、“百姓”构成同义词。

(2)、因造字时侧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同义词:如:见、视,“视而不见。”视与见是同义词,但视表看的动作,见表看的结果“看见”。

(3)、由词义时代性所形成的同义词:如:屦、履,战国时代前,鞋用“屦”,战国以后,“履有了鞋的意思。

(4)、由于词义在引申过程中相互交搭而形成的同义词:如:召、招,在“招致,引起”这一意义上是相同的,可以通用,但两词区别在于“召”本义是“以言召人”, “招”则是“以手招人”。

2、写出七言律诗两种首句不入韵的平仄格律格式.

答:七言律诗的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词义引申的类型指什么? 可以分几种?分别是什么,论述并举例详细说明。

答: 从词义引申的类型上说,即由本义(或基础义)派生出引申义,所显现层次和线路上说,也有一定格局和规律。我们就管词义引申所形成的格局叫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般可分两大种:

(1)、连锁式的引申:由本义(或基础义)在不同层次上所产生的连锁派生。即由本义A

派生出引申义a→引申义b→引申义c→引申义x;因为它是连锁式的,一环套一环的,所以叫“连锁式”引申。如:习,(反复地练习飞)→反复练习、钻研→熟习、熟悉→习惯。(2)、放射式(辐射式)的引申: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以上的向不同方向的引申,即由本义A派出引申义a、b、c、d……x;派生的方式犹如光束向四周放射,所以叫放射式的引申。如:节,有竹节引申出“季节”,“骨节”,“节拍”,“节省”等义。 (举例子不分析扣 1分)

4、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式与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的平仄格律形式。

答: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的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阅读题

一.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日:“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14分)

答:受: 接受 示: 给……看 与: 给 丧: 失去 异: 不同 鄙: 鄙陋 弥:更加

2.找出文中的者字结构,并指出其中的“者” 字指代什么 (8分) 答:

得玉者, 献玉者,贤者, 这里的“者”指代人

所宝者: 这里的“者”指3代事物,可译为…..东西 3.将划虚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答:我把不贪作为宝,你把美玉作为宝。

如果拿和氏璧和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人看,贤人必定会选取至理名言了

二.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答:嗜: 喜欢 货:财物 踬: 倒

苟: 如果 艾:悔改 滋: 更 虫: 动物 昆虫 2.指出划直线部分中含有什么语法现象 (8分) 答:黜弃:被动 迁徙:被动

高其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大其禄: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将划虚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答: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 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

三、将下面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答: 标点: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翻译:

齐桓公拜见小臣稷,一天之中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跟随着的人说:大国的君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也可以停止了吧。”桓公说:“不是这样的。那些看不起爵位俸禄的士人,当然会轻视他的君主;他的君主如果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地位,当然也会轻视士人。就算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五次前去拜访之后才见到了小臣稷。天下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对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够谦虚退让,何况国君呢?”于是一个接一个来朝见齐桓公,没有不来朝见的。齐桓公能够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天下(错误的事情)全都得到匡正的原因,都因为他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2.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答:标点: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翻译:

燕国国王喜好细小巧妙(的玩意),(有个)卫国人说:“(我)可以在荆棘的刺尖上刻母猴子。”燕国国王很赏识他,按五乘地的收成那样的俸禄养着他。国王说:“我看看你在荆棘刺尖上刻的母猴。”那人说:“当国王的想看它,必需半年不进后宫,不喝酒吃肉,雨停日出的时候,在半明半暗的地方看,这样才可能看见荆棘刺尖上的母猴子。”燕国国王于是就养着那个卫国人,不能观看他的母猴子。有个郑国台下的铁匠对燕国国王说:“我是做刀具的,所有细微的东西都肯定要用刀具切削它,被切削的东西肯定要比刀刃大。实际荆棘的刺尖上容不下刀锋,(刀锋)无法在荆棘刺尖上刻削,国王你请看看他的刀具,可不可以刻(那母猴子)就清楚了。”国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国人说:“你做荆棘刺尖上的母猴,用什么工具做啊?”答:“用刀。”国王说:“我想看看那刀。”那人说:“请让我到住的地方去拿。”因此便逃跑了。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 答案

练习题第一套 答案 一、论述题

1、词义引申的途径是什么? 详细论述并举例说明 答:(1)、延展引申:

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 “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 (2)、比喻引申:

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两种平仄格律形式。

答: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反敌,杀十余人而死。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文中义。

答:北: 败北 初:当初 塞: 抵补 首: 头 再:第二次 是:这 具:具有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

三次败逃,因为要奉养母亲,这是尽为人子的责任 3.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交往的朋友都责备他(卞庄子),国君也羞辱他。

现在母亲故去了,请求让我对国家尽自己的责任,从而让我的灵魂有个归宿。

三、将下面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答: 标点: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翻译:

以前郑武公想攻打胡国,故意先把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是他心里欢乐,问大臣们:“我想动兵,可以攻打哪个国家?”大夫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练习题第二套 答案 一、论述题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 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答: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2)、词义缩小:

词义有的从原义过度到新义后,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也随之收敛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了古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缩小。 如:臭,本指所有的气味,包括好闻的,难闻的,香气,秽气。后来词义范围缩小到专指秽气。 (3)、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新义和原义之间,彼此没有类书关系,他们是靠现实中的某种关联——修辞上的关联,语法上的关联,某种事实上的关联,甚至某种偶然的关联——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由事物的关联发展出的词义,叫做词义转移。

如:领,上古汉语指脖子,后来因为脖子和衣领的部位相关,于是把衣服围绕脖子的部位也叫领,这是部位相关引起的转移。

2、写出五言律诗首句入韵的两种平仄格律格式

答:五言律诗平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仄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阅读题

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倚于郎门。门者刖跪请曰:“足下无意赐之余沥..乎?“夷射叱曰:“去!刑余之人,何事乃敢乞饮长者!“刖跪走退。及夷射去,刖跪因捐水.郎门霤下,类溺者之状。明日,王出而呵之,曰:“谁溺于是?“刖跪对曰:“臣不见也。虽..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于此。”王因诛夷射而杀之。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

倚: 靠 余: 多余 呵: 怒责 去:离开 溺:排泄小便 诛: 惩罚

2. 指出划直线部分是两个词还是一个双音词,并解释意义。 于是: 两个词, 在这里 : 虽然:两个词, 虽然这样 3.将划虚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受过刑的人怎么竟敢向尊长要酒喝 刖跪就把水泼在廊门的檐沟下

三、将下面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答: 标点: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翻译: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

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客人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

《古代汉语(2)》练习题二 答案

练习题第三套 答案

一、论述题

1、本义指什么?怎样推求词的本义?论述并举例说明。

答:(1)本义:这里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2)分析汉字的字形来推求本义:

1)根据古文字字形来推求本义:

古文字是一种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有密切联系,所以从分析古文字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是一种较为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如:叔:《说文》:“叔,拾也。从又尗声。”本义是拾取。 2)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辨别本义:

形声字的声符表示该字的声音,意符表示该字本意所属的范畴。分析形声字的意符有助于辨别本义。 如:贱

“贱”字的形符是“贝”,凡意符是“贝”的字,本义一般与财物有关,由此可知的“贱” 的几个义项(“价钱低”、“地位卑下”、“轻视”)中“价钱低”是本义。

(3)从词的多义中进行分析归纳来推求本义:

因为一个词的内部的各意义是互相关联的,词义的产生是有先后顺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先后产生的意义之间通常存在着某种“相似点”或其他方面的联系,只要我们抓住词义的相互联结的纽带,就可以推出它的本义。如:集:

有鸟落树上、聚集、聚会、 成就、诗文的汇集等在义项中,可以推知 (1)群鸟落在

树上是本义,其它词义都与此义项有关。

2、写出七言律诗两种基本平仄格律格式.

答: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分别在五言律诗每句的前面加平平或仄仄形成的。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以首句入韵的两种格式为基本格式

七言律诗的平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仄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阅读题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 答:屦:麻鞋 缟:白绢 徙:迁移

履:踩踏,穿 跣:光脚 冠:戴帽子 益:更 2.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答:被,通“披” 覆盖 3.将划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有人对他说:“你一定会受穷的.”

用你所擅长的专长,游历到不用它的国度,想使自己不受穷,怎么能做到呢?”

三、将下面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张丑为质于燕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

腹及子之肠矣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境吏恐而赦之 答: 标点:

张丑为质于燕,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境吏恐而赦之。 翻译:

张丑为人质的事到了燕国,燕王要杀死他。张丑逃跑了,快要逃出边境时,边境上的官吏抓到他。张丑说:“燕王所以要杀我,是因为有人说我有宝珠,燕王想得到它,但是现在我已经丢了宝珠,可燕王不相信我。今天您准备把我送到燕王那里,我就会说您抢了我的宝珠并吞进了肚子,燕王一定会杀了您,剖开您的肚子和肠子。想要得到君王的赏识,也不该用财物取悦于他。我如果被腰斩而死,您的肠子也会一寸寸地被截断。”边境上的官吏很害怕,就赦免了张丑。

练习题第四套 答案

一、论述题

1. 同义词的产生的途径有哪些?论述并举例说明

答:(1)、由方言形成的同义词:如:黔首原是秦方言,到战国末期始进入全民语言,同“黎民”、“百姓”构成同义词。

(2)、因造字时侧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同义词:如:见、视,“视而不见。”视与见是同义词,但视表看的动作,见表看的结果“看见”。

(3)、由词义时代性所形成的同义词:如:屦、履,战国时代前,鞋用“屦”,战国以后,“履有了鞋的意思。

(4)、由于词义在引申过程中相互交搭而形成的同义词:如:召、招,在“招致,引起”这一意义上是相同的,可以通用,但两词区别在于“召”本义是“以言召人”, “招”则是“以手招人”。

2、写出七言律诗两种首句不入韵的平仄格律格式.

答:七言律诗的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阅读题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日:“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14分)

答:受: 接受 示: 给……看 与: 给 丧: 失去 异: 不同 鄙: 鄙陋 弥:更加

2.找出文中的者字结构,并指出其中的“者” 字指代什么 答:得玉者, 献玉者,贤者, 这里的“者”指代人 所宝者: 这里的“者”指代事物(2分),可译为…..东西

3.将划虚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把不贪作为宝,你把美玉作为宝。

如果拿和氏璧和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人看,贤人必定会选取至理名言了 三、将下面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答:标点: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翻译:

齐桓公拜见小臣稷,一天之中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跟随着的人说:大国的君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也可以停止了吧。”桓公说:“不是这样的。那些看不起爵位俸禄的士人,当然会轻视他的君主;他的君主如果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地位,当然也会轻视士人。就算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五次前去拜访之后才见到了小臣稷。天下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对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够谦虚退让,何况国君呢?”于是一个接一个来朝见齐桓公,没有不来朝见的。齐桓公能够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天下(错误的事情)全都得到匡正的原因,都因为他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练习题第五套 答案

一、论述题

1、词义引申的类型指什么? 可以分几种?分别是什么,论述并举例详细说明。

答:从词义引申的类型上说,即由本义(或基础义)派生出引申义,所显现层次和线路上说,也有一定格局和规律。我们就管词义引申所形成的格局叫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般可分两大种:

(1)、连锁式的引申:由本义(或基础义)在不同层次上所产生的连锁派生。即由本义A派生出引申义a→引申义b→引申义c→引申义x;因为它是连锁式的,一环套一环的,所以叫“连锁式”引申。如:习,(反复地练习飞)→反复练习、钻研→熟习、熟悉→习惯。(2)、放射式(辐射式)的引申: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以上的向不同方向的引申,即由本义A派出引申义a、b、c、d……x;派生的方式犹如光束向四周放射,所以叫放射式的引申。如:节,有竹节引申出“季节”,“骨节”,“节拍”,“节省”等义。

2、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式与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的平仄格律形式。

答: 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的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阅读题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答:嗜: 喜欢 货:财物 踬: 倒

苟: 如果 艾:悔改 滋: 更 虫: 动物 昆虫 2.指出划直线部分中含有什么语法现象 答:黜弃:被动 迁徙:被动

高其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大其禄: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将划虚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

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 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 三、将下面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答: 标点: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翻译:

燕国国王喜好细小巧妙(的玩意),(有个)卫国人说:“(我)可以在荆棘的刺尖上刻母猴子。”燕国国王很赏识他,按五乘地的收成那样的俸禄养着他。国王说:“我看看你在荆棘刺尖上刻的母猴。”那人说:“当国王的想看它,必需半年不进后宫,不喝酒吃肉,雨停日出的时候,在半明半暗的地方看,这样才可能看见荆棘刺尖上的母猴子。”燕国国王于是就养着那个卫国人,不能观看他的母猴子。有个郑国台下的铁匠对燕国国王说:“我是做刀具的,所有细微的东西都肯定要用刀具切削它,被切削的东西肯定要比刀刃大。实际荆棘的刺尖上容不下刀锋,(刀锋)无法在荆棘刺尖上刻削,国王你请看看他的刀具,可不可以刻(那母猴子)就清楚了。”国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国人说:“你做荆棘刺尖上的母猴,用什么工具做啊?”答:“用刀。”国王说:“我想看看那刀。”那人说:“请让我到住的地方去拿。”因此便逃跑了。

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是同义复词。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2. 布衣属于复音词中的 . A. 连绵词 B. 叠音词 C. 附音词 D. 合成词 【答案】D 【解析】

3. 由两个独立的单词作为词素结合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叫做 A. 连绵词 B. 合成词 C. 重言 D. 单纯词 【答案】B 【解析】

4. 下列注释术语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是 A. 读为 B. 之言 C. 貌 D. 谓

【答案】C 【解析】

5. 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声母系统。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6.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中“重”字存在的语法现象是( ) A. 宾语前置 B. 名词用作动词 C. 使动用法 D. 意动用法 【答案】D 【解析】

7. 下面句子 里,有名词用作动词这一用法的是 A.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C.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D.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答案】B, D 【解析】

8.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A. 燃烧 B. 这样

C. ……的样子 D. 认为……对

其中“然”的意思是( )

【答案】B 【解析】

9. 兴亡属于复音词中的 A. 连绵词 B. 叠音词 C. 附音词 D. 合成词 【答案】D 【解析】

10.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中“穷的词义是( ) A. 生活困难 B. 贫穷 C. 仕途不畅 D. 走到尽头 【答案】D 【解析】

11.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其中“埏”的意思是( ) A. 黏土 B. 模具 C. 容器 D. 制造 【答案】B 【解析】

12. 复音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13. 根据字形和词义的联系,埶的本义是 A. 种植 B. 权势 C. 执着 D. 逮捕 【答案】A 【解析】

14. 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15. 五言律诗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首句平仄格式是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答案】D 【解析】

1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之”字的词性是( ) A. 代词 B. 助词 C. 动词 D. 语气词 【答案】C 【解析】

17. 根据字形与词义的联系,衝的本义是 A. 冲动 B. 前进 C. 活动

D. 交叉路口 【答案】D 【解析】

18.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其中“精”的意思是(A. 精气 B. 精华 C. 精神 D. 精英 【答案】B 【解析】

19.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中“怒”的意思是( ) A. 振奋 B. 奋发 C. 愤怒 D. 怨愤 【答案】A 【解析】

20. 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中“壁”的文中义是( ) A. 壁照 B. 墙壁

C. 院落的围墙 D. 军队的营垒 【答案】D 【解析】

21. 关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描述,错误的一组是 A. 五言的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B. 七言的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C. 五言的以仄收式为正轨 D. 七言的以平收式为正轨 【答案】A 【解析】

22. 近体诗押韵要依照 A. 切韵 B. 广韵 C. 唐韵 D. 平水韵 【答案】D 【解析】

23. “之二虫 又何知?” 其中“之”是指示代词。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24. 对“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中的“苍苍”,正确的 是 A. 是个叠音词 B. 是个附音词 C. 深蓝色的意思 D. 是一个词组 【答案】A, C 【解析】

25. 关于《 史记》,阐述正确的有 A.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

B. 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C. 有最通行的所谓的“《史记》三家注。 D. 作者是司马光

【答案】A, B, C 【解析】

26. 从本义发展衍生出来的词义是一个词的 A. 引申义 B. 假借义 C. 转义 D. 变义 【答案】A 【解析】

27. “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其中“干”的意思是( ) A. 送 B. 打扰 C. 干涉 D. 求

【答案】D 【解析】

28. 下列句子中含有偏义复词的是 A.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B.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C.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D.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案】C, D 【解析】

29. 反切的原则是

A. 上字取声, 下字取韵和调 B. 上字取声韵, 下字取调 C. 上字取韵和调,下字取声 D. 下字取声韵, 上字取调 【答案】A 【解析】

30. 三十六字母中全清字母的代表汉字有 . A. 帮非端知精心 B. 邪床禅群匣 C. 并奉定澄从 D. 照审见影晓 【答案】A, D 【解析】

31. 词义缩小指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扩大的结果使古义

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32. 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的个数是 A. 32 B. 23 C. 13 D. 30

【答案】A 【解析】

33. 下列句子 中,含有通假现象的有 A. “夫离法者罪 ,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B. 言战者多,被甲者少矣 C.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D. 木之中绳,而輮以为轮。 【答案】A, B, D 【解析】

34.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其中“ 户 ”的文中义是(A. 户主 B. 门户 C. 房门 D. 窗户 【答案】C 【解析】

35. “去以六月息也”中“去”的意思是到……去。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36. “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其中“因”的意思是( ) A. 因为 B. 顺着 C. 根据 D. 于是 【答案】B 【解析】

37. “木之中绳,而輮以为轮。” 中“輮”通“煣”。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38. 《庄 子》一 书的篇目,包括 A. 内篇 B. 外篇 C. 中篇 D. 杂篇

【答案】A, B, D 【解析】

39. 下列句子中 ,没含有偏义复词的是 A.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B. 吾不忍其觳觫

C.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D.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案】B, C 【解析】

40. “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其中“委”的意思是( ) A. 交付 B. 委托 C. 萎缩 D. 组织 【答案】A 【解析】

41. “南冥者,天池也。”其中“天池”的意思是( ) A. 地名

B. 天上的池塘 C. 天边的池

D. 天然形成的池 【答案】D 【解析】

42. 五音是我国传统语音学术语,它是按什么的不同划分的 A. 发音方法 B. 声带颤动与否 C. 发音原则 D. 发音部位 【答案】D

【解析】

43. 用在注释古书时,使文意如水流注,畅通明晓的注释方法是 A. 传 B. 注 C. 疏 D. 笺

【答案】B 【解析】

44. “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北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A.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 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 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答案】A 【解析】

45. 下列词语属于连绵词的是 A. 披靡 B. 瓠落 C. 扶摇 D. 布衣

【答案】A, B, C 【解析】

46. 关于《史记》,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A.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 B. 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C. 有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D. 作者是司马迁 【答案】B, C, D 【解析】

47. 在唐代,“疏”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所以又称为 A. 传 B. 笺 C. 正义 D. 音义 【答案】C 【解析】

48. “今井陉之 道,车不得方轨。” 其中“方”的意思是( ) A. 方正

B. 并列 C. 相接 D. 连接 【答案】B 【解析】

49. “朝菌不知晦朔”中“晦朔”是一个复音词。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50. 古人给《庄子》作注的有晋代的司马彪、郭象、向秀等五家,现存的只有谁的注本十卷,唐代有成玄英为此作疏。( ) A. 司马彪 B. 郭象 C. 向秀 D. 孟氏 【答案】B 【解析】

51.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中“树”的词义是( ) A. 树木 B. 树立 C. 种植 D. 成长 【答案】C 【解析】

52. 下面各 句中,有使动用法这一特殊语法现象的是 A. 坚甲厉兵以备难。 B.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C.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D. 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答案】A, B, D 【解析】

53. 《吕氏春秋》原书包括纪( ) A. 12篇 B. 6篇 C. 8篇 D. 160篇 【答案】A 【解析】

54. 根据字形和词义的联系,執的本义是 A. 拿着 B. 拘捕罪人 C. 掌管 D. 坚持 【答案】B 【解析】

55.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56. 下列各 句中,含 有连绵词的是 A.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D. 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 【答案】A, B 【解析】

57. 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 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58.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中“绝”的意思是( ) A. 绝对 B. 直上 C. 穿过 D. 断

【答案】B 【解析】

59.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中“ 其”的词性为( ) A. 指示代词 B. 人称代词 C. 副词 D. 语气词

【答案】D 【解析】

60.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怒”的词义是( ) A. 振奋 B. 奋发 C. 愤怒 D. 怨愤 【答案】A 【解析】

61. 下列句子中,“集”用作本义的是 A.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B.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C.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答案】D 【解析】

62.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中“质”的意义是( ) A. 质量 B. 箭靶 C. 对象 D. 人质 【答案】B 【解析】

63. “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中“功”的意义 是( ) A. 组织者 B. 活动的人 C. 劳动人民 D. 有功之臣 【答案】C 【解析】

64. 下列各项,是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差异的是 A. 词义变化显著 B. 词义扩大 C. 词义缩小 D. 词义转移 【答案】B, C, D 【解析】

65. “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中的“社稷”指土神和谷神。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66. “适莽苍者 ,三飡而反,腹犹果然”中“适”的意思是( ) A. 适合 B. 合适 C. 到……去 D. 离开 【答案】C 【解析】

67. “背负青天而 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中“夭阏” 属于(A. 附音词 B. 连绵词 C. 合成词 D. 词组 【答案】B 【解析】

68. “南冥者,天池也。”中“天池”的意思是自然形成的池塘。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69. “ 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 指麾也”,其中“瘖聋”是( ) A. 附音词 B. 连绵词 C. 合成词 D. 词组 【答案】D 【解析】

70. 《吕氏春秋》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包括 A. 纪 B. 论 C. 览 D. 传

【答案】A, B, C 【解析】

71. 溶 溶属于复音词中的

A. 连绵词 B. 合成词 C. 附音词 D. 叠音词 【答案】D 【解析】

72. 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73.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 A. 仄起仄收式 B. 平起仄收式 C. 仄起平收式 D. 平起平收式 【答案】A, B, C, D 【解析】

74. 古无轻唇音,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清代学者 A. 段玉裁 B. 许慎 C. 钱大昕 D. 王力 【答案】C 【解析】

75. 《史记》是什么体的历史著作( ) A. 国别体 B. 编年体 C. 纪传体 D. 语录体 【答案】C 【解析】

76. “去以六月息也”其中“息”的意思是( ) A. 休息 B. 气息 C. 呼吸 D. 停止 【答案】A

【解析】

77. 《庄子》一书,包括内篇( ) A. 7篇 B. 15篇 C. 11篇 D. 33篇 【答案】A 【解析】

78. 古韵学家按韵尾不同把韵分三类,其中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称为 A. 阳声韵 B. 阴声韵 C. 上声韵 D. 入声韵 【答案】B 【解析】

79. 叠韵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指两个字的韵 A. 相同 B. 相近 C. 相似 D. 相像 【答案】A 【解析】

80. 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常常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互相转变的现象,它互变的前提是彼此的什么相同 A. 主要声母 B. 主要韵母 C. 主要元音 D. 主要辅音 【答案】C 【解析】

81. 下列各同义词,在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 A. 饥、饿 B. 笑、哂 C. 杀、弑 D. 赐、予

【答案】B, C, D 【解析】

82. 下列词语属于复音词中的合成词的是

A. 披靡 B. 瓠落 C. 匍匐 D. 布衣 【答案】D 【解析】

83. 下列各词属于叠音词的是 A. 犹豫 B. 有众 C. 布衣 D. 坎坎 【答案】D 【解析】

84. 在古代汉语中,词汇从音节上看是以什么为主的 A. 复音词 B. 单音词 C. 双音词 D. 附音词 【答案】B 【解析】

85. 通常是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来读的音韵术语是 A. 如字 B. 读曰 C. 读如 D. 读为 【答案】A 【解析】

86. 下列各组同义词,从语法上看有所差异的一组是 A. 耻——辱 B. 恭——敬 C. 赐——予 D. 肌——肉 【答案】A 【解析】

87. 词的本义在一组词义中只有一个,而引申义的数量可以很多。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88. 根据字形和词义的联系,亦的本义是 A. 也 B. 姓 C. 夜晚 D. 腋窝 【答案】D 【解析】

89. 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表明被释的词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术语是 A. 貌 B. 犹 C. 曰 D. 谓

【答案】A 【解析】

90.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怒”的意思是生气。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91. 古汉语中,“之——往”的差异在于 A. 词义内容不同 B. 语法功能不同

C. 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 D. 习惯用法不同 【答案】B 【解析】

92. 关于“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中的“瓠落”,说 法正确的是( ) A. 连绵词 B. 附音词 C. 合成词 D. 叠音词 【答案】A 【解析】

93. 《庄子》一书,包 括外篇( ) A. 7篇 B. 15篇 C. 11篇 D. 33篇

【答案】B 【解析】

94. “之二虫又何知?” 中“之”的词义是( ) A. 去往 B. 这 C. 的 D. 它们 【答案】B 【解析】

95. 《礼记•月令》 :“ 鹰乃学习”句中“习”用的是它的 A. 本义 B. 引申义 C. 假借义 D. 变义 【答案】A 【解析】

96. 在传统音韵学里,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 A. 韵目 B. 韵摄 C. 韵部 D. 韵尾 【答案】C 【解析】

97. 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叫 A. 连绵词 B. 合成词 C. 叠音词 D. 单纯词 【答案】D 【解析】

98.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99. 关于“则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辩矣”中“辩”,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辦” B. 通“辫”

C. 通“辨”

D. 与“瓣”为古今字 【答案】C 【解析】

100.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中“损”的意思是( ) A. 减少 B. 损失 C. 损害 D. 少德 【答案】A 【解析】

101. 对“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中“瓠落”,说法正确 的为(A. 连绵词 B. 附音词 C. 合成词 D. 叠音词 【答案】A 【解析】

102. “ 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其中“吟”的意思是( )A. 高声吟咏 B. 朗诵 C. 紧闭着 D. 呻吟着 【答案】C 【解析】

103. 关于三十六字母,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十六字母中次浊的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 B. 三十六字母中次清的有:滂敷透彻清穿溪

C. 三十六字母中全浊的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

D. 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的是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声母系统 【答案】B, C, D 【解析】

104.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中“其”是代词,有“它的”的意思。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105. “去以六月息也”中“息”的意思是气息。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106. 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中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是 A. 连绵词 B. 附音词 C. 叠音词 D. 偏义复词 【答案】D 【解析】

107. 词义扩大指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108. 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是 A. 合成词 B. 叠音词 C. 连绵词 D. 附音词 【答案】C 【解析】

109. 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韵部有( )个 A. 32 B. 23 C. 13 D. 30

【答案】D 【解析】

110. 单注本是与原书别行的注本,不包括单疏本。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111. “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中“报”的词义是( ) A. 判决

B. 报答 C. 举报 D. 审问 【答案】A 【解析】

112. 下面句子里,有意动用法这一现象的是 A. 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薦绅之饰 B. 小国寡民

C.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D.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答案】A, C 【解析】

113. 关于“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扶摇”,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个复音词 B. 是一个连绵词 C. 旋风的意思 D. 飘摇的意思 【答案】A, B, C 【解析】

114. “于 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中“望洋”的文中义是(A. 望这海洋

B. 迷茫直视的样子 C. 仰视的样子 D. 远望的样子 【答案】C 【解析】

115. “譆 ,善哉!技盖至此乎?”中“譆”与“嘻”的关系是通假。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116. 从本义发展衍生出来的词义是词的() A. 引申义 B. 假借义 C. 初始义 D. 基础义 【答案】A 【解析】

117. 关于“杀、弑”,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两个词都有杀的意思,残害人生命的意思 B. “杀”是个泛用的动词,适用面广 C. 以下杀上都可以用“弑。” D. 两词在等级观念上有所不同 【答案】A, B, C, D 【解析】

118. “谏、诤”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 A. 词义内容上不同 B. 习惯用法上不同

C. 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不同 D. 语法功能上不同 【答案】A 【解析】

119. 融融属于复音词中的( ) A. 连绵词 B. 叠音词 C. 附音词 D. 合成词 【答案】B 【解析】

120. 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叫 A. 连绵词 B. 合成词 C. 叠音词 D. 单纯词 【答案】C 【解析】

121. 关于异读,说法正确是( ) ( )( ) ( ) A. 异读是一个字有几个读音的现象

B.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C. 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属于异读 D. 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答案】A, B, C, D 【解析】

122.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中“方”的意思是( ) A. 方正 B. 并列 C. 相接

D. 连接 【答案】B 【解析】

123. “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关于此句,理解正确的是( )( )( )( ) A. 好是喜好的意思 B. 说理解为“悦” C. 乘读为shèng D. 奉是俸禄的意思 【答案】A, B, C, D 【解析】

124.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是格律诗。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125. 关于《吕氏春秋》一书,说法正确的有( )( ) ( )( ) A.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 B. 原书分为 十二纪,六论,八览 C. 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

D. 因为书中有八览,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吕览》。 【答案】A, B, C, D 【解析】

126. 下列句 子中,“之”字是代词的有 A. 当其无,有车之用。

B.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 之二虫又何知?

D.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 【答案】C, D 【解析】

127. 平水韵所有韵部的个数是( ) A. 160 B. 120 C. 106 D. 206 【答案】C 【解析】

128. 下边属于词义变化显著的有()()()() A. 去 B. 渐 C. 谤 D. 行李

【答案】A, B, D 【解析】

129. 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词,也就是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130. 在汉语音韵学里,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 A. 韵目 B. 韵摄 C. 韵部 D. 韵尾 【答案】C 【解析】

131. 畏和惧都是动词,当害怕讲。但“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132.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中“集”用的是本义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133. 下面哪些是从音节的角度划分词的( )( )( )( ) A. 单音词 B. 复音词 C. 双音词 D. 多音词

【答案】A, B, C, D 【解析】

134. 根据字形和词义的联系,省的本义是 A. 细看

B. 反省 C. 省市 D. 节省 【答案】A 【解析】

135. 融融属于复音词中的 A. 连绵词 B. 叠音词 C. 附音词 D. 合成词 【答案】B 【解析】

136. 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音词的是( ) A. 犹豫 B. 春分 C. 葡萄 D. 灼灼 【答案】C 【解析】

137. 七言律诗两种首句不入韵的平仄格律格式是 ( )( )( )( )

A.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 【答案】A, C 【解析】

138. 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 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是() A. 古用今废词 B. 古今传承词 C. 偏义复词 D. 同义词 【答案】C 【解析】

139. 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引申来的。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140. 通过字形来推求词的本义,是揭示词的本义的唯一的途径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解析】

141. 关于“招、召”,说法正确的是()()()()

A. 召和招,在“招致,引起”这一意义上是相同的 B. 两词在本义上有区别

C. “召”是“以言召人”,有时特指上召下 D. “招”则是“以手招人” 【答案】A, B, C, D 【解析】

142. 判定古文中的双声、叠韵联绵词必须以古音为标准依据,不能用现代汉语的音读作标准。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143. 崎岖属于复音词中的( ) A. 连绵词 B. 叠音词 C. 附音词 D. 合成词 【答案】A 【解析】

144. 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书写形式各异的词。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解析】

145. 词义引申的途径是 A. 延展引申 B. 比喻引申 C. 条件引申 D. 活用引申

【答案】A, B, C, D 【解析】

146. “匠石运斤成风 ,” 其中“斤”的文中义是( ) A. 斤两 B. 斧子 C. 重量 D. 武器 【答案】B 【解析】

147. 下列句 子中“之”相当助词“的”的是 A. 当其无,有车之用。

B.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 之二虫又何知?

D.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 【答案】A, B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